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四(第四分之五)

關燈
法集一處,為迦絺那衣犍度。

    二律并一切犍度,調部毗尼增一都集,為毗尼藏。

     時大迦葉即作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問阿難法毗尼。

    白如是。

    ”時阿難即複作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令大迦葉問、我答。

    白如是。

    ”大迦葉即問阿難言:“《梵動經》在何處說?《增一》在何處說?《增十》在何處說?《世界成敗經》在何處說?《僧祇陀經》在何處說?《大因緣經》在何處說?《天帝釋問經》在何處說?”阿難皆答,如《長阿含》說。

    彼即集一切長經,為《長阿含》。

    一切中經,為《中阿含》。

    從一事至十事、從十事至十一事,為《增一》。

    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雜帝釋、雜魔、雜梵王,集為《雜阿含》。

    如是生經、本經、善因緣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婆提舍經、句義經、法句經、波羅延經、雜難經、聖偈經,如是集為《雜藏》。

    有難無難系相應作處,集為《阿毗昙藏》,時即集為三藏。

     時長老富羅那,聞王舍城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毗尼,即與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至大迦葉所,語如是言:“我聞大德與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毗尼,我亦欲豫在其次聞法。

    ”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為此比丘更問優波離,乃至集為三藏,如上所說。

    彼言:“大德迦葉!我盡忍可此事,唯除八事。

    大德!我親從佛聞,憶持不忘。

    佛聽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從彼持食來,若雜果、若池水所出可食者,如是皆聽不作餘食法得食。

    ”大迦葉答言:“實如汝所說,世尊以谷貴時世人民相食乞求難得,慈愍比丘故,聽此八事。

    時世還豐熟飲食多饒,佛還制不聽。

    ”彼複作是言:“大德迦葉!世尊是一切知見,不應制已還開、開已複制。

    ”迦葉答言:“以世尊是一切知見故,宜制已還開、開已複制。

    富羅那!我等作如是制:是佛所不制不應制,是佛所制則不應卻。

    如佛所制戒,應随順而學。

    ”在王舍城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毗尼,是故言集法毗尼有五百人。

     七百集法毗尼 爾時世尊般涅槃後百歲,毗舍離跋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淨、佛所聽,應兩指抄食、得聚落間、得寺内、後聽可、得常法、得和、得與鹽共宿、得飲阇樓羅酒、得畜不截坐具、得受金銀。

    ”彼于布薩日,檀越布施金銀,而共分之。

    時有耶舍迦那子,聞毗舍離比丘行如是事,即往跋阇子比丘所,見勸檀越布薩時布施衆僧金銀,僧中唱令與伽那子比丘,即言:“我不受。

    何以故?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沙門釋子舍棄珠寶不着飾好。

    ”彼于餘日作分已,送與伽那子比丘。

    伽那子比丘言:“我不須。

    我先言:‘沙門釋子舍棄珠寶不着飾好。

    ’”彼即言:“毗舍離優婆塞瞋,汝往教化令喜。

    ”時即差使共往。

    耶舍伽那子比丘至毗舍離優婆塞所,語如是言:“汝實瞋我語耶?我言:‘沙門釋子!不受取金銀,棄舍珍寶不着飾好。

    ’”語優婆塞言:“世尊在王舍城時,王宮中王群臣集,說如是語:‘沙門釋子應得受取金銀,不舍珍寶非不着飾好。

    ’時彼衆中,有大長者字珠髻,語諸大臣言:‘勿作是言:“沙門釋子受取金銀、不舍珠寶,非不着飾好。

    ”何以故。

    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棄舍珠寶不着飾好。

    ’時珠髻長者為諸大臣解說,各令得解歡喜。

    珠髻長者後于異時,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先因緣具白世尊言:‘我即為解說各令歡喜。

    世尊!我說是言,将無違失聖旨、不如法教耶?’佛言:‘長者!如汝所說,如法如實,不違世尊教法。

    何以故?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除舍珠寶不着飾好,其有受取金銀者,則受五欲若受五欲,則非沙門釋子法。

    長者!汝若見沙門釋子捉持金銀,決定應知非沙門法。

    我作是說,聽為竹?草木故求乞金銀,終不應自受取金銀。

    ’是故離奢!以此因緣,沙門釋子不應受取金銀,棄舍珠寶不着飾好。

    離奢,複于異時,世尊在祇桓中,告諸比丘:‘有四事故,令日月不明。

    何等為四?阿修羅、煙雲、塵、霧是,為四事令日月不明。

    如是沙門婆羅門,亦有四事污染塵穢,令沙門婆羅門無有光顯。

    何等四?或有沙門婆羅門,飲酒不能除斷,此是第一塵穢。

    或有沙門婆羅門,行愛欲法不能舍離,此是第二塵穢。

    或有沙門婆羅門,受取金銀不舍飾好,此是第三塵穢。

    或有沙門婆羅門,以邪命自活不能除斷,此是第四塵穢。

    是為四事。

    以此四事故,令沙門婆羅門污穢不明無有光顯。

    ’世尊爾時,即說偈言:“‘貪欲垢所污, 沙門婆羅門; 愚癡所覆蓋, 愛著于好色。

     飲酒散亂心, 複行愛欲法; 受取金寶璎, 此為無智者。

     沙門婆羅門, 邪命以自活; 佛說此為結, 如日出雲翳。

     無光顯威耀, 不淨純垢污; 盲冥闇所閉, 愛奴之所使。

     造惡不善業, 癡何能行道; 怨憎甚增益, 更受未來身。

    ’ “是故離奢!以此因緣故,汝等當知,沙門釋子不應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