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三(三分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衆僧惱亂。
世尊不喜,不語衆僧及供養人,自舉卧具着本處執持衣缽,以神足力從拘睒彌國還舍衛國。
時諸優婆塞,自共作制限:“我等衆人,都不應見拘睒彌比丘,起迎恭敬禮拜問訊語言,及供養衣服、飲食、病瘦醫藥。
”彼諸比丘如似被舉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種種沙門外道,盡皆遠離無有與語者。
彼諸鬥诤比丘遂無有利養,作如是念:“我等可于世尊所滅此鬥诤事。
”即往舍衛國。
時舍利弗聞拘睒彌比丘鬥诤,共相诽謗罵詈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舍衛國,即與五百比丘往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世尊言:“此拘睒彌比丘鬥诤,共相诽謗罵詈,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曹當雲何?”佛告舍利弗:“應聽二部所說,若有比丘如法語者,則應受彼語,稱譽長養與為伴黨。
”舍利弗複白佛言:“雲何知彼比丘是法語、非法語?”佛告舍利弗:“有十八事破僧:法非法、毗尼非毗尼、犯不犯、輕言重、有餘無餘、粗惡不粗惡、以應行不應行、制不制、說不說。
”佛告舍利弗:“汝觀此事,則知彼比丘如法語、非法語。
”複白佛言:“雲何與拘睒彌比丘房舍卧具?”佛言:“應持屏處房舍卧具與,若無屏處應作屏處與,如衆僧分卧具法等與。
”舍利弗白佛言:“衆僧衣物,雲何與拘睒彌比丘分?”佛言:“随上座次到應與。
”舍利弗白佛言:“拘睒彌比丘若小食與粥時,當雲何坐?”佛告舍利弗:“我先不作如是語耶?衆僧破非法和合,應在身口不生惡處坐,衆僧破如法和合事已滅,應間阙一人坐處坐。
”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聞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
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即與五百比丘尼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大德!此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雲何?”佛告瞿昙彌:“應聽二部語,若有比丘如法語者,則應受彼語,稱譽長養與為伴黨。
”複白佛言:“雲何知彼比丘是法語、非法語?”佛告瞿昙彌:“有十八事破僧:法非法乃至說不說,如上。
汝觀此事,則知彼比丘如法語、非法語。
瞿昙彌比丘尼!應從衆僧乞教授在如法比丘部中求。
” 爾時阿難邠坻,聞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舍衛國,與五百優婆塞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雲何?”佛言:“應聽二部語如上,若有檀越布施,應分作二分。
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居士!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
如是居士布施物,應分為二分。
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 爾時毗舍佉無夷羅母,聞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與五百優婆私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雲何?”佛言:“應聽彼二部所說,如上。
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如破金杖為二分,彼此是金。
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 爾時被舉比丘道路行,靜處心自念言:“我此诤事,應當引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檢校佛法是舉、非舉,為是如法舉羯磨成就,為是不如法舉羯磨不成就耶?”時即看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檢校佛法律,作是念:“是犯、非為不犯,是舉、非為不舉,如法舉羯磨成就、非為不如法舉羯磨不成就。
”彼即至随舉比丘所,作如是言:“我在道路行,在靜處思惟作是念:‘我今此鬥诤事,是犯非犯耶?’即看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檢校佛法律。
是犯、非為不犯,是舉、非為不舉,如法舉羯磨成就、非為不如法舉羯磨不成就。
”時随舉比丘,即将被舉比丘至舉罪比丘所白言:“此被舉比丘,語我如是言:‘在道路行,在靜處思惟,心自念言:“如上所說。
”’”爾時舉罪比丘,即将随舉比丘、被舉比丘,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卻坐一面,白佛言:“此随舉比丘,将被舉比丘來至我所,以被舉比丘因緣具向我說,今即複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是犯、非不犯,是舉、非不舉,如法舉,此比丘羯磨成就。
若彼比丘順從衆僧忏悔改過,求索解不見舉羯磨者,即應白四羯磨解。
應如是解,彼比丘應至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僧舉我作不見舉羯磨,我今順從衆僧改過忏悔,乞解不見舉羯磨,願僧慈愍故為我解。
’如是第二、第三說。
是中應差堪能作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坐,若誦律、若不誦律,能羯磨者如是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僧作不見舉羯磨。
今順從衆僧改過忏悔,乞解不見舉羯磨。
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比丘僧與解不見舉羯磨。
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僧與作不見舉羯磨,彼順從衆僧改過忏悔,今求僧乞解不見舉羯磨。
誰諸長老忍僧解彼某甲比丘不見舉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是第一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說。
‘僧已忍與某甲比丘解不見舉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佛言:“聽作白羯磨和合,應如是白。
‘大德僧聽!所因事令僧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彼人犯事被舉,今已還解,已滅僧塵垢。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作和合。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和合。
” 時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世尊言:“所因事令僧鬥诤诽謗罵詈,互求長短,令僧破、令僧别異住、令僧塵垢。
彼事未料理、未處分、未滅僧塵垢,頗得如法和合不?”佛言:“不得如法和合。
優波離!彼所因诤事,令僧鬥诤诽謗罵詈,互求長短,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塵垢。
彼诤事已料理、已分處、已滅僧塵垢,得如法和合。
”佛言:“自今已去聽作白羯磨和合布薩,應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彼所因事,令僧鬥诤诽謗罵詈,互求長短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塵垢。
彼人僧為作舉罪,已還為解,已滅僧塵垢。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作和合布薩。
白如是。
’應如是白已和合布薩。
” 爾時佛告優波離:“有五種犯罪人。
何等五?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彼語此比丘言:‘若見此罪應忏悔。
’此是第一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彼比丘言:‘汝若見罪,應僧中忏悔。
’是第二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彼比丘言:‘汝若見罪,當于此僧中忏悔。
’是第三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衆僧應舍棄莫問,語如是言:‘汝今不見罪,汝所往之處,彼亦當舉汝罪,為汝作,自言:“不聽汝作阿?婆陀,不聽布薩自恣,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所系杙棄之。
”汝比丘不自見罪,亦複如是一切舍棄,汝所往之處,乃至不聽汝布薩自恣。
如是人不應從求聽如是,此即是聽。
’此是第四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彼應衆僧中作不見舉白四羯磨,此是第五犯罪人。
” 時長老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有幾法應得作料理事人?”佛言:“有五法應料理。
何等五?欲作事比丘,應觀察此事實不實,或有事不實。
彼比丘若知此事不實,不應作。
彼比丘若知此事實,應更觀察此事有利益無利益。
或有事無利益,彼比丘若知此事無利益,不應作。
若比丘知此事有利益,應更觀察此事時作非時作,或有事非時作。
彼比丘若知是事非時作,不應作。
彼比丘若知此事是事作,應更重觀察,若作此事令僧鬥诤诽謗罵言,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塵垢,為不令僧鬥诤,乃至不令僧塵垢,彼比丘若知作事令僧鬥诤,乃至令僧塵垢,不應作。
若比丘作事不令僧鬥诤,乃至不令僧塵垢,彼比丘應重更觀察,若比丘作事為得伴黨、不得伴黨,或作事不得比丘伴黨。
彼比丘若知作事不得比丘伴黨,不應作。
彼比丘若知得比丘伴黨,應知時好心善念應作。
優波離!比丘知此五法,應得作料理事人。
” 爾時優波離,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為僧說此語, 義利決定故; 雲何得知勝? 比丘得堅持。
” 爾時世尊說偈答優波離言: “第一持戒不毀壞, 比丘威儀自端身; 怨家不能如法呵, 彼能得是他無語。
彼住如是清淨戒, 得無畏說無疑難; 在衆不怖無變異, 不失于義随問答。
如是衆中而問義, 卒答不思無憂慮; 随時問義皆能答, 應答諸問心無異。
恭敬長老諸比丘, 上座中座及下座; 能說因本善分别, 解諸怨家欺詐語。
怨家不能得其勝, 亦能調伏于多人; 常為師教而不虧, 莊嚴智慧衆所可。
“若犯如是事, 不犯得罪除; 此垢二俱知, 知垢忏悔除。
不悔衆所遣, 若悔衆不驅; 如是人應勸, 分别如是知。
有信則能受, 為僧故而遣; 衆遣能用語, 能作不自高。
恭敬于長老, 上中及下座; 智慧多利益, 是人能護法。
” (拘睒彌揵度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四十三
世尊不喜,不語衆僧及供養人,自舉卧具着本處執持衣缽,以神足力從拘睒彌國還舍衛國。
時諸優婆塞,自共作制限:“我等衆人,都不應見拘睒彌比丘,起迎恭敬禮拜問訊語言,及供養衣服、飲食、病瘦醫藥。
”彼諸比丘如似被舉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種種沙門外道,盡皆遠離無有與語者。
彼諸鬥诤比丘遂無有利養,作如是念:“我等可于世尊所滅此鬥诤事。
”即往舍衛國。
時舍利弗聞拘睒彌比丘鬥诤,共相诽謗罵詈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舍衛國,即與五百比丘往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世尊言:“此拘睒彌比丘鬥诤,共相诽謗罵詈,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曹當雲何?”佛告舍利弗:“應聽二部所說,若有比丘如法語者,則應受彼語,稱譽長養與為伴黨。
”舍利弗複白佛言:“雲何知彼比丘是法語、非法語?”佛告舍利弗:“有十八事破僧:法非法、毗尼非毗尼、犯不犯、輕言重、有餘無餘、粗惡不粗惡、以應行不應行、制不制、說不說。
”佛告舍利弗:“汝觀此事,則知彼比丘如法語、非法語。
”複白佛言:“雲何與拘睒彌比丘房舍卧具?”佛言:“應持屏處房舍卧具與,若無屏處應作屏處與,如衆僧分卧具法等與。
”舍利弗白佛言:“衆僧衣物,雲何與拘睒彌比丘分?”佛言:“随上座次到應與。
”舍利弗白佛言:“拘睒彌比丘若小食與粥時,當雲何坐?”佛告舍利弗:“我先不作如是語耶?衆僧破非法和合,應在身口不生惡處坐,衆僧破如法和合事已滅,應間阙一人坐處坐。
”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聞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
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即與五百比丘尼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大德!此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雲何?”佛告瞿昙彌:“應聽二部語,若有比丘如法語者,則應受彼語,稱譽長養與為伴黨。
”複白佛言:“雲何知彼比丘是法語、非法語?”佛告瞿昙彌:“有十八事破僧:法非法乃至說不說,如上。
汝觀此事,則知彼比丘如法語、非法語。
瞿昙彌比丘尼!應從衆僧乞教授在如法比丘部中求。
” 爾時阿難邠坻,聞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舍衛國,與五百優婆塞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雲何?”佛言:“應聽二部語如上,若有檀越布施,應分作二分。
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居士!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
如是居士布施物,應分為二分。
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 爾時毗舍佉無夷羅母,聞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與五百優婆私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拘睒彌比丘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口如刀劍,從拘睒彌來至舍衛國,我等當雲何?”佛言:“應聽彼二部所說,如上。
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如破金杖為二分,彼此是金。
若有布施衣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 爾時被舉比丘道路行,靜處心自念言:“我此诤事,應當引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檢校佛法是舉、非舉,為是如法舉羯磨成就,為是不如法舉羯磨不成就耶?”時即看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檢校佛法律,作是念:“是犯、非為不犯,是舉、非為不舉,如法舉羯磨成就、非為不如法舉羯磨不成就。
”彼即至随舉比丘所,作如是言:“我在道路行,在靜處思惟作是念:‘我今此鬥诤事,是犯非犯耶?’即看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檢校佛法律。
是犯、非為不犯,是舉、非為不舉,如法舉羯磨成就、非為不如法舉羯磨不成就。
”時随舉比丘,即将被舉比丘至舉罪比丘所白言:“此被舉比丘,語我如是言:‘在道路行,在靜處思惟,心自念言:“如上所說。
”’”爾時舉罪比丘,即将随舉比丘、被舉比丘,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已,卻坐一面,白佛言:“此随舉比丘,将被舉比丘來至我所,以被舉比丘因緣具向我說,今即複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諸比丘:“是犯、非不犯,是舉、非不舉,如法舉,此比丘羯磨成就。
若彼比丘順從衆僧忏悔改過,求索解不見舉羯磨者,即應白四羯磨解。
應如是解,彼比丘應至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僧聽!我某甲比丘,僧舉我作不見舉羯磨,我今順從衆僧改過忏悔,乞解不見舉羯磨,願僧慈愍故為我解。
’如是第二、第三說。
是中應差堪能作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坐,若誦律、若不誦律,能羯磨者如是白:‘大德僧聽!此某甲比丘,僧作不見舉羯磨。
今順從衆僧改過忏悔,乞解不見舉羯磨。
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比丘僧與解不見舉羯磨。
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僧與作不見舉羯磨,彼順從衆僧改過忏悔,今求僧乞解不見舉羯磨。
誰諸長老忍僧解彼某甲比丘不見舉羯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是第一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說。
‘僧已忍與某甲比丘解不見舉羯磨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佛言:“聽作白羯磨和合,應如是白。
‘大德僧聽!所因事令僧鬥诤诽謗,共相罵詈互求長短,彼人犯事被舉,今已還解,已滅僧塵垢。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作和合。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和合。
” 時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世尊言:“所因事令僧鬥诤诽謗罵詈,互求長短,令僧破、令僧别異住、令僧塵垢。
彼事未料理、未處分、未滅僧塵垢,頗得如法和合不?”佛言:“不得如法和合。
優波離!彼所因诤事,令僧鬥诤诽謗罵詈,互求長短,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塵垢。
彼诤事已料理、已分處、已滅僧塵垢,得如法和合。
”佛言:“自今已去聽作白羯磨和合布薩,應作如是白:‘大德僧聽!彼所因事,令僧鬥诤诽謗罵詈,互求長短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塵垢。
彼人僧為作舉罪,已還為解,已滅僧塵垢。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作和合布薩。
白如是。
’應如是白已和合布薩。
” 爾時佛告優波離:“有五種犯罪人。
何等五?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彼語此比丘言:‘若見此罪應忏悔。
’此是第一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彼比丘言:‘汝若見罪,應僧中忏悔。
’是第二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彼比丘言:‘汝若見罪,當于此僧中忏悔。
’是第三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衆僧應舍棄莫問,語如是言:‘汝今不見罪,汝所往之處,彼亦當舉汝罪,為汝作,自言:“不聽汝作阿?婆陀,不聽布薩自恣,如調馬師,惡馬難調,即合所系杙棄之。
”汝比丘不自見罪,亦複如是一切舍棄,汝所往之處,乃至不聽汝布薩自恣。
如是人不應從求聽如是,此即是聽。
’此是第四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餘比丘語言:‘汝犯罪,見不?’答言:‘不見。
’彼應衆僧中作不見舉白四羯磨,此是第五犯罪人。
” 時長老優波離從坐起,偏露右肩、脫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有幾法應得作料理事人?”佛言:“有五法應料理。
何等五?欲作事比丘,應觀察此事實不實,或有事不實。
彼比丘若知此事不實,不應作。
彼比丘若知此事實,應更觀察此事有利益無利益。
或有事無利益,彼比丘若知此事無利益,不應作。
若比丘知此事有利益,應更觀察此事時作非時作,或有事非時作。
彼比丘若知是事非時作,不應作。
彼比丘若知此事是事作,應更重觀察,若作此事令僧鬥诤诽謗罵言,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塵垢,為不令僧鬥诤,乃至不令僧塵垢,彼比丘若知作事令僧鬥诤,乃至令僧塵垢,不應作。
若比丘作事不令僧鬥诤,乃至不令僧塵垢,彼比丘應重更觀察,若比丘作事為得伴黨、不得伴黨,或作事不得比丘伴黨。
彼比丘若知作事不得比丘伴黨,不應作。
彼比丘若知得比丘伴黨,應知時好心善念應作。
優波離!比丘知此五法,應得作料理事人。
” 爾時優波離,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為僧說此語, 義利決定故; 雲何得知勝? 比丘得堅持。
” 爾時世尊說偈答優波離言: “第一持戒不毀壞, 比丘威儀自端身; 怨家不能如法呵, 彼能得是他無語。
彼住如是清淨戒, 得無畏說無疑難; 在衆不怖無變異, 不失于義随問答。
如是衆中而問義, 卒答不思無憂慮; 随時問義皆能答, 應答諸問心無異。
恭敬長老諸比丘, 上座中座及下座; 能說因本善分别, 解諸怨家欺詐語。
怨家不能得其勝, 亦能調伏于多人; 常為師教而不虧, 莊嚴智慧衆所可。
“若犯如是事, 不犯得罪除; 此垢二俱知, 知垢忏悔除。
不悔衆所遣, 若悔衆不驅; 如是人應勸, 分别如是知。
有信則能受, 為僧故而遣; 衆遣能用語, 能作不自高。
恭敬于長老, 上中及下座; 智慧多利益, 是人能護法。
” (拘睒彌揵度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