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正宗論卷下

關燈
聞法而進人明矣。

    今禅經演之。

    豈不奉佛意耶。

    何謂而不可也。

    況其未果以小乘而待人乎。

    夫禅經乃達磨祖師。

    初以方便教化乎三乘之修行者。

    欲因其淺而導之深耳。

    其經雲。

    如來境界不可思議。

    此之例是也。

    遠公序曰。

    撮諸經要勸發大乘詳矣。

    曰若爾則禅經首列乎傳法諸祖。

    豈古諸祖亦傳乎經教耶。

    曰是也。

    古之傳法所以證其行教也。

    而以教入道者。

    必以祖師所傳為之印正矣。

    禅源诠謂。

    傳法諸祖初以三藏教乘兼行。

    後之祖師觀機乃特顯宗破執。

    益更單傳其心印也。

    客曰。

    吾又聞般若多羅唯以大法藥付之達磨。

    令其直接上機。

    乃在乎經教之外。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成究竟覺。

    未聞其複循大小乘行相以為其說乎。

    曰然。

    般若達磨之付受者。

    此誠佛祖之正傳者也。

    然學者亦當更求先聖囑累之本末究其行化機宜之意也。

    不應白執其一時之言而相發難。

    夫以大法藥直接上機。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成究竟覺者。

    此蓋般若多羅初誡達磨。

    宜遊方觀機以行其正傳之法耳。

    意謂須其滅度後(般若多羅滅度之後也)更六十七年。

    震旦國始有上機者。

    與達磨緣會。

    其時乃當施大法藥直接此機之人也。

    今禅經自達磨未入中華百餘載已前。

    方在西域。

    以其正傳之時未至上機者少。

    且順彼人機方便傍大小乘。

    而義說之耳(寶林傳亦雲。

    達磨先在南天竺。

    以小乘法化道若幹人)此亦達磨且行其前。

    所謂菩薩為盡諸學道。

    為了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者也。

    而祖師之道非止乎是而已矣。

    若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接上機者。

    禅經一但蘊之。

    而未始發。

    及其時适至。

    達磨乃翻然東來。

    乘震旦有大乘氣。

    所謂其正傳者。

    遂大振于梁魏之世矣。

    學者淺悟。

    徒見其在文字談說三乘止觀。

    即謂非菩提達磨之言。

    何其易也。

    若禅經其勝決定分結句雲。

    我以少慧力。

    略說諸法性。

    如其究竟義。

    十力智境界。

    此蓋祖師自謙意謂。

    今經乃我聊略說此法性耳。

    若其究竟之理。

    則佛之境界秘密微妙。

    非文字義說可宣。

    必密傳妙證可以至矣。

    又其經之末說偈曰。

    方便治地行。

    乃至究竟處。

    最上法施主。

    施是傳至今。

    其結句又曰。

    惟彼已度者。

    然彼乃究竟。

    其曰方便治地行者。

    乃其且以義而演禅經之謂也。

    其曰乃至究竟處者。

    蓋其正傳大法直接上機之謂也。

    其曰最上法施主施是傳至今者。

    乃達磨自謂。

    其承佛所傳。

    而迄至于今也。

    其曰唯彼已度者然後乃究竟者。

    蓋謂此法秘密無言無示難信難到。

    唯是以此己證之者。

    然後乃知其所以為究竟也。

    如此其意豈非經之外而自有旨哉。

    豈非不假文字而待人直以心證乎。

    洎乎遠公承達磨之徒。

    而密傳之。

    乃序禅經曰。

    阿難曲承旨诏。

    遇非其人必藏之靈府。

    又曰。

    功在言外經所不辯。

    又曰。

    若斯人也無聞無示。

    别有宗明矣。

    如此而遠公所得亦何嘗在乎經教語言文字之間耶。

    嗚呼末學寡識。

    安知古德先傳此禅經。

    乃達磨正統之張本也。

    得以為吾宗衰微之明證乎。

    曰他宗之師亦有名乎達磨多羅者。

    今子謂達磨多羅。

    即禅宗之菩提達磨。

    何以為之正耶。

    曰吾前論以禅經二十八祖數證之已詳。

    又達公序曰。

    達磨多羅西域之俊禅訓之宗。

    此非吾祖師誰欤。

    他宗之同名者。

    安得轍預此耶。

    然其發揮禅經者。

    乃跋陀三藏與廬山大師。

    而慧觀亦預焉。

    此三人者皆謂其具大乘圓頓之意。

    其言豈缪乎。

    若遠公者乃古今天下所謂安遠者也。

    吾佛教大盛于中國。

    蓋自此二公之始。

    尤大法師也。

    吾嘗謂。

    遠公識最高量最遠。

    其為釋子有文有質。

    儀形僧寶而其風烈卓然。

    乃為儒之聖賢百世景伏。

    在古今高僧遠公絕出。

    是蓋不可測之人也。

    跋陀尊者該通三藏尤強記。

    在西域謂博極其内外經書。

    号為異僧。

    僧肇乃尊曰。

    大乘禅師。

    慧觀其義學才俊。

    當時與生肇融睿等夷。

    亦古有名之法師也。

    而其三人者如此皆尊夫禅要。

    而達磨之道恐亦至矣。

    吾又聞智度論曰。

    禅最大如王。

    言禅則一切皆攝。

    佛菩薩諸三昧及佛得道舍壽。

    如是等種種勝妙功德皆在禅中。

    而化卷又謂此義曰。

    解脫禅三昧皆名為定。

    定名為心其所謂心者。

    乃諸禅祖之所傳者也。

    古者謂禅門為宗門。

    此亦龍木祖師之意耳。

    亦謂吾宗門乃釋迦文一佛教之大宗正趣矣。

    但其所謂宗門之意義者散在衆經。

    隐覆古今。

    未始章章見于天下也。

    吾平日嘗考此斷。

    自如來付法入滅而來。

    所見于大藏之間者。

    适且以遠公統序與禅經智度論涅槃經四者之說。

    推其奧旨。

    而驗核之。

    然斯佛法大事。

    豈餘下士而辄以臆裁。

    幸且發乎前世賢聖之所蘊耳。

    識者以謂何如。

    若遠公曰。

    夫三業之興以禅智為宗。

    是豈非謂禅為經律論三學者之所宗乎。

    又曰。

    每慨此大教東流。

    禅數尤寡。

    三業無統。

    斯道殆廢。

    是豈非謂戒定慧必統于禅要乎。

    又曰。

    達節善變出處無際。

    晦名寄迹無聞無示。

    若斯人者不可以名部分。

    既非名部之所分。

    亦不出乎其外。

    别有宗明矣。

    是豈非謂聖乃達節變而通之純以密證妙用别為衆部之宗乎。

    又曰。

    八萬法藏所存唯要。

    是豈非謂雖佛八萬四千法聚莫不以此密傳極證為之真要乎。

    又曰。

    尋條求根者衆。

    統本運末者寡。

    或将暨而未至。

    或守方而未變。

    是豈非謂其先末而後本。

    惡夫學者之倒錯執方而不知圓變乎。

    又曰。

    原夫聖旨非徒全其長。

    亦所以救其短。

    是豈非謂佛之聖旨不唯全其妙本之優長亦乃極救其徇末者之闇短乎。

    又曰。

    此三應真鹹冥契于昔。

    功在言外經所不辯。

    是豈非謂迦葉阿難與掬多者(卻以迦葉掬多。

    而釋乎三應真者。

    廣其冥契之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