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八(三分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尼将欲受大戒者詣僧伽藍,道路遇賊,毀犯比丘尼。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遣使為受戒。
聽一比丘尼清淨無難者,僧作白二羯磨差作使。
衆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差某甲比丘尼作使,為某甲比丘尼從比丘僧乞受大戒。
白如是。
’‘大姊僧聽!僧今差某甲比丘尼作使,為某甲比丘尼從比丘僧乞受大戒。
誰諸大姊忍僧差某甲比丘尼作使,為某甲比丘尼從比丘僧中乞受大戒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尼作使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獨行無護,應差二三比丘尼共去。
受使比丘尼應至比丘僧中,禮僧足、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尼從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願僧拔濟我,慈愍故。
’如是第二、第三說。
比丘僧應問:‘彼字何等?和尚尼是誰?已學戒未?清淨不?’若答言:‘已學戒、清淨。
’者,複應問伴比丘尼:‘已學戒清淨未耶?’若答言:‘已學戒清淨。
’者,衆中應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應作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尼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某甲已學戒清淨,年歲已滿,衣缽具足。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某甲已學戒清淨,年歲已滿,衣缽具足。
僧今與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僧已忍與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使應還比丘尼寺内語言:‘大妹!汝已受大戒竟。
’” 世尊有如是教,聽遣使受戒。
彼便以小小顔貌遣使受戒。
佛言:“不應以小小顔貌便遣使受戒。
” 彼授常血出者大戒,血污身污卧具,佛言:“不應授血出者大戒。
” 世尊有如是教,不應授血出者大戒。
彼便授月水不出者大戒,彼放逸情多。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授月水不出者大戒。
” 彼授無乳者大戒,佛言:“不應授無乳者大戒。
” 彼授一乳者大戒,佛言:“不應授一乳者大戒。
” 彼授二道爛壞者大戒,佛言:“不應授二道爛壞者大戒。
” 彼授二道爛臭者大戒,佛言:“不應授二道爛臭者大戒。
” 彼授二根者大戒,佛言:“不應授二根者大戒。
” 時諸比丘聚一處共誦法毗尼,諸比丘尼作如是念:“我等亦當應誦法毗尼不?”佛言:“應誦。
”不知誰間受誦?佛言:“應在比丘間受誦。
”諸比丘作如是念:“我等得與比丘尼誦偈句不?”佛言:“聽誦。
”在前教,彼羞慚,佛言:“聽在比丘背後敷座誦,若十種衣中一一衣聽作障。
” 時六群比丘尼,以小小因緣瞋恚不喜,舍佛法僧,言:“不獨有沙門釋子種可修梵行,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我今亦可于彼修梵行。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比丘尼瞋恚舍戒,不成舍戒。
” 時六群比丘尼作蠱道、教他作,佛言:“不應爾。
” 六群比丘為六群比丘尼作羯磨,彼比丘尼随順言教不敢違逆,乞解羯磨,彼不肯解。
時諸居士見已作如是言:“彼不随意故便作如是語。
”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應與比丘尼作羯磨。
”時諸比丘尼與作羯磨,佛言:“聽比丘尼與比丘尼作羯磨。
若不知者,聽比丘邊誦羯磨已然後作羯磨。
” 爾時有比丘欲休道,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知,疑不敢與說法呵,世尊有如是教,比丘尼不得呵比丘。
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比丘尼一切不得呵比丘耶?”佛言:“比丘尼不一切不得呵比丘;比丘尼不應罵比丘,不得呵責比丘,不應诽謗若破見、破戒、破威儀,不應如是呵。
瞿昙彌!若教持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智、學問誦經,如是事應呵。
” 時諸比丘尼發長,佛言:“聽剃。
”若自剃時,有年少剃發師,為年少比丘尼剃發,覺細滑欲意起,欲犯比丘尼,比丘尼便高聲言:“莫爾!莫爾!”餘比丘尼聞,問言:“何故高聲‘莫爾!莫爾!’耶?”彼即具為說之。
諸比丘白佛,佛言:“剃發時聽共伴。
若俱有欲意者不應令剃。
”彼使男子除鼻中毛,佛言:“不應令男子除鼻中毛。
”彼令男子剪爪,佛言:“不應令男子剪爪。
” 時比丘尼在白衣家内,有比丘來乞食,彼比丘尼不敢語。
何以故?恐比丘謂是比丘尼教化食。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語主人令知,但莫贊歎。
” 時有比丘尼在白衣家内,有比丘來不起。
白佛,佛言:“應起。
若比丘尼一坐食,若作餘食法不食、若病若足食已,聽作如是語:‘大德!我有如是因緣故不起。
’” 時有比丘尼,白衣家不問比丘便坐。
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在白衣家,不應不問比丘便坐。
” 爾時六群比丘,清旦着衣持缽至白衣家,白衣家内有常教化比丘尼,彼見比丘來便起問言:“大德!我坐耶?”比丘言:“莫坐。
”彼比丘尼習樂不堪久立,即便倒地得病。
諸比丘白佛,佛言:“應相望前人可坐便坐。
” 時諸比丘尼共比丘在道行,在前行、或并語并行、或在前或在後、或反抄衣、或纏頸、或覆頭、或通肩披衣、或着革屣。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
應偏露右肩、脫革屣,在比丘後。
” 時諸比丘尼有佛法僧事,有病比丘尼所須事不敢在前去,佛言:“聽白比丘已便去。
”彼有命難、有梵行難畏慎不敢不問便去,佛言:“若有如是難事,若問若不問聽去。
”時有比丘尼在道行,見比丘不避道,佛言:“應避道。
”時有比丘尼在道行,見有比丘避道,天雨腳跌倒地得病。
諸比丘白佛,佛言:“有如是因緣,比丘尼應小曲身合掌言:‘大德!恕我道迮。
’” 爾時有檀越請二部僧,先與比丘尼食,後與比丘食。
白佛,佛言:“不應先與比丘尼僧食;應先與比丘僧,然後與比丘尼僧。
” 爾時有檀越請二部僧,彼如是念:“佛有教應先與比丘僧食,然後與比丘尼僧食。
”彼便先與比丘僧食竟,日時已過。
白佛,佛言:“若時欲過應一時與。
” 爾時有居士,請比丘尼僧明日與食,彼于夜半辦具種種肥美食已,晨旦往白時到。
時諸比丘尼,清旦着衣持缽往詣其家,彼此相問年歲大小頃,日時便過。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時過,聽上座八比丘尼次第坐,餘者随坐。
” 時諸比丘尼,來至比丘僧伽藍中,佛言:“聽與床座。
”比丘尼月水出,污貯繩床、木床、卧具起去。
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應在貯繩床、木床上座。
”彼僧伽藍中求教授、或受請或聽法、無坐處,佛言:“聽若石上坐、若在墼上坐、若在杌木頭上坐、若草上樹葉上坐、若梁上坐。
”比丘尼不忍苦遂便得病,佛言:“應語比丘尼言:‘若能愛護坐具者,便與坐。
’” 四分律卷第四十八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遣使為受戒。
聽一比丘尼清淨無難者,僧作白二羯磨差作使。
衆中應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今僧差某甲比丘尼作使,為某甲比丘尼從比丘僧乞受大戒。
白如是。
’‘大姊僧聽!僧今差某甲比丘尼作使,為某甲比丘尼從比丘僧乞受大戒。
誰諸大姊忍僧差某甲比丘尼作使,為某甲比丘尼從比丘僧中乞受大戒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尼作使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獨行無護,應差二三比丘尼共去。
受使比丘尼應至比丘僧中,禮僧足、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尼從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願僧拔濟我,慈愍故。
’如是第二、第三說。
比丘僧應問:‘彼字何等?和尚尼是誰?已學戒未?清淨不?’若答言:‘已學戒、清淨。
’者,複應問伴比丘尼:‘已學戒清淨未耶?’若答言:‘已學戒清淨。
’者,衆中應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應作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尼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某甲已學戒清淨,年歲已滿,衣缽具足。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白如是。
’‘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某甲已學戒清淨,年歲已滿,衣缽具足。
僧今與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
誰諸長老忍僧與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僧已忍與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使應還比丘尼寺内語言:‘大妹!汝已受大戒竟。
’” 世尊有如是教,聽遣使受戒。
彼便以小小顔貌遣使受戒。
佛言:“不應以小小顔貌便遣使受戒。
” 彼授常血出者大戒,血污身污卧具,佛言:“不應授血出者大戒。
” 世尊有如是教,不應授血出者大戒。
彼便授月水不出者大戒,彼放逸情多。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授月水不出者大戒。
” 彼授無乳者大戒,佛言:“不應授無乳者大戒。
” 彼授一乳者大戒,佛言:“不應授一乳者大戒。
” 彼授二道爛壞者大戒,佛言:“不應授二道爛壞者大戒。
” 彼授二道爛臭者大戒,佛言:“不應授二道爛臭者大戒。
” 彼授二根者大戒,佛言:“不應授二根者大戒。
” 時諸比丘聚一處共誦法毗尼,諸比丘尼作如是念:“我等亦當應誦法毗尼不?”佛言:“應誦。
”不知誰間受誦?佛言:“應在比丘間受誦。
”諸比丘作如是念:“我等得與比丘尼誦偈句不?”佛言:“聽誦。
”在前教,彼羞慚,佛言:“聽在比丘背後敷座誦,若十種衣中一一衣聽作障。
” 時六群比丘尼,以小小因緣瞋恚不喜,舍佛法僧,言:“不獨有沙門釋子種可修梵行,更有餘沙門婆羅門,我今亦可于彼修梵行。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比丘尼瞋恚舍戒,不成舍戒。
” 時六群比丘尼作蠱道、教他作,佛言:“不應爾。
” 六群比丘為六群比丘尼作羯磨,彼比丘尼随順言教不敢違逆,乞解羯磨,彼不肯解。
時諸居士見已作如是言:“彼不随意故便作如是語。
”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應與比丘尼作羯磨。
”時諸比丘尼與作羯磨,佛言:“聽比丘尼與比丘尼作羯磨。
若不知者,聽比丘邊誦羯磨已然後作羯磨。
” 爾時有比丘欲休道,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知,疑不敢與說法呵,世尊有如是教,比丘尼不得呵比丘。
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比丘尼一切不得呵比丘耶?”佛言:“比丘尼不一切不得呵比丘;比丘尼不應罵比丘,不得呵責比丘,不應诽謗若破見、破戒、破威儀,不應如是呵。
瞿昙彌!若教持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智、學問誦經,如是事應呵。
” 時諸比丘尼發長,佛言:“聽剃。
”若自剃時,有年少剃發師,為年少比丘尼剃發,覺細滑欲意起,欲犯比丘尼,比丘尼便高聲言:“莫爾!莫爾!”餘比丘尼聞,問言:“何故高聲‘莫爾!莫爾!’耶?”彼即具為說之。
諸比丘白佛,佛言:“剃發時聽共伴。
若俱有欲意者不應令剃。
”彼使男子除鼻中毛,佛言:“不應令男子除鼻中毛。
”彼令男子剪爪,佛言:“不應令男子剪爪。
” 時比丘尼在白衣家内,有比丘來乞食,彼比丘尼不敢語。
何以故?恐比丘謂是比丘尼教化食。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語主人令知,但莫贊歎。
” 時有比丘尼在白衣家内,有比丘來不起。
白佛,佛言:“應起。
若比丘尼一坐食,若作餘食法不食、若病若足食已,聽作如是語:‘大德!我有如是因緣故不起。
’” 時有比丘尼,白衣家不問比丘便坐。
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在白衣家,不應不問比丘便坐。
” 爾時六群比丘,清旦着衣持缽至白衣家,白衣家内有常教化比丘尼,彼見比丘來便起問言:“大德!我坐耶?”比丘言:“莫坐。
”彼比丘尼習樂不堪久立,即便倒地得病。
諸比丘白佛,佛言:“應相望前人可坐便坐。
” 時諸比丘尼共比丘在道行,在前行、或并語并行、或在前或在後、或反抄衣、或纏頸、或覆頭、或通肩披衣、或着革屣。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
應偏露右肩、脫革屣,在比丘後。
” 時諸比丘尼有佛法僧事,有病比丘尼所須事不敢在前去,佛言:“聽白比丘已便去。
”彼有命難、有梵行難畏慎不敢不問便去,佛言:“若有如是難事,若問若不問聽去。
”時有比丘尼在道行,見比丘不避道,佛言:“應避道。
”時有比丘尼在道行,見有比丘避道,天雨腳跌倒地得病。
諸比丘白佛,佛言:“有如是因緣,比丘尼應小曲身合掌言:‘大德!恕我道迮。
’” 爾時有檀越請二部僧,先與比丘尼食,後與比丘食。
白佛,佛言:“不應先與比丘尼僧食;應先與比丘僧,然後與比丘尼僧。
” 爾時有檀越請二部僧,彼如是念:“佛有教應先與比丘僧食,然後與比丘尼僧食。
”彼便先與比丘僧食竟,日時已過。
白佛,佛言:“若時欲過應一時與。
” 爾時有居士,請比丘尼僧明日與食,彼于夜半辦具種種肥美食已,晨旦往白時到。
時諸比丘尼,清旦着衣持缽往詣其家,彼此相問年歲大小頃,日時便過。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時過,聽上座八比丘尼次第坐,餘者随坐。
” 時諸比丘尼,來至比丘僧伽藍中,佛言:“聽與床座。
”比丘尼月水出,污貯繩床、木床、卧具起去。
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應在貯繩床、木床上座。
”彼僧伽藍中求教授、或受請或聽法、無坐處,佛言:“聽若石上坐、若在墼上坐、若在杌木頭上坐、若草上樹葉上坐、若梁上坐。
”比丘尼不忍苦遂便得病,佛言:“應語比丘尼言:‘若能愛護坐具者,便與坐。
’” 四分律卷第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