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六(第四分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調部之二
時有差摩比丘尼,有檀越家,彼弟子往其家,語檀越言:“阿姨差摩須五鬥胡麻子。
”檀越言:“可得耳!”即與之。
彼弟子得胡麻便自食。
後于異時,差摩比丘尼晨朝着衣持缽,往檀越家敷座而坐。
檀越問:“胡麻子美不?”彼答言:“何等胡麻?”檀越即具說本末。
差摩比丘尼還,語彼弟子比丘尼言:“汝盜我五鬥胡麻。
”弟子答言:“我不盜,以親厚意取。
”疑,佛問言:“汝以何心?”答言:“親厚意取。
”佛言:“無犯。
而不應非親厚意作親厚意取,以妄語故得波逸提。
” 時差摩比丘尼有檀越家,其弟子往其家語言:“阿姨差摩須三種藥粥。
”彼言:“可得耳!”即便與,彼得便自食。
後時差摩比丘尼,晨朝着衣持缽,往其家敷座而坐。
檀越問:“阿姨!三種藥粥美不?”彼即言:“何等三種藥粥?”檀越即具為說本末。
差摩還語彼比丘尼弟子言:“汝盜我三種藥粥。
”彼答言:“我不盜,以親厚意取。
”彼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取?”答言:“親厚意取。
”佛言:“無犯。
而不應非親厚作親厚意取,以妄語故得波逸提。
” 時有比丘,取和尚佉阇尼分,和尚語言:“汝食我分,犯盜。
”答言:“我不盜,親厚意取。
”彼疑,佛問言:“汝以何心?”答言:“親厚意取。
”佛言:“無犯,而不應非親厚意作親厚意取。
” 時有比丘,陶師為檀越。
檀越語言:“大德須器便見語。
”彼答言:“可爾。
”其檀越起去還家,更有異人來至賣器處賣器。
後時比丘須瓶,即取他瓶持去。
彼語比丘言:“大德莫持我瓶去。
”比丘言:“此是某甲瓶,某甲先語我言:‘若須器便取。
’是故我取。
”彼言:“此非某甲瓶。
”比丘即放瓶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即具說因緣,佛言:“無犯,而不應不問主而取。
” 時有比丘,沽酒家為檀越。
檀越語比丘言:“大德若須甑者取。
”答言:“可爾。
”時檀越即還家,更有異人在沽酒處住。
後比丘須甑來取去,彼語言:“大德莫持我甑去。
”比丘言:“此是某甲甑,某甲先見語:‘須甑便取。
’是故取耳。
”彼言:“此非某甲甑。
”比丘放甑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具答因緣,佛言:“不犯。
而不應不問主而取他物。
” 時有比丘,估客為檀越,語言:“大德!若有所須便取。
”答言:“可爾。
”彼估客還家,後更有異人在此處賣物。
後比丘須米,即取米持去。
彼語言:“大德!莫持我米去”。
比丘言:“此是某甲米,先語我言:‘若有所須便取。
’是故我取。
”彼言:“此非某甲米。
”比丘即置米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具答因緣,佛言:“無犯。
而不應不問主而取。
” 時有賣衣人為檀越,檀越語言:“大德須衣便取。
”答言:“可爾。
”彼檀越命過,有兒在。
比丘須衣,即取衣持去。
彼言:“大德!莫持我衣去。
”比丘言:“是某甲衣,先語我言:‘須衣便取。
’”彼答言:“某甲已死。
”比丘放衣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具答因緣,佛言:“無犯。
而不應不問主而取。
” 爾時世尊在毗舍離。
有不信樂離奢,以弊物裹五錢,置糞聚間,遣人微伺,若見取者将來。
時糞掃衣比丘見,謂是糞掃衣,即取着囊中。
時彼使人見已語言:“某甲離奢喚。
”比丘答言:“去。
”去至離奢所,離奢問言:“大德應捉錢寶不?”比丘答言:“不應。
”“汝何故取耶?”答言:“我不取。
”彼言:“出看之。
”彼即從囊中出示。
此比丘慚愧,餘比丘亦爾,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善聽!若有比丘欲取如是糞掃衣者,應以左足指蹑、右足指牽解看,若有不淨出之,淨者持去。
”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迦留陀夷與六群比丘在阿夷婆提河中浴。
迦留陀夷先出岸上,錯着六群比丘衣去。
六群比丘後出,河岸上不見己衣,見迦留陀夷衣,便言:“彼犯盜,取我等衣。
”即不于現前作滅擯。
時迦留陀夷聞之生疑,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問言:“汝以何心?”答言:“謂是己衣,不以盜心。
”佛言:“無犯。
而不應不看衣便着,亦不應不現前作呵責、若擯、若依止、若遮不至白衣家、若舉、若滅擯羯磨。
若作不成,得突吉羅。
” 爾時有比丘得風飄衣,彼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取?”答言:“以糞掃衣,不以盜心取。
”佛言:“無犯,不應取風飄及糞掃衣。
” 爾時有居士,浣衣已着牆上曬,糞掃衣比丘見,謂是糞掃衣,即持去。
時居士見語言:“大德!莫持我衣去。
”比丘言:“我謂是糞掃衣。
”即放衣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取?”答言:“糞掃衣取。
”佛言:“無犯,而不應于牆上、若籬上、若塹中取糞掃衣。
” 時有居士,浣衣已着篅上曬。
有一六群比丘,盜心持去。
彼疑,佛言:“波羅夷。
” 時有衆多賊,出舍衛城,去祇桓不遠晝日飲酒。
日入已,餘酒舉着樹間,入舍衛城。
時六群比丘出祇桓,盜心取飲,疑,佛言:“汝波羅夷。
” 時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缽往檀越家,遇天瀑雨,水飄種種脂,彼念言:“此不求而得,可以為藥。
”即取服之,疑,佛問言:“汝以何心?”答言:“糞掃取,非盜心。
”佛言:“無犯。
不應取水中糞掃物,不受而服,波逸提。
” 時比丘有檀越家,有異比丘語言:“我欲往汝檀越家,何所說耶?”答言:“随汝說。
”彼比丘須五十兩石蜜,至檀越家語言:“某甲比丘須五十兩石蜜。
”檀越言:“可得。
”即與之。
此比丘得便自食,不與彼比丘。
後異時,彼比丘往詣檀越家,檀越語言:“大德!石蜜好不?”比丘問言:“何等石蜜?為誰石蜜?”檀越即具答本末。
彼比丘還語此比丘言:“汝犯盜,取我石蜜。
”彼答言:“我不犯盜,汝語我言:‘随汝說。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如是語,應說言說是語是。
” 時有比丘盜他辇,彼疑,佛言:“波羅夷。
” 時有比丘盜他薪,疑,佛言:“直五錢,波羅夷。
” 爾時畢陵伽婆蹉有檀越,檀越有二小兒,黠了不畏人。
畢陵伽婆蹉至家時,小兒便抱腳婉轉戲。
後異時,此二小兒為賊偷去。
時畢陵伽婆蹉,晨朝着衣持缽,至檀越家敷座而坐。
小兒父母向涕泣流淚言:“小兒為賊偷去。
若今在者,當來捉大德腳戲。
”即答言:“可于屋内處處求覓。
”彼父母求覓不得。
時畢陵伽婆蹉還,至寺内入房中,思惟入定念在于身,以清淨過人天眼見小兒,賊偷在恒水中乘船而去。
見已譬如人屈申臂頃,從寺内沒至恒水賊船中立。
時小兒見即歡喜來抱腳,婆蹉即以神足合小兒持來着閣上房中,至檀越所數座而坐。
時父母涕泣而言:“若我兒在者,今當抱大德腳戲。
”答言:“可于閣上房中覓。
”彼言:“已求覓不得。
”畢陵伽婆蹉言:“但更覓。
”彼即更于閣上房中覓得。
時兒父母大歡喜言:“我兒為賊所偷,而今畢陵伽婆蹉為我将來。
”時諸比丘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畢陵伽婆蹉言:“雲何賊偷他兒去,而奪來耶?”畢陵伽婆蹉聞已疑,往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知而故問:“汝以何心取?”答言:“慈心取,無有盜意。
”佛言:“無犯。
而不應作如是事。
” 爾時有比丘字高勝,有檀越家,檀越病,比丘來問訊。
彼有二小兒黠了,時檀越示寶藏已,語此比丘處所語言:
”檀越言:“可得耳!”即與之。
彼弟子得胡麻便自食。
後于異時,差摩比丘尼晨朝着衣持缽,往檀越家敷座而坐。
檀越問:“胡麻子美不?”彼答言:“何等胡麻?”檀越即具說本末。
差摩比丘尼還,語彼弟子比丘尼言:“汝盜我五鬥胡麻。
”弟子答言:“我不盜,以親厚意取。
”疑,佛問言:“汝以何心?”答言:“親厚意取。
”佛言:“無犯。
而不應非親厚意作親厚意取,以妄語故得波逸提。
” 時差摩比丘尼有檀越家,其弟子往其家語言:“阿姨差摩須三種藥粥。
”彼言:“可得耳!”即便與,彼得便自食。
後時差摩比丘尼,晨朝着衣持缽,往其家敷座而坐。
檀越問:“阿姨!三種藥粥美不?”彼即言:“何等三種藥粥?”檀越即具為說本末。
差摩還語彼比丘尼弟子言:“汝盜我三種藥粥。
”彼答言:“我不盜,以親厚意取。
”彼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取?”答言:“親厚意取。
”佛言:“無犯。
而不應非親厚作親厚意取,以妄語故得波逸提。
” 時有比丘,取和尚佉阇尼分,和尚語言:“汝食我分,犯盜。
”答言:“我不盜,親厚意取。
”彼疑,佛問言:“汝以何心?”答言:“親厚意取。
”佛言:“無犯,而不應非親厚意作親厚意取。
” 時有比丘,陶師為檀越。
檀越語言:“大德須器便見語。
”彼答言:“可爾。
”其檀越起去還家,更有異人來至賣器處賣器。
後時比丘須瓶,即取他瓶持去。
彼語比丘言:“大德莫持我瓶去。
”比丘言:“此是某甲瓶,某甲先語我言:‘若須器便取。
’是故我取。
”彼言:“此非某甲瓶。
”比丘即放瓶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即具說因緣,佛言:“無犯,而不應不問主而取。
” 時有比丘,沽酒家為檀越。
檀越語比丘言:“大德若須甑者取。
”答言:“可爾。
”時檀越即還家,更有異人在沽酒處住。
後比丘須甑來取去,彼語言:“大德莫持我甑去。
”比丘言:“此是某甲甑,某甲先見語:‘須甑便取。
’是故取耳。
”彼言:“此非某甲甑。
”比丘放甑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具答因緣,佛言:“不犯。
而不應不問主而取他物。
” 時有比丘,估客為檀越,語言:“大德!若有所須便取。
”答言:“可爾。
”彼估客還家,後更有異人在此處賣物。
後比丘須米,即取米持去。
彼語言:“大德!莫持我米去”。
比丘言:“此是某甲米,先語我言:‘若有所須便取。
’是故我取。
”彼言:“此非某甲米。
”比丘即置米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具答因緣,佛言:“無犯。
而不應不問主而取。
” 時有賣衣人為檀越,檀越語言:“大德須衣便取。
”答言:“可爾。
”彼檀越命過,有兒在。
比丘須衣,即取衣持去。
彼言:“大德!莫持我衣去。
”比丘言:“是某甲衣,先語我言:‘須衣便取。
’”彼答言:“某甲已死。
”比丘放衣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具答因緣,佛言:“無犯。
而不應不問主而取。
” 爾時世尊在毗舍離。
有不信樂離奢,以弊物裹五錢,置糞聚間,遣人微伺,若見取者将來。
時糞掃衣比丘見,謂是糞掃衣,即取着囊中。
時彼使人見已語言:“某甲離奢喚。
”比丘答言:“去。
”去至離奢所,離奢問言:“大德應捉錢寶不?”比丘答言:“不應。
”“汝何故取耶?”答言:“我不取。
”彼言:“出看之。
”彼即從囊中出示。
此比丘慚愧,餘比丘亦爾,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善聽!若有比丘欲取如是糞掃衣者,應以左足指蹑、右足指牽解看,若有不淨出之,淨者持去。
”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迦留陀夷與六群比丘在阿夷婆提河中浴。
迦留陀夷先出岸上,錯着六群比丘衣去。
六群比丘後出,河岸上不見己衣,見迦留陀夷衣,便言:“彼犯盜,取我等衣。
”即不于現前作滅擯。
時迦留陀夷聞之生疑,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問言:“汝以何心?”答言:“謂是己衣,不以盜心。
”佛言:“無犯。
而不應不看衣便着,亦不應不現前作呵責、若擯、若依止、若遮不至白衣家、若舉、若滅擯羯磨。
若作不成,得突吉羅。
” 爾時有比丘得風飄衣,彼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取?”答言:“以糞掃衣,不以盜心取。
”佛言:“無犯,不應取風飄及糞掃衣。
” 爾時有居士,浣衣已着牆上曬,糞掃衣比丘見,謂是糞掃衣,即持去。
時居士見語言:“大德!莫持我衣去。
”比丘言:“我謂是糞掃衣。
”即放衣而去,疑,佛問言:“汝以何心取?”答言:“糞掃衣取。
”佛言:“無犯,而不應于牆上、若籬上、若塹中取糞掃衣。
” 時有居士,浣衣已着篅上曬。
有一六群比丘,盜心持去。
彼疑,佛言:“波羅夷。
” 時有衆多賊,出舍衛城,去祇桓不遠晝日飲酒。
日入已,餘酒舉着樹間,入舍衛城。
時六群比丘出祇桓,盜心取飲,疑,佛言:“汝波羅夷。
” 時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缽往檀越家,遇天瀑雨,水飄種種脂,彼念言:“此不求而得,可以為藥。
”即取服之,疑,佛問言:“汝以何心?”答言:“糞掃取,非盜心。
”佛言:“無犯。
不應取水中糞掃物,不受而服,波逸提。
” 時比丘有檀越家,有異比丘語言:“我欲往汝檀越家,何所說耶?”答言:“随汝說。
”彼比丘須五十兩石蜜,至檀越家語言:“某甲比丘須五十兩石蜜。
”檀越言:“可得。
”即與之。
此比丘得便自食,不與彼比丘。
後異時,彼比丘往詣檀越家,檀越語言:“大德!石蜜好不?”比丘問言:“何等石蜜?為誰石蜜?”檀越即具答本末。
彼比丘還語此比丘言:“汝犯盜,取我石蜜。
”彼答言:“我不犯盜,汝語我言:‘随汝說。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如是語,應說言說是語是。
” 時有比丘盜他辇,彼疑,佛言:“波羅夷。
” 時有比丘盜他薪,疑,佛言:“直五錢,波羅夷。
” 爾時畢陵伽婆蹉有檀越,檀越有二小兒,黠了不畏人。
畢陵伽婆蹉至家時,小兒便抱腳婉轉戲。
後異時,此二小兒為賊偷去。
時畢陵伽婆蹉,晨朝着衣持缽,至檀越家敷座而坐。
小兒父母向涕泣流淚言:“小兒為賊偷去。
若今在者,當來捉大德腳戲。
”即答言:“可于屋内處處求覓。
”彼父母求覓不得。
時畢陵伽婆蹉還,至寺内入房中,思惟入定念在于身,以清淨過人天眼見小兒,賊偷在恒水中乘船而去。
見已譬如人屈申臂頃,從寺内沒至恒水賊船中立。
時小兒見即歡喜來抱腳,婆蹉即以神足合小兒持來着閣上房中,至檀越所數座而坐。
時父母涕泣而言:“若我兒在者,今當抱大德腳戲。
”答言:“可于閣上房中覓。
”彼言:“已求覓不得。
”畢陵伽婆蹉言:“但更覓。
”彼即更于閣上房中覓得。
時兒父母大歡喜言:“我兒為賊所偷,而今畢陵伽婆蹉為我将來。
”時諸比丘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畢陵伽婆蹉言:“雲何賊偷他兒去,而奪來耶?”畢陵伽婆蹉聞已疑,往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知而故問:“汝以何心取?”答言:“慈心取,無有盜意。
”佛言:“無犯。
而不應作如是事。
” 爾時有比丘字高勝,有檀越家,檀越病,比丘來問訊。
彼有二小兒黠了,時檀越示寶藏已,語此比丘處所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