卷第十二

關燈
林中采求花果。

    時彼國王從睡覺起。

    即還城中。

    彼諸宮人見王還城。

    各速随逐。

    時一宮人心即忙遽。

    不覺身上遺其璎珞。

    宮人去後貧人見之私自念雲。

    我若取者。

    或有尋知必相苦惱。

    即取璎珞懸于樹上。

    心自念雲。

    本主若來随意将去。

    複遙觀之。

    若非主取則不拟與。

    彼之宮女既至宮中。

    覺失璎珞念在園内。

    白其王言。

    我緣忙遽遺忘璎珞。

    在彼園内。

    時王即告群臣。

    我有璎珞遺在園内。

    可速覓之無令遺失。

    臣奉王命。

    将多手力散覓園中。

    見于璎珞系在于樹。

    衆共議言。

    誰系璎珞在此樹上。

    即令手力縱橫訪覓。

    乃見貧人在一叢下。

    問言。

    汝見何人系此璎珞。

    貧人如上具報。

    爾時王臣即持璎珞還宮送王。

    具陳上事。

    王聞此言。

    即遣使者追取貧人。

    貧人既至。

    王便告曰。

    汝先因何得我璎珞。

    不持将去系于樹上。

    貧人答曰。

    大王當知此是王之貴物。

    我先貧窮不堪受用。

    王聞此語甚大歡喜。

    告貧人曰。

    汝求何願。

    我當與汝。

    貧人答曰。

    今此城中所有貧人。

    願王各施飲食并賜衣服。

    并令我為上首。

    王聞此言便告大臣。

    我國城中一切貧人。

    可施飲食兼與衣服。

    仍令此人為其上首。

    大臣奉命。

    于波羅痆斯城擊鼓宣告。

    一切貧人并令集會。

    既集會已。

    施與飲食并諸衣服。

    宣示王命。

    令先貧人為其主領。

    所有處分鹹可随受。

    時諸貧人既得衣食。

    悉皆慶悅。

    遵奉為主。

    諸貧人等。

    先在街衢掣盜他食。

    食主嗔恨常打罵之。

    後得王恩轉增奪掣。

    國人懼王不敢打罵。

    時國諸人即至王所。

    具論此事。

    王便報曰。

    汝等自可守護。

    勿打貧人。

    後于異時。

    城中有人。

    于筐箧中盛諸餅食。

    其上首貧人見已。

    便奪持之奔走。

    諸貧人等競來随逐。

    欲相掣奪。

    其貧人主走至河岸。

    又被逼逐。

    即戴餅筐泛河而渡。

    到彼岸已在一樹下。

     佛告諸苾刍。

    若佛如來未出世時。

    當有辟支佛出現于世利益蒼生。

    因行而過。

    彼貧人見威儀庠序。

    便自念雲。

    由我先世不知戒施不能供養此人。

    緻令此身貧窮孤露。

    若彼德人受我施者。

    我當施與。

    時辟支佛觀知其念。

    為利益故。

    持缽向前乞其餅食。

    貧人歡喜盡持餅食而以奉施。

    辟支佛常法。

    口不說法。

    身現神通以相利益。

    得其餅已。

    騰踴空中現種種神變。

    諸異生等見此神變。

    速發善願五體投地。

    猶如樹倒。

    便發大願。

    我今供養此聖人已。

    當令來世得為國王。

    于諸國中最為上首。

    我于今者見辟支佛。

    于當來世願見如來。

    度生死海。

    發此願已。

    諸貧人等皆渡河至鹹索餅食。

    上首貧人報曰。

    我已施訖汝等随喜。

    諸貧人曰。

    汝施餅食已發何願。

    上首報言。

    願我來世于諸國中得為國王。

    于諸國中最為上首。

    諸人聞已鹹皆發願。

    上首既得國主。

    我等願為最上臣佐。

    佛告諸苾刍。

    爾時上首貧人者。

    今賢王釋子是。

    諸貧人者。

    今五百釋子是。

    由彼賢子昔于辟支佛所發願施食故。

    今得諸釋種中而為國王。

    及見于我出家學道。

    證阿羅漢果。

    汝諸苾刍當知。

    造黑業得黑業報。

    造雜業得雜業報。

    造白業得白業報。

    汝等應舍黑業及雜業染業修純白業。

     佛在那地迦村群蛇林中。

    此時多有諸苾刍缽及世尊缽。

    在于露地。

    有一猕猴。

    從娑羅林下來而取于缽。

    諸苾刍等即前打逐。

    佛告諸苾刍。

    汝等勿打。

    任其所取。

    不畏損壞。

    時彼猕猴至于缽傍即取佛缽。

    上娑羅樹須臾之間。

    盛滿缽蜜來供養佛。

    蜜中有蜂如來不受。

    時彼猕猴知如來心。

    複持蜜缽于一屏處。

    擇其蜂已還來奉佛。

    為未淨故佛又不受。

    猕猴複知佛意。

    持其蜜缽至清流傍。

    取水灑蜜還來供養。

    佛即便受。

    時彼猕猴既見佛受其蜜。

    心生歡喜合掌頂禮。

    踴躍跳踯不顧前後。

    因落井中遂即命過。

    當即托生那地迦村清淨婆羅門家夫人胎中。

    既托胎已。

    緣福業故。

    那地迦村界内天降蜜雨。

    時諸人等問占相者。

    此是何事。

    占者報曰。

    緣婆羅門婦胎中有兒業力感故。

    至十月滿生子之日。

    複降蜜雨。

    眷屬并集。

    三七日中設食供養。

    眷屬當問。

    所生孩子為立何字。

    家人答雲。

    其子懷時當降蜜雨。

    生時亦爾。

    父姓婆悉瑟吒。

    因茲為名未度婆悉瑟吒。

    此名最勝蜜。

    兒漸長大。

    因宿業力便生信心。

    即往佛所。

    佛為說法發心出家便如法度。

    既出家已。

    日日自然感三缽蜜。

    一缽供佛。

    一缽供養僧伽。

    一缽共親友食。

    時諸大衆鹹并生疑。

    俱往白佛。

    以何因緣此最勝蜜苾刍。

    日日如是有斯蜜應。

    佛言。

    此最勝蜜苾刍自作福業。

    是故日日感斯蜜報。

    廣說如上。

     佛告苾刍。

    汝等昔見有一猕猴從娑羅樹下來以一缽蜜供養我不。

    苾刍白佛言。

    世尊。

    我等昔見。

    佛言。

    彼猕猴者。

    即此最勝蜜苾刍是也。

    由前信心施蜜因緣故獲斯報。

    然此苾刍。

    何但日能變三缽蜜。

    欲令四海總成蜜者。

    不足為難。

    何以故。

    由施佛蜜福增上故。

    廣說如上。

    應舍黑業及雜染業修純白業。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