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學語。
若優波離。
舉他比丘。
多聞誦毗尼語言了了。
則不生他語。
是故優波離。
比丘應作是知。
若此比丘。
有愛恭敬于我者。
則應舉罪。
無愛有恭敬應舉。
無恭敬有愛應舉。
若無愛無恭敬能令舍惡就善應舉。
若無愛無恭敬亦不能令舍惡行善。
而彼有所重比丘尊敬信樂者。
能令舍惡行善應舉。
若無愛無恭敬不能令舍惡行善。
複無有所重比丘尊敬信樂者。
不能令舍惡行善。
優波離。
僧即應都舍置驅棄。
語言。
長老随汝所去處。
彼當為汝作舉作憶念作自言遮阿[少/兔]婆陀遮說戒遮自恣。
譬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缰[木*戈]驅棄。
此比丘亦複如是如是人不應先從其求聽。
此即是聽。
佛說如是。
優波離聞。
歡喜信樂受持。
優波離問佛言。
大德。
為比丘起事以幾法。
佛答言。
為比丘起事以三事。
破戒破見破威儀。
優波離複問。
以此三事起事。
複以幾法為作舉。
佛言。
以三事舉見聞疑。
優波離複問。
以三事起事。
以三法作舉。
應内有幾法然後舉。
佛言。
内有五法應作舉(如上說以時不以非時如是五法)。
爾時世尊在跋阇國池水邊。
告諸比丘。
汝等謂我為衣服飲食疾病醫藥床卧具而說法耶。
諸比丘白佛言。
大德。
我等不敢生如是意。
謂世尊為衣服乃至卧具故而說法。
佛言。
若不以是。
為作何心。
諸比丘答言。
我等作如是意。
世尊慈念衆生故。
而為說法。
佛言。
汝等若實有如是心者。
我所覺悟證知之法。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
應歡喜和合修學。
若歡喜和合修學有餘比丘犯戒。
不應疾疾舉。
應自觀察。
不令自惱。
亦不令害人。
彼犯罪者。
若不喜嗔恚。
不結怨嫌。
不難覺悟。
自能除罪。
能舍不善住于善法。
若作如是。
複應量宜。
若自惱已。
然不害彼人。
彼有罪者。
不喜嗔恚難悟。
疾能除罪。
能舍不善。
住于善法。
彼比丘應作是念。
我得少惱。
于彼無害。
有愛利益。
能令舍不善住于善法。
則應舉罪。
比丘作是念。
我舉他罪。
當得自惱。
然不害彼。
彼有罪者。
喜嗔恚易得解悟。
能疾舍罪。
餘如上說。
比丘複作是念。
若舉他罪。
于我得惱害。
彼有罪者。
喜嗔恚難可解悟。
不疾舍罪。
若我舉罪為作憶念。
當以餘外語答我而生嗔恚。
如是人便應舍置。
不須複舉。
如是比丘和合歡喜。
于阿毗昙中種種诤語。
應語言。
諸長老。
所說文義相應。
不應共诤。
有餘比丘人所信用其言者。
應語言。
長老。
所說文義相應。
不應共诤。
複更有餘比丘人所信用言者。
亦應語如是語。
複作是言長老。
所說文異義同。
此是小事耳。
莫共鬥诤。
若有多人所信信用其言者。
應語如是言。
複更有多人信用言者。
亦應語如是言。
複作是言。
長老。
所說文同義異亦如是。
複作如是語。
長老。
所說文義俱異。
莫共鬥诤。
有多人信用言者。
應語如是言。
複更有信用言者。
亦應語如是言。
若作如是和合衆僧有诤事起。
應和合共集。
共集已。
應作如是觀察。
若共鬥诤于沙門法作留難不。
汝謂雲何。
餘比丘見正理者。
應作是言。
鬥诤法于沙門法即是留難。
複問言。
若有見者是可呵不。
彼言。
我意謂。
于沙門法作留難即是可呵。
複問言。
若于沙門法作留難。
是可呵法。
能進善根得沙門果不。
有見正理比丘言。
我意謂。
可呵不能進善根不能得沙門果。
若作如是诤事滅者。
應語彼比丘言。
汝為我等滅此诤事。
彼比丘應答言。
我不知他心。
但于佛所有信樂。
世尊以時為我說法。
最上勝妙開示善惡。
如我從世尊所聞如是法。
今為汝說。
若彼比丘聞已。
便舍诤事。
比丘作如是說時。
不自高己亦不下人。
如是餘比丘無有能呵者。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有十三種人。
未受大戒不應受。
若受應作滅擯。
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破二道黃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
是為十三種人未受大戒不應受若受應滅擯。
爾時佛告優波離。
汝等莫數舉他比丘罪。
何以故。
若比丘數舉他罪。
身不清淨則生他語。
長老先自淨身。
若舉他比丘。
身清淨不生他語。
如是口不清淨。
命不清淨。
不多聞。
不誦毗尼。
不觀修多羅。
言不辯了。
喻若白羊。
于善比丘身業無慈亦如是。
複次優波離。
若比丘欲出他罪。
不令有罪。
有犯便舉。
不犯不舉。
取彼比丘自言。
與作自言。
善能言說辯了有利益。
複次優波離。
舉他比丘。
複應有五法。
以時不以非時(如是五法如上說)。
優波離。
若比丘有此十七法。
應舉他罪。
有二十二法。
不應授人大戒。
不知法不知非法。
乃至不知說不說。
不知可忏罪。
不知不可忏罪。
不知忏悔。
不知忏悔清淨。
有是二十二法。
不應授人大戒。
有二十二法。
應授人大戒(反上句是)爾時佛告諸比丘以二十二種行。
知是平斷事人。
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聞善解阿毗昙毗尼。
不與人诤亦不堅住此事。
應呵者呵然後住。
應教教然後住。
應滅擯滅擯然後住。
不愛不恚不怖不癡。
不受此部飲食。
亦不受彼部飲食。
不受此部衣缽坐具針筒。
亦不受彼部衣缽坐具針筒。
不供給此部。
亦不供給彼部。
不共此部入村。
亦不共彼部入村。
不與作期要。
亦不至彼後來後坐。
有此二十二種。
知是平斷事人。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毗尼增一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六十
若優波離。
舉他比丘。
多聞誦毗尼語言了了。
則不生他語。
是故優波離。
比丘應作是知。
若此比丘。
有愛恭敬于我者。
則應舉罪。
無愛有恭敬應舉。
無恭敬有愛應舉。
若無愛無恭敬能令舍惡就善應舉。
若無愛無恭敬亦不能令舍惡行善。
而彼有所重比丘尊敬信樂者。
能令舍惡行善應舉。
若無愛無恭敬不能令舍惡行善。
複無有所重比丘尊敬信樂者。
不能令舍惡行善。
優波離。
僧即應都舍置驅棄。
語言。
長老随汝所去處。
彼當為汝作舉作憶念作自言遮阿[少/兔]婆陀遮說戒遮自恣。
譬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缰[木*戈]驅棄。
此比丘亦複如是如是人不應先從其求聽。
此即是聽。
佛說如是。
優波離聞。
歡喜信樂受持。
優波離問佛言。
大德。
為比丘起事以幾法。
佛答言。
為比丘起事以三事。
破戒破見破威儀。
優波離複問。
以此三事起事。
複以幾法為作舉。
佛言。
以三事舉見聞疑。
優波離複問。
以三事起事。
以三法作舉。
應内有幾法然後舉。
佛言。
内有五法應作舉(如上說以時不以非時如是五法)。
爾時世尊在跋阇國池水邊。
告諸比丘。
汝等謂我為衣服飲食疾病醫藥床卧具而說法耶。
諸比丘白佛言。
大德。
我等不敢生如是意。
謂世尊為衣服乃至卧具故而說法。
佛言。
若不以是。
為作何心。
諸比丘答言。
我等作如是意。
世尊慈念衆生故。
而為說法。
佛言。
汝等若實有如是心者。
我所覺悟證知之法。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
應歡喜和合修學。
若歡喜和合修學有餘比丘犯戒。
不應疾疾舉。
應自觀察。
不令自惱。
亦不令害人。
彼犯罪者。
若不喜嗔恚。
不結怨嫌。
不難覺悟。
自能除罪。
能舍不善住于善法。
若作如是。
複應量宜。
若自惱已。
然不害彼人。
彼有罪者。
不喜嗔恚難悟。
疾能除罪。
能舍不善。
住于善法。
彼比丘應作是念。
我得少惱。
于彼無害。
有愛利益。
能令舍不善住于善法。
則應舉罪。
比丘作是念。
我舉他罪。
當得自惱。
然不害彼。
彼有罪者。
喜嗔恚易得解悟。
能疾舍罪。
餘如上說。
比丘複作是念。
若舉他罪。
于我得惱害。
彼有罪者。
喜嗔恚難可解悟。
不疾舍罪。
若我舉罪為作憶念。
當以餘外語答我而生嗔恚。
如是人便應舍置。
不須複舉。
如是比丘和合歡喜。
于阿毗昙中種種诤語。
應語言。
諸長老。
所說文義相應。
不應共诤。
有餘比丘人所信用其言者。
應語言。
長老。
所說文義相應。
不應共诤。
複更有餘比丘人所信用言者。
亦應語如是語。
複作是言長老。
所說文異義同。
此是小事耳。
莫共鬥诤。
若有多人所信信用其言者。
應語如是言。
複更有多人信用言者。
亦應語如是言。
複作是言。
長老。
所說文同義異亦如是。
複作如是語。
長老。
所說文義俱異。
莫共鬥诤。
有多人信用言者。
應語如是言。
複更有信用言者。
亦應語如是言。
若作如是和合衆僧有诤事起。
應和合共集。
共集已。
應作如是觀察。
若共鬥诤于沙門法作留難不。
汝謂雲何。
餘比丘見正理者。
應作是言。
鬥诤法于沙門法即是留難。
複問言。
若有見者是可呵不。
彼言。
我意謂。
于沙門法作留難即是可呵。
複問言。
若于沙門法作留難。
是可呵法。
能進善根得沙門果不。
有見正理比丘言。
我意謂。
可呵不能進善根不能得沙門果。
若作如是诤事滅者。
應語彼比丘言。
汝為我等滅此诤事。
彼比丘應答言。
我不知他心。
但于佛所有信樂。
世尊以時為我說法。
最上勝妙開示善惡。
如我從世尊所聞如是法。
今為汝說。
若彼比丘聞已。
便舍诤事。
比丘作如是說時。
不自高己亦不下人。
如是餘比丘無有能呵者。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
有十三種人。
未受大戒不應受。
若受應作滅擯。
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破二道黃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
是為十三種人未受大戒不應受若受應滅擯。
爾時佛告優波離。
汝等莫數舉他比丘罪。
何以故。
若比丘數舉他罪。
身不清淨則生他語。
長老先自淨身。
若舉他比丘。
身清淨不生他語。
如是口不清淨。
命不清淨。
不多聞。
不誦毗尼。
不觀修多羅。
言不辯了。
喻若白羊。
于善比丘身業無慈亦如是。
複次優波離。
若比丘欲出他罪。
不令有罪。
有犯便舉。
不犯不舉。
取彼比丘自言。
與作自言。
善能言說辯了有利益。
複次優波離。
舉他比丘。
複應有五法。
以時不以非時(如是五法如上說)。
優波離。
若比丘有此十七法。
應舉他罪。
有二十二法。
不應授人大戒。
不知法不知非法。
乃至不知說不說。
不知可忏罪。
不知不可忏罪。
不知忏悔。
不知忏悔清淨。
有是二十二法。
不應授人大戒。
有二十二法。
應授人大戒(反上句是)爾時佛告諸比丘以二十二種行。
知是平斷事人。
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聞善解阿毗昙毗尼。
不與人诤亦不堅住此事。
應呵者呵然後住。
應教教然後住。
應滅擯滅擯然後住。
不愛不恚不怖不癡。
不受此部飲食。
亦不受彼部飲食。
不受此部衣缽坐具針筒。
亦不受彼部衣缽坐具針筒。
不供給此部。
亦不供給彼部。
不共此部入村。
亦不共彼部入村。
不與作期要。
亦不至彼後來後坐。
有此二十二種。
知是平斷事人。
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
歡喜信樂受持(毗尼增一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