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三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佛在劫比羅城尼瞿陀園中。
當度五百釋子及邬波離時。
諸苾刍鹹皆有疑。
以緣白佛。
此邬波離。
昔作何業為王剃士。
爾時佛告諸苾刍。
往昔國王。
有一剃頭人。
有辟支佛來立門前。
語彼人曰。
善男子。
與我剃頭當獲善果。
彼剃頭人有一外甥。
其舅告曰。
我為王使。
汝可于後當為此人如法而剃如國王一種。
時彼外甥聞舅是言。
即自思惟。
遣與此人如法剃頭。
必應多得功德。
作是念已即便谛念。
為辟支佛如法剃頭。
時辟支佛複思念雲。
彼人與我如法剃頭。
我當護助必令此人多獲利益。
時辟支佛作是念已。
即騰虛空變現種種神變。
彼人見已甚生希有。
合掌禮敬五體投地。
便發願雲。
我今既與此人剃頭。
如國王相似。
願我來生于世世中。
常得與諸國王剃頭。
如我舅無異。
佛告諸苾刍。
彼時外甥者。
今邬波離是。
由于先世與辟支佛剃頭發願故。
今與王為剃頭人。
爾時佛複告諸苾刍。
此邬波離。
于先世時複有餘願。
我今說之。
汝等谛聽。
往昔村中有一長者。
取得一妻生于二男。
彼時國王。
有一剃頭人。
與此長者共為親友。
彼剃頭人甚有财寶。
無有男女。
常私念雲。
我今多諸财物。
而無子息。
一旦終沒無可委付。
必被國王盡取将去。
時彼長者。
見剃頭人愁憂不樂。
即便問曰。
汝今雲何愁憂如此。
時剃頭人即如上答。
長者告曰。
我有二子。
今将小者與汝為子。
作是議已。
便取小兒以為其子。
後時長者遇病命終。
長者太子。
與諸童兒共相嬉戲。
因或鬥罵。
諸童子言。
汝非族姓。
何以故。
汝弟見為剃頭家子。
爾時此兒。
既被斯言愁悴不樂。
便私念雲。
若我小弟不與剃頭家為子者。
我今雲何被他毀辱。
我今應當收奪取弟。
作是念已即奪弟歸。
時剃頭人心懷懊惱。
便集其家剃頭種類。
告彼衆曰。
我養彼兒經多年歲。
今奪将去。
我諸眷屬自今以後。
勿與此家作剃頭人。
時彼兄弟不得剃頭。
發毛爪甲皆悉長醜。
國王忽見即便問曰。
汝今雲何發毛爪甲作許長醜。
時彼兄弟答國王言。
王剃頭人制諸種類。
令于我家勿為剃頭。
王重問曰。
彼有何故。
時彼兄弟具說前事。
國王聞已即便告言。
父與他兒不合更奪。
既奉王教。
即便将弟與彼為兒。
後兄議曰。
由弟與彼剃頭為子。
恒令我等被他毀辱。
我今應當殺去我弟。
必免斯語。
時有人聞。
往剃頭家告其弟曰。
汝兄等議。
恐辱種族。
當欲殺汝。
宜善防護。
弟聞是語已告剃頭人曰。
兄今欲來殺我。
今宜放我出家學諸仙道。
剃頭人念。
我若苦留此兒不許出家。
必被他殺。
我今不如放令出家。
父既念已告其兒曰。
我今放汝出家。
汝得仙法将歸教我。
子便白曰。
善哉奉命。
爾時其子即往山林仙人住處。
尋諸仙人了不相見。
即自端坐系念思惟。
便證辟支佛果。
既證果已即便念雲。
我先與義父共言誓曰。
若得善法歸來相教。
作是念已即往父所。
到已騰空作諸神變。
其父見已心甚歡喜。
合掌發願。
令我世世常與國王作剃頭人。
時剃頭人于後值五辟支佛。
皆發斯願。
令我世世為諸國王作剃頭人。
複于四生值佛世尊。
亦發斯願。
佛告諸苾刍。
彼剃頭人者。
今邬波離是。
由先世時發斯願故。
今為國王作剃頭人。
複次諸苾刍。
複作是疑。
邬波離作何福業。
證阿羅漢持律第一。
佛言。
其邬波離複有因緣。
汝等善聽。
我今為說。
乃往過昔于賢劫中人壽二萬歲。
有佛世尊出現于世。
号曰迦攝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時佛有一弟子。
是阿羅漢持律為最。
時邬波離為彼弟子。
終身梵行不獲果利。
臨終之時而發誓願。
我所持戒福業善根。
願我當來釋迦牟尼如來出現世時。
與彼世尊作持律弟子。
如我邬波馱耶無異。
其弟子者。
即邬波離是。
為先發願故。
今獲斯果。
是故苾刍。
黑業黑業報。
白業白業報。
雜業雜業報。
應舍二業繼修白業。
乃至廣說如前。
爾時世尊在菩提樹下。
降伏三十六俱胝魔軍。
證得無上正遍知覺。
時魔即往劫比羅城于虛空中。
告淨飯王及諸宮人群臣百姓曰。
沙門喬答摩今夜已死。
時淨飯王聞之。
心懷懊惱悶絕擗地。
及諸宮人群臣百姓亦皆如是悲泣懊惱。
時淨居天觀察下方。
乃見斯事即下空中。
告迦比羅城國王人衆曰。
喬答摩不死。
今在菩提樹下。
證得無上正遍知道。
時淨飯王及宮人國臣。
忽聞此言踴躍歡喜。
當此之時。
甘露飯王誕生一子。
以諸衆人歡喜日生故。
因号此兒。
名曰阿難陀。
既生此兒。
置八乳母共養育之。
時甘露王召諸相師。
遣占此兒。
相師報曰。
今汝此兒。
當與釋迦牟尼佛親為侍者。
時甘露王既聞此言。
便作是念。
今我此子宜加守護。
不應令釋迦牟尼佛見。
後時佛來至于劫比羅城其王即将此子藏避于廣嚴城中。
待佛去已還将歸來。
世尊常法。
于一切衆生。
心無不見無有不知。
此事于妄語戒中及十八頭魚中說并同
當度五百釋子及邬波離時。
諸苾刍鹹皆有疑。
以緣白佛。
此邬波離。
昔作何業為王剃士。
爾時佛告諸苾刍。
往昔國王。
有一剃頭人。
有辟支佛來立門前。
語彼人曰。
善男子。
與我剃頭當獲善果。
彼剃頭人有一外甥。
其舅告曰。
我為王使。
汝可于後當為此人如法而剃如國王一種。
時彼外甥聞舅是言。
即自思惟。
遣與此人如法剃頭。
必應多得功德。
作是念已即便谛念。
為辟支佛如法剃頭。
時辟支佛複思念雲。
彼人與我如法剃頭。
我當護助必令此人多獲利益。
時辟支佛作是念已。
即騰虛空變現種種神變。
彼人見已甚生希有。
合掌禮敬五體投地。
便發願雲。
我今既與此人剃頭。
如國王相似。
願我來生于世世中。
常得與諸國王剃頭。
如我舅無異。
佛告諸苾刍。
彼時外甥者。
今邬波離是。
由于先世與辟支佛剃頭發願故。
今與王為剃頭人。
爾時佛複告諸苾刍。
此邬波離。
于先世時複有餘願。
我今說之。
汝等谛聽。
往昔村中有一長者。
取得一妻生于二男。
彼時國王。
有一剃頭人。
與此長者共為親友。
彼剃頭人甚有财寶。
無有男女。
常私念雲。
我今多諸财物。
而無子息。
一旦終沒無可委付。
必被國王盡取将去。
時彼長者。
見剃頭人愁憂不樂。
即便問曰。
汝今雲何愁憂如此。
時剃頭人即如上答。
長者告曰。
我有二子。
今将小者與汝為子。
作是議已。
便取小兒以為其子。
後時長者遇病命終。
長者太子。
與諸童兒共相嬉戲。
因或鬥罵。
諸童子言。
汝非族姓。
何以故。
汝弟見為剃頭家子。
爾時此兒。
既被斯言愁悴不樂。
便私念雲。
若我小弟不與剃頭家為子者。
我今雲何被他毀辱。
我今應當收奪取弟。
作是念已即奪弟歸。
時剃頭人心懷懊惱。
便集其家剃頭種類。
告彼衆曰。
我養彼兒經多年歲。
今奪将去。
我諸眷屬自今以後。
勿與此家作剃頭人。
時彼兄弟不得剃頭。
發毛爪甲皆悉長醜。
國王忽見即便問曰。
汝今雲何發毛爪甲作許長醜。
時彼兄弟答國王言。
王剃頭人制諸種類。
令于我家勿為剃頭。
王重問曰。
彼有何故。
時彼兄弟具說前事。
國王聞已即便告言。
父與他兒不合更奪。
既奉王教。
即便将弟與彼為兒。
後兄議曰。
由弟與彼剃頭為子。
恒令我等被他毀辱。
我今應當殺去我弟。
必免斯語。
時有人聞。
往剃頭家告其弟曰。
汝兄等議。
恐辱種族。
當欲殺汝。
宜善防護。
弟聞是語已告剃頭人曰。
兄今欲來殺我。
今宜放我出家學諸仙道。
剃頭人念。
我若苦留此兒不許出家。
必被他殺。
我今不如放令出家。
父既念已告其兒曰。
我今放汝出家。
汝得仙法将歸教我。
子便白曰。
善哉奉命。
爾時其子即往山林仙人住處。
尋諸仙人了不相見。
即自端坐系念思惟。
便證辟支佛果。
既證果已即便念雲。
我先與義父共言誓曰。
若得善法歸來相教。
作是念已即往父所。
到已騰空作諸神變。
其父見已心甚歡喜。
合掌發願。
令我世世常與國王作剃頭人。
時剃頭人于後值五辟支佛。
皆發斯願。
令我世世為諸國王作剃頭人。
複于四生值佛世尊。
亦發斯願。
佛告諸苾刍。
彼剃頭人者。
今邬波離是。
由先世時發斯願故。
今為國王作剃頭人。
複次諸苾刍。
複作是疑。
邬波離作何福業。
證阿羅漢持律第一。
佛言。
其邬波離複有因緣。
汝等善聽。
我今為說。
乃往過昔于賢劫中人壽二萬歲。
有佛世尊出現于世。
号曰迦攝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時佛有一弟子。
是阿羅漢持律為最。
時邬波離為彼弟子。
終身梵行不獲果利。
臨終之時而發誓願。
我所持戒福業善根。
願我當來釋迦牟尼如來出現世時。
與彼世尊作持律弟子。
如我邬波馱耶無異。
其弟子者。
即邬波離是。
為先發願故。
今獲斯果。
是故苾刍。
黑業黑業報。
白業白業報。
雜業雜業報。
應舍二業繼修白業。
乃至廣說如前。
爾時世尊在菩提樹下。
降伏三十六俱胝魔軍。
證得無上正遍知覺。
時魔即往劫比羅城于虛空中。
告淨飯王及諸宮人群臣百姓曰。
沙門喬答摩今夜已死。
時淨飯王聞之。
心懷懊惱悶絕擗地。
及諸宮人群臣百姓亦皆如是悲泣懊惱。
時淨居天觀察下方。
乃見斯事即下空中。
告迦比羅城國王人衆曰。
喬答摩不死。
今在菩提樹下。
證得無上正遍知道。
時淨飯王及宮人國臣。
忽聞此言踴躍歡喜。
當此之時。
甘露飯王誕生一子。
以諸衆人歡喜日生故。
因号此兒。
名曰阿難陀。
既生此兒。
置八乳母共養育之。
時甘露王召諸相師。
遣占此兒。
相師報曰。
今汝此兒。
當與釋迦牟尼佛親為侍者。
時甘露王既聞此言。
便作是念。
今我此子宜加守護。
不應令釋迦牟尼佛見。
後時佛來至于劫比羅城其王即将此子藏避于廣嚴城中。
待佛去已還将歸來。
世尊常法。
于一切衆生。
心無不見無有不知。
此事于妄語戒中及十八頭魚中說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