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五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爾時有三天人。
詣菩薩所見菩薩身。
遞相議曰。
其一天雲。
此喬答摩是黑沙門。
其二天雲。
此喬答摩黕色沙門。
第三天雲。
非黑非黕是蒼色沙門。
因天議故。
菩薩遂得三名。
菩薩所有身上光色。
皆悉變沒。
菩薩于是時中不曾聽聞。
心中自生三種譬喻辯才。
所言三者。
一者濕木有潤從水而出火鑽亦濕。
有人遠來求火。
以濕火鑽鑽彼濕木欲使生火。
火無出法。
若有沙門婆羅門。
身雖離欲心猶愛染。
耽欲耽愛著欲處欲悅欲伴欲。
有如是等常在心中。
彼諸人等。
縱苦其身受諸極苦忍諸酸毒受如此受。
非正智非正見。
不能得于無上正道。
二者濕木有潤在于水邊。
有人遠來求火。
以幹火鑽鑽其潤木。
雖欲得火火無然法。
如是沙門婆羅門。
身雖離欲心猶愛染。
于諸欲中。
耽欲愛欲著欲處欲悅欲伴欲。
有如是過常在身心。
縱苦其身受于極苦忍諸酸毒。
受如此受。
非正智非正見。
不能至于無上正道。
三者朽爛之木無有津潤在于濕岸。
有人求火。
雖以火鑽鑽之火無然法。
如是沙門婆羅門。
身雖離欲心猶愛染受于苦受。
非正智非正見。
不能得于無上正道。
菩薩爾時悟此喻已。
自作是念。
我今應當日食一麻。
雖食一麻。
常為饑火之所燒逼。
其身肢節轉更羸瘦。
為饑火不息。
複日食一粳米。
饑火不息。
複日食一拘羅。
猶還羸瘦。
日食一荜豆。
猶還枯憔。
複日食一甘豆。
猶尚枯瘦日食一大豆。
猶複困憔。
爾時淨飯王。
聞此苦行懊惱啼泣。
及諸宮人婇女。
脫身璎珞敷草而坐。
亦複日食一麻一米及一豆等。
爾時耶輸陀羅以少食故。
懷娠漸損。
王聞是事作如是念。
若菩薩苦行不止。
耶輸陀羅更聞斯語。
必大憂惱其娠堕落。
便至于死。
我今當設方便。
令不知菩薩苦行。
時淨飯王告諸宮人。
其菩薩苦行。
勿令耶輸陀羅知。
并敕往來使者。
菩薩苦行。
無令餘人辄知此事。
淨飯王雖從使者聞菩薩苦行。
以諸方便告諸宮人。
菩薩今者已食。
菩薩爾時所食一麻一米。
乃自念言。
今為此法。
非正智非正見。
不能得于無上之道。
我當别修苦行食諸穢食。
複作是念。
食何穢食。
應取新生犢子未吃草者之所糞尿。
作是念已便取而食。
雖食此物。
仍令食力消盡。
然後複食。
既而食已。
便于屍林之下。
枕卧死人及諸枯骨。
以右脅著地蓋于兩足。
内念光相如是系念。
行住坐卧曾無暫舍。
菩薩若坐。
有諸村野男女。
見菩薩坐寂然而定。
手執草莖穿菩薩耳穴。
左右而出。
如是戲笑去來抽挽。
便語菩薩耳言。
看此坌土之鬼。
又複重言坌土之鬼。
複以土塊瓦石擲菩薩身上。
斯等雖于菩薩之身如是戲弄。
爾時菩薩。
不起恚心無粗惡語。
菩薩如此難忍能受。
是時菩薩。
以發勤策不息。
輕安身體未曾休廢。
習續正念意無疑慮。
專心于定住三摩地。
爾時菩薩複作是念。
諸有欲舍苦故。
勤修諸行。
我所受苦無人超過。
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見。
非能至于無上等覺。
菩薩複作是念。
何為正道正智正見。
得至無上正等菩提。
又作是念。
我自憶知。
住父釋迦淨飯宮内撿校田裡贍部樹下而坐。
舍諸不善離欲惡法。
尋伺之中。
生諸寂靜得安樂喜。
便獲初禅。
此應是道預流之行。
是正智正見正等覺。
我今不能善修成就。
何以故。
為我羸弱然。
我應為随意喘息。
廣吃諸食飯豆酥等。
以油摩體溫湯澡浴。
是時菩薩作是念已。
便開諸根随情喘息。
飲食諸味而不禁制。
塗拭沐浴縱意而為。
于時其五侍者互相謂曰。
此沙門喬答摩。
懈怠懶堕而懷多事。
受用無度斷惑錯亂。
今既廣吃食飲豆酥油塗拭澡浴。
今不能少許證獲。
必無所得。
便舍菩薩漸次而行。
至波羅痆斯仙人堕處施鹿園中同作是願。
若世間有阿羅漢者。
我随出家。
此五人同住同行。
因名五衆。
菩薩爾時。
漸加飲食身力強健。
即往西那延村(唐言會軍村也)彼有村主。
名為軍将。
将有二女。
一名歡喜。
二名歡喜力。
時此二女先聞。
雪山南傍弶伽河側。
劫比羅仙住處不遠。
劫比羅城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端正具足衆相圓滿。
一切衆生見者喜悅。
相師占雲。
此兒若紹王位當得轉輪王。
此女聞已。
于十二年中常守貞潔。
人間常法。
若有女人。
能守貞潔滿十二年者。
即合與轉輪王為妃。
故彼二女。
于十二年内不犯十惡。
滿十二年訖作是思念。
我今于十二年中作清淨行訖。
應以十六轉乳粥供養苦行仙人。
所謂十六轉者。
一千牛乳飲一千牛。
複以一千飲五百。
複以五百飲五百。
複以五百飲二百五十。
複以二百五十飲二百五十。
複以二百五十飲一百二十五。
複以一百二十五飲一百二十五。
複以一百二十五飲六十四。
複以六十四飲六十四。
複以六十四飲三十二。
複以三十二飲三十二。
複以三十二飲十六。
複以十六飲十六。
複以十六飲八。
複以八飲八。
複以八飲四。
作是念已。
即取此乳頗璃器中煮為粥。
當煮之時。
淨居諸天。
觀見菩薩食此粥已即成菩提道。
我等應當助其威力。
即将上藥速得力者。
置乳器中并衛護之。
當時粥現種種輪相。
時有一外道。
名曰近行。
來見
詣菩薩所見菩薩身。
遞相議曰。
其一天雲。
此喬答摩是黑沙門。
其二天雲。
此喬答摩黕色沙門。
第三天雲。
非黑非黕是蒼色沙門。
因天議故。
菩薩遂得三名。
菩薩所有身上光色。
皆悉變沒。
菩薩于是時中不曾聽聞。
心中自生三種譬喻辯才。
所言三者。
一者濕木有潤從水而出火鑽亦濕。
有人遠來求火。
以濕火鑽鑽彼濕木欲使生火。
火無出法。
若有沙門婆羅門。
身雖離欲心猶愛染。
耽欲耽愛著欲處欲悅欲伴欲。
有如是等常在心中。
彼諸人等。
縱苦其身受諸極苦忍諸酸毒受如此受。
非正智非正見。
不能得于無上正道。
二者濕木有潤在于水邊。
有人遠來求火。
以幹火鑽鑽其潤木。
雖欲得火火無然法。
如是沙門婆羅門。
身雖離欲心猶愛染。
于諸欲中。
耽欲愛欲著欲處欲悅欲伴欲。
有如是過常在身心。
縱苦其身受于極苦忍諸酸毒。
受如此受。
非正智非正見。
不能至于無上正道。
三者朽爛之木無有津潤在于濕岸。
有人求火。
雖以火鑽鑽之火無然法。
如是沙門婆羅門。
身雖離欲心猶愛染受于苦受。
非正智非正見。
不能得于無上正道。
菩薩爾時悟此喻已。
自作是念。
我今應當日食一麻。
雖食一麻。
常為饑火之所燒逼。
其身肢節轉更羸瘦。
為饑火不息。
複日食一粳米。
饑火不息。
複日食一拘羅。
猶還羸瘦。
日食一荜豆。
猶還枯憔。
複日食一甘豆。
猶尚枯瘦日食一大豆。
猶複困憔。
爾時淨飯王。
聞此苦行懊惱啼泣。
及諸宮人婇女。
脫身璎珞敷草而坐。
亦複日食一麻一米及一豆等。
爾時耶輸陀羅以少食故。
懷娠漸損。
王聞是事作如是念。
若菩薩苦行不止。
耶輸陀羅更聞斯語。
必大憂惱其娠堕落。
便至于死。
我今當設方便。
令不知菩薩苦行。
時淨飯王告諸宮人。
其菩薩苦行。
勿令耶輸陀羅知。
并敕往來使者。
菩薩苦行。
無令餘人辄知此事。
淨飯王雖從使者聞菩薩苦行。
以諸方便告諸宮人。
菩薩今者已食。
菩薩爾時所食一麻一米。
乃自念言。
今為此法。
非正智非正見。
不能得于無上之道。
我當别修苦行食諸穢食。
複作是念。
食何穢食。
應取新生犢子未吃草者之所糞尿。
作是念已便取而食。
雖食此物。
仍令食力消盡。
然後複食。
既而食已。
便于屍林之下。
枕卧死人及諸枯骨。
以右脅著地蓋于兩足。
内念光相如是系念。
行住坐卧曾無暫舍。
菩薩若坐。
有諸村野男女。
見菩薩坐寂然而定。
手執草莖穿菩薩耳穴。
左右而出。
如是戲笑去來抽挽。
便語菩薩耳言。
看此坌土之鬼。
又複重言坌土之鬼。
複以土塊瓦石擲菩薩身上。
斯等雖于菩薩之身如是戲弄。
爾時菩薩。
不起恚心無粗惡語。
菩薩如此難忍能受。
是時菩薩。
以發勤策不息。
輕安身體未曾休廢。
習續正念意無疑慮。
專心于定住三摩地。
爾時菩薩複作是念。
諸有欲舍苦故。
勤修諸行。
我所受苦無人超過。
此非正道非正智非正見。
非能至于無上等覺。
菩薩複作是念。
何為正道正智正見。
得至無上正等菩提。
又作是念。
我自憶知。
住父釋迦淨飯宮内撿校田裡贍部樹下而坐。
舍諸不善離欲惡法。
尋伺之中。
生諸寂靜得安樂喜。
便獲初禅。
此應是道預流之行。
是正智正見正等覺。
我今不能善修成就。
何以故。
為我羸弱然。
我應為随意喘息。
廣吃諸食飯豆酥等。
以油摩體溫湯澡浴。
是時菩薩作是念已。
便開諸根随情喘息。
飲食諸味而不禁制。
塗拭沐浴縱意而為。
于時其五侍者互相謂曰。
此沙門喬答摩。
懈怠懶堕而懷多事。
受用無度斷惑錯亂。
今既廣吃食飲豆酥油塗拭澡浴。
今不能少許證獲。
必無所得。
便舍菩薩漸次而行。
至波羅痆斯仙人堕處施鹿園中同作是願。
若世間有阿羅漢者。
我随出家。
此五人同住同行。
因名五衆。
菩薩爾時。
漸加飲食身力強健。
即往西那延村(唐言會軍村也)彼有村主。
名為軍将。
将有二女。
一名歡喜。
二名歡喜力。
時此二女先聞。
雪山南傍弶伽河側。
劫比羅仙住處不遠。
劫比羅城釋迦種中生一太子。
端正具足衆相圓滿。
一切衆生見者喜悅。
相師占雲。
此兒若紹王位當得轉輪王。
此女聞已。
于十二年中常守貞潔。
人間常法。
若有女人。
能守貞潔滿十二年者。
即合與轉輪王為妃。
故彼二女。
于十二年内不犯十惡。
滿十二年訖作是思念。
我今于十二年中作清淨行訖。
應以十六轉乳粥供養苦行仙人。
所謂十六轉者。
一千牛乳飲一千牛。
複以一千飲五百。
複以五百飲五百。
複以五百飲二百五十。
複以二百五十飲二百五十。
複以二百五十飲一百二十五。
複以一百二十五飲一百二十五。
複以一百二十五飲六十四。
複以六十四飲六十四。
複以六十四飲三十二。
複以三十二飲三十二。
複以三十二飲十六。
複以十六飲十六。
複以十六飲八。
複以八飲八。
複以八飲四。
作是念已。
即取此乳頗璃器中煮為粥。
當煮之時。
淨居諸天。
觀見菩薩食此粥已即成菩提道。
我等應當助其威力。
即将上藥速得力者。
置乳器中并衛護之。
當時粥現種種輪相。
時有一外道。
名曰近行。
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