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八(第四分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是不淨求利養,有所偏為,取是、莫取是、取爾許、莫取爾許、取是來、莫取是來、持爾許來、莫持爾許來、與此、莫與彼、與爾許、莫與爾許、彼可與、彼不可與,是為非法求利養非法與。
雲何非法求法與?或有比丘,周旋往反作非沙門法,說非法求利養不清淨,不作如上偏為,是為非法求法與。
雲何法求非法與?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說沙門法,不作非法,求利養清淨,作如上偏為,是為法求非法與。
雲何法求法與?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說沙門法,不作非法,求利養清淨,不作如上偏為,是為法求法與。
“有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學、不廣誦二部戒。
有如是四法,不應與他受大戒。
有四法應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學、不知增心學、不知增慧學、不廣誦毗尼,如是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
複有四法應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學、雖誦毗尼不能決了,如是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
複有四法應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不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化弟子令舍惡見修習善見、不滿十歲,有如是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
複有四法應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名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
複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有餘、知無餘。
複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粗惡、知不粗惡。
複有四法:知可忏罪、知不可忏罪、知忏悔清淨、知忏悔不清淨。
“複有四诤:言诤、覓诤、犯诤、事诤。
“有四犯畏:若有如是男子來,被發着黑衣持刀,至大衆中作如是言:‘我作極大重惡斷頭罪,随汝等所喜我當作。
’時諸大衆即捉縛,打惡聲鼓,為現死相,順路唱令,從右門出,至殺處殺之。
智人見已,作如是語:‘此人造惡極重死罪,我今當自敕并教餘人,莫作如是重惡死罪。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羅夷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波羅夷終已不犯,若犯都無覆藏心如法忏悔。
’此是第一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發着黑衣持合鞘刀,至大衆中言:‘我作惡不善,随衆人所喜我當作。
’時彼衆人即奪取刀,打之驅出右門。
有智人見作如是言:‘此人作惡罪,我今當自敕并教人,莫作如是惡罪。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僧殘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僧殘終不犯,若犯尋即忏悔。
’此是第二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發着黑衣持杖,至大衆中語言:‘我作惡不善,随衆人所喜我當作。
’衆人即取其杖打之,驅出右門。
有智人見作如是言:‘此人作惡罪,我今自敕并教人,不作如是惡。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逸提生大恐畏,未犯終不犯,若犯尋即忏悔。
此是第三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發着黑衣至衆人所,合掌作如是言:‘我作惡不善,随衆人所喜我當作之。
’時衆人種種呵責驅出右門。
有智人見作如是言:‘此人作如是惡,我今當自敕并教人,不作如是惡。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羅提提舍尼生恐畏,若未犯終不犯,若犯尋即忏悔。
此是第四犯畏。
“有四種犯人: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彼言:‘不見。
’比丘複語言:‘長老!若見罪當忏悔。
’此是第一犯人。
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長老!汝犯罪,見不?’彼言:‘不見。
’比丘複語言:‘長老!若見罪應僧中忏悔。
’此是第二犯人。
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長老犯罪,見不?’彼言:‘不見。
’比丘複語言:‘若長老見罪,當于此僧中忏悔。
’此是第三犯人。
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長老汝犯罪,見不?’彼言:‘不見。
’時僧應都舍棄,語如是言:‘随汝意去所至之處,欲舉汝者,彼當為汝作舉、作憶念、作自言,遮汝阿?婆陀、遮說戒、遮自恣。
’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缰杙驅棄。
此比丘亦複如是,一切舍棄,是為第四犯人。
”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長老在年少比丘前忏悔,内有幾法應忏悔?”佛言:“内有四法應忏悔,偏露右肩、脫革屣、胡跪合掌、說所犯名:‘我犯某甲罪,今于長老前忏悔。
’彼應語言:‘應改悔生厭離心。
’答言:‘爾。
’上座比丘于下座比丘,有如是四法應忏悔,有四波羅提提舍尼如上說,四波羅夷如上說。
“有四羯磨:非法别衆羯磨、非法和合衆羯磨、法别衆羯磨、法和合衆羯磨,是為四羯磨。
是中非法别衆羯磨,不應爾;非法和合羯磨,不應爾;法别衆羯磨,不應爾;法和合羯磨,應爾,是我所聽。
非法别衆羯磨,羯磨不成。
非法和合衆羯磨,羯磨不成。
法别衆羯磨,羯磨不成。
法和合羯磨,羯磨成就。
非法别衆羯磨,不得處所。
非法和合衆羯磨,不得處所。
法别衆羯磨,不得處所。
法和合羯磨,得處所。
“有四種布薩:三語布薩清淨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布薩、自恣布薩。
“有四妄語:波羅夷妄語、僧殘妄語、波逸提妄語、毗尼阿毗婆羅妄語。
“有四衆:比丘衆、比丘尼衆、優婆塞衆、優婆夷衆。
複有四衆:刹利衆、婆羅門衆、居士衆、沙門衆。
複有四衆:四天王衆、忉利天衆、魔衆、梵衆。
複有四衆:愛、恚、怖、癡衆。
複有四衆:不愛、不恚、不怖、不癡衆。
有四種智慧平斷事人:有人身不現惡口現、有人口不現惡身現、有人身口現惡、有人身口不現惡。
雲何身不現惡口現?或有人身不現惡、口言指授、與共同見,是為身不現惡口現。
雲何口不現惡身現?有人身現惡、口不指授、不與同見,是為口不現惡身現。
雲何身不現惡、口不現惡?有人身不現惡、口不指授、不與同見,是為身口不現惡。
雲何身口現惡?有人身現惡、口語指授、與同見,是為身現惡口現惡。
是為四種有智平斷事人。
“比丘有四法,自損有犯,為有智者所責,令得多罪。
何等四?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比丘有是四法,而自損,為有智者所責,令得多罪。
比丘有四法,不自損(反上句是)。
“有四法趣非道: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是為四。
有四法不趣非道(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應差作分粥人,未差不應差,若已差不應分: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有四法應差作分粥人(即反上句是)。
分小食、分佉阇尼食,差會若敷卧具、分卧具、分雨浴衣、分衣取、與差比丘使,乃至差沙彌使亦如是。
有四法直入地獄猶若射箭(即上差諸知事者是)。
“有四非法遮說戒:遮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
是為四。
有四如法遮說戒:遮有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是為四如法遮說戒。
“有四清淨:持戒清淨、見清淨、威儀清淨、正命清淨,是為四清淨。
“有四依止法:糞掃衣、乞食、樹下坐、腐爛藥,是為四依止法。
“有四種損法:或有智能忍、或有智能親近、或有智能解、或有智能斷,是為四種損法。
” 四分律卷第五十八
雲何非法求法與?或有比丘,周旋往反作非沙門法,說非法求利養不清淨,不作如上偏為,是為非法求法與。
雲何法求非法與?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說沙門法,不作非法,求利養清淨,作如上偏為,是為法求非法與。
雲何法求法與?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說沙門法,不作非法,求利養清淨,不作如上偏為,是為法求法與。
“有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學、不廣誦二部戒。
有如是四法,不應與他受大戒。
有四法應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學、不知增心學、不知增慧學、不廣誦毗尼,如是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
複有四法應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學、雖誦毗尼不能決了,如是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
複有四法應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不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化弟子令舍惡見修習善見、不滿十歲,有如是四法不應為他受大戒。
複有四法應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名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
複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有餘、知無餘。
複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粗惡、知不粗惡。
複有四法:知可忏罪、知不可忏罪、知忏悔清淨、知忏悔不清淨。
“複有四诤:言诤、覓诤、犯诤、事诤。
“有四犯畏:若有如是男子來,被發着黑衣持刀,至大衆中作如是言:‘我作極大重惡斷頭罪,随汝等所喜我當作。
’時諸大衆即捉縛,打惡聲鼓,為現死相,順路唱令,從右門出,至殺處殺之。
智人見已,作如是語:‘此人造惡極重死罪,我今當自敕并教餘人,莫作如是重惡死罪。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羅夷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波羅夷終已不犯,若犯都無覆藏心如法忏悔。
’此是第一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發着黑衣持合鞘刀,至大衆中言:‘我作惡不善,随衆人所喜我當作。
’時彼衆人即奪取刀,打之驅出右門。
有智人見作如是言:‘此人作惡罪,我今當自敕并教人,莫作如是惡罪。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僧殘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僧殘終不犯,若犯尋即忏悔。
’此是第二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發着黑衣持杖,至大衆中語言:‘我作惡不善,随衆人所喜我當作。
’衆人即取其杖打之,驅出右門。
有智人見作如是言:‘此人作惡罪,我今自敕并教人,不作如是惡。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逸提生大恐畏,未犯終不犯,若犯尋即忏悔。
此是第三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發着黑衣至衆人所,合掌作如是言:‘我作惡不善,随衆人所喜我當作之。
’時衆人種種呵責驅出右門。
有智人見作如是言:‘此人作如是惡,我今當自敕并教人,不作如是惡。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羅提提舍尼生恐畏,若未犯終不犯,若犯尋即忏悔。
此是第四犯畏。
“有四種犯人: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彼言:‘不見。
’比丘複語言:‘長老!若見罪當忏悔。
’此是第一犯人。
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長老!汝犯罪,見不?’彼言:‘不見。
’比丘複語言:‘長老!若見罪應僧中忏悔。
’此是第二犯人。
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長老犯罪,見不?’彼言:‘不見。
’比丘複語言:‘若長老見罪,當于此僧中忏悔。
’此是第三犯人。
若比丘犯罪,餘比丘語言:‘長老汝犯罪,見不?’彼言:‘不見。
’時僧應都舍棄,語如是言:‘随汝意去所至之處,欲舉汝者,彼當為汝作舉、作憶念、作自言,遮汝阿?婆陀、遮說戒、遮自恣。
’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缰杙驅棄。
此比丘亦複如是,一切舍棄,是為第四犯人。
”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長老在年少比丘前忏悔,内有幾法應忏悔?”佛言:“内有四法應忏悔,偏露右肩、脫革屣、胡跪合掌、說所犯名:‘我犯某甲罪,今于長老前忏悔。
’彼應語言:‘應改悔生厭離心。
’答言:‘爾。
’上座比丘于下座比丘,有如是四法應忏悔,有四波羅提提舍尼如上說,四波羅夷如上說。
“有四羯磨:非法别衆羯磨、非法和合衆羯磨、法别衆羯磨、法和合衆羯磨,是為四羯磨。
是中非法别衆羯磨,不應爾;非法和合羯磨,不應爾;法别衆羯磨,不應爾;法和合羯磨,應爾,是我所聽。
非法别衆羯磨,羯磨不成。
非法和合衆羯磨,羯磨不成。
法别衆羯磨,羯磨不成。
法和合羯磨,羯磨成就。
非法别衆羯磨,不得處所。
非法和合衆羯磨,不得處所。
法别衆羯磨,不得處所。
法和合羯磨,得處所。
“有四種布薩:三語布薩清淨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布薩、自恣布薩。
“有四妄語:波羅夷妄語、僧殘妄語、波逸提妄語、毗尼阿毗婆羅妄語。
“有四衆:比丘衆、比丘尼衆、優婆塞衆、優婆夷衆。
複有四衆:刹利衆、婆羅門衆、居士衆、沙門衆。
複有四衆:四天王衆、忉利天衆、魔衆、梵衆。
複有四衆:愛、恚、怖、癡衆。
複有四衆:不愛、不恚、不怖、不癡衆。
有四種智慧平斷事人:有人身不現惡口現、有人口不現惡身現、有人身口現惡、有人身口不現惡。
雲何身不現惡口現?或有人身不現惡、口言指授、與共同見,是為身不現惡口現。
雲何口不現惡身現?有人身現惡、口不指授、不與同見,是為口不現惡身現。
雲何身不現惡、口不現惡?有人身不現惡、口不指授、不與同見,是為身口不現惡。
雲何身口現惡?有人身現惡、口語指授、與同見,是為身現惡口現惡。
是為四種有智平斷事人。
“比丘有四法,自損有犯,為有智者所責,令得多罪。
何等四?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比丘有是四法,而自損,為有智者所責,令得多罪。
比丘有四法,不自損(反上句是)。
“有四法趣非道: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是為四。
有四法不趣非道(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應差作分粥人,未差不應差,若已差不應分:有愛、有恚、有怖、有癡。
有四法應差作分粥人(即反上句是)。
分小食、分佉阇尼食,差會若敷卧具、分卧具、分雨浴衣、分衣取、與差比丘使,乃至差沙彌使亦如是。
有四法直入地獄猶若射箭(即上差諸知事者是)。
“有四非法遮說戒:遮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
是為四。
有四如法遮說戒:遮有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正命,是為四如法遮說戒。
“有四清淨:持戒清淨、見清淨、威儀清淨、正命清淨,是為四清淨。
“有四依止法:糞掃衣、乞食、樹下坐、腐爛藥,是為四依止法。
“有四種損法:或有智能忍、或有智能親近、或有智能解、或有智能斷,是為四種損法。
” 四分律卷第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