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唯願世尊。

    與諸苾刍。

    來至我所居王舍城。

    受我四事一生供養。

    世尊即時默然受請。

    使者知佛默受請已。

    頂禮佛足辭還本處。

    爾時世尊。

    與千苾刍圍繞前後。

    并是舊被發外道。

    皆證阿羅漢果。

    乃至盡諸有結心正解脫。

    漸漸遊行于摩揭陀人間。

    至善住窣堵波竹林中住。

    摩揭陀王。

    聞佛至此千苾刍俱圍繞而住。

    皆已證得阿羅漢果。

    盡諸有漏。

    應作已作所作已辦。

    舍諸重擔逮得己利。

    斷諸有結。

    心正解脫。

    王聞是已嚴駕善辂。

    與無量百千眷屬圍繞。

    欲往佛所禮拜供養。

    其王善辂。

    輪毂入地不得前進。

    王作是念。

    我有何咎。

    令此輪毂不複遊履。

    忽聞空中天曰。

    王無過犯。

    但王獄中無量人衆。

    先與大王同修善業。

    今若放舍可得前路。

    王聞是語赦及囚禁并皆放已。

    王欲進路。

    行度宮門頭冠傾側。

    便作是念。

    我于昔來造作何業。

    緻是相耶。

    即聞空中天曰。

    大王無辜。

    然為無量衆生先與大王同修勝業。

    今皆散住邊遠村坊。

    王當召命可共見佛。

    王遂宣令遣來集會。

    既集會已。

    嚴駕車辂一萬二千。

    并諸兵衆馬騎雲屯十八萬衆。

    複有象兵一萬五千。

    并與無量百千萬摩揭陀人婆羅門居士等前後圍繞。

    出王舍城往詣佛所。

    到已下車。

    除五勝物。

    所謂傘蓋頭冠寶劍寶扇寶履。

    舍是物已。

    向佛合掌頂禮佛足。

    白世尊曰。

    大德。

    我是摩揭陀國主頻毗娑羅王。

    如是三白。

    佛告大王。

    如是如是。

    汝是摩揭陀國主頻毗娑羅王。

    如是三答。

    汝今可坐。

    是頻毗娑羅王聞佛語已。

    頂禮佛足卻坐一面。

    其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等。

    一分頂禮佛足亦坐一面。

    一分合掌問訊。

    大沙門。

    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亦坐一面。

    一分合掌而不緻問。

    亦坐一面。

    一分遠住默然而坐。

    于時優樓頻螺迦攝在大衆中。

    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

    見此迦攝在于衆中。

    便發疑念。

    沙門喬答摩。

    在迦攝處而有修習。

    為當迦攝向沙門喬答摩邊而學未聞。

    爾時世尊知衆所念。

    以妙伽他問迦攝曰。

     迦攝汝昔見何利  舍俗出家而事火 及持此法所獲益  汝今為我說斯義 于時迦攝亦以伽他。

    而答佛曰。

     有一說言獲益者  端嚴美女諸妙味 見彼法中有此利  因斯舍俗而事火 世尊複以伽他。

    重問迦攝曰。

     端嚴美女諸妙味  若由事火而得此 即有人天世間樂  汝何棄舍而不顧 迦攝亦以伽他。

    而答佛曰。

     為睹勝靜無餘句  無所有處猶不住 除此妙法更無過  情今棄彼而不顧 由我先有愚癡意  持火禁戒望解脫 于勝妙法反為颠  盲冥生死常流轉 谛觀無為最勝句  調禦象師能妙說 真實益世牟尼教  獎導無倦喬答摩 爾時世尊。

    以斯伽他贊迦攝曰。

     善來迦攝波  非有思惡處 最勝廣法中  汝今已能入 爾時世尊告迦攝曰。

    汝起為諸大衆現其神變。

    于時迦攝聞佛語已。

    即入三摩地。

    此心定故。

    即從本處忽然不現。

    即于東方。

    上升虛空行住坐卧。

    入火光定。

    即于身内出種種光。

    所謂青黃赤白及以紅色。

    雙現其相。

    身下出火上流清水。

    身下出水上發火光。

    東方既爾。

    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現是相已。

    從虛空沒還于本處地上而立。

    往至佛所頂禮佛足。

    作如是言。

    世尊是我教師。

    我是世尊聲聞弟子。

    世尊告曰。

    如是如是迦攝。

    我是汝教師。

    汝是我聲聞弟子。

    迦攝汝起可就本坐。

    爾時優樓頻螺迦攝。

    頂禮佛足還至本坐。

    爾時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等。

    見此事已作如是念。

    非沙門喬答摩在迦攝處而有修學。

    但是迦攝于世尊所而學所作。

    爾時世尊。

    告摩揭陀主頻毗娑羅言。

    色有生滅。

    大王。

    當須了知色法生滅因緣。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大王。

    若能了知色法生滅異。

    即能了知色之自性。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大王。

    若善男子知色性已。

    而不愛著亦不領受。

    亦複不持。

    而能于此決定。

    無我及以我所。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若善男子了此色性。

    不愛著不受不持。

    決定知此無我我所。

    我說此人得涅槃解脫。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世尊說此法已。

    摩揭陀國婆羅門居士等。

    作如是念。

    若色無我。

    受想行識亦無我者。

    然何等法而是其我。

    誰是有情。

    誰複是命者生者養育者。

    人及數取趣意生與摩納能所作及造觸受行住等。

    此等諸法差别悉皆無我者。

    更有何物。

    不生不滅非三世有。

    而能作受。

    若人于可所作及不應作。

    善惡之業所有果報。

    誰當受之。

    令舍此蘊而受彼蘊。

    爾時世尊。

    知此婆羅門居士等作如是念。

    即告諸苾刍曰。

    無智慧人不多聞故。

    便作是念。

    執我我所。

    不知無我及以我所。

    何以故。

    苾刍。

    從集生苦。

    證滅斷苦。

    從集生行。

    證滅行滅。

    彼因緣滅彼滅。

    彼因緣故。

    能生諸有情次第流轉。

    如是因緣有情生滅。

    如來了知畢竟無我。

    複告諸苾刍曰。

    我得清淨天眼過于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