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正宗論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即列佛敕曰。
常觀真實義。
若其所謂當以聖行刀斷除陰賊者。
按智度論雲。
十六聖行刀。
其義不離三解脫門也。
然三解脫門通大小乘。
但以其所緣為優劣耳。
大乘之三解脫門者。
所緣諸法實相。
小乘則異于是。
今此果緣真實義。
而使以聖行刀驗其所觀者。
誠大乘之妙微密法矣。
又其經之勝道決定分結句曰。
我以少慧力。
略說諸法性。
如其究竟義。
十力智境界。
又其下卷之末說偈曰。
方便治地行。
乃至究竟處。
無上法施主。
施是傳至今。
其結又曰。
惟彼已度者。
然後乃究竟。
此豈不謂其究竟處。
乃佛佛妙微密心。
不可以情識狀。
唯以此證者乃相應耳。
此其與吾正宗合者也。
昔涅槃經時。
諸比丘既聞其離四倒之說。
遂更求佛久住于世。
以為其教導。
如來将正其知見乃曰。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诃迦葉。
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猶如如來為諸衆生作依止處。
智度論曰。
佛将入涅槃。
北首卧時。
先告阿難。
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
比丘當自依止法。
夫自依止法者。
謂内觀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雲雲。
蓋教不餘依止。
次謂以戒經為師。
及其所集法寶藏之事(涅槃後分經亦)然夫涅槃。
所謂無上正法者。
乃是直指如來所證法性。
已付大迦葉矣。
欲衆學法之者。
依以為其所正之處耳然資其主教法于後世。
非付法印使持之。
則何以為之主耶。
今其謂已付大迦葉者。
豈非使其以法而軌正印證乎奉教而修證者耶。
又其經曰。
四人出世護持法者。
應當證知而為依止。
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
又曰。
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是豈不然哉。
大論先教依止法者。
其意與四依相近也。
禅經謂。
大迦葉相承吾佛。
佛滅後以此次第傳之。
固亦驗矣。
遠公曰。
曲承旨诏。
與夫所謂密語豈遠乎哉。
學者必以心通。
則其付無上正法之深旨可求也。
此固與其經他卷以法付于王臣四部之衆者。
事同而意異也。
又大論囑累品問曰。
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
而以般若囑累阿難。
而餘經囑累菩薩(餘經。
即其論前文雲。
法華經諸餘方等經。
囑累喜王諸菩薩等)答曰。
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此豈不謂秘密法乃勝乎般若耶。
比明龍本離經而又傳其秘密之旨必矣。
安可以教部論。
餘奏記後。
蓋見其微意。
不敢辄改已奏之文。
更出此實。
欲學者省之耳)而法華等諸經。
說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用。
譬如大藥師能以毒為藥。
若其論始尊大乎。
般若曰。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諸經中第一大。
又曰。
般若波羅蜜名三世諸佛母。
能示一切法實相。
又曰。
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又曰。
除諸法實相。
餘殘一切法相。
盡名為魔。
又涅槃經曰。
摩诃般若成秘密藏。
今其于囑累乎聲聞菩薩衆經之後。
乃特曰。
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
是豈非龍本(本字避禦名其下仿此)承大迦葉阿難為傳法大祖。
而經外又真得其實相。
欲席此而稍發之耶。
不爾何辄以大般若而為非秘密法乎。
吾研其能以毒為藥之喻者。
益見其玄旨有在此。
又未易以教部斷之(其論又雲。
以細微妙虛妄法治。
譬如有毒能治衆毒。
又古德雲。
四教皆是權巧化物。
乃引經雲。
空拳诳小兒。
為證此可求其以毒為藥之義也)若遠公序曰。
阿難曲承旨诏。
遇非其人。
必藏之靈府。
又曰。
功在言外經所不辯。
是亦龍本之意耳。
曰子前謂涅槃付囑摩诃迦葉者。
乃傳其秘密之法。
與此囑累阿難不亦同矣。
何故涅槃之時不皆言耶。
曰阿難在弟子為次。
又專傳佛經論。
苟越次顯稱阿難。
則不别乎經外。
而曲有所傳也。
指之迦葉。
乃專乎付長。
而所以尊其秘密心傳之謂也。
雖囑之阿難。
當此固亦存而不言耳。
傳燈錄曰。
并敕阿難。
副貳傳化。
豈非專在乎大迦葉耶。
然此大經大論。
與夫禅經所謂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
以此慧燈次第傳受。
又與乎遠公慧觀二序曰。
阿難曲承旨诏藏之靈府。
遇其人而後傳者。
固亦同矣。
今以此五者之說。
而驗乎寶林傳燈。
所謂如來将化。
乃命摩诃迦葉雲。
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今付于汝。
汝當護持。
并敕阿難。
副貳傳化無令斷絕。
又近世李令公遵勖。
廣燈錄稱。
大迦葉謂阿難曰。
婆伽婆未圓寂時。
多子塔前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我。
我今傳付于汝。
而其本末何嘗異耶。
古今所謂言教之外其别傳正法者。
豈不灼然至是乎。
客曰。
子所推詳也。
且若禅經所見但三十七品四念處。
此皆小乘行相耳。
而子謂其出于菩提達磨。
豈其宜耶。
吾甚疑之何如。
曰夫三十七品四念處者。
固通乎大小乘。
子且善聽。
按智度論曰。
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
是摩诃衍。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又曰。
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中。
生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
是故須菩提。
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世界成就衆生。
當學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
又曰。
佛告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如是學。
為學六波羅蜜。
為學四念處。
如是學為學盡諸學道。
如是學為學佛所行處。
如是學為開甘露門。
如是學為示無為性。
須菩提。
下劣之人不能作是學。
佛意其如此也。
孰謂三十七品四念處唯是小乘行相乎。
今菩提達磨方以大菩薩僧。
傳法為祖。
演禅經行其大乘之法。
正其宜矣。
又何疑哉。
借令四念處唯是小乘之道。
而其論又曰。
須菩提。
菩薩如是學一切法中得清淨。
所謂聲聞辟支佛心。
又曰。
菩薩如是為了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
又曰。
三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涅槃道。
佛勸菩薩應行是道。
如此則菩薩亦得以聲
常觀真實義。
若其所謂當以聖行刀斷除陰賊者。
按智度論雲。
十六聖行刀。
其義不離三解脫門也。
然三解脫門通大小乘。
但以其所緣為優劣耳。
大乘之三解脫門者。
所緣諸法實相。
小乘則異于是。
今此果緣真實義。
而使以聖行刀驗其所觀者。
誠大乘之妙微密法矣。
又其經之勝道決定分結句曰。
我以少慧力。
略說諸法性。
如其究竟義。
十力智境界。
又其下卷之末說偈曰。
方便治地行。
乃至究竟處。
無上法施主。
施是傳至今。
其結又曰。
惟彼已度者。
然後乃究竟。
此豈不謂其究竟處。
乃佛佛妙微密心。
不可以情識狀。
唯以此證者乃相應耳。
此其與吾正宗合者也。
昔涅槃經時。
諸比丘既聞其離四倒之說。
遂更求佛久住于世。
以為其教導。
如來将正其知見乃曰。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诃迦葉。
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猶如如來為諸衆生作依止處。
智度論曰。
佛将入涅槃。
北首卧時。
先告阿難。
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
比丘當自依止法。
夫自依止法者。
謂内觀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雲雲。
蓋教不餘依止。
次謂以戒經為師。
及其所集法寶藏之事(涅槃後分經亦)然夫涅槃。
所謂無上正法者。
乃是直指如來所證法性。
已付大迦葉矣。
欲衆學法之者。
依以為其所正之處耳然資其主教法于後世。
非付法印使持之。
則何以為之主耶。
今其謂已付大迦葉者。
豈非使其以法而軌正印證乎奉教而修證者耶。
又其經曰。
四人出世護持法者。
應當證知而為依止。
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
又曰。
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是豈不然哉。
大論先教依止法者。
其意與四依相近也。
禅經謂。
大迦葉相承吾佛。
佛滅後以此次第傳之。
固亦驗矣。
遠公曰。
曲承旨诏。
與夫所謂密語豈遠乎哉。
學者必以心通。
則其付無上正法之深旨可求也。
此固與其經他卷以法付于王臣四部之衆者。
事同而意異也。
又大論囑累品問曰。
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
而以般若囑累阿難。
而餘經囑累菩薩(餘經。
即其論前文雲。
法華經諸餘方等經。
囑累喜王諸菩薩等)答曰。
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此豈不謂秘密法乃勝乎般若耶。
比明龍本離經而又傳其秘密之旨必矣。
安可以教部論。
餘奏記後。
蓋見其微意。
不敢辄改已奏之文。
更出此實。
欲學者省之耳)而法華等諸經。
說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用。
譬如大藥師能以毒為藥。
若其論始尊大乎。
般若曰。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諸經中第一大。
又曰。
般若波羅蜜名三世諸佛母。
能示一切法實相。
又曰。
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又曰。
除諸法實相。
餘殘一切法相。
盡名為魔。
又涅槃經曰。
摩诃般若成秘密藏。
今其于囑累乎聲聞菩薩衆經之後。
乃特曰。
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
是豈非龍本(本字避禦名其下仿此)承大迦葉阿難為傳法大祖。
而經外又真得其實相。
欲席此而稍發之耶。
不爾何辄以大般若而為非秘密法乎。
吾研其能以毒為藥之喻者。
益見其玄旨有在此。
又未易以教部斷之(其論又雲。
以細微妙虛妄法治。
譬如有毒能治衆毒。
又古德雲。
四教皆是權巧化物。
乃引經雲。
空拳诳小兒。
為證此可求其以毒為藥之義也)若遠公序曰。
阿難曲承旨诏。
遇非其人。
必藏之靈府。
又曰。
功在言外經所不辯。
是亦龍本之意耳。
曰子前謂涅槃付囑摩诃迦葉者。
乃傳其秘密之法。
與此囑累阿難不亦同矣。
何故涅槃之時不皆言耶。
曰阿難在弟子為次。
又專傳佛經論。
苟越次顯稱阿難。
則不别乎經外。
而曲有所傳也。
指之迦葉。
乃專乎付長。
而所以尊其秘密心傳之謂也。
雖囑之阿難。
當此固亦存而不言耳。
傳燈錄曰。
并敕阿難。
副貳傳化。
豈非專在乎大迦葉耶。
然此大經大論。
與夫禅經所謂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
以此慧燈次第傳受。
又與乎遠公慧觀二序曰。
阿難曲承旨诏藏之靈府。
遇其人而後傳者。
固亦同矣。
今以此五者之說。
而驗乎寶林傳燈。
所謂如來将化。
乃命摩诃迦葉雲。
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今付于汝。
汝當護持。
并敕阿難。
副貳傳化無令斷絕。
又近世李令公遵勖。
廣燈錄稱。
大迦葉謂阿難曰。
婆伽婆未圓寂時。
多子塔前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我。
我今傳付于汝。
而其本末何嘗異耶。
古今所謂言教之外其别傳正法者。
豈不灼然至是乎。
客曰。
子所推詳也。
且若禅經所見但三十七品四念處。
此皆小乘行相耳。
而子謂其出于菩提達磨。
豈其宜耶。
吾甚疑之何如。
曰夫三十七品四念處者。
固通乎大小乘。
子且善聽。
按智度論曰。
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
是摩诃衍。
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
獨是小乘法。
又曰。
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中。
生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
是故須菩提。
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世界成就衆生。
當學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
又曰。
佛告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如是學。
為學六波羅蜜。
為學四念處。
如是學為學盡諸學道。
如是學為學佛所行處。
如是學為開甘露門。
如是學為示無為性。
須菩提。
下劣之人不能作是學。
佛意其如此也。
孰謂三十七品四念處唯是小乘行相乎。
今菩提達磨方以大菩薩僧。
傳法為祖。
演禅經行其大乘之法。
正其宜矣。
又何疑哉。
借令四念處唯是小乘之道。
而其論又曰。
須菩提。
菩薩如是學一切法中得清淨。
所謂聲聞辟支佛心。
又曰。
菩薩如是為了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
又曰。
三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涅槃道。
佛勸菩薩應行是道。
如此則菩薩亦得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