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毗尼增一之三
爾時世尊在波羅?,世尊知而故問阿難:“我于谷貴時,慈愍諸比丘故,放舍四事: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
今諸比丘故食耶?”阿難白佛言:“故食。
”佛言阿難:“不應食,若食如法治。
”佛告阿難:“我以谷貴時,愍諸比丘故聽此法,朝受小食從彼持來,若胡桃果等及水中可食物,如是等故食耶?”阿難答言:“爾。
”佛言:“不應食,若食如法治。
” “有四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
何等四?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是為四法。
有四法作呵責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得處所(即反上句是)。
“有四大賊,何等四?或有大賊,生如是意:‘若得百人千人,破某甲城邑。
’于異時得百人千人,破彼城邑。
如是惡比丘作是念:‘我何處當得百人衆千人衆,于某甲城邑遊行。
’彼于異時,得百人若千人,遊行彼城邑。
是為第一大賊。
複次有大賊,非淨行自言是淨行,是為第二大賊。
複次有大賊,以口腹故,不真實、非己有,于大衆中故作妄語,自稱得上人法。
是為第三大賊。
複有大賊,以僧華葉果蓏以自活命,是為第四大賊。
“有四信法:若比丘于城廓村落,作多不淨行非沙門法,是中應随順教授居士令信。
彼比丘語此比丘言:‘汝于某甲城邑村落,多作不淨行非沙門法,汝當還教化彼居士令信。
若汝不能随順教化居士令信者,汝不得在此住。
若能随順教化居士者,聽汝在此住。
若複不能随順教化居士令信者,諸比丘不與汝同羯磨說戒自恣共住同一坐,于小食大食上不以次坐,亦無迎逆執手禮拜問訊。
若汝能随順教化彼居士令信者,當與汝同羯磨乃至禮拜問訊。
’是為四信法。
若居士居士兒亦如是。
“有四非聖法: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觸言觸、不知言知,是為四非聖法。
有四聖法(即反上句是)。
有四非聖法: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觸言不觸、知言不知,是為四非聖法。
有四聖法(即反上句是)。
“有四語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是為四語舍戒。
如是舍佛法僧為首,乃至非沙門釋子。
四四為句亦如是。
“以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戒,攝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為句亦如是。
有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攝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為句亦如是)。
乃至七滅诤亦如是。
”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告諸比丘:“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若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複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自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亦不能教人令住戒定慧乃至見解脫慧。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多忘。
有如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學、不知白、不知羯磨,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威儀戒、不知增淨行、不知波羅提木叉戒、不知白、不知羯磨。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犯已忏悔、不知犯已忏悔清淨、不知白、不知羯磨。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有難法、不知無難法、不知白、不知羯磨、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人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不能作瞻病人亦不能與瞻病人若差若乃至死,若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增威儀戒、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戒、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方便教令舍惡見住善見、若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毗尼。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令舍惡見住善見,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令舍惡見住善見、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若弟子有疑悔心生不能如佛法開解。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舍惡見令住善見、若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若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波羅提木叉戒、亦不能說、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善知犯、不善知犯忏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不能瞻病不能與瞻病人若差乃至死、不廣誦二部毗尼。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
今諸比丘故食耶?”阿難白佛言:“故食。
”佛言阿難:“不應食,若食如法治。
”佛告阿難:“我以谷貴時,愍諸比丘故聽此法,朝受小食從彼持來,若胡桃果等及水中可食物,如是等故食耶?”阿難答言:“爾。
”佛言:“不應食,若食如法治。
” “有四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
何等四?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是為四法。
有四法作呵責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得處所(即反上句是)。
“有四大賊,何等四?或有大賊,生如是意:‘若得百人千人,破某甲城邑。
’于異時得百人千人,破彼城邑。
如是惡比丘作是念:‘我何處當得百人衆千人衆,于某甲城邑遊行。
’彼于異時,得百人若千人,遊行彼城邑。
是為第一大賊。
複次有大賊,非淨行自言是淨行,是為第二大賊。
複次有大賊,以口腹故,不真實、非己有,于大衆中故作妄語,自稱得上人法。
是為第三大賊。
複有大賊,以僧華葉果蓏以自活命,是為第四大賊。
“有四信法:若比丘于城廓村落,作多不淨行非沙門法,是中應随順教授居士令信。
彼比丘語此比丘言:‘汝于某甲城邑村落,多作不淨行非沙門法,汝當還教化彼居士令信。
若汝不能随順教化居士令信者,汝不得在此住。
若能随順教化居士者,聽汝在此住。
若複不能随順教化居士令信者,諸比丘不與汝同羯磨說戒自恣共住同一坐,于小食大食上不以次坐,亦無迎逆執手禮拜問訊。
若汝能随順教化彼居士令信者,當與汝同羯磨乃至禮拜問訊。
’是為四信法。
若居士居士兒亦如是。
“有四非聖法: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觸言觸、不知言知,是為四非聖法。
有四聖法(即反上句是)。
有四非聖法:見言不見、聞言不聞、觸言不觸、知言不知,是為四非聖法。
有四聖法(即反上句是)。
“有四語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是為四語舍戒。
如是舍佛法僧為首,乃至非沙門釋子。
四四為句亦如是。
“以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戒,攝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為句亦如是。
有四利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攝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為句亦如是)。
乃至七滅诤亦如是。
”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告諸比丘:“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若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複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自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亦不能教人令住戒定慧乃至見解脫慧。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多忘。
有如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學、不知白、不知羯磨,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威儀戒、不知增淨行、不知波羅提木叉戒、不知白、不知羯磨。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犯已忏悔、不知犯已忏悔清淨、不知白、不知羯磨。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有難法、不知無難法、不知白、不知羯磨、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人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不能作瞻病人亦不能與瞻病人若差若乃至死,若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增威儀戒、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戒、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方便教令舍惡見住善見、若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毗尼。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令舍惡見住善見,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令舍惡見住善見、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若弟子有疑悔心生不能如佛法開解。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舍惡見令住善見、若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若不滿十歲,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波羅提木叉戒、亦不能說、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善知犯、不善知犯忏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滿十歲。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不能瞻病不能與瞻病人若差乃至死、不廣誦二部毗尼。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