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眼不明喜現嗔失财增病起鬥诤有惡名流布無智慧死堕地獄。
是為十。
出家人。
入王宮至婇女間。
有十過失。
若王與夫人和合時。
比丘入宮至婇女間。
夫人見比丘笑。
比丘見夫人亦笑。
王作是意言。
比丘若已作是事。
若當作此。
是出家人入王宮婇女間初過失。
複次若王醉時。
與夫人和合不憶。
後夫人有娠。
王作是意言。
比丘來入宮。
是比丘所為。
是為第二過失。
複次王太子欲反殺王。
王作是意。
比丘來入我宮内是其所教。
是第三過失。
複次王在内。
秘密之言以聞于外。
王作是念。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所傳。
是第四過失。
複次王若失寶若似寶。
王作是意。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取去。
是第五過失。
複次王或以賤人在高位處。
外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是其所作。
是為第六過失。
複次王或以高位者處在下職。
外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是其所作。
是第七過失。
複次無事因緣非時。
王集四部兵。
其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是其所作。
是為第八過失。
複次王或集兵。
中路而還。
其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是其所作。
是為第九過失。
複次若王在宮婇女間。
出好象馬端政女人。
見則心生愛著非比丘法。
是為第十過失。
有十法不應授人大戒。
不能教弟子增戒增心增慧學增威儀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學。
不能教舍惡見令住善見。
弟子不樂住處不能移至樂處。
若有疑悔生不能如法如毗尼開解決斷。
若不滿十臘。
是為十。
有十法應授人大戒(反上句是)有十法不應授人大戒。
不具持二百五十戒。
不多聞。
不能教弟子阿毗昙毗尼。
不能教舍惡見住善見。
不知波羅提木叉。
不知波羅提木叉說。
不知布薩。
不知布薩羯磨。
若不滿十臘。
是為十。
有十法應授人大戒(反上句是)有十法不應差别處斷事。
不具持二百五十戒。
不多聞。
不廣誦二部戒。
不善巧語言令人開解。
不能問答教呵如法滅擯令得歡喜。
設有诤起不善能滅。
不知波羅提木叉。
不知波羅提木叉說不知布薩。
不知布薩羯磨。
是為十。
有十法應差别處斷事(反上句是)有十法不應差别處斷事。
六句如上。
不解斷了鬥诤事。
不知诤起。
不知诤滅不知趣滅诤道。
是為十。
有十法應差别處斷事(反上句是)有十法不應差别處斷事。
六句如上。
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是為十。
有十法應差别處斷事(反上句是)時阿難。
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
白佛言。
大德。
以何因緣令僧未有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滅。
佛告阿難。
舉他比丘。
不犯言犯。
犯言不犯。
輕言重。
重言輕。
非法說法。
法說非法。
非毗尼說毗尼。
是毗尼說非毗尼。
非制而制。
是制而斷。
以此因緣令僧未生诤事而生诤事。
已有诤事而不除滅。
阿難複問佛言。
大德以何因緣令僧未有诤事而不生诤。
已有诤事而得除滅。
佛答阿難(反上句是)佛告阿難。
有十種诤根。
應當知之。
善作方便令得除滅。
何等十(反上句是)時優波離。
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
白佛言。
大德。
說言破僧者。
齊幾名為破僧。
誰破和合僧。
佛答。
十事如上句。
以此十事求索伴黨。
若教他求别部說戒布薩羯磨。
齊是為破僧。
名為破和合僧。
優波離問和合僧(反上句是)有十一語。
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淨行比丘舍波羅提木叉舍毗尼舍學事。
是為十一。
如是十一為句。
乃至非沙門釋子亦如是。
爾時世尊在不屍城林中。
告諸比丘言。
若比丘所在之處。
莫鬥诤共相罵詈口出刀劍互求長短。
憶之不樂況能住彼。
汝等決定應知三法疾滅。
應知三法增長。
何等三。
念出離念無嗔恚念無嫉妒此三事疾斷滅。
何等三法遂增長。
貪欲念嗔恚念嫉妒念。
此三法增長。
是故所在之處。
若鬥诤共相罵詈口出刀劍互求長短。
憶之不樂況能住彼。
是故汝等。
決定應知三法損減三法增長。
若比丘所在之處不共鬥诤(反上句是)其有鬥诤二俱不忍。
心懷垢穢互相憎害增長嗔恚。
不善調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
當知此诤轉增堅固。
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
若比丘鬥诤。
彼此俱忍。
心不懷垢穢。
不相憎害。
不增長嗔恚而善調伏。
更相受教。
不失恭敬。
當知此诤而不堅固。
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
若比丘共诤二俱不忍。
心懷垢穢互相憎害增長嗔恚。
而不善調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
若诤事起時。
不以七滅诤一一法而滅诤事者。
當知此诤轉複增長堅固。
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
若诤如法得滅者(反上句是)若比丘鬥诤。
不與上中下座平宜其事。
則不入修妒路毗尼法律不與相應。
若诤事起時。
不以七滅诤法一一滅者。
當知此诤而緻增長堅固。
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
若诤事如法得滅(反上句是)若不與持法持律持摩夷者共平宜诤事。
诤事增長亦如上句說。
若诤事如法滅(亦如上句是)。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
汝等莫數舉他比丘罪。
何以故。
若舉他罪。
身不清淨。
口不清淨。
即生他語。
長老。
先自淨身口威儀。
優波離。
若比丘身口清淨。
不生他語。
複次優波離。
舉他比丘。
命不清淨寡聞不誦修多羅。
若舉他罪。
即生他語。
長老。
先自清淨其命誦修多羅。
若優波離。
舉他比丘。
命清淨多聞誦修多羅。
不生他語。
複次優波離。
舉他比丘。
不多聞不知毗尼言不辯了。
喻若白羊。
若舉他罪。
則生他語。
長老。
先學毗尼
是為十。
出家人。
入王宮至婇女間。
有十過失。
若王與夫人和合時。
比丘入宮至婇女間。
夫人見比丘笑。
比丘見夫人亦笑。
王作是意言。
比丘若已作是事。
若當作此。
是出家人入王宮婇女間初過失。
複次若王醉時。
與夫人和合不憶。
後夫人有娠。
王作是意言。
比丘來入宮。
是比丘所為。
是為第二過失。
複次王太子欲反殺王。
王作是意。
比丘來入我宮内是其所教。
是第三過失。
複次王在内。
秘密之言以聞于外。
王作是念。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所傳。
是第四過失。
複次王若失寶若似寶。
王作是意。
比丘來入我宮内。
是其取去。
是第五過失。
複次王或以賤人在高位處。
外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是其所作。
是為第六過失。
複次王或以高位者處在下職。
外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是其所作。
是第七過失。
複次無事因緣非時。
王集四部兵。
其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是其所作。
是為第八過失。
複次王或集兵。
中路而還。
其不喜者作是言。
比丘入宮是其所作。
是為第九過失。
複次若王在宮婇女間。
出好象馬端政女人。
見則心生愛著非比丘法。
是為第十過失。
有十法不應授人大戒。
不能教弟子增戒增心增慧學增威儀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學。
不能教舍惡見令住善見。
弟子不樂住處不能移至樂處。
若有疑悔生不能如法如毗尼開解決斷。
若不滿十臘。
是為十。
有十法應授人大戒(反上句是)有十法不應授人大戒。
不具持二百五十戒。
不多聞。
不能教弟子阿毗昙毗尼。
不能教舍惡見住善見。
不知波羅提木叉。
不知波羅提木叉說。
不知布薩。
不知布薩羯磨。
若不滿十臘。
是為十。
有十法應授人大戒(反上句是)有十法不應差别處斷事。
不具持二百五十戒。
不多聞。
不廣誦二部戒。
不善巧語言令人開解。
不能問答教呵如法滅擯令得歡喜。
設有诤起不善能滅。
不知波羅提木叉。
不知波羅提木叉說不知布薩。
不知布薩羯磨。
是為十。
有十法應差别處斷事(反上句是)有十法不應差别處斷事。
六句如上。
不解斷了鬥诤事。
不知诤起。
不知诤滅不知趣滅诤道。
是為十。
有十法應差别處斷事(反上句是)有十法不應差别處斷事。
六句如上。
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是為十。
有十法應差别處斷事(反上句是)時阿難。
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
白佛言。
大德。
以何因緣令僧未有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滅。
佛告阿難。
舉他比丘。
不犯言犯。
犯言不犯。
輕言重。
重言輕。
非法說法。
法說非法。
非毗尼說毗尼。
是毗尼說非毗尼。
非制而制。
是制而斷。
以此因緣令僧未生诤事而生诤事。
已有诤事而不除滅。
阿難複問佛言。
大德以何因緣令僧未有诤事而不生诤。
已有诤事而得除滅。
佛答阿難(反上句是)佛告阿難。
有十種诤根。
應當知之。
善作方便令得除滅。
何等十(反上句是)時優波離。
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
白佛言。
大德。
說言破僧者。
齊幾名為破僧。
誰破和合僧。
佛答。
十事如上句。
以此十事求索伴黨。
若教他求别部說戒布薩羯磨。
齊是為破僧。
名為破和合僧。
優波離問和合僧(反上句是)有十一語。
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淨行比丘舍波羅提木叉舍毗尼舍學事。
是為十一。
如是十一為句。
乃至非沙門釋子亦如是。
爾時世尊在不屍城林中。
告諸比丘言。
若比丘所在之處。
莫鬥诤共相罵詈口出刀劍互求長短。
憶之不樂況能住彼。
汝等決定應知三法疾滅。
應知三法增長。
何等三。
念出離念無嗔恚念無嫉妒此三事疾斷滅。
何等三法遂增長。
貪欲念嗔恚念嫉妒念。
此三法增長。
是故所在之處。
若鬥诤共相罵詈口出刀劍互求長短。
憶之不樂況能住彼。
是故汝等。
決定應知三法損減三法增長。
若比丘所在之處不共鬥诤(反上句是)其有鬥诤二俱不忍。
心懷垢穢互相憎害增長嗔恚。
不善調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
當知此诤轉增堅固。
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
若比丘鬥诤。
彼此俱忍。
心不懷垢穢。
不相憎害。
不增長嗔恚而善調伏。
更相受教。
不失恭敬。
當知此诤而不堅固。
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
若比丘共诤二俱不忍。
心懷垢穢互相憎害增長嗔恚。
而不善調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
若诤事起時。
不以七滅诤一一法而滅诤事者。
當知此诤轉複增長堅固。
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
若诤如法得滅者(反上句是)若比丘鬥诤。
不與上中下座平宜其事。
則不入修妒路毗尼法律不與相應。
若诤事起時。
不以七滅诤法一一滅者。
當知此诤而緻增長堅固。
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滅。
若诤事如法得滅(反上句是)若不與持法持律持摩夷者共平宜诤事。
诤事增長亦如上句說。
若诤事如法滅(亦如上句是)。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
汝等莫數舉他比丘罪。
何以故。
若舉他罪。
身不清淨。
口不清淨。
即生他語。
長老。
先自淨身口威儀。
優波離。
若比丘身口清淨。
不生他語。
複次優波離。
舉他比丘。
命不清淨寡聞不誦修多羅。
若舉他罪。
即生他語。
長老。
先自清淨其命誦修多羅。
若優波離。
舉他比丘。
命清淨多聞誦修多羅。
不生他語。
複次優波離。
舉他比丘。
不多聞不知毗尼言不辯了。
喻若白羊。
若舉他罪。
則生他語。
長老。
先學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