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

關燈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毗尼增一之四 爾時佛告諸比丘。

    若我所聽。

    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

    便阇那阿[少/兔]。

    便阇那惡叉羅阿[少/兔]惡叉羅。

    應如是作。

    如我所不聽。

    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

    便阇那阿[少/兔]。

    便阇那惡叉羅阿[少/兔]惡叉羅。

    應呵不應随順。

    應如是作。

    如我所遮。

    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

    便阇那阿[少/兔]。

    便阇那惡叉羅阿[少/兔]惡叉羅不應作。

    如我所不遮。

    波陀舍阿[少/兔]波陀舍。

    便阇那阿[少/兔]。

    便阇那惡叉羅阿[少/兔]惡叉羅。

    應随順不應呵。

    爾時舍利弗。

    與五百比丘俱。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與五百比丘尼俱。

    阿難分坻。

    與五百優婆塞俱。

    毗舍佉母。

    與五百優婆私俱。

    如拘睒彌揵度中說。

    爾時佛告諸比丘。

    比丘至僧中。

    先有五法。

    應以慈心。

    應自卑下如拭塵巾。

    應善知坐起。

    若見上座不應安坐。

    若見下座不應起立。

    彼至僧中。

    不為雜說論世俗事。

    若自說法。

    若請人說法。

    若見僧中有不可事。

    心不安忍。

    應作默然。

    何以故。

    恐僧别異故。

    比丘應先有此五法然後至僧中。

    舍利弗。

    有此五法。

    比丘在僧中不應語。

    複有五法。

    在僧中應語。

    此中有六法。

    如上為自損減中說。

    舉他罪有五法。

    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聞。

    善于語言。

    有憶念。

    有智慧。

    是為五。

    有五法應舉他罪。

    有慈悲心有欲利益令增長令忏悔清淨。

    有是五法。

    應舉他罪。

    欲舉他罪者。

    應有五法。

    如上遮揵度中說。

    有五非法舉。

    非時不以時。

    不實不以實。

    損減無利益。

    粗犷不柔和。

    嗔恚不以慈心。

    是為五。

    有五如法舉(反上句是)不善善非毗尼是毗尼世間出世間作損減利益亦如是說。

    有五句語。

    無第三句。

    時與非時。

    此句無第三。

    實與不實。

    此句無第三。

    損減有利益。

    此句無第三。

    粗犷柔和此句無第三。

    嗔恚慈心。

    此句無第三。

    是為五句無第三。

    說五語舍戒。

    舍佛舍法舍僧舍和上舍同和上。

    如是五五為句。

    乃至非沙門釋子。

    如來出世。

    見有過失故。

    以五利義。

    為諸比丘制戒。

    攝取于僧。

    令僧歡喜。

    令僧安樂。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長。

    是為五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

    如來出世。

    見諸比丘有過失故。

    以五利義。

    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攝取于僧。

    令僧歡喜。

    令僧安樂。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長。

    是為五。

    乃至正法久住。

    五五為句亦如是。

    乃至七滅诤亦如是。

    有六非法遮說戒。

    遮無根破戒作不作破見破威儀亦如是。

    是為六。

    有六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有六法。

    應差教授比丘尼。

    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聞。

    廣誦二部戒毗尼。

    善能語言辯說義句了了。

    不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

    若二十臘若過二十。

    有是六法。

    應差教授比丘尼。

    比丘為比丘作疑。

    有六法。

    若以所生年。

    若以臘數。

    若以受大戒。

    若以羯磨。

    若犯。

    若以法。

    是為六。

    有六犯所起處。

    或有犯由身起非心口。

    或有犯起于口不以身心。

    或有犯從身口起不以心。

    或有犯從身心起非口。

    或有犯起口心非身。

    或有犯從身口心起。

    是為六。

    鬥诤有六根本。

    如中阿含說。

    有六處盜犯波羅夷。

    若自取若指授若遣使若重物以盜心移離本處。

    是為六。

    複有六非己有想。

    不暫取想。

    非親厚想若重物。

    以盜心。

    移離本處。

    是為六。

    有七非法遮說戒。

    遮無根波羅夷乃至無根惡說。

    是為七。

    有七犯聚波羅夷乃至惡說。

    是為七。

    有七種精。

    青色乃至酪漿色。

    是為七。

    有七滅诤。

    如上戒文中說。

    有七法名為持律。

    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知有餘知無餘廣誦二部戒毗尼。

    是為七。

    複有七。

    六句同前。

    第七句以廣誦毗尼為一句。

    是為七。

    複有七。

    六句同前。

    第七句以住毗尼不移不動為一句。

    是為七。

    複有七。

    六句同前。

    第七句以善能滅诤事為一句。

    是為七。

    複有七。

    六句同前。

    第七句以自識宿命種種所使為一句。

    是為七。

    複有七。

    六句同前。

    第七句以天眼見衆生死此生彼為一句。

    是為七。

    複有七。

    六句同前。

    第七句以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世得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終不還。

    此為一句。

    是為七。

    有七不恭敬。

    不敬佛法僧戒定父母善法是為七。

    有七恭敬(反上句是)有七語舍戒。

    舍佛法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

    是為七。

    乃至非沙門釋子亦如是。

    以七義故。

    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戒。

    攝取于僧。

    令僧歡喜。

    令僧安樂。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長。

    難調令調。

    慚愧者得安樂。

    是為七。

    如是七七為句。

    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

    以七義故。

    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

    從攝取于僧。

    七七為句。

    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

    乃至七滅诤亦如是。

    如呵責羯磨為句。

    有八非法遮說戒。

    遮無根破戒作不作。

    破見作不作。

    破威儀作不作。

    破正命作不作。

    是為八。

    有八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有八法應差教授比丘尼。

    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聞。

    誦二部戒毗尼。

    善能言語辯義句字了了。

    大姓出家刹利婆羅門居士。

    若形顔端政。

    不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

    若二十臘若過二十臘。

    是為八。

    有八不可過法。

    如比丘尼犍度中說。

    白衣有八法。

    應與作覆缽。

    罵謗比丘。

    作損減。

    無利益。

    作無住處。

    鬥亂比丘。

    在比丘前毀佛法僧。

    是為八。

    比丘有八法。

    令白衣不信。

    罵謗白衣。

    作損減。

    無利益。

    作無住處。

    鬥亂白衣。

    在白衣前毀佛法僧。

    是為八。

    比丘有是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