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诏譯 時阿私陀仙。

    既知太子必成正覺。

    即自觀身壽命長短。

    我今此生。

    得見菩薩證菩提不。

    既谛觀已。

    即睹菩薩十九出家。

    六年苦行獲甘露果。

    複知己身先時殒殁不逢菩薩度人說法。

    便自悲傷啼泣懊惱。

    時淨飯王。

    既見此已甚大驚愕。

    以頌問曰。

     丈夫及女人  見者皆喜躍 大仙今何故  對此獨悲泣 将非我太子  有諸不祥相 善哉大仙人  願速為我說 時阿私陀仙。

    以頌答曰。

     設彼虛空中  忽降金剛雨 于此太子身  不能損一毛 猛風與炎火  及諸利刀劍 毒氣齧惡蛇  亦皆不能害 一切恐怖人  太子為擁護 雲何慈悲主  而有憂害者 自在諸梵天  皆來為侍衛 如是最尊勝  雲何而憂懼 我今恨衰老  死時将不遠 不見轉法輪  所以自悲泣 當來世間人  遇此菩薩者 必得聞妙法  證彼寂滅果 時阿私陀仙。

    說此頌已便懷惱恨。

    作如是念。

    由此太子威德力故。

    令我退失神通。

    不能飛行乘空來去。

    我今于此步出城門。

    衆人見我必生輕慢作是念已白父王曰。

    王曾發願。

    願阿私他仙出入城中。

    我今步來酬王宿念。

    今亦步去王應為我修理城路。

    爾時父王。

    即令大臣敕諸人衆。

    嚴飾街衢懸諸幡蓋。

    告國人曰。

    阿私陀仙今步出城。

    汝等諸人随意觀望。

    時彼仙人内懷惱恨。

    與淨飯王及王臣佐長者居士婆羅門等。

    前後圍繞出城門外。

    仙白王曰。

    王可還宮。

    我今辭去。

    既相别已。

    阿私陀仙漸次前行。

    至莘陀山即登彼山。

    擇其勝地因以居住。

    時彼仙人遠行疲乏。

    既坐憩息遂入仙定。

    由入定故得本神通。

    後于他時遂便染患。

    仙弟子衆。

    以諸湯藥療治不差。

    衆白師曰。

    師今此疾藥療無痊。

    世間無常不可為諱。

    我諸弟子皆求寂靜。

    師既獲得常樂。

    豈可不留遺誨。

    請師示誨。

    令使我等有所悟入。

    其師告曰。

    我雖出家希求甘露。

    然由未證愧無所傳。

    今釋氏所生童子。

    必當獲得無上妙果。

    能以甘露滋益衆生。

    汝諸弟子。

    可詣彼出家。

    若出家已。

    勿恃豪姓種類摩納薄伽。

    勉勵精勤常修梵行。

    為得法故。

    專精加行。

    若此行成當獲甘露。

    作是語已說伽他曰。

     從此于東方  汝當往求覓 諸佛實難遇  見已可勤修 說無常法頌曰。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堕落 會合皆别離  有命鹹歸死 時阿私陀仙。

    說此頌已便即命終。

    爾時弟子那羅陀。

    以種種如法供具。

    随時殡葬已。

    便詣波羅痆斯城。

    于彼而住。

    與五百摩納薄伽。

    為其教示婆羅門薜陀咒。

    其那羅陀。

    為是迦旃延姓。

    因号迦旃延。

    若釋迦菩薩當成正覺。

    迦旃延。

    詣于佛所。

    彼佛即喚大迦旃延。

    而便以法教示。

    令彼度生死大苦海。

    住于最上寂靜究竟涅槃。

    遂以名之。

    為大迦旃延。

    後當得此名甘露。

    爾時菩薩坐于奶母膝上。

    于金槃中食香稻飯。

    極多不息。

    奶母見多遂奪食器。

    菩薩以手撚其金槃。

    其奶母不能奪此食器。

    乃至八奶母奪此食器。

    亦皆不得。

    其奶母等。

    共往白王具說上事。

    王及諸宮人等。

    共奪此器亦複不得。

    王複告諸群臣。

    令共奪此器。

    其諸臣等以索及鈎。

    牽拽食器亦複不得。

    諸群臣等奪不得故。

    便取五百大象。

    及以繩索牽拽此器。

    菩薩爾時見諸人等殷勤方便種種牽器。

    菩薩思念。

    此諸人等欲試我力。

    菩薩遂以指鈎其器。

    其象牽拽力複不如。

    悉皆複退。

    時淨飯王。

    見此事已便作是念。

    而此菩薩一指鈎器。

    五百大象悉皆卻退。

    若用兩手必敵一千。

    是故号之名千象力。

    此是菩薩第四名号。

    菩薩生時。

    有常法式。

    若欲入學。

    以五百侍從童子令随。

    菩薩學習書業時。

    有博士名彩光甲。

    明解五百種書。

    時淨飯王。

    将菩薩及諸童子。

    詣彩光處令遣受業。

    爾時彩光博士。

    作一種書。

    示彼菩薩令遣學之。

    菩薩答曰。

    此一種書我先已解。

    次與第二般書而示菩薩令遣學之。

    菩薩答曰此一般書我先已解。

    次與第三般書而遣學之。

    菩薩答曰。

    此一般書我先已解。

    其彩光先生。

    乃至示五百般書。

    亦複如是我已解之。

    菩薩問博士曰。

    更有餘書與我學之。

    博士答曰。

    此五百般書世間行用。

    我唯解此餘皆不知。

    爾時菩薩。

    即自作一般之書。

    度與先生。

    問先生曰。

    此是何字。

    又複何名。

    先生答曰。

    我不識此般之字名也。

    菩薩答曰。

    若世間中有二種出現。

    一者菩薩出。

    二者金輪王出。

    此般之字随世自出。

    爾時空中梵天大王。

    即出語曰。

    菩薩所說二種之現及字。

    必當實爾。

    淨飯大王及諸群臣。

    聞此語已甚大歡喜。

    爾時菩薩。

    即為先生開異種新書。

    廣為談說。

    梵天大王見此之異。

    為證此事。

    必當實爾。

    為此異故。

    此書号名梵天書。

    菩薩自解諸種書已。

    菩薩阿舅名摩那利。

    來将菩薩等。

    令教乘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