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正宗論卷下

關燈
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著 第三篇 客有謂餘曰。

    我聞正宗以心傳心而已矣。

    而子必取乎禅經何謂也。

    曰吾取禅經。

    以其所出祖師名數備有微旨合吾正宗。

    廬山大師祖述正宗尤詳。

    而慧觀之序亦然。

    吾書之推以為證耳。

    吾非學禅經而專以為意也。

    客曰。

    祖師之名數則見之矣。

    而廬山祖述尤詳者何謂也。

    曰按僧祐出三藏記所錄曰。

    廬山出修行方便禅經統序釋慧遠述。

    及考其序求其統之之意者。

    有曰。

    夫三業之興。

    以禅智為宗。

    有曰。

    理玄數廣道隐于文。

    則是阿難曲承音诏(其經本。

    或寫為音韶。

    蓋後世傳寫者之筆誤耳。

    餘考遠公匡山集。

    見禅經統序。

    實雲旨诏圭峰普賢行願疏。

    亦稱旨诏。

    此必圭峰按周唐沙汰已前古本經序也。

    既言曲承旨诏。

    曲則細密之謂也。

    若雲音诏。

    則其義豈為微密耶。

    慧觀法師不淨觀經序亦雲。

    曲奉聖旨。

    不淨觀經即禅經也。

    愚初未敢辄改大藏國本之文。

    此後乃取旨诏為詳。

    請為百世之定準也)遇非其人。

    必藏之靈府。

    何者心無常規。

    其變多方。

    數無定象。

    待感而應。

    是故化行天竺。

    緘之有匠。

    幽關莫辟。

    罕窺其庭。

    從此而觀。

    理有行藏。

    道不虛授。

    良有以矣。

    如來泥洹未久。

    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田地。

    末田地傳舍那婆斯。

    此三應真。

    鹹乘至願冥契于昔。

    功在言外經所不辯。

    必闇軌元匠(元匠喻佛也)孱焉無差。

    其後有優波崛。

    弱而超悟。

    智終世表。

    才高應寡。

    觸理從簡。

    八萬法藏所存唯要。

    五部之分始自于此。

    因斯而推。

    固知形運以廢興自兆神用。

    則幽步無迹妙動難尋涉粗生異。

    可不慎乎可不察乎。

    自茲以來感于事變懷其舊典。

    五部之學并有其人。

    鹹懼大法将頹。

    理深其慨。

    遂各述贊禅經。

    以隆其業(贊禅經。

    非經之文。

    乃其經之法要也)有曰。

    尋條求根者衆。

    統本運末者寡。

    或将暨而不至。

    或守方而未變。

    有曰。

    原夫聖旨非徒全其長。

    亦所以救其短。

    若然五部殊業。

    存乎其人。

    人不繼世。

    道或隆替。

    廢興有時。

    則互相升降。

    小大之目其可定乎。

    又達節善變出處無際。

    晦名寄迹無聞無示。

    若斯人者複不可以名部分。

    既非名部之所分。

    亦不出乎其外。

    别有宗明矣。

    有曰。

    今之所譯。

    出自達磨多羅與佛大先。

    其人西域之俊禅訓之宗。

    搜集經要勸發大乘。

    有曰。

    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

    孰能洞玄根于法身。

    歸宗一于無相。

    靜無遺照動不離寂者哉。

    今推此數端之說。

    豈非以阿難掬多曲承旨诏待其人而密相傳受。

    所謂功在言外經所不辯者。

    統吾釋迦文佛之一大教。

    其經者律者論者。

    其人之學是三者。

    莫不由此而為之至也。

    僧祐所謂統序者。

    此其所以然也。

    慧皎高僧傳。

    謂佛馱跋陀去秦。

    而會遠公于廬山。

    譯出禅數諸經。

    僧祐出三藏記傳跋陀亦曰。

    嘗與遠公譯此禅經。

    而遠公乃自跋陀傳其法要。

    跋陀則受之于達磨。

    故其序述乃如此之廣大微妙秘密者。

    蓋發明其經主之心耳。

    此所謂識吾正宗之詳者也。

    大宋高僧傳論禅科曰。

    夫法演漢庭。

    極證之名未著。

    風行廬阜。

    禅那之學始萌。

    佛馱什秦擯而來。

    般若多晉朝而至。

    時遠公也密傳坐法。

    深斡玄機漸染施行。

    依違祖述。

    其所曰依者。

    謂其依法要也。

    違者謂其違教迹也。

    驗此而遠公傳縣要于跋陀。

    豈不果爾耶(傳家所用佛馱般若。

    此二人似皆至廬山。

    則遠公密傳者。

    果得之于誰。

    以僧祐慧皎二傳所列。

    亦不見有般若同至之說。

    然傳家所引。

    彼書恐未端審。

    甯公亦少思之。

    今以其譯經斷。

    而遠公當傳于跋陀。

    跋陀則得于達磨。

    慧觀序明之詳。

    然其般若多似與二十七祖名相近。

    以傳記證則二十七祖未聞來晉。

    亦隻滅在天竺。

    若其聖人忽來忽往。

    果先曾以通而來。

    為達磨禅宗張本。

    此在聖人則不可測也。

    不然則實自有一般若多。

    或諸祖支派者。

    先來露此禅旨也。

    後或有以此事迹論。

    請以吾注正之)當遠公之時。

    達磨未至。

    密傳極證之說。

    而華人未始稍聞。

    廬山雖自得之。

    辄發則駭衆而謗生。

    料不可孤起。

    會其出經遂因而發之。

    然其說益玄。

    與其經之文或不相類。

    其意在其經之秘要耳。

    不宜專求于區區三數萬文字之間而已矣。

    若其曰阿難曲承旨诏不類其經。

    而首稱大迦葉者。

    是必特欲明阿難傳佛經教之外而别受此之玄旨也。

    不爾則何辄與經相反耶。

    慧觀之序。

    其大概雖與廬山之說同。

    而其經題目與始說經之人。

    暧昧不甚辯。

    吾不盡推以為笃論但善慧觀。

    備殊祖師名數與吾正宗類。

    又以其曰阿難曲奉聖旨流行千載。

    又曰昙摩羅以此法要傳與浮陀羅。

    浮陀羅與佛陀斯那。

    愍此旃丹無真習可師。

    遂流此法至東州。

    此似最近吾宗也。

    然當慧觀之時。

    佛法入震旦。

    已三百七十餘載矣。

    其所傳來者洪經大論殆亦備矣。

    何藉一不淨觀經而為之師耶。

    其謂無真習可師。

    正以中華未始真有極證秘密之法。

    為此學教者之師軌耳。

    曰何謂禅經有微旨合吾之正宗乎。

    曰禅經曰。

    佛言。

    欲求阿鼻三摩耶(元注雲。

    此是見道之名也)當作達磨摩那斯伽邏。

    常觀其實義。

    以聖行刀斷除陰賊。

    莫如劣夫不能報仇為彼所害。

    乃至一切賢聖。

    皆應勤修如是正觀。

    為現法樂故。

    為後世作大明故。

    斷一切苦本故。

    饒益衆生故。

    況于凡夫空無所得。

    而自放逸不勤修習。

    其下乃解曰。

    達磨謂世間第一法也。

    摩那斯伽邏謂一經心。

    譯者義言思惟。

    夫禅經凡二卷。

    自初及終皆華言。

    唯此見道與世第一法一經心者。

    獨用梵語。

    秘而不譯。

    吾意經家如是乃含佛微旨。

    特欲以秘密感悟超拔。

    其循此而思惟道者耶。

    故其次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