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爾時車匿。

    複說頌曰。

     汝昔常乘諸象馬  手足柔軟未經苦 攢搓刃石滿斯地  如何于此堪行住 菩薩以頌報曰。

     假令少小憍養育  賢善及與諸孤獨 勇猛無畏人恭敬  如斯等類鹹歸死 生老病死相紛鬥  速來逼迫一切人 縱有餘願不少寬  能令須臾盡磨滅 車匿報曰。

    太子。

    淨飯大王若不見汝。

    必大懊惱便當至死。

    菩薩雖聞是。

    已為得菩提資糧久圓滿故。

    于車匿言曾不在念。

    爾時菩薩即于車匿手中。

    取其所執之刀。

    其刀輕利。

    青光湛色如青蓮花葉。

    既拔其刀。

    即自割發擲虛空中。

    釋提桓因。

    于虛空中即便捧接。

    将往三十三天。

    每至此日。

    集三十三大衆旋繞供養。

    其割發之地。

    信心長者婆羅門等營一寶塔。

    名曰割發地塔。

    苾刍俗人常應供養。

    菩薩當割發已告車匿曰。

    汝見我不。

    形容已毀心複堅固。

    如斯之人豈有更還在人間耶。

    車匿曰。

    不也。

    車匿即自思念。

    今此太子是刹帝利種。

    情多高慢。

    我雖苦言終不移改。

    作是念已禮菩薩足。

    幹陟馬王亦禮菩薩。

    便吐其舌舐菩薩足。

    菩薩即以百寶輪手撫其馬背。

    而作是言。

    汝幹陟去。

    我證菩提常念汝恩。

    告車匿曰。

    汝必不應将我幹陟入于宮内。

    車匿悲泣不勝哽咽。

    所視迷悶歸還路時顧菩薩前。

    以菩薩神德力故。

    于二更中便至于彼。

    及車匿還路。

    經七日方至本國。

    既到城門。

    車匿念言。

    我若與馬同入城者。

    當為衆人之所尤怨。

    我之身命或可不存。

    是時車匿入苑林中。

    且先遣馬卻入城内。

    是時幹陟既入城内。

    即便悲嘶。

    時城中人及宮人等。

    聞此馬聲鹹皆忙遽。

    不見菩薩。

    抱幹陟項悲号懊惱。

    然畜生有常法。

    于世間情無不解了。

    況此馬王。

    爾時幹陟。

    見諸人等号恸傷感。

    其氣迷絕便至于殒。

    然此幹陟從昔已來。

    于具六種勤事婆羅門家。

    受其胎形。

    若菩薩得無上道時。

    當言汝惡性馬。

    便得宿念。

    超于生死畏途中。

    登究竟涅槃岸。

    時菩薩須袈裟。

    于無比城中有一居士。

    财寶富盛倉庫盈溢多諸眷屬。

    如薜室羅末拏天王。

    時彼居士。

    于其同類種族中取女為妻。

    既得為婦共相娛樂。

    俗禮和合因生一子。

    如是乃至生于十子。

    皆悉出家證辟支佛道。

    爾時其母。

    與此十子疏布衣服。

    時彼十子共白母曰。

    我今便入涅槃不須此物。

    爾時十辟支佛白母言。

    淨飯王子釋迦牟尼。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母将此衣服可施與彼。

    必當獲得無量果報。

    作是語已。

    即于宮中現十八變火化而滅入無餘涅槃。

    其母年老困疾将死。

    持其衣服囑付于女。

    具說前事。

    時女後時染患将卒。

    複持此衣置樹空中。

    告樹神曰。

    今此衣服為我守護。

    待淨飯王子出家之日。

    當持與之。

    時天帝釋觀其下界。

    乃見此衣在樹空中便往取之身自被著。

    作老獵師形狀。

    執持弓箭與菩薩相近。

    菩薩告曰。

    此是出家人衣。

    我衣貴妙是俗人服。

    今欲相換可得以不。

    獵師報曰。

    我不相與。

    何以故。

    我若取汝好服行于人間。

    或有見者便言。

    我殺于汝取汝此衣。

    菩薩報曰。

    汝獵師當知。

    一切世間所有人衆。

    鹹知我有勇猛智慧無能殺者。

    誰有将此能殺我者。

    汝不須懼。

    時天帝釋。

    即跪持衣奉與菩薩。

    爾時菩薩。

    得此衣已便即著之。

    衣窄身大不遍覆體。

    作是念言。

    此出家服小不堪受用。

    若有威力。

    願自寬大今覆我體。

    菩薩及天力之威故。

    其衣即大。

    菩薩爾時複自念雲。

    我今既被此衣具出家相。

    當應救濟諸苦惱者。

    即以先著細妙之衣将與帝釋天帝得已。

    将還三十三天恭敬供養。

    換衣之所。

    諸婆羅門居士長者。

    共于此地造一制底。

    名為受出家衣塔。

    爾時菩薩既剃頭被袈裟已。

    于林野中處處遊行。

    至婆伽婆仙人所。

    見其仙人以掌支頰思惟而住。

    菩薩問曰。

    大仙。

    何故作此思惟。

    仙人報曰我之住處有多羅樹。

    于先之時生金花金果。

    忽于今時花果自落。

    我于今時思念此事。

    菩薩報曰。

    此花果主。

    懼諸生老病死之所逼切。

    出家修道。

    所以花果自落。

    若花果主不出家者。

    當為園苑。

    時此仙人聞是語已。

    即便舉目熟視菩薩。

    見菩薩儀容端正。

    便自思念告菩薩曰。

    出家人者。

    豈汝是耶。

    答曰。

    我是。

    爾時仙人即大驚悅。

    明目直視觀睹菩薩。

    便屈今坐以諸花果恭敬供養。

    菩薩坐須臾間。

    問仙人曰。

    今此之地至劫比羅城可有幾裡仙人報曰。

    有十二逾膳那。

    菩薩念曰。

    此處甚近城國。

    諸釋種子其數不少。

    恐相煩亂。

    我當渡弶伽河。

    作是念已即渡弶伽河。

    漸次遊行至王舍城。

    菩薩有善巧之力。

    具一切智。

    取迦啰毗啰拘那一十葉。

    綴作一缽。

    威儀寂靜入城乞食。

    時頻毗娑羅王在樓觀望。

    遙見菩薩行步端正被如法僧伽胝衣捧持一缽如法瞻視威儀庠序次第乞食。

    見是事已私自念言。

    我王舍城中諸出家人。

    未有若此之者。

    而說頌曰。

     我今贊出家  如是賢善者 思惟生死故  彼人要出家 在家諸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