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法正宗論卷上

關燈
之徒好欲自名。

    竊取古人之物。

    而競為其說。

    如此者何限。

    吾常為之太息。

    雖不能高文慷慨。

    皆欲刬衆煩雜使大聖人之道廓然也。

    适以禅律諸家之書。

    探其事實。

    修而正之。

    其理不當而其言冗僞者。

    則削之。

    其舊雖見而不甚備者。

    則采其所遺以廣之。

    斷自釋迦如來至此第六祖大鑒禅師。

    總三十四聖者。

    如來則為之表。

    次聖則為之傳。

    及大鑒之後法既廣傳。

    則為分家略傳諸祖。

    或橫出其徒者。

    則為旁出傳。

    其人有論議。

    正宗得其實者。

    則為之宗證傳。

    與其前後所著之論。

    凡四十餘篇。

    并其祖圖。

    勒為十二卷。

    命曰傳法正宗記。

     第二篇(此篇并後卷二篇是續作) 餘昔引出三藏記所載四祖師者。

    以質付法藏傳之謬。

    遂為書。

    迄今七年矣。

    然出三藏記所錄者概見耳。

    猶恐其未能斷天下之苟诤。

    适睹禅經及修行地不淨觀經序。

    而傳法衆聖。

    果二十八祖備矣。

    婆舍斯多而下四祖師。

    其名昭然若揭日月。

    僧祐所錄誠有根本。

    而吉迦夜阙傳。

    益不足考也。

    學者相黨其讻讻亦可息矣。

    夫禅經者。

    蓋出于菩提達磨。

    而佛馱跋陀羅所譯。

    廬山慧遠法師序之(本經其序。

    或亡出遠名。

    進出三藏記見之最詳也)不淨觀經其序亦宋僧慧觀之所著。

    達磨者如來直下之相承者也。

    佛馱跋陀羅乃佛大先之弟子。

    而達磨法門之猶子也。

    慧遠法師蓋承于佛馱跋陀。

    慧觀又跋陀之弟子者也。

    其所說其祖與宗固宜詳而備之也。

    禅經曰。

    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

    尊者阿難。

    尊者末田地。

    尊者舍那婆斯(此即商那和修也)尊者優波崛(即掬多也)尊者婆須蜜。

    尊者僧伽又(靈隐藏經。

    于僧伽下寫為又字。

    初即取其又字之義。

    後見他處經。

    寫曰僧伽羅叉。

    乃省前又字悟耳。

    然僧伽羅叉。

    即吾宗師子祖旁出之祖也。

    辯在吾解誣之文内甚詳)尊者摩拏羅(吾嘗辯此。

    當是稱二十五祖婆羅多羅。

    其謂又尊者。

    是必以二十五祖又承二十四祖師子。

    其相繼未嘗絕也。

    今其經本或雲。

    達磨多羅。

    蓋後世傳寫之誤也。

    若達磨多羅即是其說經之人。

    乃不若多羅傳法之弟子也。

    豈有弟子說法。

    而先于其師自稱尊者邪。

    寫為達磨多羅者。

    亦字與婆羅多羅相近故也。

    古德亦有辯此。

    謂是摩拿羅。

    恐亦未然。

    今且從先德耳)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但多蜜字與傳燈錄諸說異耳)諸持法者。

    以此慧燈次第傳授。

    我今如其所聞而說是義。

    若夫禅經所稱尊者大迦葉者。

    此吾正宗之第一祖者也。

    其曰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者。

    此吾正宗之第二十七祖者也。

    與其弟子說經之者達磨多羅者。

    乃吾正宗之第二十八祖者也。

    以寶林傳燈衆說。

    所謂二十八十祖者。

    相與較其名數未曾差也。

    禅經不以其次第。

    而一一稱乎諸祖之名者。

    必當時欲專說法。

    略之而然也。

    但示其首末之人。

    則餘祖在乎其中可知也。

    修行地不淨觀經序曰。

    傳此法至罽賓(罽賓。

    即師子祖所化之國也)轉至富若蜜多(即不如蜜多也)富若蜜多亦盡諸漏。

    具足六通。

    後至其弟子富若羅(即般若多羅也)亦得應真。

    此二人于罽賓中為第一教首(按寶林傳燈雲。

    此二尊者。

    盛化東天竺南天竺。

    此雲為罽賓教首。

    必罽賓僧從。

    推仰其人。

    為承法之宗首也。

    或恐二人亦嘗來往罽賓國也)富若蜜多去世已五十餘年。

    弟子去世二十餘年(慧觀乃跋陀弟子也。

    此二人。

    同終于宋。

    今慧觀經序。

    推其承法宗祖。

    與跋陀廬山所譯并同。

    但其經題目辄異。

    又推富若蜜多富若羅二祖。

    師入滅之年。

    與寶林傳燈二書。

    前後相差。

    詳此或慧觀于跋陀之後重譯其經之文。

    而自序之。

    或承其泛傳。

    謂富若羅入滅。

    遂以書之。

    或寶林慧觀所聞于西僧者。

    其部類宗計各不同。

    或五竺泛傳不的。

    或傳至此土。

    年代賒遠。

    重經滅教。

    而傳寫者。

    誤至其差舛耶。

    但取其承法宗祖真正入滅之年。

    雖稍差亦不甚妨。

    如衆家說佛生日不等。

    豈可便謂非吾佛也。

    按慧皎傳雲。

    跋陀終在元嘉六年。

    而慧觀元嘉十三年方制勝鬘經序。

    知慧觀沒在跋陀之後)昙摩多羅菩薩(即達磨多羅也)與佛陀斯那(即佛大先者也)俱共咨得高勝宣行法本。

    佛陀斯那化行罽賓為第三訓首(其序亦與遠公序皆見于出三藏記第九卷)若慧觀所謂富若蜜多者。

    亦吾正宗之二十六祖也。

    所謂富若羅者。

    亦吾正宗之二十七祖也。

    所謂昙摩多羅菩薩者。

    亦吾正宗之二十八祖也。

    所謂佛陀斯那者。

    即菩提達磨同禀之佛大先者也。

    其所謂傳此法至罽賓。

    轉至富若蜜多者。

    蓋謂二十四師子祖始傳至于罽賓。

    而更自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展轉而至乎二十六祖矣。

    其不必皆列乎。

    師子斯多二祖師之名者。

    文欲略也。

    但二書文字稍異。

    或具或略。

    與今宗門衆說小差。

    蓋其譯有楚夏耳。

    按慧皎高僧傳雲。

    佛馱跋陀羅。

    受業于大禅師佛大先者也(傳或為光字等誤也)始在罽賓。

    以僧智嚴所請。

    遂與之東來。

    初詣羅什于長安。

    每與什議論。

    相得甚善。

    嘗謂什曰。

    君所釋不出人意。

    而緻高名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