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六(三分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
’應語令莫遮。
若言:‘有。
’應問言:‘何等五?’若不能說,應教令莫遮。
若能說,應問言:‘汝問上座未?’若言:‘未。
’應教令問。
若言:‘已問。
’應問言:‘汝問中座未?’若言:‘未。
’應教令問。
若言:‘已問。
’應問:‘汝已問彼比丘未?’若言:‘未問。
’應教令問。
此比丘應往彼比丘所語言:‘我欲遮長老說戒,願見聽。
’彼應問言:‘汝内有五法不?’若言:‘無。
’應教令莫遮。
若言:‘有。
’應問言:‘何等五?’若不能說,應教令莫遮。
若能說,應問言:‘汝問上座未?’若未問,應教令問;中下座亦如是。
彼比丘應自觀察,我此事得比丘伴不?若不得伴,應語彼比丘言:‘莫遮。
’得比丘伴,應語言:‘便可随時。
’” 爾時有異住處,布薩時有比丘犯僧殘,作如是念:“我當雲何?”即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異住處,有比丘犯僧殘罪,衆僧應與波利婆沙與波利婆沙,應與本日治便與,應與摩那埵便與,應與出罪便與出罪。
” 爾時有異住處,有比丘犯波逸提。
是中有比丘,或言犯波逸提,或言犯波羅提提舍尼。
彼比丘作是念:“我當雲何?”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異住處比丘犯波逸提。
或言犯波逸提,或言犯波羅提提舍尼。
是中有見犯波逸提比丘者,将彼比丘至眼見不聞處,教如法忏悔。
忏悔已,至彼比丘所語言:‘此比丘已如法忏悔。
’應作如是已說戒。
” 時有異住處,有比丘犯偷蘭遮。
是中比丘,或言犯偷蘭遮,或言犯波羅夷。
是中言犯偷蘭遮者,皆是多聞、學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得伴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種種外道、沙門、婆羅門。
是中言犯波羅夷者,皆多聞、學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得伴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國王、大臣、種種外道、沙門、婆羅門。
彼作如是念:“若今日說戒,令僧鬥诤共相诽謗、令僧破壞、令僧塵垢、令僧别異住,我當雲何?”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異住處比丘犯偷蘭遮,是中或言犯偷蘭遮、或言犯波羅夷。
言犯偷蘭遮者,皆是多聞乃至持摩夷,得比丘比丘尼伴黨,乃至沙門外道婆羅門。
言犯波羅夷者,皆是多聞乃至持摩夷,得比丘比丘尼伴黨,乃至沙門外道婆羅門,彼作如是念:‘若今日說戒,令僧鬥诤共相诽謗、令僧破壞、令僧塵垢、令僧别異住。
’若比丘重此破僧事者,不應此日說戒。
”佛言:“聽遮說戒。
” 時六群比丘聞佛聽遮說戒,便遮清淨比丘說戒。
佛言:“不應遮清淨比丘說戒。
汝曹善聽!雖遮說戒不成遮,遮無根作不成遮,遮有根作成遮;遮無根不作不成遮,遮有根不作成遮;遮無根作不作不成遮,遮有根作不作成遮;遮無根有餘作不作亦如是,遮無根無餘作不作亦如是。
若五種說戒,未說戒遮說戒不成遮,若說戒竟遮說戒不成遮,若說戒時遮說戒成遮。
若遮說戒比丘,身行不清淨、口行不清淨、邪命癡不能言、不知方便不解問答,餘比丘應語言:‘長老止!不須作此鬥诤。
’應作如是已說戒。
遮說戒比丘,身行清淨,口行不清淨、邪命癡不能言、不知方便不解問答,餘比丘應語言:‘長老止!不須作此鬥诤。
’應如是已說戒。
若遮說戒比丘,身行清淨、口行清淨、邪命癡不能言、不知方便不解問答,餘比丘應語言:‘長老止!不須作此鬥诤。
’應作如是已說戒。
遮說戒比丘,身行清淨、口行清淨、不邪命,有智慧能言、知方便能問答,餘比丘應問言:‘長老!遮此比丘說戒,為以何事故?為破戒耶?為破見、破威儀耶?’若言:‘破戒。
’應問言:‘破何等戒?’若言:‘波羅夷。
’若言:‘僧殘、若偷蘭遮。
’是為破戒。
若言:‘不破戒,破見故遮。
’應問言:‘破何等見?’若言:‘六十二見。
’此是破見。
若言:‘不破見,破威儀故遮。
’應問言:‘破何等威儀?’若言:‘破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惡說。
’是為破威儀。
應問言:‘以何故遮此比丘說戒?以見故耶?以聞疑故耶?’若言:‘見。
’應問言:‘見何事?雲何見?汝在何處?彼在何處?見何等為是波羅夷?為是僧殘?為是波逸提?為是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耶?’若言:‘不見。
’言:‘聞。
’應問言:‘聞何事?從誰聞?為是比丘?為是比丘尼耶?為是優婆塞優婆夷耶?何所聞此比丘為犯波羅夷?為僧殘?為波逸提?為波羅提提舍尼?為偷蘭遮?為突吉羅?為惡說耶?’若言:‘不聞。
為疑故遮。
’應問言:‘疑何事?雲何疑?從誰許聞疑耶?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為疑犯何事?為波羅夷?為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耶?’遮說戒比丘不能答智慧持戒比丘令歡喜者,若遮波羅夷,應與作僧殘已便說戒;若遮僧殘,應與波逸提已便說戒;若遮波逸提,應以餘罪忏悔已便說戒。
若遮說戒比丘能答智慧持戒比丘令歡喜者,若以波羅夷遮,應與滅擯已便說戒;若遮僧殘,應與覆藏已說戒;若應與本日治,與本日治已說戒;若應與摩那埵,與摩那埵已便說戒;應與出罪羯磨,與出罪已說戒;若以波逸提遮者,應如法忏悔已說戒;若以餘事遮,應如法忏悔已說戒。
” 爾時異住處說戒,病比丘遮病比丘說戒,病比丘作如是念:“我當雲何?”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病比丘遮病比丘說戒,餘比丘應語言:‘世尊有如是教,不應遮病比丘,須長老病差、彼比丘病亦差,長老如法說、彼比丘亦當如法說。
’應作如是已說戒。
” 時有異處說戒,時病比丘遮不病比丘說戒。
“餘比丘應語言:‘世尊有如是教,病人不應遮他說戒,須病差當如法說,彼亦當如法說。
’應作如是已說戒。
” 時有異處說戒,時有無病比丘遮病比丘說戒。
“餘比丘應語言:‘長老!世尊有如是教,不應遮病比丘,須病差如法問、彼比丘如法說。
’應作如是已說戒。
” 時有異處,衆多比丘說戒日,聞彼處有比丘喜鬥诤罵詈共相诽謗、口出刀劍,欲來此說戒。
“我曹當雲何?”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如此事起,應作二三種布薩,若應十五日說十四日作,若應十四日說十三日作。
若聞今日來,即應疾疾集一處布薩。
若聞已至界内,應出外布薩。
若言已入僧伽藍,便應掃除浴室、具浴床、浴瓶、刮汗刀、水器、泥器、樹皮、細末藥、若泥,問上座已與然火。
彼客比丘入浴室浴時,應一一從浴室中出界外說戒。
若客比丘喚舊比丘共說戒,應答言:‘我曹已說戒。
’若舊比丘說戒已,客比丘遮說戒者不成遮。
若客比丘說戒時,舊比丘遮說戒成遮。
若能如是者善;若不能,應作白卻說戒日。
應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僧今不說戒,至黑月當說戒。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卻說戒。
若客比丘便待不去,彼比丘應作白第二卻說戒,應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僧今不說戒,至白月當說戒。
’應如是白第二卻說戒。
若客比丘不去,至白月,舊比丘應如法強與客比丘問答。
”(遮揵度具足竟) 破僧揵度第十五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有因緣衆僧集會。
時提婆達多從坐起行舍羅:“誰諸長老忍此五事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者便捉籌。
”時有五百新學無智比丘捉籌。
爾時阿難從坐起,以郁多羅僧着一面,作如是言:“誰諸長老忍此五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教者,以郁多羅僧着一面。
”是中有六十長老比丘,以郁多羅僧着一面。
時提婆達多語諸比丘言:“長老!我曹不須佛及衆僧,自共作羯磨說戒。
”即往至伽耶山中。
爾時提婆達多至伽耶山中,離佛及僧自作羯磨說戒。
爾時衆多比丘往世尊所,禮足已卻坐一面,白世尊言:“王舍城中有因緣事衆僧集會。
時提婆達多從坐起行籌言:‘誰諸長老忍此五事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者便捉籌。
’中有五百新學無智比丘即捉籌。
時長老阿難即從坐起,以郁多羅僧着一面言:‘誰諸長老忍此五法非法非毗尼非是佛教者,舍郁多羅僧着一面。
’時有六十長老比丘舍郁多羅僧着一面。
時提婆達多語諸比丘:‘我等可舍佛及僧自作羯磨說戒。
’即往伽耶山中,舍佛及僧作羯磨說戒。
”佛言:“此癡人破僧,有八非正法纏縛覆障消滅善心,提婆達多趣于非道,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何等八?利無利、譽不譽、恭敬不恭敬、惡知識、樂惡友。
有如是八非正法纏縛覆翳消滅善心,提婆達多趣于非道,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我若見提婆達多有如毛發善法者,終不記言:‘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以不見提婆達多有如毛發善法故,記言:‘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譬如有人沒在屎中,有人欲出,都不見有如毛發處淨可以手捉出之。
今觀提婆達多亦複如是,不見有如毛發許白法,是故我言:‘提婆達多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 爾時舍利弗、目連往伽耶山中,有比丘見,涕泣流淚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世尊言
’應語令莫遮。
若言:‘有。
’應問言:‘何等五?’若不能說,應教令莫遮。
若能說,應問言:‘汝問上座未?’若言:‘未。
’應教令問。
若言:‘已問。
’應問言:‘汝問中座未?’若言:‘未。
’應教令問。
若言:‘已問。
’應問:‘汝已問彼比丘未?’若言:‘未問。
’應教令問。
此比丘應往彼比丘所語言:‘我欲遮長老說戒,願見聽。
’彼應問言:‘汝内有五法不?’若言:‘無。
’應教令莫遮。
若言:‘有。
’應問言:‘何等五?’若不能說,應教令莫遮。
若能說,應問言:‘汝問上座未?’若未問,應教令問;中下座亦如是。
彼比丘應自觀察,我此事得比丘伴不?若不得伴,應語彼比丘言:‘莫遮。
’得比丘伴,應語言:‘便可随時。
’” 爾時有異住處,布薩時有比丘犯僧殘,作如是念:“我當雲何?”即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異住處,有比丘犯僧殘罪,衆僧應與波利婆沙與波利婆沙,應與本日治便與,應與摩那埵便與,應與出罪便與出罪。
” 爾時有異住處,有比丘犯波逸提。
是中有比丘,或言犯波逸提,或言犯波羅提提舍尼。
彼比丘作是念:“我當雲何?”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異住處比丘犯波逸提。
或言犯波逸提,或言犯波羅提提舍尼。
是中有見犯波逸提比丘者,将彼比丘至眼見不聞處,教如法忏悔。
忏悔已,至彼比丘所語言:‘此比丘已如法忏悔。
’應作如是已說戒。
” 時有異住處,有比丘犯偷蘭遮。
是中比丘,或言犯偷蘭遮,或言犯波羅夷。
是中言犯偷蘭遮者,皆是多聞、學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得伴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種種外道、沙門、婆羅門。
是中言犯波羅夷者,皆多聞、學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得伴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國王、大臣、種種外道、沙門、婆羅門。
彼作如是念:“若今日說戒,令僧鬥诤共相诽謗、令僧破壞、令僧塵垢、令僧别異住,我當雲何?”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異住處比丘犯偷蘭遮,是中或言犯偷蘭遮、或言犯波羅夷。
言犯偷蘭遮者,皆是多聞乃至持摩夷,得比丘比丘尼伴黨,乃至沙門外道婆羅門。
言犯波羅夷者,皆是多聞乃至持摩夷,得比丘比丘尼伴黨,乃至沙門外道婆羅門,彼作如是念:‘若今日說戒,令僧鬥诤共相诽謗、令僧破壞、令僧塵垢、令僧别異住。
’若比丘重此破僧事者,不應此日說戒。
”佛言:“聽遮說戒。
” 時六群比丘聞佛聽遮說戒,便遮清淨比丘說戒。
佛言:“不應遮清淨比丘說戒。
汝曹善聽!雖遮說戒不成遮,遮無根作不成遮,遮有根作成遮;遮無根不作不成遮,遮有根不作成遮;遮無根作不作不成遮,遮有根作不作成遮;遮無根有餘作不作亦如是,遮無根無餘作不作亦如是。
若五種說戒,未說戒遮說戒不成遮,若說戒竟遮說戒不成遮,若說戒時遮說戒成遮。
若遮說戒比丘,身行不清淨、口行不清淨、邪命癡不能言、不知方便不解問答,餘比丘應語言:‘長老止!不須作此鬥诤。
’應作如是已說戒。
遮說戒比丘,身行清淨,口行不清淨、邪命癡不能言、不知方便不解問答,餘比丘應語言:‘長老止!不須作此鬥诤。
’應如是已說戒。
若遮說戒比丘,身行清淨、口行清淨、邪命癡不能言、不知方便不解問答,餘比丘應語言:‘長老止!不須作此鬥诤。
’應作如是已說戒。
遮說戒比丘,身行清淨、口行清淨、不邪命,有智慧能言、知方便能問答,餘比丘應問言:‘長老!遮此比丘說戒,為以何事故?為破戒耶?為破見、破威儀耶?’若言:‘破戒。
’應問言:‘破何等戒?’若言:‘波羅夷。
’若言:‘僧殘、若偷蘭遮。
’是為破戒。
若言:‘不破戒,破見故遮。
’應問言:‘破何等見?’若言:‘六十二見。
’此是破見。
若言:‘不破見,破威儀故遮。
’應問言:‘破何等威儀?’若言:‘破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惡說。
’是為破威儀。
應問言:‘以何故遮此比丘說戒?以見故耶?以聞疑故耶?’若言:‘見。
’應問言:‘見何事?雲何見?汝在何處?彼在何處?見何等為是波羅夷?為是僧殘?為是波逸提?為是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耶?’若言:‘不見。
’言:‘聞。
’應問言:‘聞何事?從誰聞?為是比丘?為是比丘尼耶?為是優婆塞優婆夷耶?何所聞此比丘為犯波羅夷?為僧殘?為波逸提?為波羅提提舍尼?為偷蘭遮?為突吉羅?為惡說耶?’若言:‘不聞。
為疑故遮。
’應問言:‘疑何事?雲何疑?從誰許聞疑耶?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為疑犯何事?為波羅夷?為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耶?’遮說戒比丘不能答智慧持戒比丘令歡喜者,若遮波羅夷,應與作僧殘已便說戒;若遮僧殘,應與波逸提已便說戒;若遮波逸提,應以餘罪忏悔已便說戒。
若遮說戒比丘能答智慧持戒比丘令歡喜者,若以波羅夷遮,應與滅擯已便說戒;若遮僧殘,應與覆藏已說戒;若應與本日治,與本日治已說戒;若應與摩那埵,與摩那埵已便說戒;應與出罪羯磨,與出罪已說戒;若以波逸提遮者,應如法忏悔已說戒;若以餘事遮,應如法忏悔已說戒。
” 爾時異住處說戒,病比丘遮病比丘說戒,病比丘作如是念:“我當雲何?”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病比丘遮病比丘說戒,餘比丘應語言:‘世尊有如是教,不應遮病比丘,須長老病差、彼比丘病亦差,長老如法說、彼比丘亦當如法說。
’應作如是已說戒。
” 時有異處說戒,時病比丘遮不病比丘說戒。
“餘比丘應語言:‘世尊有如是教,病人不應遮他說戒,須病差當如法說,彼亦當如法說。
’應作如是已說戒。
” 時有異處說戒,時有無病比丘遮病比丘說戒。
“餘比丘應語言:‘長老!世尊有如是教,不應遮病比丘,須病差如法問、彼比丘如法說。
’應作如是已說戒。
” 時有異處,衆多比丘說戒日,聞彼處有比丘喜鬥诤罵詈共相诽謗、口出刀劍,欲來此說戒。
“我曹當雲何?”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如此事起,應作二三種布薩,若應十五日說十四日作,若應十四日說十三日作。
若聞今日來,即應疾疾集一處布薩。
若聞已至界内,應出外布薩。
若言已入僧伽藍,便應掃除浴室、具浴床、浴瓶、刮汗刀、水器、泥器、樹皮、細末藥、若泥,問上座已與然火。
彼客比丘入浴室浴時,應一一從浴室中出界外說戒。
若客比丘喚舊比丘共說戒,應答言:‘我曹已說戒。
’若舊比丘說戒已,客比丘遮說戒者不成遮。
若客比丘說戒時,舊比丘遮說戒成遮。
若能如是者善;若不能,應作白卻說戒日。
應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僧今不說戒,至黑月當說戒。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卻說戒。
若客比丘便待不去,彼比丘應作白第二卻說戒,應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僧今不說戒,至白月當說戒。
’應如是白第二卻說戒。
若客比丘不去,至白月,舊比丘應如法強與客比丘問答。
”(遮揵度具足竟) 破僧揵度第十五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有因緣衆僧集會。
時提婆達多從坐起行舍羅:“誰諸長老忍此五事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者便捉籌。
”時有五百新學無智比丘捉籌。
爾時阿難從坐起,以郁多羅僧着一面,作如是言:“誰諸長老忍此五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教者,以郁多羅僧着一面。
”是中有六十長老比丘,以郁多羅僧着一面。
時提婆達多語諸比丘言:“長老!我曹不須佛及衆僧,自共作羯磨說戒。
”即往至伽耶山中。
爾時提婆達多至伽耶山中,離佛及僧自作羯磨說戒。
爾時衆多比丘往世尊所,禮足已卻坐一面,白世尊言:“王舍城中有因緣事衆僧集會。
時提婆達多從坐起行籌言:‘誰諸長老忍此五事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者便捉籌。
’中有五百新學無智比丘即捉籌。
時長老阿難即從坐起,以郁多羅僧着一面言:‘誰諸長老忍此五法非法非毗尼非是佛教者,舍郁多羅僧着一面。
’時有六十長老比丘舍郁多羅僧着一面。
時提婆達多語諸比丘:‘我等可舍佛及僧自作羯磨說戒。
’即往伽耶山中,舍佛及僧作羯磨說戒。
”佛言:“此癡人破僧,有八非正法纏縛覆障消滅善心,提婆達多趣于非道,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何等八?利無利、譽不譽、恭敬不恭敬、惡知識、樂惡友。
有如是八非正法纏縛覆翳消滅善心,提婆達多趣于非道,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我若見提婆達多有如毛發善法者,終不記言:‘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以不見提婆達多有如毛發善法故,記言:‘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譬如有人沒在屎中,有人欲出,都不見有如毛發處淨可以手捉出之。
今觀提婆達多亦複如是,不見有如毛發許白法,是故我言:‘提婆達多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 爾時舍利弗、目連往伽耶山中,有比丘見,涕泣流淚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世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