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

關燈
家、喜與白衣竊語、喜乞求,是為五,白衣所不喜見。

    有五法白衣喜見(反上句是)。

    ”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

    時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年少比丘,在上座比丘前忏悔有幾法?”佛告優波離:“有五法:偏露右肩、脫革屣禮足、右膝着地、合掌,應說罪名、種性,作如是語:‘我某甲比丘,犯如是如是罪,從長老忏悔。

    ’上座應答言:‘自責汝心生厭離。

    ’彼人答言:‘爾。

    ’年少比丘,在上座前忏悔,應以是五法。

    ”優婆離複問:“年少客比丘,禮上座舊比丘,應以幾法?”佛告言:“年少客比丘,應以五法禮上座舊比丘。

    應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捉上座兩足言:‘大德我和南!’是為五法。

    年少舊比丘,禮客上座比丘亦如是。

     “有五種人不應禮:自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破二道、黃門,是為五。

    複有五法: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是為五。

     “比丘複有五種威儀不應禮:若大便、若小便、若露身、若剃發時、若說法時,是為五。

    複有五:若嚼楊枝、若洗口、若食、若飲、若食果,是為五。

     “上座若次座有五法,于鬥诤比丘無利益: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聞、不廣誦二部戒不能問答、不能如法教呵及作滅擯令得歡喜、不善能滅鬥诤事,是為五。

    複有五法,上座若次座,于鬥诤比丘有利益(反上句是)。

     “有五法名為大賊,長壽作大罪不被系縛。

    何等五?若住無定處有好伴;若多刀杖;若大富多有财寶,彼作是念:‘若有捉我者,當多與财寶。

    ’若有大人親友,若依止王若大臣,彼作是念:‘若有捉我者,王及大臣當佐助我。

    ’若于遠處作賊而還,是為五。

    如是破戒比丘有五法,長壽多作衆罪,不速為他所舉:若住無定處、有伴黨;若多聞、若聞能憶持,有如是多聞,初中下言悉善,有文有義具說淨行,于如是法中能憶持,而不能善心思惟深入正見;若能得衣服飲食卧具醫藥,彼作是念:‘若有舉我者,我當多與物。

    ’若有大人為親厚,若上座若次座,彼作是念:‘若有舉我者,上座次座當佐助我。

    ’若在空野中住,來至大家求覓利養,是為五法,破戒比丘長壽多作衆罪不速為他所舉。

     “有五非法遮說戒:遮無根波羅夷、僧伽婆屍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是為五。

    有五如法遮說戒(反上句是)。

     “有五非法捉籌:若不解斷事受籌、若無同意受籌、若無善比丘受籌,若非法、若别衆受籌,是為五。

    有五如法受籌(反上句是)。

    有五非法默然,有五如法默然,有五法和合(如上雜揵度中說),有五法舍棄(如拘睒彌揵度中說)。

    ” 爾時佛告優波離:“汝等莫數數舉他比丘罪。

    何以故?舉他比丘者,身威儀不清淨而舉他罪,即生彼語:‘長老!先自令身清淨。

    ’優波離!比丘若身威儀清淨而舉他罪,不生彼語。

    若言不清淨、命不清淨亦如是。

    複次優波離!若寡聞不知修多羅而舉他罪,即生彼語,問言:‘長老!此事雲何?此有何義?’便不能分别答彼問,即生彼語:‘長老!先誦修多羅,然後當知。

    ’優波離!若比丘多聞誦修多羅,便不生彼語。

    複次優波離!比丘寡聞不誦毗尼而舉彼罪,生彼問言:‘長老此何所說?因何而起?’若不能說所起處,複生彼語言:‘長老!且先自誦習毗尼。

    ’優波離!若比丘多聞誦習毗尼而舉彼罪,不生彼問。

    優波離!若比丘有是五法,應以時如法舉彼罪。

    ”時優波離,信樂歡喜受持。

     爾時世尊在迦陵伽國[(廿/麥)*壬]羅林中。

    時長老波摩那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以何因緣,如來滅後正法疾滅而不久住?複以何因緣正法不滅而得久住?”佛告波摩那言:“如來滅後比丘不敬佛法僧及戒定,以是因緣正法疾滅而不久住。

    波摩那!如來滅後,若比丘敬佛法僧及戒定,以是故正法不滅而得久住。

    ” 爾時世尊在金毗羅國王園中。

    時長老金毗羅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世尊言:“以何因緣,如來滅後正法疾滅而不久住?”(亦如上問答不異) 爾時有異比丘,往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大德!以何因緣正法疾滅而不久住?”佛告比丘:“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不至心為人說法,亦不至心聽法憶持。

    設複堅持不能思惟義趣,彼不知義不能如法修行,不能自利亦不利人。

    ”佛告比丘:“有是因緣令法疾滅而不久住。

    ”“大德!複以何因緣令法久住而不疾滅?”(反上句即是) 時有異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善哉大德!為我略說法,我當獨在靜處勤修精進而不放逸。

    ”佛告比丘:“汝若知世法不能出離,若知有受不能越度,若知有欲不得無欲,若知有結不得無結,若知親近生死不得無親近。

    汝比丘決定應知,此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

    若比丘汝知此法是出離非世法,是越度非受法,是離欲非有欲,是無結非有結,是不近生死非親近。

    汝比丘應決定知此法,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時彼比丘聞世尊略說教授,即獨在靜處勤行精進而不放逸。

    初夜後夜警意思惟,一心修習道品之法,所為信樂出家行道,未久現世得證成阿羅漢,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複還此。

    彼比丘自知得阿羅漢。

    佛說如是法,諸比丘聞,信樂歡喜受持。

     爾時有異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善哉大德!為我略說法,我當獨在靜處勤修精進而不放逸。

    ”佛告比丘:“若汝知有法,令多欲不令少欲,令無厭不知足,令難護不易護,令難養不易養,令愚癡無智慧。

    比丘汝應知如是法,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

    若比丘知有法,令少欲不多欲,令知足不無厭,令易護不難護,令易養不難養,令有智慧不愚癡。

    比丘汝應決定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時彼比丘聞佛略說已,即獨在靜處思惟,如上所說。

     四分律卷第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