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第四分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無音聲,無有蚊虻蠅蜂毒螫之屬?我當買之,為佛故立僧伽藍。
”即作是念:“彼祇陀王子有好園,于舍衛國不近不遠,行來遊觀其地平博,晝無衆鬧夜無音聲,亦無蚊虻毒螫之屬。
我今甯可往祇陀王子所求索買之。
”彼即往王子所,白言:“佛已出世,天今知不?已受我請,于舍衛國夏安居,可以此園賣之,我當與百千金錢。
”彼言:“不賣。
”複更重白如上:“願與我園,當與二百三百四百千金錢。
”彼言:“汝若以金錢側布滿地令無間者我亦不與。
”給孤獨食言:“汝已決價。
便可受之。
”王子言:“雲何決價?”答言:“向者言以金錢側布滿地令無間者,豈非決價言耶?天便可看王昔日舊制。
”彼即看王舊制,已作是言便為決價,即語言:“長者!随汝意。
”時給孤獨食,還家敕人出多金錢側布祇陀園中,有餘少地布金未遍。
祇陀見已,便作是念:“此非是常人亦非常福田,乃令給孤獨食為之不惜珍寶如是。
”即言:“長者汝止!勿複布金,餘地我自欲奉上世尊。
”給孤獨食言:“便可随意。
” 爾時世尊從王舍城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間遊行至跋阇國,複轉詣毗舍離。
時六群比丘先佛前往取房舍,為和尚、同和尚、阿阇梨、同阿阇梨,為知識親厚故。
即舍利弗與目連俱後至。
佛言:“此是誰房?”六群比丘言:“是我和尚、同和尚、阿阇梨、同阿阇梨、知識親厚房。
”舍利弗目連不得房宿,宿外埵上。
舍利弗、目連夜過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
世尊知而故問:“舍利弗、目連,卧起安樂不?”答言:“安樂。
”世尊問言:“在何處宿?”答言:“在外埵上。
”“以何事故爾?”即具以因緣白佛。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汝等謂誰應受第一坐、第一水、第一食、起迎逆、禮拜恭敬、善言問訊耶?”或有言:“大姓出家者。
”或有言:“顔貌端正者。
”或有言:“阿蘭若者。
”或有言:“乞食者。
”或有言:“糞掃衣者。
”或有言:“作餘食法不食者。
”或有言:“一坐食者。
”或有言:“一抟食者。
”或有言:“塳間者。
”或有言:“露坐者。
”或有言:“樹下者。
”或有言:“常坐者。
”或有言:“随坐者。
”或有言:“三衣者。
”或有言:“能呗者。
”或有言:“多聞者。
”或有言:“法師者。
”或有言:“持律者。
”或有言:“坐禅者。
”佛告諸比丘:“汝等善聽!應與不應與。
乃往過去世時,有三親友:象、猕猴、鵽鳥,依一尼拘律樹住。
彼作是念:‘我等共住,不應不興恭敬更相輕慢,甯可推年大小次第尊卑更相恭敬。
若年長者,當尊重恭敬供養。
作如是法已,依林間共住。
’猕猴、鵽鳥共問象言:‘汝憶事近遠?’象言:‘我憶小時此尼拘律樹,我行時觸我臍。
’象與鵽問猕猴言:‘汝憶事近遠?’猕猴答言:‘我憶小時此尼拘律樹舉手及頭。
’象語猕猴:‘汝生年多我。
’象與猕猴共問鵽言:‘汝憶事近遠?’答言:‘我憶雪山王右面有大尼拘律樹,我于彼食果,來此便出,即生此樹。
’彼作是念:‘鵽生年多我。
’時象即以猕猴置頭上,猕猴以鵽置肩上,共遊行人間。
從村至村、從城至城而說法言:‘其有敬長老者,是人能住于法。
現世有名譽,将來生善道。
’爾時鵽說如是法,人皆随順,法訓流布。
汝等于我法律中出家,應更相恭敬,如是佛法可得流布。
自今已去,聽随長幼恭敬禮拜上座迎逆問訊。
” 時諸比丘聞佛教,諸比丘長幼相次恭敬上座,彼禮拜白衣言:“汝生年長我。
”佛言:“不應禮白衣,汝等應禮、不應禮,一切女人不應禮。
前受大戒者不應禮後受大戒者。
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壞二道、黃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一切非法語者不應禮。
何等人應禮?少沙彌尼,應禮大沙彌尼、沙彌、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如是等人塔一切應禮。
若少年沙彌,應禮大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乃至比丘,及塔一切應禮。
小式叉摩那,應禮大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及塔應禮。
年少比丘尼,應禮大比丘尼、比丘,及塔亦應禮。
小比丘,應禮大比丘,大比丘塔亦應禮。
一切諸天、世人、諸魔、梵王、沙門、婆羅門,皆應禮如來世尊,塔亦應禮。
”世尊既有是教,應禮塔。
彼便禮白衣塔廟,佛言:“不應禮白衣塔廟。
”彼既不得禮白衣塔廟,便左繞行,護塔廟神瞋。
佛言:“随本所來處行,不應故左繞行。
” 諸比丘作如是念:“沙彌當以生年為次第、為以出家年為次第?”佛言:“應以生年為次第。
若生年等者,應以出家年為次第。
” 彼比丘先至,後有大比丘來。
一夜便移前至比丘,佛言:“不應移亦不應起,聽在中間坐。
”既在中間坐,複更相移動,令衆亂鬧,佛言:“聽後來者在下坐。
”既在下坐,乃在白衣下坐,佛言:“不應爾。
”彼複在沙彌下坐,佛言:“不應爾,應在大比丘下坐。
” 彼不及後安居,受大戒數以為歲,佛言:“不應爾。
和尚阿阇梨應教受戒時節,作如是教。
若冬、若春、若夏,汝得若幹日、若一月、若半月、若一日、若前食、若後食時,乃至量影時。
” 六群比丘,在白衣家見上座來不起,此非僧地,佛言:“不應爾,應起。
”在水邊、樹下、石邊、草上、舡上不起,避上座言:“此非僧地。
”佛言:“應起。
” 爾時有居士,為僧作房,而無人住,彼作如是言:“大富長者多饒财寶為僧作房,沙門釋子便在中住,我曹貧窮誰當住此?”諸比丘白佛,佛言:“衆僧應與比丘白二羯磨,應作如是與。
衆中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今僧以此某甲房與某甲比丘料理。
若僧時到僧忍聽。
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房與某甲比丘料理。
誰諸長老忍僧以此某甲房與某甲料理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以某甲房與某甲比丘料理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時諸比丘欲作房,佛言:“聽。
”彼欲平地,佛言:“聽。
若有石、樹根、棘刺應卻;若有坑渠處低下處應填平;若慮水應設堤障;若恐地有主或緻餘言者,應決了分明;若有大樹株若石應掘出。
若不能出,燒去;若不可去,燒已以水若苦酒澆。
若以石椎打破出。
若難破,以鐵椎打破出。
若複不可出者,于邊作大坑深埋。
”彼欲平地,“應耕已磨平之。
”不知誰當應平?佛言:“若比丘、若沙彌、若守僧伽藍人、若優婆塞。
”彼須墼,聽作,若自作若教人作。
彼須墼摸,聽與。
若泥着墼摸,佛言:“應以弊物内水中已拭四邊。
”作墼處有草,佛言:“應在無草處,若墼不燥,應反。
若反時斷草,不犯。
墼不齊,應刬令齊。
若燥,應積之。
若天雨漬,應覆上。
若風吹上覆,應以木石鎮上。
若患牛羊畜生食,上覆草應以泥。
泥上彼須戶應與戶。
” 彼于戶邊作龍蛇像,佛言:“不
”即作是念:“彼祇陀王子有好園,于舍衛國不近不遠,行來遊觀其地平博,晝無衆鬧夜無音聲,亦無蚊虻毒螫之屬。
我今甯可往祇陀王子所求索買之。
”彼即往王子所,白言:“佛已出世,天今知不?已受我請,于舍衛國夏安居,可以此園賣之,我當與百千金錢。
”彼言:“不賣。
”複更重白如上:“願與我園,當與二百三百四百千金錢。
”彼言:“汝若以金錢側布滿地令無間者我亦不與。
”給孤獨食言:“汝已決價。
便可受之。
”王子言:“雲何決價?”答言:“向者言以金錢側布滿地令無間者,豈非決價言耶?天便可看王昔日舊制。
”彼即看王舊制,已作是言便為決價,即語言:“長者!随汝意。
”時給孤獨食,還家敕人出多金錢側布祇陀園中,有餘少地布金未遍。
祇陀見已,便作是念:“此非是常人亦非常福田,乃令給孤獨食為之不惜珍寶如是。
”即言:“長者汝止!勿複布金,餘地我自欲奉上世尊。
”給孤獨食言:“便可随意。
” 爾時世尊從王舍城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間遊行至跋阇國,複轉詣毗舍離。
時六群比丘先佛前往取房舍,為和尚、同和尚、阿阇梨、同阿阇梨,為知識親厚故。
即舍利弗與目連俱後至。
佛言:“此是誰房?”六群比丘言:“是我和尚、同和尚、阿阇梨、同阿阇梨、知識親厚房。
”舍利弗目連不得房宿,宿外埵上。
舍利弗、目連夜過已,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
世尊知而故問:“舍利弗、目連,卧起安樂不?”答言:“安樂。
”世尊問言:“在何處宿?”答言:“在外埵上。
”“以何事故爾?”即具以因緣白佛。
爾時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汝等謂誰應受第一坐、第一水、第一食、起迎逆、禮拜恭敬、善言問訊耶?”或有言:“大姓出家者。
”或有言:“顔貌端正者。
”或有言:“阿蘭若者。
”或有言:“乞食者。
”或有言:“糞掃衣者。
”或有言:“作餘食法不食者。
”或有言:“一坐食者。
”或有言:“一抟食者。
”或有言:“塳間者。
”或有言:“露坐者。
”或有言:“樹下者。
”或有言:“常坐者。
”或有言:“随坐者。
”或有言:“三衣者。
”或有言:“能呗者。
”或有言:“多聞者。
”或有言:“法師者。
”或有言:“持律者。
”或有言:“坐禅者。
”佛告諸比丘:“汝等善聽!應與不應與。
乃往過去世時,有三親友:象、猕猴、鵽鳥,依一尼拘律樹住。
彼作是念:‘我等共住,不應不興恭敬更相輕慢,甯可推年大小次第尊卑更相恭敬。
若年長者,當尊重恭敬供養。
作如是法已,依林間共住。
’猕猴、鵽鳥共問象言:‘汝憶事近遠?’象言:‘我憶小時此尼拘律樹,我行時觸我臍。
’象與鵽問猕猴言:‘汝憶事近遠?’猕猴答言:‘我憶小時此尼拘律樹舉手及頭。
’象語猕猴:‘汝生年多我。
’象與猕猴共問鵽言:‘汝憶事近遠?’答言:‘我憶雪山王右面有大尼拘律樹,我于彼食果,來此便出,即生此樹。
’彼作是念:‘鵽生年多我。
’時象即以猕猴置頭上,猕猴以鵽置肩上,共遊行人間。
從村至村、從城至城而說法言:‘其有敬長老者,是人能住于法。
現世有名譽,将來生善道。
’爾時鵽說如是法,人皆随順,法訓流布。
汝等于我法律中出家,應更相恭敬,如是佛法可得流布。
自今已去,聽随長幼恭敬禮拜上座迎逆問訊。
” 時諸比丘聞佛教,諸比丘長幼相次恭敬上座,彼禮拜白衣言:“汝生年長我。
”佛言:“不應禮白衣,汝等應禮、不應禮,一切女人不應禮。
前受大戒者不應禮後受大戒者。
言犯邊罪、犯比丘尼、賊心受戒、壞二道、黃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一切非法語者不應禮。
何等人應禮?少沙彌尼,應禮大沙彌尼、沙彌、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如是等人塔一切應禮。
若少年沙彌,應禮大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乃至比丘,及塔一切應禮。
小式叉摩那,應禮大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及塔應禮。
年少比丘尼,應禮大比丘尼、比丘,及塔亦應禮。
小比丘,應禮大比丘,大比丘塔亦應禮。
一切諸天、世人、諸魔、梵王、沙門、婆羅門,皆應禮如來世尊,塔亦應禮。
”世尊既有是教,應禮塔。
彼便禮白衣塔廟,佛言:“不應禮白衣塔廟。
”彼既不得禮白衣塔廟,便左繞行,護塔廟神瞋。
佛言:“随本所來處行,不應故左繞行。
” 諸比丘作如是念:“沙彌當以生年為次第、為以出家年為次第?”佛言:“應以生年為次第。
若生年等者,應以出家年為次第。
” 彼比丘先至,後有大比丘來。
一夜便移前至比丘,佛言:“不應移亦不應起,聽在中間坐。
”既在中間坐,複更相移動,令衆亂鬧,佛言:“聽後來者在下坐。
”既在下坐,乃在白衣下坐,佛言:“不應爾。
”彼複在沙彌下坐,佛言:“不應爾,應在大比丘下坐。
” 彼不及後安居,受大戒數以為歲,佛言:“不應爾。
和尚阿阇梨應教受戒時節,作如是教。
若冬、若春、若夏,汝得若幹日、若一月、若半月、若一日、若前食、若後食時,乃至量影時。
” 六群比丘,在白衣家見上座來不起,此非僧地,佛言:“不應爾,應起。
”在水邊、樹下、石邊、草上、舡上不起,避上座言:“此非僧地。
”佛言:“應起。
” 爾時有居士,為僧作房,而無人住,彼作如是言:“大富長者多饒财寶為僧作房,沙門釋子便在中住,我曹貧窮誰當住此?”諸比丘白佛,佛言:“衆僧應與比丘白二羯磨,應作如是與。
衆中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今僧以此某甲房與某甲比丘料理。
若僧時到僧忍聽。
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房與某甲比丘料理。
誰諸長老忍僧以此某甲房與某甲料理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以某甲房與某甲比丘料理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時諸比丘欲作房,佛言:“聽。
”彼欲平地,佛言:“聽。
若有石、樹根、棘刺應卻;若有坑渠處低下處應填平;若慮水應設堤障;若恐地有主或緻餘言者,應決了分明;若有大樹株若石應掘出。
若不能出,燒去;若不可去,燒已以水若苦酒澆。
若以石椎打破出。
若難破,以鐵椎打破出。
若複不可出者,于邊作大坑深埋。
”彼欲平地,“應耕已磨平之。
”不知誰當應平?佛言:“若比丘、若沙彌、若守僧伽藍人、若優婆塞。
”彼須墼,聽作,若自作若教人作。
彼須墼摸,聽與。
若泥着墼摸,佛言:“應以弊物内水中已拭四邊。
”作墼處有草,佛言:“應在無草處,若墼不燥,應反。
若反時斷草,不犯。
墼不齊,應刬令齊。
若燥,應積之。
若天雨漬,應覆上。
若風吹上覆,應以木石鎮上。
若患牛羊畜生食,上覆草應以泥。
泥上彼須戶應與戶。
” 彼于戶邊作龍蛇像,佛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