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正宗論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什曰。
吾年老故爾。
何必能稱美談。
尋為秦僧以事苟排跋陀。
遂來廬山遠法師。
為其緻書解擯。
因從之譯出禅經。
僧祐出三藏記傳跋陀亦曰。
于廬山與遠公譯出禅數諸經。
今國朝印本禅經。
其端題曰東晉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此明其與遠公同譯是也。
所謂跋陀受業于大禅師佛大先者。
佛大先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受法之弟子。
與菩提達磨蓋同嗣之弟兄也。
故遠公序禅經曰。
今之所譯出。
自達磨多羅與佛大先。
其人西域之隽禅訓之宗。
寶林傳曰。
佛大先乃跋陀之弟子。
菩提達磨始亦學小乘禅觀于跋陀。
後與大先皆禀法于般若多羅。
若夫大小乘互為其師弟子。
如鸠摩羅什般頭達多之類。
西域多有。
豈達磨等始亦稍問禅觀于跋陀。
其後跋陀卻悟大法于達磨耶。
而緻二書之言如是也。
然彼雖小法。
亦恐聖人示必有師承耳。
若記傳謂達磨乃觀音垂迹。
方七歲即知四韋陀典五明集慕法。
遂博通三藏。
尤工定業。
又何必資學于人耶。
夫寶林傳之說。
與禅經誠相近。
但其序緻似倒耳。
或寶林西僧傳之者未精乎。
以禅經斷之。
理無師傳其弟子之經也。
今跋陀傳譯達磨禅經。
而跋陀乃達磨之徒。
吾固以慧皎遠公之言為詳。
推此則跋陀果佛大先之弟子。
而達磨之法侄。
慧觀經序亦曰。
昙摩羅以是法要傳與婆陀羅也(婆陀羅。
即跋陀羅也。
寶林傳但稱跋陀。
指般若多羅。
現在南天竺。
未見其傳法。
寶林未可為據)今佛馱跋陀。
傳其諸父之經。
列其祖師之名氏。
固亦親矣不謬也。
寶林傳曰。
佛馱跋陀嘗謂遠法師雲。
西土已有二十七祖。
而不若多羅方化于南天竺國者。
此其效也(不若多羅尚在達磨未繼世作祖故未稱之)佛馱跋陀傳雲。
跋陀既為秦僧所擯。
遂與其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俱發。
神智從容初無異色。
驗此則慧觀序述其宗祖。
抑亦得之于跋陀也。
詳其序意。
則不淨觀經宜與禅經一也。
但未見其元本。
不即裁之。
考跋陀譯經之時。
方在晉安義熙七八年之間。
而菩提達磨來梁。
适在普通之初。
其歲數相前後。
不啻百年。
是蓋達磨壽考出于常數而然也。
故梁武碑達磨曰。
厥壽百五十歲(續高僧傳亦如此雲)梁帝蓋以人事而言之耳。
若其死葬而複提隻履西歸。
又安可以歲數而計其壽考邪。
吾嘗推跋陀譯經之年。
而達磨當是方二十七歲耳。
酌其演說禅經。
固在其已前矣。
序曰。
西域之俊禅訓之宗者。
是必跋陀知其聖人與世有大因緣當襲禅祖。
預與遠公言之也。
然跋陀自亦不測之人。
宜其知達磨之聖人也。
若非傳法衆聖。
其事迹始自支疆梁樓譯出為書曰續法傳。
會拓跋焘毀教。
支疆之書遂逸。
其後有昙曜吉迦夜輩。
複綴成書。
其所載或全或阙。
更後世周武唐武宗毀教。
其書又亡。
又後世者雖複采拾各以為書。
而全阙益差。
古今辨此雖衆。
援引煩雜皆不足斷。
不若以今禅經與慧觀之序證之為詳。
然世之所執以诤吾宗門者其最推付法藏傳耳。
今考其書。
蓋成于後魏延興之二年。
而佛馱跋陀所譯禅經。
乃出于晉安義熙七八年之間。
而義熙前于延興已六十二載矣(譯禅經在義熙七八年。
蓋按僧祐出三藏記跋陀傳雲。
至廬山自夏迄冬。
譯出禅經。
即以義熙八年。
遂适荊州。
慧皎高僧傳亦雲。
跋陀至廬山停歲許。
複西适江陵。
付法藏傳後出于延興二年。
即見于其書之端)如此則禅經誠先見于南朝。
而付法藏傳後出于北朝毀教之後耳。
今獨執其一方。
後出補亡之書。
以抗其先見之全本者。
可為當乎。
說者曰。
支疆梁樓先作續法傳。
元有二十五祖。
至婆舍斯多。
謂傳法之人不自師子比丘即絕。
又曰。
吉弗煙與昙曜。
同時别修此為五明集(蓋廣乎付法藏傳者也。
吉弗煙亦吉迦夜也)亦謂有二十七世。
不止于師子祖而已矣。
其所以阙者。
蓋昙曜初遇魏武毀法之難。
倉卒單錄奔竄山澤。
而亡之也。
以今禅經與慧觀之序所備二十八祖。
驗其所謂元有之者。
果是而相傳不謬也。
其過誠由昙曜之所緻也。
五明集亦不複見。
雖有稍得之者。
或别命其名目。
如寶林傳。
聖胄集之類。
又不列譯人之名氏。
後世複不能考其實。
但以昙曜先綴集者。
辄與吉迦夜兩出其名。
然迦夜之書非其正本。
固可見矣。
學者不識但視其書曰。
師子比丘為罽賓國王邪見。
因以利劍斬之。
頭中無血唯乳流出。
相付法人于此便絕。
乃以為然。
殊不料昔之學輩黨宗。
故為此說相蔑。
以起後世者不信。
假令其實無相付法之人。
而識者直筆。
但不書其承法之者。
而人亦自見其阙矣。
何必辄書其便絕耶。
然其言酷且俗。
誠滅教之後不逞者。
幸其前傳亡本。
因師子之事。
而妄為之嗣。
托乎梵僧吉迦夜之名以行。
然吉迦夜亦名吉弗煙。
諸家謂其嘗著五明集。
不止乎二十四世。
以此驗付法藏傳。
托之迦夜不其然乎。
縱昙曜當時不為亦周武毀教之後。
而其人辄作必矣。
不爾則禅經與出三藏記皆備。
而此何特無耶。
吾謂其謬書可焚也(即付法藏傳)。
傳法正宗論卷上
什曰。
吾年老故爾。
何必能稱美談。
尋為秦僧以事苟排跋陀。
遂來廬山遠法師。
為其緻書解擯。
因從之譯出禅經。
僧祐出三藏記傳跋陀亦曰。
于廬山與遠公譯出禅數諸經。
今國朝印本禅經。
其端題曰東晉三藏佛馱跋陀羅譯。
此明其與遠公同譯是也。
所謂跋陀受業于大禅師佛大先者。
佛大先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受法之弟子。
與菩提達磨蓋同嗣之弟兄也。
故遠公序禅經曰。
今之所譯出。
自達磨多羅與佛大先。
其人西域之隽禅訓之宗。
寶林傳曰。
佛大先乃跋陀之弟子。
菩提達磨始亦學小乘禅觀于跋陀。
後與大先皆禀法于般若多羅。
若夫大小乘互為其師弟子。
如鸠摩羅什般頭達多之類。
西域多有。
豈達磨等始亦稍問禅觀于跋陀。
其後跋陀卻悟大法于達磨耶。
而緻二書之言如是也。
然彼雖小法。
亦恐聖人示必有師承耳。
若記傳謂達磨乃觀音垂迹。
方七歲即知四韋陀典五明集慕法。
遂博通三藏。
尤工定業。
又何必資學于人耶。
夫寶林傳之說。
與禅經誠相近。
但其序緻似倒耳。
或寶林西僧傳之者未精乎。
以禅經斷之。
理無師傳其弟子之經也。
今跋陀傳譯達磨禅經。
而跋陀乃達磨之徒。
吾固以慧皎遠公之言為詳。
推此則跋陀果佛大先之弟子。
而達磨之法侄。
慧觀經序亦曰。
昙摩羅以是法要傳與婆陀羅也(婆陀羅。
即跋陀羅也。
寶林傳但稱跋陀。
指般若多羅。
現在南天竺。
未見其傳法。
寶林未可為據)今佛馱跋陀。
傳其諸父之經。
列其祖師之名氏。
固亦親矣不謬也。
寶林傳曰。
佛馱跋陀嘗謂遠法師雲。
西土已有二十七祖。
而不若多羅方化于南天竺國者。
此其效也(不若多羅尚在達磨未繼世作祖故未稱之)佛馱跋陀傳雲。
跋陀既為秦僧所擯。
遂與其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俱發。
神智從容初無異色。
驗此則慧觀序述其宗祖。
抑亦得之于跋陀也。
詳其序意。
則不淨觀經宜與禅經一也。
但未見其元本。
不即裁之。
考跋陀譯經之時。
方在晉安義熙七八年之間。
而菩提達磨來梁。
适在普通之初。
其歲數相前後。
不啻百年。
是蓋達磨壽考出于常數而然也。
故梁武碑達磨曰。
厥壽百五十歲(續高僧傳亦如此雲)梁帝蓋以人事而言之耳。
若其死葬而複提隻履西歸。
又安可以歲數而計其壽考邪。
吾嘗推跋陀譯經之年。
而達磨當是方二十七歲耳。
酌其演說禅經。
固在其已前矣。
序曰。
西域之俊禅訓之宗者。
是必跋陀知其聖人與世有大因緣當襲禅祖。
預與遠公言之也。
然跋陀自亦不測之人。
宜其知達磨之聖人也。
若非傳法衆聖。
其事迹始自支疆梁樓譯出為書曰續法傳。
會拓跋焘毀教。
支疆之書遂逸。
其後有昙曜吉迦夜輩。
複綴成書。
其所載或全或阙。
更後世周武唐武宗毀教。
其書又亡。
又後世者雖複采拾各以為書。
而全阙益差。
古今辨此雖衆。
援引煩雜皆不足斷。
不若以今禅經與慧觀之序證之為詳。
然世之所執以诤吾宗門者其最推付法藏傳耳。
今考其書。
蓋成于後魏延興之二年。
而佛馱跋陀所譯禅經。
乃出于晉安義熙七八年之間。
而義熙前于延興已六十二載矣(譯禅經在義熙七八年。
蓋按僧祐出三藏記跋陀傳雲。
至廬山自夏迄冬。
譯出禅經。
即以義熙八年。
遂适荊州。
慧皎高僧傳亦雲。
跋陀至廬山停歲許。
複西适江陵。
付法藏傳後出于延興二年。
即見于其書之端)如此則禅經誠先見于南朝。
而付法藏傳後出于北朝毀教之後耳。
今獨執其一方。
後出補亡之書。
以抗其先見之全本者。
可為當乎。
說者曰。
支疆梁樓先作續法傳。
元有二十五祖。
至婆舍斯多。
謂傳法之人不自師子比丘即絕。
又曰。
吉弗煙與昙曜。
同時别修此為五明集(蓋廣乎付法藏傳者也。
吉弗煙亦吉迦夜也)亦謂有二十七世。
不止于師子祖而已矣。
其所以阙者。
蓋昙曜初遇魏武毀法之難。
倉卒單錄奔竄山澤。
而亡之也。
以今禅經與慧觀之序所備二十八祖。
驗其所謂元有之者。
果是而相傳不謬也。
其過誠由昙曜之所緻也。
五明集亦不複見。
雖有稍得之者。
或别命其名目。
如寶林傳。
聖胄集之類。
又不列譯人之名氏。
後世複不能考其實。
但以昙曜先綴集者。
辄與吉迦夜兩出其名。
然迦夜之書非其正本。
固可見矣。
學者不識但視其書曰。
師子比丘為罽賓國王邪見。
因以利劍斬之。
頭中無血唯乳流出。
相付法人于此便絕。
乃以為然。
殊不料昔之學輩黨宗。
故為此說相蔑。
以起後世者不信。
假令其實無相付法之人。
而識者直筆。
但不書其承法之者。
而人亦自見其阙矣。
何必辄書其便絕耶。
然其言酷且俗。
誠滅教之後不逞者。
幸其前傳亡本。
因師子之事。
而妄為之嗣。
托乎梵僧吉迦夜之名以行。
然吉迦夜亦名吉弗煙。
諸家謂其嘗著五明集。
不止乎二十四世。
以此驗付法藏傳。
托之迦夜不其然乎。
縱昙曜當時不為亦周武毀教之後。
而其人辄作必矣。
不爾則禅經與出三藏記皆備。
而此何特無耶。
吾謂其謬書可焚也(即付法藏傳)。
傳法正宗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