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八(三分之十二)

關燈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滅诤揵度之二 爾時阿難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覓诤以幾滅滅?”佛告阿難:“覓诤以四滅滅:現前毗尼、憶念毗尼、不癡毗尼、罪處所毗尼。

    ”阿難複問:“頗有覓诤以二滅滅,不以不癡毗尼、罪處所毗尼滅耶?”佛告阿難:“有。

    ”又問:“何者是?”佛告阿難:“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諸比丘言犯波羅夷、僧殘、偷蘭遮,而諸比丘語言:‘汝憶犯波羅夷、僧殘、偷蘭遮不?’彼不憶,即答言:‘我不憶犯波羅夷乃至偷蘭遮。

    長老!莫數難诘問我。

    ’而彼比丘故難诘不止,阿難!僧應與此比丘憶念毗尼白四羯磨如上。

    有三非法與憶念毗尼:若比丘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諸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

    彼比丘語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乃至偷蘭遮不?’答言:‘我不憶犯。

    長老!莫數難诘問我。

    ’而彼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從僧乞憶念毗尼,僧若與作憶念毗尼者非法。

    若比丘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諸比丘亦言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乃至偷蘭遮不?’答言:‘我不憶犯重罪波羅夷乃至偷蘭遮,我憶犯小罪當如法忏悔。

    諸長老!莫數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從僧乞憶念毗尼,僧若與憶念毗尼者非法。

    若比丘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

    諸比丘亦言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

    問言:‘汝憶犯重罪不?’答言:‘我不憶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我憶犯小罪已如法忏悔。

    諸長老!莫數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從僧乞憶念毗尼,若僧與憶念毗尼者非法。

    是為三種與非法憶念毗尼。

    有三種與如法憶念毗尼(即反上三句是如法與憶念毗尼)。

    有五不如法與憶念毗尼:不現前、不自言、不清淨、非法、别衆,是為五非法與憶念毗尼。

    有五如法與憶念毗尼:現前、自言、清淨、法、和合,是為五如法與憶念毗尼。

    若如是诤事滅,是為阿難!覓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憶念毗尼,不用不癡毗尼、罪處所。

    是中雲何現前法、毗尼、人、僧界?如上。

    是中雲何憶念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應舉、不應作憶念。

    若比丘如法诤事滅已,後更發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 阿難複問:“頗有覓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不癡毗尼,不用憶念毗尼、罪處所耶?” 佛告阿難:“有。

    ”問言:“何者是?”佛告阿難:“是中有比丘,癫狂心亂多犯衆罪,後還得心。

    諸比丘皆言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

    即問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不?’彼不憶犯重罪,答言:‘我不犯重罪波羅夷乃至偷蘭遮,我癫狂心亂時多犯衆罪,此非故作,是我癫狂故耳。

    諸長老!莫數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作如是念:‘我當雲何?’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僧與此比丘不癡毗尼白四羯磨如上。

    ’有三非法與不癡毗尼,若比丘不癡而詐作癡,多犯衆罪非沙門法。

    諸比丘言犯重罪波羅夷、僧殘、偷蘭遮。

    諸比丘即問言:‘汝憶犯重罪波羅夷乃至偷蘭遮不?’答言:‘我癡狂時多犯衆罪非沙門法,非是我故作,是癡狂故耳。

    諸長老!莫數難诘問我。

    ’而諸比丘故難诘不止。

    彼從僧乞不癡毗尼,僧若與不癡毗尼是為非法(此是初句。

    次第二句亦同上,正以言我憶犯衆罪,如人夢中所作耳;次第三句亦同,正以言我憶犯衆罪,如人從高山堕地攬捉少片物,我亦如是)。

    是為三非法與不癡毗尼。

    有三如法與不癡毗尼(即反三句是如法)。

    有五非法與不癡毗尼,有五如法與不癡毗尼如上。

    若如是诤事滅者,是為阿難!覓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不癡毗尼,不用憶念毗尼、罪處所。

    是中現前如上。

    雲何不癡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應舉、不應作憶念者是。

    彼比丘如法诤事滅已,後更發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 阿難又問:“頗有覓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罪處所,不用憶念毗尼、不癡毗尼耶?”佛言:“有。

    ”問言:“何者是?”“若比丘好論議,與外道論時得切難,便前後言語相違;若在衆僧中問時,亦前後言語相違,衆中故妄語。

    阿難!僧應與此比丘罪處所白四羯磨如上。

    有三非法與罪處所毗尼:不作舉、不作憶念、不作自言,是為三。

    複有三:無犯、犯不可忏罪、若犯罪已忏。

    複有三:不舉、非法、别衆;不作憶念、非法、别衆;不作自言、非法、别衆;不犯、非法、别衆;犯不可忏罪、非法、别衆;犯罪已忏、非法、别衆;不現前、非法、别衆;是為三非法與罪處所。

    複有三如法與罪處所(即反上事更不異,故不出是如法也),是為三如法與罪處所。

    有五非法與罪處所:不現前、不作自言、不清淨、非法、别衆,是為五非法與罪處所(次有五句如法,反上事是,更無異,故不出)。

    若如是诤事滅,是為覓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罪處所,不用憶念毗尼、不癡毗尼。

    是中現前義如上。

    雲何罪處所?彼比丘此罪,與作舉、作憶念者是。

    彼比丘若诤事如法滅已,後更發起,得波逸提如上。

    ” 阿難複問:“犯诤以幾滅滅?”佛告阿難:“犯诤以三滅滅:現前毗尼、自言治、草覆地。

    ”阿難複問:“頗有犯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自言治,不用草覆地耶?”佛言:“有。

    ”問言:“何者是?”佛告阿難:“若比丘犯罪,若欲在一比丘前忏,應至一清淨比丘所偏露右肩,若上座禮足、右膝着地,合掌說罪名、說罪種,作如是言:‘長老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從長老忏悔,不敢覆藏。

    忏悔則安樂,不忏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覆藏。

    長老憶我清淨,戒身具足清淨布薩。

    ’如是第二、第三說。

    彼應語言:‘自責汝心應生厭離。

    ’答言:‘爾。

    ’若作如是诤事滅者,是為阿難!犯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自言治,不用如草覆地。

    是中現前者,法、毗尼如上。

    人現前者,受忏悔者是也。

    是中雲何自言?說罪名、說罪種忏悔者是。

    雲何治?自責汝心生厭離也。

    若诤事滅已,後更發起者波逸提。

    除受欲已,餘者如上。

    若欲在二比丘邊忏悔,應至彼二清淨比丘所偏露右肩,若是上座,禮足已右膝着地,合掌說罪名、說罪種,作如是言忏法如上。

    受忏者應先問彼第二比丘:‘若長老聽我受某甲比丘忏者我當受。

    ’彼第二比丘應言:‘可爾。

    ’若欲在三比丘邊忏亦如是。

    若欲在僧中忏者,應往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從僧忏悔。

    ’如是三說。

    受忏者應作白然後受彼忏,應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彼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從僧忏悔。

    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受某甲比丘忏。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已受忏。

    受忏者應語言:‘自責汝心,生厭離。

    ’彼應答言:‘爾。

    ’若作如是诤事滅者,是為阿難!犯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自言治,不用如草覆地。

    是中現前者,法、毗尼乃至界如上。

    是中雲何自言?說罪名、說罪種忏悔者是。

    雲何治?自責汝心生厭離者是。

    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