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禮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言甯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禮。
何以故。
熱戟刺腳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
我今告汝甯以熱戟刺腳。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若非沙門。
自言是沙門。
非淨行自言是淨行。
破戒行惡。
都無持戒威儀。
邪見覆處作罪。
内空腐爛外現完淨。
食人信施。
以不消信施故。
堕三惡道長夜受苦。
是故當持淨戒食人信施。
乃至一切所須如上說。
令施者得大果報。
所為出家作沙門亦得成就。
汝等比丘。
甯以熱斧自斬其身首。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言。
大德。
甯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
何以故。
熱斧斬身首受大苦痛故。
我今告汝。
甯以熱斧自斬其身首。
此事為善。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比丘汝等。
甯以熱鐵為衣燒爛身盡。
當受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種種好衣。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言。
大德甯受彼種種好衣。
何以故。
熱鐵衣燒身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
我今語汝。
甯以熱鐵為衣燒身。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比丘汝等。
甯吞熱鐵丸燒爛五藏從下而出。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飲食供養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言。
甯受彼飲食供養。
何以故。
吞熱鐵丸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
我今告汝。
甯吞熱鐵丸。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受種種粥亦如是。
汝等比丘。
甯在熱鐵床上坐自燒身燋爛。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種種好床卧具在上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言。
甯受彼種種好床卧具。
何以故。
熱鐵床上自燒身燋爛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
我今語汝。
甯受熱鐵床上坐卧燒身。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汝等比丘。
甯在熱鐵屋中住燒身。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房舍在中止宿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
甯受彼房舍止宿。
何以故。
在彼熱鐵房中受大苦痛故。
我今告汝。
甯在彼熱鐵房中燒身爛盡。
何以故。
不以此因緣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爾時世尊說此語時。
六十比丘沸血從面孔出。
六十比丘舍戒休道。
六十比丘得無漏心解脫。
有衆多比丘。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白衣家有九法。
未作檀越不應作。
若至其家不應坐。
何等九。
見比丘不喜起立。
不喜作禮。
不喜請比丘坐。
不喜比丘坐。
設有所說而不受。
若有衣服飲食所須之具輕慢比丘而不與。
若多有而少與。
若有精細而與粗惡。
或不恭敬與。
是為九法不應往白衣家。
複有九法。
未作檀越應為檀越。
已作應往坐(反上句是)有九不如法遮說戒。
遮無根破戒作遮不作遮作不作。
破見破威儀亦如是。
是為九。
有九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有九語舍戒。
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諸梵行舍戒。
是為九。
如是九九為句。
乃至非沙門釋種子亦如是。
如來出世。
見有過失故。
以九利義。
為諸比丘制戒。
攝取于僧。
乃至斷未來有漏。
是為九。
如來出世。
見有過失故。
以九利義。
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
從攝取于僧。
乃至斷未來有漏。
是為九。
乃至九滅诤亦如是。
有十種衣。
拘奢衣劫貝衣欽跋羅衣刍摩衣叉摩衣舍[少/兔]衣麻衣翅夷羅衣拘遮羅衣差羅波尼衣。
是十種衣。
應染作袈裟色。
衣持有十種。
糞掃衣牛嚼衣鼠齧衣燒衣月水衣初産衣神廟衣冢間衣願衣立王衣往還衣。
是為十。
有十非法遮說戒。
非波羅夷。
不入波羅夷說中。
非舍戒。
不入舍戒說中。
随如法僧要。
如法僧要不呵。
不随如法僧要呵說中。
不見不聞不疑破戒。
不見不聞不疑破見。
不見不聞不疑破威儀。
是為十。
有十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複有十非法遮說戒。
不犯邊罪。
不入邊罪說中。
不犯比丘尼。
不入犯比丘尼說中。
不賊心受戒。
不入賊心受戒說中。
不破二道。
不入破二道說中。
非黃門。
不入黃門說中。
是為十。
有十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有十法。
應差教授比丘尼。
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聞。
廣誦二部戒毗尼。
善巧語言辯說了了。
大姓出家刹利婆羅門居士。
形貌端政。
比丘尼恭敬。
堪任為比丘尼說法令得歡喜。
不為佛故出家著袈裟而犯重罪。
若二十臘若過二十臘。
是為十。
爾時佛告優波離。
汝等莫數舉他比丘罪。
何以故。
若身威儀。
不清淨。
舉他比丘罪。
即生彼語言。
長老先自淨身威儀。
優波離。
若比丘身威儀清淨。
不生他語。
若言不清淨。
命不清淨。
不多聞。
不廣誦二部毗尼亦如是(如上五五法中說)複次優波離。
舉他比丘。
複應修習五法。
以時不以非時。
以實不以不實。
利益不以損減。
柔軟不以粗犷。
慈心不以嗔恚。
優波離。
舉他比丘。
有此十法。
然後應舉。
有十非法受籌。
不解事受籌。
不與共如法者受籌。
欲令非法者多受籌。
知有多非法者而受籌。
欲令僧破受籌。
知僧欲破受籌。
以小罪受籌。
不如所見受籌。
非法受籌。
别衆受籌。
是為十。
有十如法受籌(反上句是)如來出世。
見有過失故。
以十義為諸比丘制戒。
從攝取于僧。
乃至正法久住。
是為十。
有十種人不應禮。
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破二道黃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
是為十。
比丘有十種威儀不應禮。
大行時小行時若裸身若剃發若說法若嚼楊枝若洗口若飲若食若啖果。
是為十。
飲酒有十過失。
令色惡少力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言甯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禮。
何以故。
熱戟刺腳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
我今告汝甯以熱戟刺腳。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若非沙門。
自言是沙門。
非淨行自言是淨行。
破戒行惡。
都無持戒威儀。
邪見覆處作罪。
内空腐爛外現完淨。
食人信施。
以不消信施故。
堕三惡道長夜受苦。
是故當持淨戒食人信施。
乃至一切所須如上說。
令施者得大果報。
所為出家作沙門亦得成就。
汝等比丘。
甯以熱斧自斬其身首。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言。
大德。
甯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
何以故。
熱斧斬身首受大苦痛故。
我今告汝。
甯以熱斧自斬其身首。
此事為善。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比丘汝等。
甯以熱鐵為衣燒爛身盡。
當受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種種好衣。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言。
大德甯受彼種種好衣。
何以故。
熱鐵衣燒身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
我今語汝。
甯以熱鐵為衣燒身。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比丘汝等。
甯吞熱鐵丸燒爛五藏從下而出。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飲食供養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言。
甯受彼飲食供養。
何以故。
吞熱鐵丸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
我今告汝。
甯吞熱鐵丸。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受種種粥亦如是。
汝等比丘。
甯在熱鐵床上坐自燒身燋爛。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種種好床卧具在上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言。
甯受彼種種好床卧具。
何以故。
熱鐵床上自燒身燋爛受大苦痛故。
佛告諸比丘。
我今語汝。
甯受熱鐵床上坐卧燒身。
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汝等比丘。
甯在熱鐵屋中住燒身。
當受信樂善男子善女人房舍在中止宿耶。
如是二事何者為善。
諸比丘白佛。
甯受彼房舍止宿。
何以故。
在彼熱鐵房中受大苦痛故。
我今告汝。
甯在彼熱鐵房中燒身爛盡。
何以故。
不以此因緣堕三惡道。
餘如上句說。
爾時世尊說此語時。
六十比丘沸血從面孔出。
六十比丘舍戒休道。
六十比丘得無漏心解脫。
有衆多比丘。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白衣家有九法。
未作檀越不應作。
若至其家不應坐。
何等九。
見比丘不喜起立。
不喜作禮。
不喜請比丘坐。
不喜比丘坐。
設有所說而不受。
若有衣服飲食所須之具輕慢比丘而不與。
若多有而少與。
若有精細而與粗惡。
或不恭敬與。
是為九法不應往白衣家。
複有九法。
未作檀越應為檀越。
已作應往坐(反上句是)有九不如法遮說戒。
遮無根破戒作遮不作遮作不作。
破見破威儀亦如是。
是為九。
有九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有九語舍戒。
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諸梵行舍戒。
是為九。
如是九九為句。
乃至非沙門釋種子亦如是。
如來出世。
見有過失故。
以九利義。
為諸比丘制戒。
攝取于僧。
乃至斷未來有漏。
是為九。
如來出世。
見有過失故。
以九利義。
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
從攝取于僧。
乃至斷未來有漏。
是為九。
乃至九滅诤亦如是。
有十種衣。
拘奢衣劫貝衣欽跋羅衣刍摩衣叉摩衣舍[少/兔]衣麻衣翅夷羅衣拘遮羅衣差羅波尼衣。
是十種衣。
應染作袈裟色。
衣持有十種。
糞掃衣牛嚼衣鼠齧衣燒衣月水衣初産衣神廟衣冢間衣願衣立王衣往還衣。
是為十。
有十非法遮說戒。
非波羅夷。
不入波羅夷說中。
非舍戒。
不入舍戒說中。
随如法僧要。
如法僧要不呵。
不随如法僧要呵說中。
不見不聞不疑破戒。
不見不聞不疑破見。
不見不聞不疑破威儀。
是為十。
有十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複有十非法遮說戒。
不犯邊罪。
不入邊罪說中。
不犯比丘尼。
不入犯比丘尼說中。
不賊心受戒。
不入賊心受戒說中。
不破二道。
不入破二道說中。
非黃門。
不入黃門說中。
是為十。
有十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有十法。
應差教授比丘尼。
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聞。
廣誦二部戒毗尼。
善巧語言辯說了了。
大姓出家刹利婆羅門居士。
形貌端政。
比丘尼恭敬。
堪任為比丘尼說法令得歡喜。
不為佛故出家著袈裟而犯重罪。
若二十臘若過二十臘。
是為十。
爾時佛告優波離。
汝等莫數舉他比丘罪。
何以故。
若身威儀。
不清淨。
舉他比丘罪。
即生彼語言。
長老先自淨身威儀。
優波離。
若比丘身威儀清淨。
不生他語。
若言不清淨。
命不清淨。
不多聞。
不廣誦二部毗尼亦如是(如上五五法中說)複次優波離。
舉他比丘。
複應修習五法。
以時不以非時。
以實不以不實。
利益不以損減。
柔軟不以粗犷。
慈心不以嗔恚。
優波離。
舉他比丘。
有此十法。
然後應舉。
有十非法受籌。
不解事受籌。
不與共如法者受籌。
欲令非法者多受籌。
知有多非法者而受籌。
欲令僧破受籌。
知僧欲破受籌。
以小罪受籌。
不如所見受籌。
非法受籌。
别衆受籌。
是為十。
有十如法受籌(反上句是)如來出世。
見有過失故。
以十義為諸比丘制戒。
從攝取于僧。
乃至正法久住。
是為十。
有十種人不應禮。
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破二道黃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
是為十。
比丘有十種威儀不應禮。
大行時小行時若裸身若剃發若說法若嚼楊枝若洗口若飲若食若啖果。
是為十。
飲酒有十過失。
令色惡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