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七(三分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诤者,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
是中現前義如上。
若彼诤比丘在道路,不能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者,彼诤比丘應至彼僧中上座有智慧人前作如是言:‘我此诤事如是起、如實因是起,僧作如是滅,我不忍可,是故來至長老所。
善哉長老!為我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
若長老能為我等滅此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者,我等當于長老前舍此诤事。
若長老不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我等自在作诤,更令罪深重,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諸比丘住止不安樂。
’彼诤比丘應如是在僧前舍此诤事。
此僧應語彼诤比丘言:‘長老!诤事若如是起、如實如所因起,如彼衆僧滅诤,若能如實說者,我等當量宜能滅此诤事不?若長老诤事如是起、如實如所因起,如衆僧滅诤,而不如實說。
如是長老此诤事更深重,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诤事不得滅,諸比丘不得安樂住。
’彼僧應作如是受诤,受已應斷決。
若彼诤比丘是下座者,應語言:‘小出!我等自共評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若诤比丘是上座者,僧應自避至餘處共評斷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衆僧作如是念:‘我等若在僧前評此事,恐更有餘事起,令彼此善惡言說不了。
我等甯可與諸智慧人别集一處共評此事。
’” 佛告阿難:“彼時僧即應作白,共評此事。
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集諸智慧者共别評斷事。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已共評斷事。
若比丘有十法者,應差别評斷事。
何等十?一、持戒具足。
二、多聞。
三、若誦二部毗尼極利。
四、若廣解其義。
五、若善巧言語辭辯了了,堪任問答令彼歡喜。
六、若诤事起能滅。
七、不愛。
八、不恚。
九、不怖。
十、不癡。
有如此十法者,應差共别評斷事。
彼有十法者,應别住一處共評斷此事。
斷事比丘中,有不誦戒者,不知戒毗尼,便舍正義作非法語。
僧應白遣此比丘出,應如是白:‘大德僧聽!彼某甲比丘,不誦戒不知戒毗尼,便舍正義作非法語。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遣此比丘出。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已遣出。
” 佛語阿難:“彼坐斷事比丘中,有誦戒不誦戒毗尼。
彼舍正義說少許文。
”佛告阿難:“僧應作白遣此斷事比丘出。
應如是白:‘大德僧聽!彼某甲比丘,誦戒不誦戒毗尼,彼舍正義說少許文。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遣此比丘出。
白如是。
’白已遣出。
若評斷事比丘中,有法師在座,彼舍正義,以言辭力強說。
”佛告阿難:“僧應作白遣此比丘出。
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法師,舍正法義以言辭力強說。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遣此比丘出。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已遣出。
若評斷事比丘坐中,誦戒誦毗尼,彼順正義如法說。
”佛告阿難:“僧應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佐助此比丘。
若彼诤事,彼僧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者,今此僧應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
若彼僧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今此僧亦忍可此事。
僧即應語彼诤比丘言:‘若彼僧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我等亦忍可此事如法滅诤。
今我等亦當作如是滅诤。
’若作如是得滅诤者,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
現前義法乃至界亦如上。
若诤事如法滅已,後發起者波逸提如上。
“彼诤比丘不忍可第二僧作如是滅诤,聞彼住處有衆多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
彼诤比丘應往彼持法持律持摩夷比丘所。
若彼比丘至中道能滅诤事者,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
是中現前者,雲何現前?法、毗尼、人、僧界如上。
如法滅诤已,後更發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若彼诤比丘,不能中道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事,彼诤比丘應往彼衆多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者所作如是言:‘長老!我此诤事因如是起,如是實因是起,僧作如是滅诤,第二僧亦作如是滅。
我不忍可,故來至長老間。
善哉長老!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我當于長老間舍此诤事。
若長老不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我等便自在作诤,更令罪深重。
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諸比丘住止不安樂。
’彼诤比丘應在彼衆多比丘前舍此诤事。
彼衆多比丘應語此诤比丘言:‘若長老此诤事如所起、如實如所因起,如第二僧滅诤如實說,說已舍诤,我等當量宜能滅此诤不?若長老不如實說者,此诤事自在,作罪更深重,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者,諸比丘住止不安樂。
’阿難!彼衆多比丘,應作如是受诤,受诤已決斷。
若彼诤比丘是下座者,應語言:‘汝小避!我等欲評斷事。
’若是上座者,應自避餘處共評斷此事。
若彼僧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第二僧亦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衆多比丘應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
若彼僧如法滅诤,第二僧亦如法滅诤,衆多比丘亦應忍可此事,應語彼诤比丘言:‘如彼第二僧滅诤,我等亦忍可,今當作如是滅诤。
’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
是中現前者,法、毗尼、人亦如上。
如法滅诤已,後更發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往二比丘所持法、持律、持摩夷亦如是。
往一比丘所持法乃至持摩夷亦如是。
” 爾時舍衛國比丘诤,時舍衛衆僧如法滅诤。
彼诤比丘,不忍可僧滅诤事,聞彼住處亦如上。
衆多比丘亦如上。
二比丘一比丘亦如上。
彼诤比丘,不忍可舍衛僧滅诤,乃至一比丘,便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呵責彼诤比丘言:“
是中現前義如上。
若彼诤比丘在道路,不能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者,彼诤比丘應至彼僧中上座有智慧人前作如是言:‘我此诤事如是起、如實因是起,僧作如是滅,我不忍可,是故來至長老所。
善哉長老!為我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
若長老能為我等滅此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者,我等當于長老前舍此诤事。
若長老不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我等自在作诤,更令罪深重,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諸比丘住止不安樂。
’彼诤比丘應如是在僧前舍此诤事。
此僧應語彼诤比丘言:‘長老!诤事若如是起、如實如所因起,如彼衆僧滅诤,若能如實說者,我等當量宜能滅此诤事不?若長老诤事如是起、如實如所因起,如衆僧滅诤,而不如實說。
如是長老此诤事更深重,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诤事不得滅,諸比丘不得安樂住。
’彼僧應作如是受诤,受已應斷決。
若彼诤比丘是下座者,應語言:‘小出!我等自共評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若诤比丘是上座者,僧應自避至餘處共評斷此事,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衆僧作如是念:‘我等若在僧前評此事,恐更有餘事起,令彼此善惡言說不了。
我等甯可與諸智慧人别集一處共評此事。
’” 佛告阿難:“彼時僧即應作白,共評此事。
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集諸智慧者共别評斷事。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已共評斷事。
若比丘有十法者,應差别評斷事。
何等十?一、持戒具足。
二、多聞。
三、若誦二部毗尼極利。
四、若廣解其義。
五、若善巧言語辭辯了了,堪任問答令彼歡喜。
六、若诤事起能滅。
七、不愛。
八、不恚。
九、不怖。
十、不癡。
有如此十法者,應差共别評斷事。
彼有十法者,應别住一處共評斷此事。
斷事比丘中,有不誦戒者,不知戒毗尼,便舍正義作非法語。
僧應白遣此比丘出,應如是白:‘大德僧聽!彼某甲比丘,不誦戒不知戒毗尼,便舍正義作非法語。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遣此比丘出。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已遣出。
” 佛語阿難:“彼坐斷事比丘中,有誦戒不誦戒毗尼。
彼舍正義說少許文。
”佛告阿難:“僧應作白遣此斷事比丘出。
應如是白:‘大德僧聽!彼某甲比丘,誦戒不誦戒毗尼,彼舍正義說少許文。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遣此比丘出。
白如是。
’白已遣出。
若評斷事比丘中,有法師在座,彼舍正義,以言辭力強說。
”佛告阿難:“僧應作白遣此比丘出。
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法師,舍正法義以言辭力強說。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遣此比丘出。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已遣出。
若評斷事比丘坐中,誦戒誦毗尼,彼順正義如法說。
”佛告阿難:“僧應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佐助此比丘。
若彼诤事,彼僧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者,今此僧應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
若彼僧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今此僧亦忍可此事。
僧即應語彼诤比丘言:‘若彼僧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我等亦忍可此事如法滅诤。
今我等亦當作如是滅诤。
’若作如是得滅诤者,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
現前義法乃至界亦如上。
若诤事如法滅已,後發起者波逸提如上。
“彼诤比丘不忍可第二僧作如是滅诤,聞彼住處有衆多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
彼诤比丘應往彼持法持律持摩夷比丘所。
若彼比丘至中道能滅诤事者,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
是中現前者,雲何現前?法、毗尼、人、僧界如上。
如法滅诤已,後更發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若彼诤比丘,不能中道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事,彼诤比丘應往彼衆多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者所作如是言:‘長老!我此诤事因如是起,如是實因是起,僧作如是滅诤,第二僧亦作如是滅。
我不忍可,故來至長老間。
善哉長老!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我當于長老間舍此诤事。
若長老不能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我等便自在作诤,更令罪深重。
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者,諸比丘住止不安樂。
’彼诤比丘應在彼衆多比丘前舍此诤事。
彼衆多比丘應語此诤比丘言:‘若長老此诤事如所起、如實如所因起,如第二僧滅诤如實說,說已舍诤,我等當量宜能滅此诤不?若長老不如實說者,此诤事自在,作罪更深重,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者,諸比丘住止不安樂。
’阿難!彼衆多比丘,應作如是受诤,受诤已決斷。
若彼诤比丘是下座者,應語言:‘汝小避!我等欲評斷事。
’若是上座者,應自避餘處共評斷此事。
若彼僧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诤,第二僧亦不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衆多比丘應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此诤事。
若彼僧如法滅诤,第二僧亦如法滅诤,衆多比丘亦應忍可此事,應語彼诤比丘言:‘如彼第二僧滅诤,我等亦忍可,今當作如是滅诤。
’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
是中現前者,法、毗尼、人亦如上。
如法滅诤已,後更發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往二比丘所持法、持律、持摩夷亦如是。
往一比丘所持法乃至持摩夷亦如是。
” 爾時舍衛國比丘诤,時舍衛衆僧如法滅诤。
彼诤比丘,不忍可僧滅诤事,聞彼住處亦如上。
衆多比丘亦如上。
二比丘一比丘亦如上。
彼诤比丘,不忍可舍衛僧滅诤,乃至一比丘,便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即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呵責彼诤比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