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六(三分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船,自恣取寶滿船勿令沉沒。
’時諸賈人受教取寶。
善行教授衆賈人已,更詣餘處。
惡行王子以惡言向衆賈人說之:‘善行王子若安隐還至,當奪汝等寶。
曼今未還,可推船置海而去。
’時惡行說五百賈人,賈人已受其說,推船入海而去。
彼薄福果報,風破其船,五百賈人沒海而死,惡行王子得一船闆,風吹展轉得還趣岸,彼于海邊在貧賤聚落,家家乞食自活。
時善行還至故處,不見衆賈人亦不見船,即便椎胸啼泣懊惱,恐諸賈人為惡鬼羅刹等所害。
時寶渚神語善行言:‘五百賈人非惡鬼羅刹等所害,是惡行王子惡言破壞五百賈人,使推船入海而去。
薄福果報風破其船,五百賈人沒海而死。
惡行王子得一船闆,風吹至岸,彼于海邊乞食自活。
’善行自念:‘我今甯可前至海龍王宮乞如意珠。
’即便引道而去到羅刹渚。
時五百羅刹女出迎,遙見慰問:‘善來童子!欲至何所?’答曰:‘閻浮提衆生皆多貧苦,欲往海龍王宮乞如意寶珠,令閻浮提衆生無貧苦者。
’即複問言:‘欲取何乘?’答言:‘欲取大乘。
’羅刹女言:‘善哉!若汝成最正覺,我當出家作汝弟子。
’報言:‘可爾。
’彼遙見金城中有一金床,龍坐其上。
時善行王子即往金城至彼龍所。
時龍王遙見慰問:‘善來童子!欲何所至?’答言:‘龍王知不?閻浮提衆生皆多貧苦,我欲至海龍王宮取如意珠,令閻浮提人無有貧苦。
’彼即答言:‘海龍王宮難可得至,七日中行水常至膝,複七日中行水至臍,七日中行水至腋,七日中浮而過,七日中行蓮華上,七日中行毒蛇頭上,然後乃至海龍王宮。
汝今可止,我有寶珠,能雨東方二千由旬七寶,今當與汝。
’答言:‘不取,要當至海龍王宮。
’即複問言:‘欲取何乘?’答言:‘欲取大乘。
’複言:‘若汝成最正覺者,我當出家為汝作第一智慧弟子。
’即舍金城。
遙見銀城中有龍王在銀床上坐。
時善行王子往詣銀城至龍王所,龍王遙見慰問:‘善來童子!欲何所至?’答言:‘龍王知不?閻浮提衆生皆多貧苦,我欲至海龍王宮取如意珠,令閻浮提人無有貧苦。
’答言:‘海龍王宮難可得至,七日中行水常至膝,七日中至臍,七日中至腋,七日中浮過,七日中行蓮華上,七日中行毒蛇頭上,然後乃至海龍王宮。
汝今可止,我有寶珠,能雨南方四千由旬七寶,今當與汝。
’答言:‘不取,我要當至海龍王宮。
’即複問言:‘欲取何乘?’答言:‘欲取大乘。
’複言:‘汝若成最正覺者,我當出家為汝作第一神足弟子。
’即舍銀城去。
複見有琉璃城,有龍王坐如上,即與如意珠能雨西方六千由旬寶。
答言:‘不取,我要當至海龍王宮。
’複問言:‘欲取何乘?’答言:‘欲取大乘。
’‘若汝成最正覺時,我當出家為汝作第一多聞弟子。
’時善行即複前行,七日中水至于膝,乃至行蓮花上,乃至毒蛇處,作如是念:‘以何行報生毒蛇中,豈非前世瞋毒報耶?當以何法而降伏之?唯有慈心。
’即思惟慈心三昧。
時諸毒蛇皆悉垂頭,行上而過,至海龍王宮。
時海龍王遙見慰問言:‘善來童子!何所須欲?’答言:‘我今欲得汝髻中如意寶珠。
’答言:‘汝等短壽,此珠價大,非不相與。
今當與汝,但汝命欲終時,還送珠來。
’即解珠與之,并遣二龍,後持珠還。
時善行捉珠求願言:‘若是如意珠者,便當忽然還至修波羅城。
’如意念頃即還修波羅城。
“時惡行王子,聞善行從海安隐而還,即往善行所語言:‘汝知不?我今在貧窮聚落,家家乞食以自生活。
汝從大海安隐而還,為何所得耶?’即答言:‘得此如意寶珠來。
’時善行語言:‘我今疲極,欲小眠息。
’即枕惡行膝上而眠。
時惡行即以佉陀羅木刺刺其兩眼,持珠而去。
彼傷兩眼血流污身,東西慞惶行不見道,遂至月王園中。
時守園老母有二小兒,遙見其來血流污身行不見道,即愍傷之,問言:‘汝何故乃于月王園中行東西慞惶而不見道?’即具為說因緣。
老母語言:‘我有二兒,可共汝戲。
汝今可在此住,當相看視,猶如二兒。
’時惡行即還修羅吒城,至王月益所,白王言:‘王今知不?我海中遇大風破船,五百賈人沒在海中,唯我安隐而還。
’王言:‘汝從海安隐而還,為得何等?’答言:‘得此如意寶珠。
’王即問言:‘此珠何所能作耶?’答言:‘不知。
’時王即取珠付藏,賞之。
時惡行即遣使語鄰國王月:‘善行與五百賈人入海取寶,水所漂沒,汝今可與我女。
’王即報言:‘須我語女。
’王即喚女告之:‘善行與五百賈人入海取寶為水所漂,惡行安隐而還,今欲索汝為婦。
’答言:‘不能,我欲自出求夫。
’時王即令國中皆令聚集;莊嚴其女,出外東西求覓夫。
時善行即調其琴而彈之,出美音聲在園中住。
時王女見之,即往白王言:‘王今知不?我欲得此人為夫。
’王言:‘此是盲人。
’女答王言:‘無苦。
’時王月即喚善行,問言:‘童子!汝是何人?’答言:‘王今知不?我是王月益第一太子善行。
’王言:‘何故傷眼耶?’即以上因緣具白王。
王言:‘汝若是王月益子者,今當發願令眼平複。
’善行即發善願:‘若我為閻浮提衆生貧苦苦厄故,入海求如意寶珠,欲令閻浮提衆生無有窮乏,并及惡行王子,以惡言破壞五百賈人,舍我而還。
複以佉陀羅木刺破我兩眼,持我如意珠而還,我于彼人無有惡心。
若我真誠無虛者,眼當平複如故。
’時發願亦竟眼尋平複。
時王即極好莊嚴其女以适之。
王即遣使,語王月益言:‘汝今知不?王子善行,安隐從海而還,今極好莊嚴,我女以适之,今當往修羅吒城。
’時王月益即敕國内種種莊嚴。
于是王子善行往修羅吒城,頭面禮王足已,具以因緣白王。
王即敕人殺惡行。
善行白王言:‘願不須殺。
’時王月益遣惡行令出國,善行問王言:‘惡行持珠來,今為所在?’王言:‘今在庫中。
’白王言:‘可出珠。
’王即出珠。
善行即淨洗浴身着新白淨衣,取珠安置幢頭,着高好殿上,發願言:‘若審是如意寶珠者,當雨滿閻浮提七寶,其有病者皆令除愈。
’發願頃間即雨滿閻浮提七寶。
“後于異時,王月益喪,即以善行為王。
時王子惡行,來至善行所白言:‘我今在外,家家乞食以自存活。
’王答言:‘汝可守護我頭,當以我所食與汝。
’答王言:‘爾。
’後于異時,王小眠睡,惡行念言:‘今可斷命。
’即拔刀斫之。
時惡行臂尋自堕,即自稱禍。
王便覺問言:‘童子何故稱禍?’答王言:‘天自造其業。
’王言:‘何故耶?’以此因緣白王。
王言:‘實是汝自造其業。
’” 佛告諸比丘:“王月益者豈異人乎!今白淨王是。
第一夫人者,即今母摩耶是。
爾時月王者,今執仗釋種是。
時月王女者,今瞿夷是。
時守園老母者,今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是。
二兒者,今難陀、阿難是。
時善行者,我身是。
時惡行者,今提婆達多是。
五百賈人者,今五百比丘是。
昔以惡教破此諸人,今亦複以惡教破之。
” 爾時優波離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雲何破僧?齊幾人名為破僧?誰破和合僧?”佛言:“優波離!有二事破僧:妄語、相似語,以此二事故破僧。
優波離!複有二事破僧:作羯磨、取舍羅。
優波離!一比丘不能破僧,雖求方便亦不能破僧,亦非比丘尼,非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破僧,雖求方便破僧亦不能破僧。
優波離!此衆一比丘、彼衆一比丘,彼行破僧舍羅、作羯磨,如是不能破僧,但令僧塵垢,二人、三人亦如是。
優波離!若此衆四人若過、彼衆四人若過,行破僧舍羅、作羯磨。
優波離!齊是名為破僧,是為破和合僧。
” 優波離複問:“破和合僧為得何等?”佛言:“破和合僧者,泥犁中受罪一劫不療。
”“僧破已能和合者得何等?”佛言:“得梵天福一劫受樂。
”而說偈言: “衆僧和合樂, 和合不诤競; 和合則有法, 常得勤修道; 能和合衆僧, 一劫受天樂。
” 優波離複問:“一切破僧者皆堕地獄一劫受苦不?”佛語:“優波離!一切破僧人,不必盡堕地獄受苦一劫。
優波離!若比丘非法言法,堅持此法破和合僧,彼自知非法想破,便作非法想說如是言:‘此是法、此是毗尼、是佛所教。
’異見畏忍行破僧舍羅。
優波離!如此破僧者,一劫泥犁中受苦不療。
若比丘,非法說法,堅持此事,方便破僧,非法想破法想說:‘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行破僧舍羅、作羯磨。
優波離!如是破僧人,一劫泥犁中受苦不療。
法想破非法想說亦如是。
優波離!若比丘非法說法,堅持此事,破和合僧,彼法想破法想說:‘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不異見、不異忍,行破僧舍羅、作羯磨。
如是優波離!此人不堕地獄一劫受苦。
疑不疑四句亦如是,非法想疑四句亦如是,如是乃至說不說亦如是。
”(破僧揵度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四十六
’時諸賈人受教取寶。
善行教授衆賈人已,更詣餘處。
惡行王子以惡言向衆賈人說之:‘善行王子若安隐還至,當奪汝等寶。
曼今未還,可推船置海而去。
’時惡行說五百賈人,賈人已受其說,推船入海而去。
彼薄福果報,風破其船,五百賈人沒海而死,惡行王子得一船闆,風吹展轉得還趣岸,彼于海邊在貧賤聚落,家家乞食自活。
時善行還至故處,不見衆賈人亦不見船,即便椎胸啼泣懊惱,恐諸賈人為惡鬼羅刹等所害。
時寶渚神語善行言:‘五百賈人非惡鬼羅刹等所害,是惡行王子惡言破壞五百賈人,使推船入海而去。
薄福果報風破其船,五百賈人沒海而死。
惡行王子得一船闆,風吹至岸,彼于海邊乞食自活。
’善行自念:‘我今甯可前至海龍王宮乞如意珠。
’即便引道而去到羅刹渚。
時五百羅刹女出迎,遙見慰問:‘善來童子!欲至何所?’答曰:‘閻浮提衆生皆多貧苦,欲往海龍王宮乞如意寶珠,令閻浮提衆生無貧苦者。
’即複問言:‘欲取何乘?’答言:‘欲取大乘。
’羅刹女言:‘善哉!若汝成最正覺,我當出家作汝弟子。
’報言:‘可爾。
’彼遙見金城中有一金床,龍坐其上。
時善行王子即往金城至彼龍所。
時龍王遙見慰問:‘善來童子!欲何所至?’答言:‘龍王知不?閻浮提衆生皆多貧苦,我欲至海龍王宮取如意珠,令閻浮提人無有貧苦。
’彼即答言:‘海龍王宮難可得至,七日中行水常至膝,複七日中行水至臍,七日中行水至腋,七日中浮而過,七日中行蓮華上,七日中行毒蛇頭上,然後乃至海龍王宮。
汝今可止,我有寶珠,能雨東方二千由旬七寶,今當與汝。
’答言:‘不取,要當至海龍王宮。
’即複問言:‘欲取何乘?’答言:‘欲取大乘。
’複言:‘若汝成最正覺者,我當出家為汝作第一智慧弟子。
’即舍金城。
遙見銀城中有龍王在銀床上坐。
時善行王子往詣銀城至龍王所,龍王遙見慰問:‘善來童子!欲何所至?’答言:‘龍王知不?閻浮提衆生皆多貧苦,我欲至海龍王宮取如意珠,令閻浮提人無有貧苦。
’答言:‘海龍王宮難可得至,七日中行水常至膝,七日中至臍,七日中至腋,七日中浮過,七日中行蓮華上,七日中行毒蛇頭上,然後乃至海龍王宮。
汝今可止,我有寶珠,能雨南方四千由旬七寶,今當與汝。
’答言:‘不取,我要當至海龍王宮。
’即複問言:‘欲取何乘?’答言:‘欲取大乘。
’複言:‘汝若成最正覺者,我當出家為汝作第一神足弟子。
’即舍銀城去。
複見有琉璃城,有龍王坐如上,即與如意珠能雨西方六千由旬寶。
答言:‘不取,我要當至海龍王宮。
’複問言:‘欲取何乘?’答言:‘欲取大乘。
’‘若汝成最正覺時,我當出家為汝作第一多聞弟子。
’時善行即複前行,七日中水至于膝,乃至行蓮花上,乃至毒蛇處,作如是念:‘以何行報生毒蛇中,豈非前世瞋毒報耶?當以何法而降伏之?唯有慈心。
’即思惟慈心三昧。
時諸毒蛇皆悉垂頭,行上而過,至海龍王宮。
時海龍王遙見慰問言:‘善來童子!何所須欲?’答言:‘我今欲得汝髻中如意寶珠。
’答言:‘汝等短壽,此珠價大,非不相與。
今當與汝,但汝命欲終時,還送珠來。
’即解珠與之,并遣二龍,後持珠還。
時善行捉珠求願言:‘若是如意珠者,便當忽然還至修波羅城。
’如意念頃即還修波羅城。
“時惡行王子,聞善行從海安隐而還,即往善行所語言:‘汝知不?我今在貧窮聚落,家家乞食以自生活。
汝從大海安隐而還,為何所得耶?’即答言:‘得此如意寶珠來。
’時善行語言:‘我今疲極,欲小眠息。
’即枕惡行膝上而眠。
時惡行即以佉陀羅木刺刺其兩眼,持珠而去。
彼傷兩眼血流污身,東西慞惶行不見道,遂至月王園中。
時守園老母有二小兒,遙見其來血流污身行不見道,即愍傷之,問言:‘汝何故乃于月王園中行東西慞惶而不見道?’即具為說因緣。
老母語言:‘我有二兒,可共汝戲。
汝今可在此住,當相看視,猶如二兒。
’時惡行即還修羅吒城,至王月益所,白王言:‘王今知不?我海中遇大風破船,五百賈人沒在海中,唯我安隐而還。
’王言:‘汝從海安隐而還,為得何等?’答言:‘得此如意寶珠。
’王即問言:‘此珠何所能作耶?’答言:‘不知。
’時王即取珠付藏,賞之。
時惡行即遣使語鄰國王月:‘善行與五百賈人入海取寶,水所漂沒,汝今可與我女。
’王即報言:‘須我語女。
’王即喚女告之:‘善行與五百賈人入海取寶為水所漂,惡行安隐而還,今欲索汝為婦。
’答言:‘不能,我欲自出求夫。
’時王即令國中皆令聚集;莊嚴其女,出外東西求覓夫。
時善行即調其琴而彈之,出美音聲在園中住。
時王女見之,即往白王言:‘王今知不?我欲得此人為夫。
’王言:‘此是盲人。
’女答王言:‘無苦。
’時王月即喚善行,問言:‘童子!汝是何人?’答言:‘王今知不?我是王月益第一太子善行。
’王言:‘何故傷眼耶?’即以上因緣具白王。
王言:‘汝若是王月益子者,今當發願令眼平複。
’善行即發善願:‘若我為閻浮提衆生貧苦苦厄故,入海求如意寶珠,欲令閻浮提衆生無有窮乏,并及惡行王子,以惡言破壞五百賈人,舍我而還。
複以佉陀羅木刺破我兩眼,持我如意珠而還,我于彼人無有惡心。
若我真誠無虛者,眼當平複如故。
’時發願亦竟眼尋平複。
時王即極好莊嚴其女以适之。
王即遣使,語王月益言:‘汝今知不?王子善行,安隐從海而還,今極好莊嚴,我女以适之,今當往修羅吒城。
’時王月益即敕國内種種莊嚴。
于是王子善行往修羅吒城,頭面禮王足已,具以因緣白王。
王即敕人殺惡行。
善行白王言:‘願不須殺。
’時王月益遣惡行令出國,善行問王言:‘惡行持珠來,今為所在?’王言:‘今在庫中。
’白王言:‘可出珠。
’王即出珠。
善行即淨洗浴身着新白淨衣,取珠安置幢頭,着高好殿上,發願言:‘若審是如意寶珠者,當雨滿閻浮提七寶,其有病者皆令除愈。
’發願頃間即雨滿閻浮提七寶。
“後于異時,王月益喪,即以善行為王。
時王子惡行,來至善行所白言:‘我今在外,家家乞食以自存活。
’王答言:‘汝可守護我頭,當以我所食與汝。
’答王言:‘爾。
’後于異時,王小眠睡,惡行念言:‘今可斷命。
’即拔刀斫之。
時惡行臂尋自堕,即自稱禍。
王便覺問言:‘童子何故稱禍?’答王言:‘天自造其業。
’王言:‘何故耶?’以此因緣白王。
王言:‘實是汝自造其業。
’” 佛告諸比丘:“王月益者豈異人乎!今白淨王是。
第一夫人者,即今母摩耶是。
爾時月王者,今執仗釋種是。
時月王女者,今瞿夷是。
時守園老母者,今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是。
二兒者,今難陀、阿難是。
時善行者,我身是。
時惡行者,今提婆達多是。
五百賈人者,今五百比丘是。
昔以惡教破此諸人,今亦複以惡教破之。
” 爾時優波離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雲何破僧?齊幾人名為破僧?誰破和合僧?”佛言:“優波離!有二事破僧:妄語、相似語,以此二事故破僧。
優波離!複有二事破僧:作羯磨、取舍羅。
優波離!一比丘不能破僧,雖求方便亦不能破僧,亦非比丘尼,非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破僧,雖求方便破僧亦不能破僧。
優波離!此衆一比丘、彼衆一比丘,彼行破僧舍羅、作羯磨,如是不能破僧,但令僧塵垢,二人、三人亦如是。
優波離!若此衆四人若過、彼衆四人若過,行破僧舍羅、作羯磨。
優波離!齊是名為破僧,是為破和合僧。
” 優波離複問:“破和合僧為得何等?”佛言:“破和合僧者,泥犁中受罪一劫不療。
”“僧破已能和合者得何等?”佛言:“得梵天福一劫受樂。
”而說偈言: “衆僧和合樂, 和合不诤競; 和合則有法, 常得勤修道; 能和合衆僧, 一劫受天樂。
” 優波離複問:“一切破僧者皆堕地獄一劫受苦不?”佛語:“優波離!一切破僧人,不必盡堕地獄受苦一劫。
優波離!若比丘非法言法,堅持此法破和合僧,彼自知非法想破,便作非法想說如是言:‘此是法、此是毗尼、是佛所教。
’異見畏忍行破僧舍羅。
優波離!如此破僧者,一劫泥犁中受苦不療。
若比丘,非法說法,堅持此事,方便破僧,非法想破法想說:‘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行破僧舍羅、作羯磨。
優波離!如是破僧人,一劫泥犁中受苦不療。
法想破非法想說亦如是。
優波離!若比丘非法說法,堅持此事,破和合僧,彼法想破法想說:‘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不異見、不異忍,行破僧舍羅、作羯磨。
如是優波離!此人不堕地獄一劫受苦。
疑不疑四句亦如是,非法想疑四句亦如是,如是乃至說不說亦如是。
”(破僧揵度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