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八(第四分之九)

關燈
是為三。

    複有三:不作舉、非法、别衆。

    複有三:不作憶念、非法、别衆。

    複有三:不作自言、非法、别衆。

    複有三:不犯、非法、别衆。

    複有三:犯不可忏罪、非法、别衆。

    複有三:犯罪已忏、非法、别衆。

    複有三:不現前、非法、别衆。

    有如是三法作呵責,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

    有三法作呵責,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得處所(即反上句是不複煩文,故不出耳)。

     “有三事弄失精,犯僧伽婆屍沙:若憶念、若弄、若失不淨,有如是三事,犯僧伽婆屍沙。

    複有三事:若憶念、若弄、若欲出青色不淨若失青不淨,僧伽婆屍沙。

    若憶念、若弄,若欲出青不淨乃出黃不淨,若赤、若白、若黑、若酪色、若酪漿色不淨者,僧伽婆屍沙。

    若憶念、若弄,乃至欲出酪漿色不淨若出,僧伽婆屍沙。

    若憶念、若弄,欲出酪漿色不淨,乃出青黃赤白黑不淨,僧伽婆屍沙。

    如是為樂故、為藥故、為試出故、為福德故、為祀天故、為善道故、為施故、為種子故、為憍恣故、為試力故、為顔色故、為輕慢故,一切僧伽婆屍沙。

    于内色亦如是;于外色亦如是;于内外色亦如是;若于水、若風、若虛空亦如是。

     “有三種人犯:不癫狂、不錯亂、不痛惱,是為三種人犯。

    有三種人不犯:若颠狂、錯亂、痛惱,是為三種人不犯。

     “有于三種衆生行淫犯波羅夷:人、非人、畜生,是為于三種衆生行淫波羅夷。

    複有三種:婦女、童女、二根。

    複有三:婦女、童女、黃門。

    複有三:婦女、童女、男子。

    複有三:男子、二根、黃門。

    複于三種婦女行淫犯波羅夷:人婦女、非人婦女、畜生婦女。

    童女亦如是;二根亦如是;黃門亦如是;男子亦如是。

    人婦女三處行淫波羅夷:大、小便道、口中。

    非人婦女、畜生婦女、人童女、非人童女、畜生童女;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二根亦如是。

     “有三種作盜犯波羅夷:若自取、若現前指示取、若遣使取。

    複有三:不作己有想取、不暫取、非親厚取。

    複有三:若他物、若他物想、若舉離本處。

     “有三種斷命波羅夷:若人作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斷命,是為三種斷命波羅夷。

    有三種斷人命不犯波羅夷:人作非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斷命,是為三種斷人命不犯波羅夷。

     “有三種自稱得上人法波羅夷:不得言得、不入言入、不證言證,是為三種。

    複有三種:身犯、口犯、身口犯,是為三(此中三犯,更複有四句異名,一句言、三種相,二句言、三種咒,三句言、三非威儀,四句言、三邪命)。

    複有三:貪、恚、癡,是為三。

    複有三:身欲、口欲、身口欲,是為三。

    複有三:身恚、口恚、身口恚,是為三。

    複有三:身癡、口癡、身口癡,是為三。

    複有三:身欲害、口欲害、身口欲害,是為三;恚癡亦如是。

     “有三種人犯:一僧、二衆多人、三一人。

    有三種人忏悔: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應受忏悔: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犯尼薩耆: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犯尼薩耆應在三種人前舍: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應受尼薩耆: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默然:有知而默然、有不知而默然、有癡而默然。

     “有三種住:戒住、見住、羯磨住。

    複有三:戒住、見住、威儀住。

    複有三:戒住、見住、命住。

     “複有三種人诤: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起诤: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舍诤: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應三種人前舍: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滅诤: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應滅诤: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得滅诤: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比丘有三種正語,應語比丘:破戒、破見、破威儀。

    舉他比丘應以三事:若見、若聞、若疑。

    有三種覆:覆破戒、覆破見、覆破威儀。

    有三種發露:破戒、破見、破威儀。

    有三種忏悔:破戒、破見、破威儀。

    有三種放逸羯磨:破戒羯磨、破見羯磨、破威儀羯磨。

     “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是為三學。

    複有三學:威儀學、淨行學、波羅提木叉學,是為三學。

    ” 爾時有衆多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是法之主,說言學,雲何為學?”佛告諸比丘:“學于戒故言學。

    雲何學戒?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是故言學。

    彼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時,得調伏貪欲、瞋恚、愚癡盡。

    彼得貪欲瞋癡盡已,不造不善、不近諸惡,是故言學。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問諸比丘:“汝雲何學?雲何為學?”諸比丘白佛言:“大德是法之根本、為法之主,如世尊向所說,我等受持故言學。

    ”“複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學此三學,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故當勤精進學此三學。

    ” 爾時阿難在波羅梨子城雞園中。

    時有孔雀冠婆羅門至阿難所,問訊已在一面坐,白阿難言:“沙門瞿昙!何故為諸比丘制增戒學、增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阿難答言:“所以爾者,為調伏貪欲、瞋恚、愚癡令盡故,世尊為諸比丘制戒。

    ”複問言:“若比丘得阿羅漢漏盡,彼何所學?”阿難答言:“貪欲、瞋恚、愚癡盡,不造不善,不近諸惡,所作已辦,名為無學。

    ”婆羅門言:“如向所說便為無學耶?”阿難答言:“如是。

    ”阿難說如是,孔雀冠婆羅門聞已,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世尊在摩竭國崩伽彌村中,為諸比丘無數方便說戒法。

    時有舊住比丘,于迦葉姓中出家,此比丘聞世尊說法,不生信樂愁憂不樂:“世尊數恐我等。

    ”于是世尊移往王舍城。

    去未久,彼迦葉比丘心自悔恨:“我無利、不善得。

    世尊為諸比丘無數方便說戒,而我不生信樂,愁憂不樂而言:‘世尊數恐我等。

    ’我今甯可于世尊前至誠悔過耶?”時彼比丘即持衣缽,往王舍城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從坐起頭面禮足至誠悔過言:“大德!我愚癡無智不善,而世尊為諸比丘無數方便說戒法,而我生不信樂心,懷憂惱言:‘世尊數恐我等。

    ’唯願大德!受我悔過。

    ”佛告比丘言:“汝自忏悔愚癡無智不善,我為諸比丘說戒,汝自不信樂,心懷憂惱言:‘世尊數恐我等。

    ’于我法中能至誠如法忏悔者,便得增益,汝忏悔應生厭離心。

    汝比丘至誠如法忏悔,我為受之。

    ”時彼迦葉比丘,禮佛足已卻坐一面,佛告言:“若上座既不學戒亦不贊歎戒,若有餘比丘樂學戒贊歎戒者,亦複不能以時勸勉贊歎。

    迦葉比丘!我不贊歎如是上座。

    何以故?若我贊歎者,令諸比丘親近。

    若有親近者,令餘人習學其法。

    若有習學其法,長夜受苦。

    是故迦葉比丘!我見如是上座過失故不贊歎。

    若中下座亦如是。

    ”(此上中下座,是不如法者。

    其次應有上中下座如法者反上句,即是不複煩文故不出也)佛說如是,迦葉比丘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有驢與群牛共行,自言:‘我亦是牛!我亦是牛!’而驢毛不似牛、腳不似牛、音聲亦不似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