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九(三分之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愧。
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應善知夜時節。
”時賊問阿蘭若言:“此是何方?”阿蘭若比丘不知答,慚愧。
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應善知方相。
”賊問比丘:“今日是何星?”阿蘭若比丘不能答,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應善知星。
”彼阿蘭若比丘敷好卧具安眠,時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不應爾,應初夜後夜警心思惟。
今為阿蘭若比丘制阿蘭若法,阿蘭若比丘應如法随順。
若不随順應如法治。
”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時有居士請衆僧明日食,即于其夜辦具種種多美飲食,清旦往白時到。
時諸比丘受請食時錯亂,或有已坐者、有方坐者,或有已與食者、有方與食者,或有已食者、有方食者,或有已去者、有方欲去者,或有已出者、有方欲出者,而彼檀越不知誰已食?誰未食?時諸居士皆共瞋嫌:“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厭足。
自言:‘我知正法。
’受檀越請錯亂去,或有已坐者、方坐者,或有已與食者、有方與食者,乃至或有已出者、有方欲出者。
如是何有正法?令我等不知已與誰?未與誰?誰已食?誰未食?”時諸比丘聞,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受請比丘言:“雲何受檀越請錯亂去,或有已坐者方坐者乃至方欲出者,令檀越不知已與誰?未與誰?誰已食?誰未食?”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受請比丘:“雲何受檀越請錯亂去,或有已坐者有方坐者乃至方欲出者,令檀越不知已與誰?未與誰?誰已食?誰未食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為諸比丘制食上法,諸比丘應随順食上法,應如是随順。
若比丘欲往受請,應往衆僧常小食處、大食處、可見處住。
若檀越來白時到,上座應在前如象行而去。
若上座往大小便處應待。
”彼下座在前行、并語并行或前或後、或反抄衣、或纏頸、或裹頭、或通肩披衣、或着革屣,佛言:“不應爾。
應偏露右肩、脫革屣在後行。
”若有為佛事、法事、僧事、有病比丘事,佛言:“應白上座在前去。
”彼有命難梵行難,畏慎不敢不問而去,佛言:“若有如是難事,若問若不問聽去。
”彼往食處錯亂聚住,佛言:“不應爾。
應随次座,上座坐已,應看中座、下座,勿令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若有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者,應彈指令覺、若遣人語,令知好如法坐。
中座坐已,應看上座、下座,勿令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若有不如法坐不善覆身,應彈指令覺、若遣人語,令知好如法坐。
下座坐已亦如是。
” 時有比丘,至食上無缽食,比坐應借缽。
有比丘,不洗缽至食上,蛇在缽中吐,比丘用食已得病,佛言:“不應不洗缽便持往食上,應淨洗已用食。
” 時六群比丘,貪受恭敬故,在後往食上,令諸比丘見我等當起。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貪利恭敬故,在後往食上,令諸比丘起。
若未來者,聽比坐開坐處。
若檀越與上座果,應問言:‘果淨不?’若言:‘未淨。
’上座應語令淨。
若已淨,問言:‘為誰送來?’若為上座送來,得随意取。
若言:‘為僧。
’應語令傳使遍。
若檀越與上座種種羹,應問言:‘為誰送來?’若言:‘為上座。
’随意取。
若言:‘為僧。
’應語令傳使遍。
” 時有比丘不得食,“聽比坐為索。
若無比坐,應自減半與。
” 時諸比丘得食便食,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厭足。
自言:‘我知正法。
’得食便,食如似谷貴饑餓時,如是何有正法?”白佛,佛言:“不應爾,應唱言等得然後食。
” 時六群比丘眶肘食妨礙比坐,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眶肘食,應斂肘食。
” 六群比丘,食時大咳唾,迸唾堕比坐上。
餘比丘惡之,白佛,佛言:“不應爾,應徐徐棄唾。
”彼食時若餘果、若菜根狼藉污地白佛,佛言:“不應爾。
所食可棄之物,應聚着腳邊,去時持去棄之。
”彼處處棄洗缽水令地污泥,佛言:“不應爾。
以澡盤承棄外。
” 爾時衆多比丘,與六群比丘在白衣家内共機上坐食。
有一六群比丘便起,不語比坐知,機傾倒地,餘人皆堕形露。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應語令知好坐。
” 時有比丘,食已默然而去,彼檀越不知食好不好?食為足不足?諸居士皆譏嫌:“諸外道人皆稱歎布施贊美檀越,而沙門釋子食已默然而去,令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足不足?”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食已默然而去,應為檀越說達嚫,乃至為說一偈。
“若為利故施, 此利必當得;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快樂。
” 世尊既言:“應說達嚫。
”時人人皆說,遂便鬧亂,佛言:“不應人人亂說,應令上座說。
若上座不能說,應語能者說。
若上座不語,突吉羅。
若上座語而不說者,亦突吉羅。
”彼說達嚫時,餘者皆去彼安坐、或在靜處坐、或在覆處坐、或共女人在無有知男子處說法,過五六語媟嬻。
時人皆嫌責,語諸比丘,白佛,佛言:“達嚫時餘比丘不應去,應留上座,四人相待,餘者聽去。
若為佛法僧事、若病比丘事,應白令知然後去。
若語餘比丘去,若檀越欲聞說布施,應稱歎布施。
若欲聞說檀越法,應為贊歎檀越法。
若欲聞說天,應為贊歎天。
若欲聞說過去父祖,應為贊歎過去父祖、應為檀越贊歎布施、贊歎檀越、贊歎佛法僧。
為諸比丘說食上法,諸比丘應随順。
若不随順如法治。
”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時諸比丘衣服垢膩,佛言:“聽以鹵土、若灰、若土、若牛屎浣。
”彼用粗澀瓫石浣衣令衣壞,佛言:“不應用粗澀瓫石,應用細瓫石。
若色脫應更染,若泥、若陀婆樹皮、若婆茶樹皮、揵陀羅若荜苃、若阿摩勒、若以樹根、若以茜草染。
”彼在日中漬汁用染不耐久,佛言:“不應爾,應煮。
”彼不知何處煮?佛言:“應以釜煮,若禁滿、若銅瓶镬煮。
”彼煮時樹皮片大不受,佛言:“應以斧細斬,若沸湧出以木按之。
”彼不知熟不熟,佛言:“應取汁二三渧着冷水中,若沈者熟應漉取汁。
”彼不知漉着何處,佛言:“漉着瓫中,若汁滓俱下,應以掃帚遮。
若掃帚弱應以木輔。
”彼漉汁時兼捉瓫遂疲極,佛言:“不應爾,應一人捉瓫一人漉汁,若熱捉鑷熱物。
”彼冷熱着一處染汁壞。
佛言:“不應爾,應冷熱别處,若揚令冷然後和合。
”彼就染汁中染,染汁壞,佛言:“不應爾,應取少許别餘器中染。
”彼染已敷着地色壞,佛言:“不應爾。
”彼便敷着草上令草壞,彼敷着草上葉上令色不調,佛言:“不應爾,應敷着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若氍?上。
十種衣中取一一衣敷着地,以彼染衣着上若懸着繩上,彼須繩聽畜繩須簽聽作。
彼須衣頭安紐聽作紐,若染汁偏流應倒易。
” 時有比丘,曬染衣已背向煮,染汁衣汁偏流。
有異比丘,先與嫌诤,見之不語彼令知衣色遂壞。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見者應為倒易,若語令知。
”彼比丘染衣竟,不舉釜、禁滿、銅瓶、瓫器、镬、斧斤、繩簽、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便舍去。
佛言:“不應爾,應藏舉然後去,若餘人索應與。
”彼染衣竟,不掃除染處,令地不淨,佛言:“不應爾,應掃除已去。
”彼着新衣掃地塵坌污,佛言:“不應着新衣,應着故者。
若無私衣應着僧衣。
”彼逆風掃塵來坌身,佛言:“不應爾,應順風掃。
有五種掃地,不得大福德:不知逆風、順風掃地、不滅迹、不除糞、不複掃帚本處,有如是五法掃地不得大福德。
有五法得大福德:知逆風、順風掃地、滅迹、除糞、複掃帚本處,有如是五法得大福德。
若上座在下風,應語言:‘小避!我欲掃地。
’我今為諸比丘說染衣法,應随順。
若不随順,應如法治。
”(法揵度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四十九
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應善知夜時節。
”時賊問阿蘭若言:“此是何方?”阿蘭若比丘不知答,慚愧。
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應善知方相。
”賊問比丘:“今日是何星?”阿蘭若比丘不能答,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應善知星。
”彼阿蘭若比丘敷好卧具安眠,時諸比丘白佛,佛言:“阿蘭若比丘不應爾,應初夜後夜警心思惟。
今為阿蘭若比丘制阿蘭若法,阿蘭若比丘應如法随順。
若不随順應如法治。
”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時有居士請衆僧明日食,即于其夜辦具種種多美飲食,清旦往白時到。
時諸比丘受請食時錯亂,或有已坐者、有方坐者,或有已與食者、有方與食者,或有已食者、有方食者,或有已去者、有方欲去者,或有已出者、有方欲出者,而彼檀越不知誰已食?誰未食?時諸居士皆共瞋嫌:“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厭足。
自言:‘我知正法。
’受檀越請錯亂去,或有已坐者、方坐者,或有已與食者、有方與食者,乃至或有已出者、有方欲出者。
如是何有正法?令我等不知已與誰?未與誰?誰已食?誰未食?”時諸比丘聞,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彼受請比丘言:“雲何受檀越請錯亂去,或有已坐者方坐者乃至方欲出者,令檀越不知已與誰?未與誰?誰已食?誰未食?”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彼受請比丘:“雲何受檀越請錯亂去,或有已坐者有方坐者乃至方欲出者,令檀越不知已與誰?未與誰?誰已食?誰未食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為諸比丘制食上法,諸比丘應随順食上法,應如是随順。
若比丘欲往受請,應往衆僧常小食處、大食處、可見處住。
若檀越來白時到,上座應在前如象行而去。
若上座往大小便處應待。
”彼下座在前行、并語并行或前或後、或反抄衣、或纏頸、或裹頭、或通肩披衣、或着革屣,佛言:“不應爾。
應偏露右肩、脫革屣在後行。
”若有為佛事、法事、僧事、有病比丘事,佛言:“應白上座在前去。
”彼有命難梵行難,畏慎不敢不問而去,佛言:“若有如是難事,若問若不問聽去。
”彼往食處錯亂聚住,佛言:“不應爾。
應随次座,上座坐已,應看中座、下座,勿令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若有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者,應彈指令覺、若遣人語,令知好如法坐。
中座坐已,應看上座、下座,勿令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若有不如法坐不善覆身,應彈指令覺、若遣人語,令知好如法坐。
下座坐已亦如是。
” 時有比丘,至食上無缽食,比坐應借缽。
有比丘,不洗缽至食上,蛇在缽中吐,比丘用食已得病,佛言:“不應不洗缽便持往食上,應淨洗已用食。
” 時六群比丘,貪受恭敬故,在後往食上,令諸比丘見我等當起。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貪利恭敬故,在後往食上,令諸比丘起。
若未來者,聽比坐開坐處。
若檀越與上座果,應問言:‘果淨不?’若言:‘未淨。
’上座應語令淨。
若已淨,問言:‘為誰送來?’若為上座送來,得随意取。
若言:‘為僧。
’應語令傳使遍。
若檀越與上座種種羹,應問言:‘為誰送來?’若言:‘為上座。
’随意取。
若言:‘為僧。
’應語令傳使遍。
” 時有比丘不得食,“聽比坐為索。
若無比坐,應自減半與。
” 時諸比丘得食便食,諸居士見皆共譏嫌言:“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無有厭足。
自言:‘我知正法。
’得食便,食如似谷貴饑餓時,如是何有正法?”白佛,佛言:“不應爾,應唱言等得然後食。
” 時六群比丘眶肘食妨礙比坐,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眶肘食,應斂肘食。
” 六群比丘,食時大咳唾,迸唾堕比坐上。
餘比丘惡之,白佛,佛言:“不應爾,應徐徐棄唾。
”彼食時若餘果、若菜根狼藉污地白佛,佛言:“不應爾。
所食可棄之物,應聚着腳邊,去時持去棄之。
”彼處處棄洗缽水令地污泥,佛言:“不應爾。
以澡盤承棄外。
” 爾時衆多比丘,與六群比丘在白衣家内共機上坐食。
有一六群比丘便起,不語比坐知,機傾倒地,餘人皆堕形露。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應語令知好坐。
” 時有比丘,食已默然而去,彼檀越不知食好不好?食為足不足?諸居士皆譏嫌:“諸外道人皆稱歎布施贊美檀越,而沙門釋子食已默然而去,令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足不足?”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食已默然而去,應為檀越說達嚫,乃至為說一偈。
“若為利故施, 此利必當得;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快樂。
” 世尊既言:“應說達嚫。
”時人人皆說,遂便鬧亂,佛言:“不應人人亂說,應令上座說。
若上座不能說,應語能者說。
若上座不語,突吉羅。
若上座語而不說者,亦突吉羅。
”彼說達嚫時,餘者皆去彼安坐、或在靜處坐、或在覆處坐、或共女人在無有知男子處說法,過五六語媟嬻。
時人皆嫌責,語諸比丘,白佛,佛言:“達嚫時餘比丘不應去,應留上座,四人相待,餘者聽去。
若為佛法僧事、若病比丘事,應白令知然後去。
若語餘比丘去,若檀越欲聞說布施,應稱歎布施。
若欲聞說檀越法,應為贊歎檀越法。
若欲聞說天,應為贊歎天。
若欲聞說過去父祖,應為贊歎過去父祖、應為檀越贊歎布施、贊歎檀越、贊歎佛法僧。
為諸比丘說食上法,諸比丘應随順。
若不随順如法治。
”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時諸比丘衣服垢膩,佛言:“聽以鹵土、若灰、若土、若牛屎浣。
”彼用粗澀瓫石浣衣令衣壞,佛言:“不應用粗澀瓫石,應用細瓫石。
若色脫應更染,若泥、若陀婆樹皮、若婆茶樹皮、揵陀羅若荜苃、若阿摩勒、若以樹根、若以茜草染。
”彼在日中漬汁用染不耐久,佛言:“不應爾,應煮。
”彼不知何處煮?佛言:“應以釜煮,若禁滿、若銅瓶镬煮。
”彼煮時樹皮片大不受,佛言:“應以斧細斬,若沸湧出以木按之。
”彼不知熟不熟,佛言:“應取汁二三渧着冷水中,若沈者熟應漉取汁。
”彼不知漉着何處,佛言:“漉着瓫中,若汁滓俱下,應以掃帚遮。
若掃帚弱應以木輔。
”彼漉汁時兼捉瓫遂疲極,佛言:“不應爾,應一人捉瓫一人漉汁,若熱捉鑷熱物。
”彼冷熱着一處染汁壞。
佛言:“不應爾,應冷熱别處,若揚令冷然後和合。
”彼就染汁中染,染汁壞,佛言:“不應爾,應取少許别餘器中染。
”彼染已敷着地色壞,佛言:“不應爾。
”彼便敷着草上令草壞,彼敷着草上葉上令色不調,佛言:“不應爾,應敷着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若氍?上。
十種衣中取一一衣敷着地,以彼染衣着上若懸着繩上,彼須繩聽畜繩須簽聽作。
彼須衣頭安紐聽作紐,若染汁偏流應倒易。
” 時有比丘,曬染衣已背向煮,染汁衣汁偏流。
有異比丘,先與嫌诤,見之不語彼令知衣色遂壞。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見者應為倒易,若語令知。
”彼比丘染衣竟,不舉釜、禁滿、銅瓶、瓫器、镬、斧斤、繩簽、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便舍去。
佛言:“不應爾,應藏舉然後去,若餘人索應與。
”彼染衣竟,不掃除染處,令地不淨,佛言:“不應爾,應掃除已去。
”彼着新衣掃地塵坌污,佛言:“不應着新衣,應着故者。
若無私衣應着僧衣。
”彼逆風掃塵來坌身,佛言:“不應爾,應順風掃。
有五種掃地,不得大福德:不知逆風、順風掃地、不滅迹、不除糞、不複掃帚本處,有如是五法掃地不得大福德。
有五法得大福德:知逆風、順風掃地、滅迹、除糞、複掃帚本處,有如是五法得大福德。
若上座在下風,應語言:‘小避!我欲掃地。
’我今為諸比丘說染衣法,應随順。
若不随順,應如法治。
”(法揵度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