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答曰。
我等所學本依邬波馱耶。
今若去者。
我等大衆悉願随從修習梵行。
迦攝報曰。
汝等若能随學我者。
所著鹿皮樹皮錫杖祭器。
悉能棄擲尼連禅河中者。
當随意去。
諸弟子等聞是語已。
所有衣服祭器等物。
悉皆棄置尼連禅河中。
擲是物已。
還邬波馱耶所便作是言。
悉令棄者今皆已舍。
應作何事。
唯願指授。
爾時那提迦攝伽耶迦攝。
共将弟子五百人俱往詣佛所。
而作是言。
大沙門。
我告弟子悉已聽許。
唯願度我。
于善法律中。
出家受具足戒。
成苾刍性。
于大沙門處修習梵行。
世尊告曰。
那提迦攝伽耶迦攝。
善來應修梵行。
作是語已。
那提迦攝等及五百弟子。
皆得出家受具足戒。
成苾刍性。
爾時世尊。
度一千被發外道。
受具足戒。
于優樓頻螺地随意住已。
漸漸遊行至伽耶山。
住其山頂窣堵波處。
與舊被發出家外道一千苾刍。
而共居止。
爾時世尊。
以三種神通化一千苾刍。
三神通者。
所謂神足通記說通教授通。
神足通者。
如來入三摩地。
以心定故。
即從本座忽然隐沒。
現于東方。
上升虛空行住坐卧。
入火光定。
即于身内出種種光。
所謂青黃赤白及以紅色。
雙現其相。
身下出火上流清水。
身下出水上發火光。
東方既爾。
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既現相已。
從彼虛空沒。
還複本處而現。
此是世尊神足通。
記說通者。
所為苾刍應觀察心意識。
如是應善尋伺。
不應不善尋伺。
此亦意念。
此亦證身識。
此為世尊記說通。
教授通者。
告諸苾刍所有諸法悉皆識然。
何者一切熾然。
眼熾然色熾然。
眼識熾然眼觸熾然。
為因眼觸内所生受。
或苦或樂非苦非樂。
亦是熾然。
以何火熾然。
貪火熾然嗔火熾然癡火熾然。
生老病死愁歎憂悲苦惱。
亦複如是火然。
此皆為苦。
眼既如是。
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此是世尊教授通。
世尊說此法時。
彼千苾刍不受後有故。
于諸有漏心得解脫。
皆得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
在摩揭陀國伽耶山頂窣堵波處。
與千苾刍俱。
先是舊被發外道。
皆證阿羅漢果。
盡諸有漏。
應作已作所作已辦。
舍諸重擔逮得己利。
斷諸有結心正解脫。
摩揭陀國大衆人民。
因遊行故。
聞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在雪山側近弶伽河岸劫比羅仙人住處。
去斯不遠有占相師。
善閑方術授太子記。
若在家者。
紹轉輪王位。
能降四方以法化世。
七寶具足。
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
兵寶。
千子圍繞端正勇健。
摧伏他軍盡四洲界。
普能王化無有怨敵。
苦惱刀杖悉皆屏息。
安樂而住。
若出家者。
以正信心舍家趣非家。
剃除須發被服袈裟。
證無上覺成阿羅漢。
世間贊詠名稱遠聞。
彼遊行人聞是語已。
往詣頻毗娑羅王所。
而作是言。
大王當知。
我等遊行至此人間。
聞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于雪山側近弶伽河岸劫比羅仙人修道之處。
乃至世間贊詠名稱遠聞。
悉如上說。
唯願大王。
殺彼太子。
若除滅者。
大王當得國祚長遠。
其王報曰。
汝等諸人莫作是語。
何以故。
彼釋迦太子。
若得金輪王位。
我當随從。
若成正覺。
當為執侍親近供養。
爾時摩揭陀主頻毗娑羅。
升樓閣上乞五種願。
願我國出大教導師。
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令我于彼敬事瞻仰。
所說法要令得開悟。
得聞法已受持淨戒。
如法而住。
于時世尊在伽耶山。
遙見大王聞此語已。
告諸苾刍曰。
此頻毗娑羅。
見在樓上發五種願。
悉如上說。
複次摩揭陀國大衆人民。
因遊行故。
先聞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在雪山側近弶伽河岸劫比羅仙人住處。
去斯不遠有占相師。
善閑方術授太子記。
若在家者。
紹輪王位。
能降四方以法化世。
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
千子圍繞端正勇健。
摧伏他軍盡四洲界。
普能王化無有怨敵。
苦惱刀杖悉皆屏息。
安樂而住。
若出家者。
以正信心舍家趣非家。
剃除須發被服袈裟。
證無上覺成阿羅漢。
世間贊詠名稱遠聞者。
彼舍輪王位而求出家。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見在伽耶山頂窣堵波處。
與千苾刍前後圍繞。
并是舊被發外道。
皆證阿羅漢果。
盡諸有漏。
應作已作所作已辦。
舍諸重擔逮得己利。
斷諸有結心正解脫。
聞是語已。
往頻毗娑羅王所。
而作是言。
大王當知。
我等遊行至此人間。
先聞彼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乃至成無上覺。
在伽耶山。
與千苾刍前後圍繞。
盡諸有結心正解脫。
唯願大王。
親近供養彼佛世尊。
若如此者。
令王國土安隐豐樂。
王聞語已甚大歡喜。
即命一人令往佛所。
如我辭曰頂禮雙足白言。
世尊。
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
作是言已。
複稽請曰唯願世尊。
與諸苾刍。
來就我所住王舍城。
受我一生供養四事。
使者受王如是語已。
往伽耶山至世尊所。
頂禮佛足而作是言。
摩揭陀主頻毗娑羅。
故遣我來稽首世尊。
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
佛言。
王及汝等鹹得安樂。
使者白言。
王令稽請
我等所學本依邬波馱耶。
今若去者。
我等大衆悉願随從修習梵行。
迦攝報曰。
汝等若能随學我者。
所著鹿皮樹皮錫杖祭器。
悉能棄擲尼連禅河中者。
當随意去。
諸弟子等聞是語已。
所有衣服祭器等物。
悉皆棄置尼連禅河中。
擲是物已。
還邬波馱耶所便作是言。
悉令棄者今皆已舍。
應作何事。
唯願指授。
爾時那提迦攝伽耶迦攝。
共将弟子五百人俱往詣佛所。
而作是言。
大沙門。
我告弟子悉已聽許。
唯願度我。
于善法律中。
出家受具足戒。
成苾刍性。
于大沙門處修習梵行。
世尊告曰。
那提迦攝伽耶迦攝。
善來應修梵行。
作是語已。
那提迦攝等及五百弟子。
皆得出家受具足戒。
成苾刍性。
爾時世尊。
度一千被發外道。
受具足戒。
于優樓頻螺地随意住已。
漸漸遊行至伽耶山。
住其山頂窣堵波處。
與舊被發出家外道一千苾刍。
而共居止。
爾時世尊。
以三種神通化一千苾刍。
三神通者。
所謂神足通記說通教授通。
神足通者。
如來入三摩地。
以心定故。
即從本座忽然隐沒。
現于東方。
上升虛空行住坐卧。
入火光定。
即于身内出種種光。
所謂青黃赤白及以紅色。
雙現其相。
身下出火上流清水。
身下出水上發火光。
東方既爾。
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既現相已。
從彼虛空沒。
還複本處而現。
此是世尊神足通。
記說通者。
所為苾刍應觀察心意識。
如是應善尋伺。
不應不善尋伺。
此亦意念。
此亦證身識。
此為世尊記說通。
教授通者。
告諸苾刍所有諸法悉皆識然。
何者一切熾然。
眼熾然色熾然。
眼識熾然眼觸熾然。
為因眼觸内所生受。
或苦或樂非苦非樂。
亦是熾然。
以何火熾然。
貪火熾然嗔火熾然癡火熾然。
生老病死愁歎憂悲苦惱。
亦複如是火然。
此皆為苦。
眼既如是。
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此是世尊教授通。
世尊說此法時。
彼千苾刍不受後有故。
于諸有漏心得解脫。
皆得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
在摩揭陀國伽耶山頂窣堵波處。
與千苾刍俱。
先是舊被發外道。
皆證阿羅漢果。
盡諸有漏。
應作已作所作已辦。
舍諸重擔逮得己利。
斷諸有結心正解脫。
摩揭陀國大衆人民。
因遊行故。
聞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在雪山側近弶伽河岸劫比羅仙人住處。
去斯不遠有占相師。
善閑方術授太子記。
若在家者。
紹轉輪王位。
能降四方以法化世。
七寶具足。
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
兵寶。
千子圍繞端正勇健。
摧伏他軍盡四洲界。
普能王化無有怨敵。
苦惱刀杖悉皆屏息。
安樂而住。
若出家者。
以正信心舍家趣非家。
剃除須發被服袈裟。
證無上覺成阿羅漢。
世間贊詠名稱遠聞。
彼遊行人聞是語已。
往詣頻毗娑羅王所。
而作是言。
大王當知。
我等遊行至此人間。
聞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于雪山側近弶伽河岸劫比羅仙人修道之處。
乃至世間贊詠名稱遠聞。
悉如上說。
唯願大王。
殺彼太子。
若除滅者。
大王當得國祚長遠。
其王報曰。
汝等諸人莫作是語。
何以故。
彼釋迦太子。
若得金輪王位。
我當随從。
若成正覺。
當為執侍親近供養。
爾時摩揭陀主頻毗娑羅。
升樓閣上乞五種願。
願我國出大教導師。
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禦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令我于彼敬事瞻仰。
所說法要令得開悟。
得聞法已受持淨戒。
如法而住。
于時世尊在伽耶山。
遙見大王聞此語已。
告諸苾刍曰。
此頻毗娑羅。
見在樓上發五種願。
悉如上說。
複次摩揭陀國大衆人民。
因遊行故。
先聞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在雪山側近弶伽河岸劫比羅仙人住處。
去斯不遠有占相師。
善閑方術授太子記。
若在家者。
紹輪王位。
能降四方以法化世。
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
千子圍繞端正勇健。
摧伏他軍盡四洲界。
普能王化無有怨敵。
苦惱刀杖悉皆屏息。
安樂而住。
若出家者。
以正信心舍家趣非家。
剃除須發被服袈裟。
證無上覺成阿羅漢。
世間贊詠名稱遠聞者。
彼舍輪王位而求出家。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見在伽耶山頂窣堵波處。
與千苾刍前後圍繞。
并是舊被發外道。
皆證阿羅漢果。
盡諸有漏。
應作已作所作已辦。
舍諸重擔逮得己利。
斷諸有結心正解脫。
聞是語已。
往頻毗娑羅王所。
而作是言。
大王當知。
我等遊行至此人間。
先聞彼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乃至成無上覺。
在伽耶山。
與千苾刍前後圍繞。
盡諸有結心正解脫。
唯願大王。
親近供養彼佛世尊。
若如此者。
令王國土安隐豐樂。
王聞語已甚大歡喜。
即命一人令往佛所。
如我辭曰頂禮雙足白言。
世尊。
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
作是言已。
複稽請曰唯願世尊。
與諸苾刍。
來就我所住王舍城。
受我一生供養四事。
使者受王如是語已。
往伽耶山至世尊所。
頂禮佛足而作是言。
摩揭陀主頻毗娑羅。
故遣我來稽首世尊。
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安樂住不。
佛言。
王及汝等鹹得安樂。
使者白言。
王令稽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