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若弟子有惡見不能教弟子舍惡見令住善見、不善誦毗尼。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不堅住毗尼。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弟子有疑不能如佛法解釋、不能決斷诤事。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如是增心學、增慧學、增威儀學、增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如是五五為句如上)。
若比丘調順無畏堪能語言、自有此事亦能教弟子,如是人應授人大戒、應與他依止、應畜沙彌、應授差教授比丘尼、若已差應教授。
“有五種人不得受大戒: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若賊心受戒、破内外道、黃門。
有是五法是人不應受大戒。
複有五種人不應受大戒: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
有是五法不應受大戒。
有五種黃門:生黃門、形殘黃門、妒黃門、變黃門、半月黃門,是為五種黃門。
有五種病人不應受大戒:癞、若癰疽、白癞、幹枯、癫狂。
如是五種病人不應受大戒。
有五種清淨無難應受大戒:是丈夫、不負債、非奴、年滿二十、父母聽。
如是五清淨無難應受大戒。
有五法與人依止:若言能、若言可、若言是、若言善自修行、若言不放逸。
是為五種與依止法。
有五種與人依止法:若言善哉、若言好、若言起、若言去、若言與依止。
是為五種與依止。
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若無戒又不能自勤修學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又不能自勤修戒定慧、解脫慧、見解脫慧。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自學毗尼、阿毗昙,若惡見心生不能開解習善見。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學毗尼、阿毗昙,不滿五歲。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學毗尼、阿毗昙,惡見生不能舍住善見、若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有疑悔心生不能如法開解。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增戒、增心、增慧學,有病不能自将養亦不能令他為己瞻病、年不滿五歲。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威儀戒,不能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戒,有惡見不能舍而住善見、年不滿五歲。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诤、不知诤起、不知诤滅、不知向滅诤、年不滿五歲。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忏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年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毗尼。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驅出、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至戒場上。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五歲若過五歲。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見本和尚。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阇梨命過。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阇梨休道。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還随本和尚。
有是五法失依止。
“有五法驅遣弟子:若和尚語弟子言:‘今驅汝去、汝不應入我房、汝不應複營勞我、莫複至我所、不共語。
’是為和尚五法驅遣弟子。
阿阇梨有五法驅遣弟子,語言:‘今驅汝去、汝勿複入我房、不應複營勞我、不應依止我住、不共語。
’是為阿阇梨五法遣弟子。
“弟子有五法為和尚阿阇梨驅遣:無慚、無愧、不可教呵、非威儀、不恭敬。
弟子有是五法,為和尚阿阇梨所驅遣。
複有五法:無慚、無愧、不可教呵、親惡知識、數往淫女家。
有是五法為和尚阿阇梨所遣(如是喜往婦女家、大童女家、黃門家、若比丘尼間、若式叉摩那間、若沙彌尼間、捕龜鼈人間。
如是等足上四事,五五為句,如淫女句)。
“有五種與欲:一言與欲、二為我故說欲、三現身相、四口語、五現身相口語。
是為五種與欲。
有五種失欲:若受欲比丘死、若休道、若至外道、若往别部僧中、若至戒場上明相出。
有是五種失與欲。
有五種與清淨與自恣(亦如是,若失亦如是)。
“如來出世,見諸比丘有過失故,以五種利義,制護卧具法,不令風飄、雨漬、日曝、塵坌、不令鳥污,是為五。
“和尚有五非法,弟子應忏悔而去,應語和尚言:‘我如法和尚不知、我不如法亦不知、若我犯戒舍不教呵、若犯亦不知、若犯而忏悔亦不知。
’和尚有如是五法,弟子應忏悔而去。
“毗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羅、五随順修多羅,是為五。
“有五法名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二部戒,是為五。
複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毗尼,是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若弟子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不堅住毗尼。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教弟子增戒學、弟子有疑不能如佛法解釋、不能決斷诤事。
有是五法,不應授人大戒。
有五法應授人大戒。
(即反上句是)。
如是增心學、增慧學、增威儀學、增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如是五五為句如上)。
若比丘調順無畏堪能語言、自有此事亦能教弟子,如是人應授人大戒、應與他依止、應畜沙彌、應授差教授比丘尼、若已差應教授。
“有五種人不得受大戒: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若賊心受戒、破内外道、黃門。
有是五法是人不應受大戒。
複有五種人不應受大戒: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
有是五法不應受大戒。
有五種黃門:生黃門、形殘黃門、妒黃門、變黃門、半月黃門,是為五種黃門。
有五種病人不應受大戒:癞、若癰疽、白癞、幹枯、癫狂。
如是五種病人不應受大戒。
有五種清淨無難應受大戒:是丈夫、不負債、非奴、年滿二十、父母聽。
如是五清淨無難應受大戒。
有五法與人依止:若言能、若言可、若言是、若言善自修行、若言不放逸。
是為五種與依止法。
有五種與人依止法:若言善哉、若言好、若言起、若言去、若言與依止。
是為五種與依止。
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無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若無戒又不能自勤修學戒,無定、無慧、無解脫慧、無見解脫慧,又不能自勤修戒定慧、解脫慧、見解脫慧。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自學毗尼、阿毗昙,若惡見心生不能開解習善見。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能學毗尼、阿毗昙,不滿五歲。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應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學毗尼、阿毗昙,惡見生不能舍住善見、若不樂所住處不能移至樂處、有疑悔心生不能如法開解。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增戒、增心、增慧學,有病不能自将養亦不能令他為己瞻病、年不滿五歲。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威儀戒,不能增淨行、增波羅提木叉戒,有惡見不能舍而住善見、年不滿五歲。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诤、不知诤起、不知诤滅、不知向滅诤、年不滿五歲。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忏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年不滿五歲,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不知重、不廣誦二部毗尼。
有是五法不應無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無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驅出、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至戒場上。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五歲若過五歲。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見本和尚。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阇梨命過。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和尚阿阇梨休道。
有是五法失依止。
複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與依止、若還随本和尚。
有是五法失依止。
“有五法驅遣弟子:若和尚語弟子言:‘今驅汝去、汝不應入我房、汝不應複營勞我、莫複至我所、不共語。
’是為和尚五法驅遣弟子。
阿阇梨有五法驅遣弟子,語言:‘今驅汝去、汝勿複入我房、不應複營勞我、不應依止我住、不共語。
’是為阿阇梨五法遣弟子。
“弟子有五法為和尚阿阇梨驅遣:無慚、無愧、不可教呵、非威儀、不恭敬。
弟子有是五法,為和尚阿阇梨所驅遣。
複有五法:無慚、無愧、不可教呵、親惡知識、數往淫女家。
有是五法為和尚阿阇梨所遣(如是喜往婦女家、大童女家、黃門家、若比丘尼間、若式叉摩那間、若沙彌尼間、捕龜鼈人間。
如是等足上四事,五五為句,如淫女句)。
“有五種與欲:一言與欲、二為我故說欲、三現身相、四口語、五現身相口語。
是為五種與欲。
有五種失欲:若受欲比丘死、若休道、若至外道、若往别部僧中、若至戒場上明相出。
有是五種失與欲。
有五種與清淨與自恣(亦如是,若失亦如是)。
“如來出世,見諸比丘有過失故,以五種利義,制護卧具法,不令風飄、雨漬、日曝、塵坌、不令鳥污,是為五。
“和尚有五非法,弟子應忏悔而去,應語和尚言:‘我如法和尚不知、我不如法亦不知、若我犯戒舍不教呵、若犯亦不知、若犯而忏悔亦不知。
’和尚有如是五法,弟子應忏悔而去。
“毗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羅、五随順修多羅,是為五。
“有五法名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二部戒,是為五。
複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廣誦毗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