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八(第四分之九)

關燈
,而與牛共行,自言:‘是牛。

    ’如是有癡人,随逐如法比丘,自言:‘我是比丘。

    ’此癡人無有增戒、增心、增慧,如善比丘與衆僧共行,自言:‘我是比丘。

    ’是故汝等,當勤修習增戒、增心、增慧學。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世尊在毗舍離。

    有跋阇子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世尊言:“半月所說戒多,我不能學如是多戒。

    ”佛告言:“聽汝學三戒,增戒、增心、增慧學。

    若汝如是學三戒者,便得至貪欲、瞋、癡盡處,不造不善不近諸惡。

    ”比丘言:“大德!願樂受持。

    ”時跋阇子比丘聞世尊略教已,獨在靜處,精勤而不放逸。

    初夜、後夜警意思惟所為出家,修習不久,得無上淨行現前,自知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複受生。

    跋阇子比丘,自知得阿羅漢。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若比丘尊重于戒,以戒為主;不重于定,不以定為主;不重于慧,不以慧為主。

    彼于此戒,若犯輕者忏悔。

    何以故?此中非如破器破石故。

    若是重戒,便應堅持,善住于戒,應親近行,不毀阙行、不染污行,常如是修習。

    彼斷下五使,于上涅槃,不複還此。

    若比丘重于戒,以戒為主;重于定,以定為主;不重于慧不以慧為主,如上。

    若比丘重于戒,以戒為主;重于定,以定為主;重于慧,以慧為主。

    彼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在前自知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複還此。

    滿足行者,具滿成就。

    不滿足行者,得不滿足成就。

    我說此戒無有唐捐。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複有三學:增戒、增心、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若有比丘,具滿戒行,少行定行、少行慧行。

    彼斷下五使,便于上涅槃,不複還此。

    若不能至如是處,能薄三結:貪欲、瞋恚、愚癡,得斯陀含,來生世間,便盡苦際。

    若不能至如是處,能斷三結得須陀洹,不堕惡趣,決定取道,七生天上、七生人中便盡苦際。

    若比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少行慧行亦如上。

    若比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具滿慧行亦如上。

    複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若比丘具足持波羅提木叉戒,成就威儀,畏慎輕戒重若金剛,等學諸戒,是為增戒學。

    何等增心學?若比丘能舍欲惡,乃至得入第四禅,是為增心學。

    何等增慧學?若比丘如實知苦谛知集盡道,是為增慧學。

    複有三學:增戒、增心、增慧學。

    增戒、增心如上。

    增慧學者,若比丘知内有貪欲如實知之;内無貪欲如實知之;若未生貪欲如實知之;若未生貪欲後生如實知之;若已生貪欲能斷如實知之;若未生貪欲不令生如實知之;瞋恚、睡眠、調悔疑亦如是。

    彼比丘作是念:‘我于眼色有貪欲、瞋恚如實知之;無貪欲、瞋恚如實知之;于眼色未生貪欲、瞋恚不生如實知之;如于眼色未生貪欲、瞋恚而生如實知之;如于眼色已生貪欲、瞋恚斷滅如實知之;如于眼色已斷貪欲、瞋恚後,不複生如實知之;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複次比丘!内有念覺意如實知之;内無念覺意如實知之;如未生念覺意不生如實知之;如未生念覺意而生如實知之;如已生念覺意修習滿足如實知之。

    ’如是法覺意、精進覺意、猗覺意、定覺意、喜覺意、護覺意亦如是。

    複有三聚:持戒聚、定聚、慧聚。

     “毗尼有三答:我如是見、如是聞、如是忍。

     “比丘有三法滅正法:非制而制、是制便斷、不随所制而行。

    比丘複有三法不滅正法(即反上句是)。

     “有三處具滿妄語:前知欲作妄語、妄語時知是妄語、妄語竟知作妄語。

    複有三種具足實語(即反上句是)。

     “有三種使:一使、二增使、三減使。

    雲何為使?若使能受教不增不減,随所聞而說,是為使。

    雲何增使?若使受教增益過說,是為增使。

    雲何減使?若使受教不具足說,是為減使。

     “複有三子:等子、增子、不等子。

    雲何等子?若父母有信、戒、施慧,子亦有信、戒、施慧,是為等子。

    雲何增子?若父母無有信、戒、施慧,而子有信、戒、施慧,是為增子。

    雲何不等子?若父母有信、戒、施慧,而子無信、戒、施慧,是為不等子。

    ”而說偈言: “等子及增子, 應求如是子, 勿求不等子, 在家無增益。

     彼子常如法, 善行優婆塞, 成就持信戒, 布施不悭嫉, 如月無雲翳, 在衆亦如是。

     “複有三病:或有病若得随意食若不得、若得随病藥若不得、若得随意好瞻病人若不得,病人俱死、不能從病得差。

    或有病人如是,或有病人,若得随意食若不得、若得随病藥若不得、若得随意好瞻病人若不得,此病人不死,從病得差。

    或有病人如是,或有病人,不得随意食,不得随意病藥,不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死,不能從病得差;若得随意食、得随病藥、得好瞻病人,彼病者不死,從病得差。

    或有病人如是,是中病人,不得随意食、不得随病藥、不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死,不能從病得差;若得随意食、得随病藥、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不死,從病得差。

    我為是故,聽與病者随意食、随病藥、好瞻病人,以此病因緣故,餘病人亦應與瞻視供養。

     “有三種癡:一犯罪、二不見罪、三見罪不如法忏悔,是為三種癡。

    有三種智慧:一不犯罪、二犯罪能見、三見罪能忏悔。

    有三種癡:一犯罪不見、二見犯罪不忏悔、三不如法忏悔彼不受。

    有三種智慧(即反上句是)。

     “有三種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

    于聖法律中,歌戲猶如哭,舞如狂者,戲笑似小兒。

     “有三種不淨肉不應食:若見、聞、疑為己作。

    有三種淨肉應食:不見、聞、疑不為己作。

     “有三種布薩: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

    有三種人布薩: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作布薩: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有三種人應作布薩: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或知而作、或不知而作、或見而作。

    或知而作、或不知而作、或癡而作。

    或身、或口、或身口俱。

     “有三種應平斷犯罪:一戒序、二制、三重制。

    有三法平斷不犯:戒序、制、重制。

    有三種淨、有三種不淨、有三種聽、有三種不聽,亦如是。

    有三種,不恭敬佛法僧。

    複有三種,不恭敬佛法戒。

    有三,不恭敬佛法定。

    複有三,不恭敬佛法父母。

    有三,不恭敬佛法善法。

    恭敬有三三句(即反上句是)。

     “複有三種舉:一不見、二不忏悔、三惡見不舍。

     “有三法僧應作覆缽:在比丘前謗毀佛、法、僧。

     “複有三念:佛念、法念、僧念。

    複有三念:佛念、法念、戒念。

    複有三念:佛念、法念、施念。

    複有三念:佛念、法念、天念。

     “複有三成就:持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

    複有三:戒成就、定成就、解脫成就。

    複有三:戒成就、定成就、見解脫慧成就。

     “複有三賤法:刀賤、衣賤、色賤。

    複有三壞色:青、黑、木蘭。

    複有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