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七(三分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癡人!舍衛僧如法滅诤而不忍可,乃至一比丘滅诤亦不忍可?”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應滅此诤用多人語,聽行舍羅差行舍羅人白二羯磨。
有五法不應差使行舍羅:有愛、有恚、有怖、有癡、不知己行不行,有如是五法,不應差使行舍羅。
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己行不行,有如是五法,應差行舍羅。
衆中應如是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差某甲比丘行舍羅。
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今差某甲比丘行舍羅。
誰諸長老忍僧差某甲比丘行舍羅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行舍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三種行舍羅:一顯露、二覆藏、三就耳語。
雲何顯露?彼諸比丘作如是念:‘衆中非法比丘多,然彼和尚、阿阇梨皆如法。
’應顯露行舍羅。
彼諸比丘作如是念:‘衆中多非法人,而上座智人持法、持毗尼、持摩夷者皆如法語。
’應顯露行舍羅。
諸比丘作如是念:‘不知此诤事為如法語者多、非法語者多?然彼和尚、阿阇梨皆如法。
’彼比丘應顯露行舍羅。
諸比丘作如是念:‘不知此诤事為法語多、非法語多?然彼上座智人持法、持毗尼、持摩夷皆如法說。
’彼比丘應顯露行舍羅。
彼諸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法語人多。
’即應顯露行舍羅。
應如是行,應作二種舍羅:一破、二完。
作舍羅已,應作白:‘作如是語者捉不破舍羅;作如是語者捉破舍羅。
’行舍羅已,應别處數。
若如法語比丘多者,彼應作白:‘作如是語者诤事滅。
’若如法語比丘少者,即應作亂已便起去,應遣信往比丘住處,僧中白言:‘彼住處非法比丘多。
善哉長老!能往至彼若如法語比丘多,诤事滅功德多。
’此比丘聞應往,若不往如法治。
若作如是诤事滅者,是為阿難!言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用多人語。
是中現前者,法、毗尼、人、界、僧義如上。
是中雲何用多人語?若用多人說,持法、持毗尼、持摩夷。
若如法滅已,後更發起者,波逸提如上。
“雲何覆藏行舍羅?諸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而彼和尚、阿阇梨不如法,我等若顯露行舍羅,恐諸比丘随和尚、阿阇梨捉舍羅。
’彼比丘應覆藏行舍羅。
彼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彼衆中有上座标首智人者,持法、持毗尼、持摩夷而住非法。
若我等顯露行舍羅者,諸比丘随彼衆中上座标首智人住非法者捉舍羅。
’是比丘應覆藏行舍羅。
二句不知亦如上。
應如是行舍羅,從二種乃至如法滅诤已,後更發起得波逸提,如上顯露行舍羅。
“雲何為耳語行舍羅?彼比丘作如是念:‘如法比丘多,彼和尚、阿阇梨非法說。
’彼應耳語行舍羅。
彼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而彼衆中上座智人标首比丘住非法持法、持毗尼、持摩夷。
’彼比丘應耳語行舍羅。
二句不知亦如上。
應作二種舍羅:一破、二完。
應作白‘如是語者捉完舍羅;如是語者捉破舍羅。
’彼行舍羅時,應希坐間容一人身小障翳,彼比丘作耳語,語言:‘汝和尚、同和尚、阿阇梨、同阿阇梨、親厚知識已捉舍羅。
善哉!汝亦當捉舍羅,慈愍故。
’若如法比丘多,诤事得滅得功德多。
行舍羅已,在一面數之,從此乃至如法滅诤已,後更發起得波逸提如上。
有十不如法捉舍羅:不解捉舍羅、不與善伴共捉舍羅、欲令非法者多捉舍羅、知非法比丘多捉舍羅、欲令衆僧破故捉舍羅、知衆僧當破故捉舍羅、非法捉舍羅、别衆捉舍羅、以小犯故捉舍羅、不如所見故捉舍羅。
雲何不解捉舍羅?于此诤事不決了,不知是法非法乃至說不說,是為不解捉舍羅。
雲何不與善伴共捉舍羅?若比丘多聞持法、持毗尼、持摩夷,不與作伴法非法乃至說不說,是為不與善伴捉舍羅。
雲何令非法比丘多捉舍羅?彼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多有如法比丘,我今當捉非法舍羅,令非法比丘多。
’是為令非法比丘多捉舍羅。
雲何知多非法比丘多捉舍羅?彼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非法比丘多為非法伴捉舍羅。
’是為知非法比丘多捉舍羅。
雲何欲令僧破捉舍羅?彼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我今捉非法舍羅令衆僧破。
’是為欲令衆僧破捉舍羅。
雲何知僧當破捉舍羅?彼比丘知非法比丘多,為非法伴黨捉舍羅,是為知僧當破捉舍羅。
雲何非法捉舍羅?白二白四羯磨,白異羯磨異,是為非法捉舍羅。
雲何别衆捉舍羅?同一界羯磨不盡集,應囑授者不囑授,在現前應呵者便呵,是為别衆捉舍羅。
雲何以小犯事捉舍羅?或念犯罪、或不故犯、或發心作如是捉舍羅,是為小犯事捉舍羅。
雲何不如所見捉舍羅?異見異忍捉舍羅,是為不如所見捉舍羅。
是為十種非法捉舍羅。
複有十如法捉舍羅,解捉舍羅乃至如所見捉舍羅,是為十如法捉舍羅(此即反上十不如法捉舍羅也。
)有五種平當人:或有人身不作口作,或有人口不作身作,或有人身不作口不作,或有人身作口作,或有人不愛、不恚、不怖、不癡。
雲何有人身不作口作?有人身不現相、口說言教,是為有人身不作口作。
雲何有人口不作身作?有人身現相、口不說言教,是為有人口不作身作。
雲何有人身不作口不作?有人身不現相、口不說言教,是為身不作口不作。
雲何身作口作?有人身現相、口說言教,是為身作口作。
是中有人,不愛、不恚、不怖、不癡,此人于彼人中,最為尊貴殊勝第一,猶若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最勝無比。
如是不愛、不恚、不怖、不癡,于彼人中,最為尊貴殊勝無比,是為五種平當人。
” 四分律卷第四十七
雲何癡人!舍衛僧如法滅诤而不忍可,乃至一比丘滅诤亦不忍可?”世尊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應滅此诤用多人語,聽行舍羅差行舍羅人白二羯磨。
有五法不應差使行舍羅:有愛、有恚、有怖、有癡、不知己行不行,有如是五法,不應差使行舍羅。
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己行不行,有如是五法,應差行舍羅。
衆中應如是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差某甲比丘行舍羅。
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今差某甲比丘行舍羅。
誰諸長老忍僧差某甲比丘行舍羅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行舍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三種行舍羅:一顯露、二覆藏、三就耳語。
雲何顯露?彼諸比丘作如是念:‘衆中非法比丘多,然彼和尚、阿阇梨皆如法。
’應顯露行舍羅。
彼諸比丘作如是念:‘衆中多非法人,而上座智人持法、持毗尼、持摩夷者皆如法語。
’應顯露行舍羅。
諸比丘作如是念:‘不知此诤事為如法語者多、非法語者多?然彼和尚、阿阇梨皆如法。
’彼比丘應顯露行舍羅。
諸比丘作如是念:‘不知此诤事為法語多、非法語多?然彼上座智人持法、持毗尼、持摩夷皆如法說。
’彼比丘應顯露行舍羅。
彼諸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法語人多。
’即應顯露行舍羅。
應如是行,應作二種舍羅:一破、二完。
作舍羅已,應作白:‘作如是語者捉不破舍羅;作如是語者捉破舍羅。
’行舍羅已,應别處數。
若如法語比丘多者,彼應作白:‘作如是語者诤事滅。
’若如法語比丘少者,即應作亂已便起去,應遣信往比丘住處,僧中白言:‘彼住處非法比丘多。
善哉長老!能往至彼若如法語比丘多,诤事滅功德多。
’此比丘聞應往,若不往如法治。
若作如是诤事滅者,是為阿難!言诤以二滅滅,現前毗尼用多人語。
是中現前者,法、毗尼、人、界、僧義如上。
是中雲何用多人語?若用多人說,持法、持毗尼、持摩夷。
若如法滅已,後更發起者,波逸提如上。
“雲何覆藏行舍羅?諸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而彼和尚、阿阇梨不如法,我等若顯露行舍羅,恐諸比丘随和尚、阿阇梨捉舍羅。
’彼比丘應覆藏行舍羅。
彼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彼衆中有上座标首智人者,持法、持毗尼、持摩夷而住非法。
若我等顯露行舍羅者,諸比丘随彼衆中上座标首智人住非法者捉舍羅。
’是比丘應覆藏行舍羅。
二句不知亦如上。
應如是行舍羅,從二種乃至如法滅诤已,後更發起得波逸提,如上顯露行舍羅。
“雲何為耳語行舍羅?彼比丘作如是念:‘如法比丘多,彼和尚、阿阇梨非法說。
’彼應耳語行舍羅。
彼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而彼衆中上座智人标首比丘住非法持法、持毗尼、持摩夷。
’彼比丘應耳語行舍羅。
二句不知亦如上。
應作二種舍羅:一破、二完。
應作白‘如是語者捉完舍羅;如是語者捉破舍羅。
’彼行舍羅時,應希坐間容一人身小障翳,彼比丘作耳語,語言:‘汝和尚、同和尚、阿阇梨、同阿阇梨、親厚知識已捉舍羅。
善哉!汝亦當捉舍羅,慈愍故。
’若如法比丘多,诤事得滅得功德多。
行舍羅已,在一面數之,從此乃至如法滅诤已,後更發起得波逸提如上。
有十不如法捉舍羅:不解捉舍羅、不與善伴共捉舍羅、欲令非法者多捉舍羅、知非法比丘多捉舍羅、欲令衆僧破故捉舍羅、知衆僧當破故捉舍羅、非法捉舍羅、别衆捉舍羅、以小犯故捉舍羅、不如所見故捉舍羅。
雲何不解捉舍羅?于此诤事不決了,不知是法非法乃至說不說,是為不解捉舍羅。
雲何不與善伴共捉舍羅?若比丘多聞持法、持毗尼、持摩夷,不與作伴法非法乃至說不說,是為不與善伴捉舍羅。
雲何令非法比丘多捉舍羅?彼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多有如法比丘,我今當捉非法舍羅,令非法比丘多。
’是為令非法比丘多捉舍羅。
雲何知多非法比丘多捉舍羅?彼比丘作如是念:‘此诤事非法比丘多為非法伴捉舍羅。
’是為知非法比丘多捉舍羅。
雲何欲令僧破捉舍羅?彼作如是念:‘此诤事如法比丘多,我今捉非法舍羅令衆僧破。
’是為欲令衆僧破捉舍羅。
雲何知僧當破捉舍羅?彼比丘知非法比丘多,為非法伴黨捉舍羅,是為知僧當破捉舍羅。
雲何非法捉舍羅?白二白四羯磨,白異羯磨異,是為非法捉舍羅。
雲何别衆捉舍羅?同一界羯磨不盡集,應囑授者不囑授,在現前應呵者便呵,是為别衆捉舍羅。
雲何以小犯事捉舍羅?或念犯罪、或不故犯、或發心作如是捉舍羅,是為小犯事捉舍羅。
雲何不如所見捉舍羅?異見異忍捉舍羅,是為不如所見捉舍羅。
是為十種非法捉舍羅。
複有十如法捉舍羅,解捉舍羅乃至如所見捉舍羅,是為十如法捉舍羅(此即反上十不如法捉舍羅也。
)有五種平當人:或有人身不作口作,或有人口不作身作,或有人身不作口不作,或有人身作口作,或有人不愛、不恚、不怖、不癡。
雲何有人身不作口作?有人身不現相、口說言教,是為有人身不作口作。
雲何有人口不作身作?有人身現相、口不說言教,是為有人口不作身作。
雲何有人身不作口不作?有人身不現相、口不說言教,是為身不作口不作。
雲何身作口作?有人身現相、口說言教,是為身作口作。
是中有人,不愛、不恚、不怖、不癡,此人于彼人中,最為尊貴殊勝第一,猶若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最勝無比。
如是不愛、不恚、不怖、不癡,于彼人中,最為尊貴殊勝無比,是為五種平當人。
” 四分律卷第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