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七(三分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互共诤言,是為言诤無記。
覓诤是善、不善、無記耶?覓诤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覓诤是善?是中比丘善心共相伺覓,以三舉事:破戒、破見、破威儀見聞疑,内有五法,令此人無犯無垢污、清淨罪得出,莫令此人有惡名稱流布,以如是相覓罪共語,不妄求伴勢力安慰其心,作舉作憶念、安此事不安此事、不癡令脫,是為覓诤事善。
雲何覓诤事不善?若比丘共比丘以不善心覓罪,以三舉事:破戒、破見、破威儀見聞疑,内無五法,欲令此人有犯垢穢不清淨、罪不出,欲令此人不善名流布,以如是相覓罪共語,不妄求伴勢力、不安慰其心,作舉作憶念、安此事不安此事、癡不脫,是為覓诤事不善。
雲何覓诤事無記?比丘共比丘無記心覓罪,以三舉事:破戒、破見、破威儀見聞疑,以如是相覓罪共語,不妄求伴勢力安慰其心,作舉作憶念、安此事不安此事、無癡令脫,是為覓诤事無記。
“犯诤是善、是不善、是無記也。
犯诤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犯诤是不善?若凡夫人學人故犯罪,是為犯诤不善。
雲何犯诤無記?若凡夫人學人不故犯戒,無著人不故犯戒,是為犯诤無記。
“事诤是善、是不善、是無記,事诤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事诤善?比丘以善心言诤中事作、覓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為事诤善。
雲何事诤不善?以不善心言诤中事作、覓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為事诤不善。
若以無記心作,是為事诤無記。
“言 言诤 言诤言 言诤诤言 “或有言即是言诤,或有言非言诤,或有言诤即是言,或有言即是诤。
或有言非诤,或有诤即是言,或有诤非言。
雲何有言即是言诤?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說不說,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鬥彼此不和,是為有言即是言诤。
雲何有言非言诤?若父共兒語、兒共父語、兒共母語、母共兒語、兄共弟語、弟共兄語、妹共姊語、姊共妹語,若複餘人共語,是為有言非言诤。
雲何言诤即是言?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說不說,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鬥彼此不和,是為言诤即是言。
雲何言即是诤?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說不說,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鬥彼此不和,是為有言即是诤。
雲何言不诤?兒共父語、父共兒語、兒共母語、母共兒語、弟共兄語、兄共弟語、妹共姊語、姊共妹語,若複與餘人共語,是為言而不诤。
雲何诤即是言?若比丘共比丘诤,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說不說,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鬥彼此不和,是為诤即是言。
雲何诤而非言?除言诤,若餘诤事,覓诤、犯诤、事诤,是為诤而非言。
覓覓诤,覓诤覓,覓诤,诤覓(此四句曲解,如上言诤四句不異,故不複重出,此言覓即是覓诤,犯诤、事诤亦如上)。
“若一比丘,在一比丘現前好言教語,若擯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當受行是。
’如是诤事得滅。
是為非法滅诤非法相似現前毗尼。
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二比丘,為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三比丘,為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若僧,為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若一比丘,在一比丘前好言教語,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汝當受是忍可。
’若作如是诤得滅,是為如法滅诤現前毗尼。
是中雲何現前法、毗尼、人。
雲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诤者是。
雲何毗尼現前?所持毗尼滅诤者是。
雲何人現前?言議往返者是。
若比丘诤事滅已,若更發起者波逸提。
若後來比丘,若新受戒者,謂是初诤,若更發起者波逸提。
如是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二比丘,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三比丘,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僧為一比丘好言教語,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受是忍是。
’若如是诤事滅,是為如法滅诤現前毗尼。
雲何現前法、毗尼、人、僧界。
雲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诤者是。
雲何毗尼現前?所持毗尼滅诤者是。
雲何人現前?言義往返者是。
雲何僧現前?同羯磨和合集一處,不來者囑授在現前,應呵者不呵者是。
雲何界現前?在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
若诤事滅,若更發起者波逸提。
若後來比丘、新受戒者,謂是初诤而更發起者,波逸提。
與欲已後悔者波逸提。
僧為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 爾時阿難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世尊言:“言诤以幾滅滅?”佛告阿難:“言诤以二滅滅,以現前毗尼,用多人語。
”阿難又問:“頗有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耶?”佛告阿難:“有。
”問言:“何者是?”佛言:“若一比丘,為一比丘現前好言教語,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受是忍是。
’如是诤事得滅,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不用多人語。
現前義如上。
一比丘,為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二比丘。
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三比丘,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僧為一比丘好言教語,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受是忍是。
’若如是诤事滅,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
現前義如上。
僧為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 佛語阿難:“彼诤比丘,不忍可僧作如是滅诤,聞異住處有好衆僧好上座智慧人,彼诤比丘以此诤事故應往彼住處。
若在道路,能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
覓诤是善、不善、無記耶?覓诤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覓诤是善?是中比丘善心共相伺覓,以三舉事:破戒、破見、破威儀見聞疑,内有五法,令此人無犯無垢污、清淨罪得出,莫令此人有惡名稱流布,以如是相覓罪共語,不妄求伴勢力安慰其心,作舉作憶念、安此事不安此事、不癡令脫,是為覓诤事善。
雲何覓诤事不善?若比丘共比丘以不善心覓罪,以三舉事:破戒、破見、破威儀見聞疑,内無五法,欲令此人有犯垢穢不清淨、罪不出,欲令此人不善名流布,以如是相覓罪共語,不妄求伴勢力、不安慰其心,作舉作憶念、安此事不安此事、癡不脫,是為覓诤事不善。
雲何覓诤事無記?比丘共比丘無記心覓罪,以三舉事:破戒、破見、破威儀見聞疑,以如是相覓罪共語,不妄求伴勢力安慰其心,作舉作憶念、安此事不安此事、無癡令脫,是為覓诤事無記。
“犯诤是善、是不善、是無記也。
犯诤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犯诤是不善?若凡夫人學人故犯罪,是為犯诤不善。
雲何犯诤無記?若凡夫人學人不故犯戒,無著人不故犯戒,是為犯诤無記。
“事诤是善、是不善、是無記,事诤或善、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事诤善?比丘以善心言诤中事作、覓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為事诤善。
雲何事诤不善?以不善心言诤中事作、覓诤中事作、犯诤中事作,是為事诤不善。
若以無記心作,是為事诤無記。
“言 言诤 言诤言 言诤诤言 “或有言即是言诤,或有言非言诤,或有言诤即是言,或有言即是诤。
或有言非诤,或有诤即是言,或有诤非言。
雲何有言即是言诤?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說不說,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鬥彼此不和,是為有言即是言诤。
雲何有言非言诤?若父共兒語、兒共父語、兒共母語、母共兒語、兄共弟語、弟共兄語、妹共姊語、姊共妹語,若複餘人共語,是為有言非言诤。
雲何言诤即是言?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說不說,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鬥彼此不和,是為言诤即是言。
雲何言即是诤?若比丘共比丘诤言,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說不說,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鬥彼此不和,是為有言即是诤。
雲何言不诤?兒共父語、父共兒語、兒共母語、母共兒語、弟共兄語、兄共弟語、妹共姊語、姊共妹語,若複與餘人共語,是為言而不诤。
雲何诤即是言?若比丘共比丘诤,以十八事法非法乃至說不說,以如是相共诤言,互共鬥彼此不和,是為诤即是言。
雲何诤而非言?除言诤,若餘诤事,覓诤、犯诤、事诤,是為诤而非言。
覓覓诤,覓诤覓,覓诤,诤覓(此四句曲解,如上言诤四句不異,故不複重出,此言覓即是覓诤,犯诤、事诤亦如上)。
“若一比丘,在一比丘現前好言教語,若擯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當受行是。
’如是诤事得滅。
是為非法滅诤非法相似現前毗尼。
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二比丘,為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三比丘,為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若僧,為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若一比丘,在一比丘前好言教語,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汝當受是忍可。
’若作如是诤得滅,是為如法滅诤現前毗尼。
是中雲何現前法、毗尼、人。
雲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诤者是。
雲何毗尼現前?所持毗尼滅诤者是。
雲何人現前?言議往返者是。
若比丘诤事滅已,若更發起者波逸提。
若後來比丘,若新受戒者,謂是初诤,若更發起者波逸提。
如是一比丘,為二比丘、為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二比丘,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三比丘,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為僧亦如是。
僧為一比丘好言教語,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受是忍是。
’若如是诤事滅,是為如法滅诤現前毗尼。
雲何現前法、毗尼、人、僧界。
雲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诤者是。
雲何毗尼現前?所持毗尼滅诤者是。
雲何人現前?言義往返者是。
雲何僧現前?同羯磨和合集一處,不來者囑授在現前,應呵者不呵者是。
雲何界現前?在界内羯磨作制限者是。
若诤事滅,若更發起者波逸提。
若後來比丘、新受戒者,謂是初诤而更發起者,波逸提。
與欲已後悔者波逸提。
僧為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 爾時阿難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世尊言:“言诤以幾滅滅?”佛告阿難:“言诤以二滅滅,以現前毗尼,用多人語。
”阿難又問:“頗有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耶?”佛告阿難:“有。
”問言:“何者是?”佛言:“若一比丘,為一比丘現前好言教語,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受是忍是。
’如是诤事得滅,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不用多人語。
現前義如上。
一比丘,為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二比丘。
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三比丘,為一比丘、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僧為一比丘好言教語,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
彼作如是言:‘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受是忍是。
’若如是诤事滅,是為阿難!言诤以一滅滅,現前毗尼不用多人語。
現前義如上。
僧為二比丘、三比丘、僧亦如是。
” 佛語阿難:“彼诤比丘,不忍可僧作如是滅诤,聞異住處有好衆僧好上座智慧人,彼诤比丘以此诤事故應往彼住處。
若在道路,能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