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八(第四分之九)

關燈
名持律:持波羅提木叉戒、具足多聞、誦二部戒通利無疑。

    複有三:持波羅提木叉戒、具足多聞、廣誦毗尼通利無疑。

    複有三:持波羅提木叉戒、具足多聞、住毗尼中不動。

    複有三:持波羅提木叉戒、具足多聞、善巧方便能滅诤事。

     “複有三辦:比丘辦、不放逸辦、清淨行辦。

     “複有三種自恣: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

     “複有三種人自恣: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複有三種作自恣: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複有三種人應作自恣:若僧、若衆多人、若一人。

     “複有三種:若知、若不知、若見。

    複有三種:若知、若不知、若癡。

    複有三種:若身、若口、若身口俱。

    複有三種:若見、聞、疑。

    複有三語舍戒:舍佛、舍法、舍僧,如是三三為句,乃至非沙門釋子。

    複有三種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戒。

    從攝取于僧三三為句,乃至正法久住。

    有三種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丘制呵責羯磨,從攝取于僧三三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從呵責乃至七滅诤亦如是。

    ” 爾時世尊在婆阇國地城中,告諸比丘:“我說四種廣說,汝等善聽,當為汝說。

    ”諸比丘言:“大德!願樂聞之。

    ”“何等四?若比丘如是語:‘諸長老!我于某村某城親從佛聞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教。

    ’若聞彼比丘說,不應便生嫌疑,亦不應呵。

    應審定文句已,應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

    若聽彼比丘說,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時,若不與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違背于法,應語彼比丘:‘汝所說者非佛所說,或是長老不審得佛語。

    何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不與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違背于法。

    長老不須複誦習,亦莫教餘比丘,今應舍棄。

    ’若聞彼比丘說,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時,若與修多羅、毗尼、法律相應,應語彼比丘言:‘長老所說,是佛所說,審得佛語。

    何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與共相應,而不違背。

    長老!應善持誦習、教餘比丘,勿令忘失。

    ’此是初廣說。

     “複次若比丘如是語:‘長老!我于某村、某城和合僧中上座前聞,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聞彼比丘說時,不應嫌疑亦不應呵,應審定文句尋究修多羅、毗尼,檢校法律。

    若聞彼比丘說,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時,不與相應違背于法,應語彼比丘言:‘長老!此非佛所說,是彼衆僧及上座不審得佛語,長老亦爾。

    何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不與相應違背于法。

    長老!不須複誦習,亦莫教餘比丘,今當棄之。

    ’若聞彼比丘語,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與相應不違背于法,應語彼比丘言:‘長老!是佛所說,彼衆僧上座及長老亦審得佛語。

    何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毗尼、法律,而與相應無有違背。

    長老!應善持誦習亦教餘人,勿令忘失。

    ’此是第二廣說(次第三句,從知法毗尼摩夷衆多比丘所聞亦如是。

    第四句,從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聞亦如是)。

    是為四廣說。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信樂歡喜受持。

     爾時佛告諸比丘衆:“僧有四種斷事人。

    何等四?或有寡聞無慚、或有多聞無慚、或有寡聞有慚、或有多聞有慚。

    是中斷事比丘,寡聞無慚者,在僧中言說斷事,僧應種種苦切呵責,令無慚者後更不爾。

    若彼斷事人多聞無慚者,在僧中言說斷事,僧應種種苦切呵責,令彼無慚者後更不爾。

    是中斷事比丘有慚寡聞者,在僧中言說斷事,僧不應苦切呵責,應佐助開示,令彼有慚者後于僧中言說斷事。

    是中斷事比丘有慚多聞者,在僧中言說斷事,僧不應呵責,聽彼說已,應贊其善哉,令有慚者後于僧中言說斷事。

    複有四斷事比丘:或無慚不谙經文、或無慚谙經文、或有慚不谙經文、或有慚谙經文。

    無慚不谙經文者有三失:彼無慚失、可呵失、不谙經文失,是為斷事人三失。

    無慚谙經文者有二失:無慚失、可呵失,彼谙經文不失,是為斷事比丘二失。

    有慚不谙經文者有一失,彼不谙經文失,彼有慚不失、無可呵不失,是為斷事比丘一失。

    有慚谙經文者無失,彼有慚不失、無有可呵不失、谙經文複無失,是為斷事比丘第一最勝無失。

    破戒四句亦如是。

    破見四句亦如是。

    破正命四句亦如是。

    破威儀四句亦如是。

    ”(此中?連有四比丘,分物四分,如房舍揵度中法不異,故不出也) 爾時佛在王舍城。

    時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說言破僧,齊幾名為破僧?誰破和合僧?”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犯,彼言:‘不犯。

    ’若不犯,彼言:‘犯。

    ’輕言:‘重。

    ’重言:‘輕。

    ’若比丘于此四事便求索伴、若使人求,于界内别部布薩羯磨說戒,齊是名為破僧,是為破和合僧。

    ”優波離複問:“雲何和合僧?僧破已,誰為和合?”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犯,彼言:‘犯。

    ’若不犯,彼言:‘不犯。

    ’輕言:‘輕。

    ’重言:‘重。

    ’彼比丘于此四事不求伴、不使人求,不别部羯磨布薩說戒,齊是名為和合僧,是為僧破已還和合。

    ”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時舍衛比丘共鬥诤,阿尼樓陀有弟子字婆夷,獨于僧中語,獨當诤事。

    時阿尼樓陀在衆,不說一語教呵。

    爾時阿難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

    世尊知而故問阿難:“诤事已滅未?”阿難答言:“诤事何可得滅?阿尼樓陀弟子,在僧中獨語獨當诤事。

    而阿尼樓陀在僧中,曾不以一語呵責。

    ”佛告阿難:“阿尼樓陀何時能滅此诤事?豈非汝、舍利弗、目連事耶?”爾時佛告諸比丘:“惡比丘有四法,見僧破歡喜。

    何等四?是惡比丘破戒惡法,彼惡比丘作是念:‘我破戒惡法,若餘比丘得知我,和合為我作滅擯,有餘比丘助我作伴。

    ’惡比丘有是初法,見僧破歡喜。

    複次惡比丘邪命自活,作是念言:‘我邪命自活,令餘比丘知我,和合僧為我作滅擯,有餘比丘助我為伴。

    ’是為惡比丘第二見僧破歡喜。

    複次惡比丘多求利養恭敬,作是念:‘我求利養恭敬,令餘比丘知我,和合僧為我作滅擯,有餘比丘助我為伴。

    ’是為惡比丘第三見僧破歡喜。

    複次惡比丘邪見邊見,作是念:‘我邪見邊見,令餘比丘知我,和合僧為我作滅擯,有餘比丘助我為伴。

    ’是為惡比丘第四見僧破歡喜。

     “有四種作法:前非法作後非法作、前非法作後法作、前法作後非法作、前法作後法作。

    何等前非法作後非法作?前非法起事應教呵,不教呵而住應滅擯,不滅擯而住,是為前非法作後非法作。

    何等前非法作後法作?若有非法作者,前非法起事,彼應教呵者呵而後住,應滅擯滅擯而後住,是為前非法作後法作。

    何等前法作後非法作?若比丘如法起事,應教呵不教呵而住,應滅擯不滅擯而住,是為前如法作後非法作。

    何等前如法作後如法作?若比丘前如法起事,應教呵而教呵,應滅擯而滅擯而後住,是為前如法作後如法作。

     “有四種供養:一飲食、二醫藥、三衣服、四是所須者與。

     “複有四種利法:非法求非法與、非法求法與、法求非法與、法求法與。

    雲何非法求非法與?或有比丘,周旋往反不作沙門法,說非法求利養不淨。

    彼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