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八(第四分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毗尼增一之二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三羯磨,攝一切羯磨。
何等三?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是為三羯磨攝一切羯磨。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告諸比丘:“有三非法與憶念毗尼。
何等三?若比丘犯重罪,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屍沙、若偷蘭遮。
時餘比丘言:‘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根本不見。
諸長老!我不憶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僧與彼憶念毗尼,是為非法與憶念毗尼。
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時餘比丘言:‘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餘比丘問言:‘汝憶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根本不見。
諸長老!我不憶念犯如是重罪,我犯小罪當忏悔清淨。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僧與憶念毗尼,是為非法與憶念毗尼。
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餘比丘語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根本不見。
諸長老!我不憶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淨。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憶念毗尼。
僧若與作憶念毗尼,非法。
是為三種非法與憶念毗尼。
有三種如法與憶念毗尼: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不憶犯便作是言:‘諸長老!我不憶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廣憶念,從僧乞憶念毗尼。
僧若與憶念毗尼,是為如法與憶念毗尼。
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言:‘不憶犯。
’便作是言:‘長老!我不憶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我犯小罪當如法忏悔清淨。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廣憶念,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僧與憶念毗尼,是為如法與憶念毗尼。
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不憶犯便作是言:‘長老!我不憶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淨。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廣憶念,從僧乞憶念毗尼。
僧若與憶念毗尼,是為三種如法與憶念毗尼。
“複有三非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不癡狂而詐為癡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
餘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彼作是言:‘我颠狂心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此非我故作,是癡狂故耳。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若僧與不癡毗尼,是為非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不癡狂而詐為癡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我先癡狂心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非我故作,是癡狂故作耳。
如人憶夢中事,我亦如是。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僧若與不癡毗尼,是為非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不癡狂而詐為癡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我先癡狂故耳,如人從高墜下攬少草木。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若僧與不癡毗尼,是為非法與不癡毗尼。
是為三非法與不癡毗尼。
複有三種如法與不癡毗尼,若比丘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彼後還得心,餘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言:‘我先癡狂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非我故作,是狂故耳。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癡狂止,從僧乞不癡毗尼。
若僧與不癡毗尼,是為如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彼後還得心,餘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言:‘我先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非我故作,是癡狂故耳,如人憶夢中所作。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僧若與不癡毗尼,是為如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餘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言:‘我先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非我故作,是狂癡耳,我憶如人從高墜下攬少草木。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若僧與不癡毗尼,是為如法與不癡毗尼。
是為三如法與不癡毗尼。
“有三種調法:呵責、擯出、依止,是為三種調法。
有三滅法:用多人語、罪處所、草覆地,是為三滅法。
複有三法,應喚比丘着現前已作白然後作三羯磨,我說是如法得處所羯磨成就。
若比丘喜鬥诤,僧應與作三種羯磨:若呵責羯磨、若擯羯磨、若依止羯磨。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三法不應與受大戒:一破戒、二破見、三破威儀,有如是三法不應與受大戒。
有三法應與受大戒:不破戒、不破見、不破威儀,有如是三法應與受大戒。
比丘有三法,僧應與作呵責羯磨:破戒、破見、破威儀,有如是三法僧應與作呵責羯磨,若擯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舉羯磨亦如是。
被舉人有三法,不應為解羯磨:應見不見、應忏不忏、應舍不舍,有如是三法,不應為解羯磨。
被舉者有三法,應為解羯磨:應見而見、應忏而忏、應舍而舍,有是三法應為解羯磨。
被舉人有三法,不應為解羯磨:應見不見、應忏不忏、應信不信,有如是三法不應為解羯磨。
被舉人有三法應為解羯磨:應見而見、應忏而忏、應信而信,有如是三法應為解羯磨。
比丘有三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在白衣前毀訾佛、法、僧,有如是三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與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時,應以三法量宜:稱量比丘、稱量白衣、稱量事。
有三法:稱量比丘、稱量白衣、稱量羯磨。
有三法:稱量比丘、稱量白衣、稱量犯。
複有三法:實不實、作不作、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是為與比丘三事量宜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複有三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
何等三?不作舉、不作憶念、不作自言,是為三。
複有三法:不犯、犯不可忏罪、若已忏罪,
何等三?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是為三羯磨攝一切羯磨。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告諸比丘:“有三非法與憶念毗尼。
何等三?若比丘犯重罪,若波羅夷、若僧伽婆屍沙、若偷蘭遮。
時餘比丘言:‘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根本不見。
諸長老!我不憶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僧與彼憶念毗尼,是為非法與憶念毗尼。
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時餘比丘言:‘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餘比丘問言:‘汝憶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根本不見。
諸長老!我不憶念犯如是重罪,我犯小罪當忏悔清淨。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僧與憶念毗尼,是為非法與憶念毗尼。
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餘比丘語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根本不見。
諸長老!我不憶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淨。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憶念毗尼。
僧若與作憶念毗尼,非法。
是為三種非法與憶念毗尼。
有三種如法與憶念毗尼: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不憶犯便作是言:‘諸長老!我不憶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廣憶念,從僧乞憶念毗尼。
僧若與憶念毗尼,是為如法與憶念毗尼。
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言:‘不憶犯。
’便作是言:‘長老!我不憶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我犯小罪當如法忏悔清淨。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廣憶念,從僧乞憶念毗尼。
若僧與憶念毗尼,是為如法與憶念毗尼。
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不憶犯便作是言:‘長老!我不憶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淨。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廣憶念,從僧乞憶念毗尼。
僧若與憶念毗尼,是為三種如法與憶念毗尼。
“複有三非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不癡狂而詐為癡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
餘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彼作是言:‘我颠狂心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此非我故作,是癡狂故耳。
諸長老!莫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若僧與不癡毗尼,是為非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不癡狂而詐為癡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我先癡狂心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非我故作,是癡狂故作耳。
如人憶夢中事,我亦如是。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僧若與不癡毗尼,是為非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不癡狂而詐為癡狂,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餘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不?’彼言:‘我先癡狂故耳,如人從高墜下攬少草木。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若僧與不癡毗尼,是為非法與不癡毗尼。
是為三非法與不癡毗尼。
複有三種如法與不癡毗尼,若比丘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彼後還得心,餘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言:‘我先癡狂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非我故作,是狂故耳。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癡狂止,從僧乞不癡毗尼。
若僧與不癡毗尼,是為如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彼後還得心,餘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言:‘我先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非我故作,是癡狂故耳,如人憶夢中所作。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僧若與不癡毗尼,是為如法與不癡毗尼。
若比丘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餘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憶不?’彼言:‘我先狂癡故,多犯不淨行非沙門法,非我故作,是狂癡耳,我憶如人從高墜下攬少草木。
諸長老!莫為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彼從僧乞不癡毗尼。
若僧與不癡毗尼,是為如法與不癡毗尼。
是為三如法與不癡毗尼。
“有三種調法:呵責、擯出、依止,是為三種調法。
有三滅法:用多人語、罪處所、草覆地,是為三滅法。
複有三法,應喚比丘着現前已作白然後作三羯磨,我說是如法得處所羯磨成就。
若比丘喜鬥诤,僧應與作三種羯磨:若呵責羯磨、若擯羯磨、若依止羯磨。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三法不應與受大戒:一破戒、二破見、三破威儀,有如是三法不應與受大戒。
有三法應與受大戒:不破戒、不破見、不破威儀,有如是三法應與受大戒。
比丘有三法,僧應與作呵責羯磨:破戒、破見、破威儀,有如是三法僧應與作呵責羯磨,若擯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舉羯磨亦如是。
被舉人有三法,不應為解羯磨:應見不見、應忏不忏、應舍不舍,有如是三法,不應為解羯磨。
被舉者有三法,應為解羯磨:應見而見、應忏而忏、應舍而舍,有是三法應為解羯磨。
被舉人有三法,不應為解羯磨:應見不見、應忏不忏、應信不信,有如是三法不應為解羯磨。
被舉人有三法應為解羯磨:應見而見、應忏而忏、應信而信,有如是三法應為解羯磨。
比丘有三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在白衣前毀訾佛、法、僧,有如是三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與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時,應以三法量宜:稱量比丘、稱量白衣、稱量事。
有三法:稱量比丘、稱量白衣、稱量羯磨。
有三法:稱量比丘、稱量白衣、稱量犯。
複有三法:實不實、作不作、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是為與比丘三事量宜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複有三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
何等三?不作舉、不作憶念、不作自言,是為三。
複有三法:不犯、犯不可忏罪、若已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