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六(三分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時白,是為八事失夜。
佛聽半月半月說戒時白,應如是白。
彼行覆藏者應至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言:‘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犯僧殘罪覆藏。
我某甲比丘随覆藏日,從僧乞覆藏日羯磨,僧已與我随覆藏日羯磨。
我某甲比丘,已行若幹日,未行若幹日。
白大德令知我行覆藏。
’” 佛言:“聽行摩那埵比丘亦行如上諸事。
行摩那埵者,應常在僧中宿日日白。
應如是白,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犯僧殘罪不覆藏,從僧乞六夜摩那埵,僧已與我六夜摩那埵。
我某甲比丘,已行若幹日,未行若幹日。
白諸大德僧,令知我行摩那埵。
’”(覆藏揵度具足竟) 遮揵度第十四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時六群比丘作如是念:“世尊無數方便教諸比丘,展轉相教更相受語。
”便舉清淨無罪比丘。
佛言:“不應舉清淨無罪比丘。
”佛言:“聽先求聽。
”六群比丘聞佛教先求聽,彼即清淨比丘先從六群比丘求聽者求聽,佛言:“不應爾。
自今已去聽内有五法應求聽:知時不以非時、真實不以不實、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
” 時六群比丘内無五法,餘比丘内有五法,從六群比丘求聽而不與聽。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内有五法求聽者應與。
” 時六群比丘,他求聽便去、許他聽已亦去,佛言:“不應爾,聽作自言。
” 時六群比丘,許他求自言已便去、自作自言已複去,佛言:“不應爾。
”佛言:“聽布薩說戒時應遮說戒。
” 時六群比丘,聞佛聽遮說戒,便遮清淨比丘說戒,佛言:“不應爾。
”佛言:“汝曹善聽!有如法遮說戒,有不如法遮說戒:一非法一如法、二非法二如法、三非法三如法、四非法四如法、五非法五如法、六非法六如法、七非法七如法、八非法八如法、九非法九如法、十非法十如法。
何等一非法?若遮無根作,是為一非法。
何等一如法?遮有根作,是為一如法。
何等二非法?遮無根作、不作,是為二非法。
何等二如法?遮有根作、不作,是為二如法。
何等三非法?遮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是為三非法。
何等三如法?遮有根破戒、破見、破威儀,是為三如法。
何等四非法?遮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無根邪命,是為四非法。
何等四如法?遮有根破戒、破見、破威儀、有根邪命,是為四如法。
何等五非法?遮無根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遮無根突吉羅,是為五非法。
何等五如法?遮有根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遮有根突吉羅,是為五如法。
何等六非法?遮無根破戒作、不作,破見作、不作,破威儀作、不作,是為六非法。
何等六如法?遮有根破戒作、不作,破見作、不作,破威儀作、不作,是為六如法。
何等七非法?遮無根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是為七非法。
何等七如法?遮有根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是為七如法。
何等八非法?遮無根破戒作、不作,破見、破威儀,無根邪命作、不作,是為八非法。
何等八如法?遮有根破戒作、不作,破見、破威儀,有根邪命,是為八如法。
何等九非法?遮無根破戒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破見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破威儀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是為九非法。
何等九如法?遮有根破戒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破見、破威儀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是為九如法。
何等十非法?非波羅夷不入波羅夷說中,非舍戒不入舍戒說中,随如法僧要,随如法僧要不違逆,如法僧要不入違逆說中。
破戒不見、不聞、不疑,破見、破威儀不見、不聞、不疑,是為十非法。
何等十如法?波羅夷入波羅夷說中,舍戒入舍戒說中,如法僧要、如法僧要違犯、如法僧要呵說,入如法僧要呵說中,破戒見聞疑,破見破威儀見聞疑,是為十如法。
雲何犯波羅夷如因緣相貌犯波羅夷?比丘見此相貌知犯波羅夷,若不見此比丘犯波羅夷,聞彼比丘犯波羅夷。
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于彼比丘前,布薩時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此某甲比丘犯波羅夷,衆僧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說戒。
遮說戒時,衆僧八難事,一一難事起:王難、賊難、火難、水難、病難、人難、非人難、惡蟲難。
此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此住處、彼住處說戒時,于彼比丘前,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入波羅夷說中,此事未決定,今應決定,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說戒。
“雲何舍戒如因緣相貌?知是舍戒比丘,見是相貌知此比丘舍戒。
若不見此比丘舍戒,聞彼某甲比丘舍戒。
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于布薩時,在比丘前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舍戒,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遮說戒時有八難事起:王難乃至惡蟲難。
彼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布薩時此住處、彼住處,在彼比丘前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入舍戒說中,此事未決定,今應決定此事,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雲何如法僧要不随如因緣相貌?如法僧要不随比丘,見此相貌知此比丘如法僧要不随。
若不見此比丘如法僧要不随,聞彼某甲比丘如法僧要不随。
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布薩時,在此比丘前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如法僧要不随,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雲何如法僧要違逆如因緣相貌?如法僧要違逆比丘,見此相貌知此比丘如法僧要違逆。
若不見此比丘如法僧要違逆,聞彼某甲比丘如法僧要違逆。
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布薩時,在彼比丘前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如法僧要違逆,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遮說戒時,八難事中有一一事起,從王難乃至惡蟲難。
彼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此住處、彼住處布薩時,在此比丘前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入如法僧要違逆說中,此事未決定,今應決定,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雲何破戒如因緣相貌?是破戒比丘,見此相貌知彼比丘破戒。
若不見此比丘破戒,聞彼某甲比丘破戒。
此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布薩時,在此比丘前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破戒,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破見、破威儀亦如是,是為十如法。
“若比丘欲舉他者,内有五法應舉他。
何等五?以時不以非時、真實不以不實、有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
比丘有此五法應得舉他。
何以故?我見比丘舉他,以非時不以時、不實不以實、或以損減不以利益、或以粗犷不以柔軟、或以瞋恚不以慈心,彼餘比丘應語此比丘言:‘舉汝!非時不以時,莫起瞋恨。
以不真實不以實,以損減不以利益,以粗犷不以柔軟,以瞋恚不以慈心,莫以此語瞋恚。
’若比丘被他不實舉者,應以此五事解喻:‘舉汝!非時、不真實、損減、粗犷、瞋恚,莫以是愁憂。
’被不實舉者,應以此五事解喻。
彼不實舉他者,應與五事呵責:‘汝舉他,非時不以時、以不實不以實、以損減不以利益、以粗犷不以柔軟、以瞋恚不以慈心,可慚愧!’以不實舉他者應以此五事呵責。
何以故?令後不複以不實舉清淨比丘,呵責已應如法治。
“被真實舉比丘,應以五事呵責:‘舉汝得時不以非時,莫生瞋恨,真實不以不實、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莫生瞋恨!’被真實舉比丘,應以此五事呵責,呵責已如法治。
“彼真實舉他者,應以五事贊美:‘舉他,得時不以非時,莫生悔恨!真實不以不實、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莫生悔恨!’真實舉他者,應以此五事贊美。
何以故?後若複舉他者,當以真實舉。
“遮說戒比丘,至上座前作如是語:‘我欲遮某甲比丘說戒,願見聽。
’上座應問:‘汝内有五法不?’若言:‘無。
’教令莫遮。
若言:‘有。
’當問何等五?若不能說,應語令莫遮。
若能說,應問言:‘汝已問中座未?’若言:‘未問。
’應教令問。
彼應至中座比丘前語言:‘我欲遮某甲比丘說戒,願長老聽。
’中座應問:‘汝内有五法不?’若言:‘無。
’應語令莫遮。
若言:‘有。
’應問言:‘何等五?’若不能說,應語令莫遮。
若能說,應問言:‘汝已問上座未?’若言:‘未。
’應語令問。
若言:‘已問。
’應問言:‘汝複問下座未?’若言:‘未。
’應教令問。
彼應至下座比丘前作如是言:‘我遮某甲比丘說戒,願見聽。
’彼應問:‘汝内有五法不?’若言:‘無
佛聽半月半月說戒時白,應如是白。
彼行覆藏者應至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言:‘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犯僧殘罪覆藏。
我某甲比丘随覆藏日,從僧乞覆藏日羯磨,僧已與我随覆藏日羯磨。
我某甲比丘,已行若幹日,未行若幹日。
白大德令知我行覆藏。
’” 佛言:“聽行摩那埵比丘亦行如上諸事。
行摩那埵者,應常在僧中宿日日白。
應如是白,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犯僧殘罪不覆藏,從僧乞六夜摩那埵,僧已與我六夜摩那埵。
我某甲比丘,已行若幹日,未行若幹日。
白諸大德僧,令知我行摩那埵。
’”(覆藏揵度具足竟) 遮揵度第十四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時六群比丘作如是念:“世尊無數方便教諸比丘,展轉相教更相受語。
”便舉清淨無罪比丘。
佛言:“不應舉清淨無罪比丘。
”佛言:“聽先求聽。
”六群比丘聞佛教先求聽,彼即清淨比丘先從六群比丘求聽者求聽,佛言:“不應爾。
自今已去聽内有五法應求聽:知時不以非時、真實不以不實、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
” 時六群比丘内無五法,餘比丘内有五法,從六群比丘求聽而不與聽。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内有五法求聽者應與。
” 時六群比丘,他求聽便去、許他聽已亦去,佛言:“不應爾,聽作自言。
” 時六群比丘,許他求自言已便去、自作自言已複去,佛言:“不應爾。
”佛言:“聽布薩說戒時應遮說戒。
” 時六群比丘,聞佛聽遮說戒,便遮清淨比丘說戒,佛言:“不應爾。
”佛言:“汝曹善聽!有如法遮說戒,有不如法遮說戒:一非法一如法、二非法二如法、三非法三如法、四非法四如法、五非法五如法、六非法六如法、七非法七如法、八非法八如法、九非法九如法、十非法十如法。
何等一非法?若遮無根作,是為一非法。
何等一如法?遮有根作,是為一如法。
何等二非法?遮無根作、不作,是為二非法。
何等二如法?遮有根作、不作,是為二如法。
何等三非法?遮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是為三非法。
何等三如法?遮有根破戒、破見、破威儀,是為三如法。
何等四非法?遮無根破戒、破見、破威儀、無根邪命,是為四非法。
何等四如法?遮有根破戒、破見、破威儀、有根邪命,是為四如法。
何等五非法?遮無根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遮無根突吉羅,是為五非法。
何等五如法?遮有根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遮有根突吉羅,是為五如法。
何等六非法?遮無根破戒作、不作,破見作、不作,破威儀作、不作,是為六非法。
何等六如法?遮有根破戒作、不作,破見作、不作,破威儀作、不作,是為六如法。
何等七非法?遮無根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是為七非法。
何等七如法?遮有根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是為七如法。
何等八非法?遮無根破戒作、不作,破見、破威儀,無根邪命作、不作,是為八非法。
何等八如法?遮有根破戒作、不作,破見、破威儀,有根邪命,是為八如法。
何等九非法?遮無根破戒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破見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破威儀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是為九非法。
何等九如法?遮有根破戒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破見、破威儀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是為九如法。
何等十非法?非波羅夷不入波羅夷說中,非舍戒不入舍戒說中,随如法僧要,随如法僧要不違逆,如法僧要不入違逆說中。
破戒不見、不聞、不疑,破見、破威儀不見、不聞、不疑,是為十非法。
何等十如法?波羅夷入波羅夷說中,舍戒入舍戒說中,如法僧要、如法僧要違犯、如法僧要呵說,入如法僧要呵說中,破戒見聞疑,破見破威儀見聞疑,是為十如法。
雲何犯波羅夷如因緣相貌犯波羅夷?比丘見此相貌知犯波羅夷,若不見此比丘犯波羅夷,聞彼比丘犯波羅夷。
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于彼比丘前,布薩時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此某甲比丘犯波羅夷,衆僧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說戒。
遮說戒時,衆僧八難事,一一難事起:王難、賊難、火難、水難、病難、人難、非人難、惡蟲難。
此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此住處、彼住處說戒時,于彼比丘前,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入波羅夷說中,此事未決定,今應決定,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說戒。
“雲何舍戒如因緣相貌?知是舍戒比丘,見是相貌知此比丘舍戒。
若不見此比丘舍戒,聞彼某甲比丘舍戒。
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于布薩時,在比丘前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舍戒,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遮說戒時有八難事起:王難乃至惡蟲難。
彼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布薩時此住處、彼住處,在彼比丘前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入舍戒說中,此事未決定,今應決定此事,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雲何如法僧要不随如因緣相貌?如法僧要不随比丘,見此相貌知此比丘如法僧要不随。
若不見此比丘如法僧要不随,聞彼某甲比丘如法僧要不随。
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布薩時,在此比丘前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如法僧要不随,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雲何如法僧要違逆如因緣相貌?如法僧要違逆比丘,見此相貌知此比丘如法僧要違逆。
若不見此比丘如法僧要違逆,聞彼某甲比丘如法僧要違逆。
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布薩時,在彼比丘前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如法僧要違逆,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遮說戒時,八難事中有一一事起,從王難乃至惡蟲難。
彼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此住處、彼住處布薩時,在此比丘前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入如法僧要違逆說中,此事未決定,今應決定,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雲何破戒如因緣相貌?是破戒比丘,見此相貌知彼比丘破戒。
若不見此比丘破戒,聞彼某甲比丘破戒。
此比丘若欲以此見聞疑布薩時,在此比丘前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破戒,不應在此比丘前說戒。
我今遮此比丘說戒。
’成遮。
破見、破威儀亦如是,是為十如法。
“若比丘欲舉他者,内有五法應舉他。
何等五?以時不以非時、真實不以不實、有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
比丘有此五法應得舉他。
何以故?我見比丘舉他,以非時不以時、不實不以實、或以損減不以利益、或以粗犷不以柔軟、或以瞋恚不以慈心,彼餘比丘應語此比丘言:‘舉汝!非時不以時,莫起瞋恨。
以不真實不以實,以損減不以利益,以粗犷不以柔軟,以瞋恚不以慈心,莫以此語瞋恚。
’若比丘被他不實舉者,應以此五事解喻:‘舉汝!非時、不真實、損減、粗犷、瞋恚,莫以是愁憂。
’被不實舉者,應以此五事解喻。
彼不實舉他者,應與五事呵責:‘汝舉他,非時不以時、以不實不以實、以損減不以利益、以粗犷不以柔軟、以瞋恚不以慈心,可慚愧!’以不實舉他者應以此五事呵責。
何以故?令後不複以不實舉清淨比丘,呵責已應如法治。
“被真實舉比丘,應以五事呵責:‘舉汝得時不以非時,莫生瞋恨,真實不以不實、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莫生瞋恨!’被真實舉比丘,應以此五事呵責,呵責已如法治。
“彼真實舉他者,應以五事贊美:‘舉他,得時不以非時,莫生悔恨!真實不以不實、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莫生悔恨!’真實舉他者,應以此五事贊美。
何以故?後若複舉他者,當以真實舉。
“遮說戒比丘,至上座前作如是語:‘我欲遮某甲比丘說戒,願見聽。
’上座應問:‘汝内有五法不?’若言:‘無。
’教令莫遮。
若言:‘有。
’當問何等五?若不能說,應語令莫遮。
若能說,應問言:‘汝已問中座未?’若言:‘未問。
’應教令問。
彼應至中座比丘前語言:‘我欲遮某甲比丘說戒,願長老聽。
’中座應問:‘汝内有五法不?’若言:‘無。
’應語令莫遮。
若言:‘有。
’應問言:‘何等五?’若不能說,應語令莫遮。
若能說,應問言:‘汝已問上座未?’若言:‘未。
’應語令問。
若言:‘已問。
’應問言:‘汝複問下座未?’若言:‘未。
’應教令問。
彼應至下座比丘前作如是言:‘我遮某甲比丘說戒,願見聽。
’彼應問:‘汝内有五法不?’若言:‘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