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為五。
複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住毗尼而不動,是為五。
複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诤事起善能除滅,是為五。
有五種持律: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事,是初持律;若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三十事、廣誦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廣誦戒毗尼,是第三持律;若廣誦二部戒毗尼,是為第四持律;若都誦毗尼,是第五持律。
是中春秋冬應依上四種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羅。
夏安居應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波逸提。
“持律人有五功德:戒品堅牢、善勝諸冤、于衆中決斷無畏、若有疑悔能開解、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是為五。
“有五種賊心:黑闇心、邪心、曲戾心、不善心、常有盜他物心,是為五。
複有五種賊:決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見便取、倚托取,是為五。
複有五種與罪人同業:若教授人作賊、若複為賊先看知财物處所還示處、若為賊守物、若為賊邏道,是為五。
“複有五種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亦名五種制戒,亦名五犯聚。
若不知不見五犯者,我說此人愚癡。
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種犯;五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
若不知不見五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者,僧應與作呵責羯磨;五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
複有五種犯:或有犯自心念忏悔、或有犯小罪從他忏悔、或有犯中罪亦從他忏悔、或有犯重罪從他忏悔、或有罪不可忏悔。
“有五法僧應與作呵責羯磨:破戒、破見、破威儀、若毀佛及法,是為五。
複有五法:破戒、破見、破威儀、毀佛及僧,是為五。
複有五:破戒、破見、破威儀、毀法及僧,是為五法,應與作呵責羯磨;如是擯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舉羯磨亦如是。
“有五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
何等五?不作舉、不作憶念、不作自言、非法、别衆,是為五。
複有五法:若不犯、犯不可忏、若犯已忏、非法、别衆,是為五法羯磨不成不得處所。
複有五如法:羯磨成就得處所(即反上句是)。
“被呵責羯磨人有五事不應作(如呵責揵度中說)。
被舉人有五法不應為解:若罵謗比丘、方便為比丘作損減無利作無住處、若在界内界外受善比丘禮拜供養、在無比丘處住,有是五法不應為解舉羯磨。
複有五法應為解舉羯磨(即反上句是)。
“若比丘被不見罪舉羯磨者,應以五事自觀察:若我不見罪,諸比丘不共我羯磨說戒自恣同一房宿、不共同一坐小食大食上、不随大小次第、不執手禮拜恭敬問訊,是為被不見罪舉羯磨者以此五事自觀察。
被不忏悔羯磨惡見不舍舉羯磨(亦如是)。
為他作不見罪舉羯磨者,亦應以此五事自觀察:不忏悔。
不舍惡見舉羯磨(亦如是)。
“比丘有五法,僧不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不善受語,有是五法不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有五法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喜罵謗白衣、方便為白衣家作損減、無利益、作無住處、鬥亂白衣,是為五法。
複有五法:在白衣前毀佛法僧、罵白衣、作下業、若調诳白衣,是為五法。
“比丘有五法,令白衣不信(如上鬥亂白衣句)。
比丘複有五法,令白衣不信(如上調诳白衣句)。
白衣有五法僧不應與作覆缽:若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不事比丘,是為五。
白衣有五法,僧應與作覆缽(即反上句是)。
有五法僧應與作覆缽:罵謗比丘、為比丘作損減、作無利益、作無住處、鬥亂比丘,是為五。
複有五法:于比丘前毀佛法僧、以無根不淨行謗比丘、犯比丘尼,是為五。
“有五事毀訾,得波逸提罪:不以義故、不以法故、不以毗尼故、不以教授故、不以親故,有是五事毀訾得波逸提。
複有毀訾不得波逸提(即反上句是)。
“若比丘僧不差以五事,向未受大戒人說他犯者得波逸提:若說名字、若種姓、若相、若衣、若房舍是為五事。
“有五處行淫犯波羅夷:婦人、童女、二根、黃門、男子,是為五。
“有五種盜犯波羅夷:若自取、若指示取、若遣使取、若重物、若移本處,是為五。
複有五事:若非己有想、不暫取、不親厚取、若重物、移本處,是為五。
複有五:是他有、作他想、若重物、若作盜心、若移本處,是為五。
“死人有五不好:一不淨、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處,是為五。
“犯戒人有五過失:有身口意業不淨、如彼死屍不淨、我說此人亦如是;或有身口意業不淨惡聲流布,如彼死屍臭氣從出,我說此人亦複如是;彼有身口意業不淨,諸善比丘畏避,如彼死屍令人恐怖,我說此人亦複如是;有身口意業不淨,令諸善比丘見之生惡心言:‘我雲何乃見如是惡人?’如人見死屍生恐畏令惡鬼得便,我說此人亦複如是;有身口意業不淨者,與不善人共住,如彼死屍處惡獸非人共住,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是為犯戒人五事過失如彼死屍。
“不忍辱人有五過失:一兇惡不忍、二後生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堕惡道,是為五。
能忍辱人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向火有五過失:一令人無顔色、二無力、三令人眼闇、四令人多鬧集、五多說俗事,是為五。
“常喜往反白衣家比丘有五過失:一不囑比丘便入村、二在有欲意男女中坐、三獨坐、四在屏處覆處坐、五無有知男子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是為五。
複有五:一數見女人、二既相見相附近、三轉親厚、四已親厚生欲意、五已有欲意或犯死罪若次死罪,是為五。
“散亂心眠有五過失:若見惡夢、諸天不祐護、心不思法、不系意在明、失不淨,是為五。
不散亂心眠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住毗尼而不動,是為五。
複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輕、知重、诤事起善能除滅,是為五。
有五種持律: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事,是初持律;若誦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三十事、廣誦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廣誦戒毗尼,是第三持律;若廣誦二部戒毗尼,是為第四持律;若都誦毗尼,是第五持律。
是中春秋冬應依上四種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羅。
夏安居應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波逸提。
“持律人有五功德:戒品堅牢、善勝諸冤、于衆中決斷無畏、若有疑悔能開解、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是為五。
“有五種賊心:黑闇心、邪心、曲戾心、不善心、常有盜他物心,是為五。
複有五種賊:決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見便取、倚托取,是為五。
複有五種與罪人同業:若教授人作賊、若複為賊先看知财物處所還示處、若為賊守物、若為賊邏道,是為五。
“複有五種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亦名五種制戒,亦名五犯聚。
若不知不見五犯者,我說此人愚癡。
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種犯;五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
若不知不見五犯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者,僧應與作呵責羯磨;五種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
複有五種犯:或有犯自心念忏悔、或有犯小罪從他忏悔、或有犯中罪亦從他忏悔、或有犯重罪從他忏悔、或有罪不可忏悔。
“有五法僧應與作呵責羯磨:破戒、破見、破威儀、若毀佛及法,是為五。
複有五法:破戒、破見、破威儀、毀佛及僧,是為五。
複有五:破戒、破見、破威儀、毀法及僧,是為五法,應與作呵責羯磨;如是擯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舉羯磨亦如是。
“有五法作呵責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處所。
何等五?不作舉、不作憶念、不作自言、非法、别衆,是為五。
複有五法:若不犯、犯不可忏、若犯已忏、非法、别衆,是為五法羯磨不成不得處所。
複有五如法:羯磨成就得處所(即反上句是)。
“被呵責羯磨人有五事不應作(如呵責揵度中說)。
被舉人有五法不應為解:若罵謗比丘、方便為比丘作損減無利作無住處、若在界内界外受善比丘禮拜供養、在無比丘處住,有是五法不應為解舉羯磨。
複有五法應為解舉羯磨(即反上句是)。
“若比丘被不見罪舉羯磨者,應以五事自觀察:若我不見罪,諸比丘不共我羯磨說戒自恣同一房宿、不共同一坐小食大食上、不随大小次第、不執手禮拜恭敬問訊,是為被不見罪舉羯磨者以此五事自觀察。
被不忏悔羯磨惡見不舍舉羯磨(亦如是)。
為他作不見罪舉羯磨者,亦應以此五事自觀察:不忏悔。
不舍惡見舉羯磨(亦如是)。
“比丘有五法,僧不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不善受語,有是五法不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有五法應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即反上句是)。
複有五法應與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喜罵謗白衣、方便為白衣家作損減、無利益、作無住處、鬥亂白衣,是為五法。
複有五法:在白衣前毀佛法僧、罵白衣、作下業、若調诳白衣,是為五法。
“比丘有五法,令白衣不信(如上鬥亂白衣句)。
比丘複有五法,令白衣不信(如上調诳白衣句)。
白衣有五法僧不應與作覆缽:若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不事比丘,是為五。
白衣有五法,僧應與作覆缽(即反上句是)。
有五法僧應與作覆缽:罵謗比丘、為比丘作損減、作無利益、作無住處、鬥亂比丘,是為五。
複有五法:于比丘前毀佛法僧、以無根不淨行謗比丘、犯比丘尼,是為五。
“有五事毀訾,得波逸提罪:不以義故、不以法故、不以毗尼故、不以教授故、不以親故,有是五事毀訾得波逸提。
複有毀訾不得波逸提(即反上句是)。
“若比丘僧不差以五事,向未受大戒人說他犯者得波逸提:若說名字、若種姓、若相、若衣、若房舍是為五事。
“有五處行淫犯波羅夷:婦人、童女、二根、黃門、男子,是為五。
“有五種盜犯波羅夷:若自取、若指示取、若遣使取、若重物、若移本處,是為五。
複有五事:若非己有想、不暫取、不親厚取、若重物、移本處,是為五。
複有五:是他有、作他想、若重物、若作盜心、若移本處,是為五。
“死人有五不好:一不淨、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處,是為五。
“犯戒人有五過失:有身口意業不淨、如彼死屍不淨、我說此人亦如是;或有身口意業不淨惡聲流布,如彼死屍臭氣從出,我說此人亦複如是;彼有身口意業不淨,諸善比丘畏避,如彼死屍令人恐怖,我說此人亦複如是;有身口意業不淨,令諸善比丘見之生惡心言:‘我雲何乃見如是惡人?’如人見死屍生恐畏令惡鬼得便,我說此人亦複如是;有身口意業不淨者,與不善人共住,如彼死屍處惡獸非人共住,我說此人亦複如是。
是為犯戒人五事過失如彼死屍。
“不忍辱人有五過失:一兇惡不忍、二後生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堕惡道,是為五。
能忍辱人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向火有五過失:一令人無顔色、二無力、三令人眼闇、四令人多鬧集、五多說俗事,是為五。
“常喜往反白衣家比丘有五過失:一不囑比丘便入村、二在有欲意男女中坐、三獨坐、四在屏處覆處坐、五無有知男子與女人說法過五六語,是為五。
複有五:一數見女人、二既相見相附近、三轉親厚、四已親厚生欲意、五已有欲意或犯死罪若次死罪,是為五。
“散亂心眠有五過失:若見惡夢、諸天不祐護、心不思法、不系意在明、失不淨,是為五。
不散亂心眠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