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三(三分之七)

關燈
正是時。

    ’時富盧醯侈即集四部兵,于四交道頭共鬥洗刀刃。

    時長生王夫人,得其地平整,于四交道頭日初出時,見四部兵共鬥洗刀刃。

    時夫人得洗刀汁飲已胞胎成足,遂便生男兒,顔貌端正,即字為長。

    其年長大,王長生甚愛念之。

     “時王梵施,聞拘薩羅王長生與第一夫人逃走,作螺髻婆羅門在陶師家住,即敕傍人言:‘汝往陶師家,收取長生王及第一夫人,堅牢執持将來,并打惡聲鼓為現死相,從右門出破為七分着尖标頭。

    ’時王長生聞梵施王作如是教敕,即喚兒長語言:‘汝今知不?伽奢國王梵施,是我父祖怨仇,彼奪我一切國土兵衆财寶都盡,并敕傍人令殺我等。

    汝可逃走,勿為梵施王所殺。

    ’時王子長即逃走。

    時梵施王使人即收王長生及第一夫人,執縛并打惡聲鼓現死相,衆人聚集。

    時長生王子微服,尋父母後啼泣流淚。

    時王長生顧見其子,作如是言:‘怨無輕重,皆不足報。

    以怨報怨,怨終不除,唯有無怨而除怨耳。

    ’如是再三言。

    時衆人作如是念:‘拘薩羅王颠狂心亂,今日方教長摩納。

    今誰是長摩納也?’時衆人亦如是三言。

    時梵施王使人即将長生王從右門出,分為七分着尖标頭。

    時長生王子長,從彼還入波羅?城,學種種技術,學書、學瞻相星宿、秘谶、算數及畫諸形像、音樂、戲笑,在于衆中最為第一。

    爾時梵施王妓女所住處,去邊不遠有調象師,時王子長往象師所語言:‘我欲學調象。

    ’答言:‘可學。

    ’時長摩納,夜時過半彈琴歌戲出美音聲。

    時王梵施于夜聞彈琴歌戲聲,其音調美。

    聞已即問傍人言:‘誰于夜過半彈琴歌戲?其音調好。

    ’答言:‘王今知不?去王妓女不遠有調象師住,彼有弟子字長摩納,是彼于夜過半彈琴歌戲聲,其音調好。

    ’聞已即言:‘喚來,我欲見之。

    ’即受教往喚來,頭面禮王足已一面住。

    王問言:‘汝實于夜過半彈琴歌戲出美音聲耶?’答言:‘爾。

    ’王言:‘汝今于我前可彈琴歌戲出美音聲。

    ’時即于王前彈琴歌戲出美音聲,王聞之極大歡喜。

    王言:‘住此,當與汝食。

    ’答言:‘爾。

    ’時王梵施第一夫人住屋無人得入者,唯王夫人及長摩納。

    後異時夫人失摩尼珠,夫人至王所白言:‘王知不?我失摩尼珠。

    ’王言:‘有誰入者?’夫人言:‘更無人入,唯有王及我長摩納。

    ’時王即喚長摩納問言:‘我第一夫人失珠,汝取耶?’彼作如是念:‘王夫人屋更無人入,唯有王夫人及我。

    若我言:“不取。

    ”恐王必當治我,我且由來習樂不堪苦毒。

    ’即報王言:‘我取。

    ’王言:‘共誰取?’答言:‘共王大子。

    ’‘更複有誰?’答言:‘複共第一有智慧大臣。

    ’‘更複有誰?’答言:‘與王國中第一大長者。

    ’‘更複共誰?’答言:‘共第一淫女。

    ’時王即收長摩納太子、大臣、長者、第一淫女系之。

    王太子語長摩納言:‘汝知我實不取珠,而虛言我取耶?’長摩納言:‘汝實不取,我亦不取。

    汝是王第一太子,王所愛重,必不為珠故斷汝命,以是故相引耳。

    ’第一有智慧大臣,語長摩納言:‘汝實知我不取珠,而虛言我取耶?’長摩納言:‘汝實不取,我亦不取。

    汝是有智慧大臣能覓得珠,是故相引耳。

    ’大長者語長摩納言:‘汝實知我不取珠,而虛言我取耶?’長摩納答言:‘汝實不取,我亦不取。

    汝是國之大長者,大富财寶無數,若王須珠汝能與之,以是故相引耳。

    ’第一淫女語長摩納言:‘汝知我不取珠,而虛言我取耶?’答言:‘汝實不取,我亦不取。

    汝是第一淫女,多人系意在汝,未得汝者必求覓得珠,以是故相引耳。

    ’ “時波羅?國白賊,聞王第一夫人失珠,王收系摩納太子、大臣、大長者、淫女,即來至長摩納所問言:‘王夫人實失珠不?’答言:‘失珠。

    ’問言:‘誰入夫人屋?’答言:‘唯王、夫人及我。

    ’問言:‘誰在中行?’答言:‘有猕猴在中行。

    ’彼言:‘長摩納!今珠可得耳。

    ’時賊即往梵施王所白王言:‘王今知不?今珠可得,王可出女人莊嚴具。

    ’王即出種種莊嚴具璎珞,集衆猕猴令着璎珞置在宮中。

    時彼先在内猕猴,見諸猕猴皆着璎珞,便出所偷夫人珠以自嚴身。

    時賊即四方圍繞捕取猕猴,以白王言:‘王今知不?我已得珠。

    ’時王梵施即喚長摩納來語言:‘汝不取珠,何故言取耶?’即答王言:‘我作如是念:“夫人屋無人入者,唯王、夫人及我。

    我若言:‘不取。

    ’恐王治我苦毒,而我不堪苦毒。

    ”故言取之耳。

    ’‘汝複何故引太子耶?’答言:‘我作是念:“太子王甚愛念,必不以珠故而斷其命。

    ”以是故引太子耳。

    ’‘汝何故引第一大臣?’答言:‘我作是念:“大臣多知,必能作方便還求得珠。

    ”以是故引耳。

    ’‘汝複何故引大長者?’答言:‘我作是念:“王若須寶,長者大富足能與王珠。

    ”是故引耳。

    ’‘汝複何故引淫女?’答言:‘我作是念:“國中人及與衆賊,系心在彼淫女。

    其未得者,必能為淫女故,還覓得珠。

    ”是故引耳。

    ’王言:‘未曾有,長摩納有如是智慧。

    ’王即用長摩納作一切處尊。

     “後于異時,梵施王嚴四部兵出行遊獵。

    時王及四部兵各各衆亂逐鹿。

    時天熱疲極,時長摩納即将王車至屏處止息,王下車在車陰中,枕長摩納膝上眠。

    時長摩納作如是念:‘此王是我父祖怨仇,破我國土,奪我父祖四部兵衆及庫藏寶物一切皆盡,殺我父母,斷拘薩羅王種。

    ’念昔日怨故,即時拔劍欲斷王頭。

    念父往言:‘怨無輕重,皆不足報,以怨除怨怨無已時,唯有無怨而怨自除耳。

    ’即還内劍。

    時梵施王驚覺,長摩納問王言:‘何故驚耶?’王言:‘拘薩羅王有兒,字長摩納,拔劍欲斷我命。

    ’即答王言:‘今此何處有長生王子長摩納?唯有王及我耳,王但安眠。

    ’王第二眠亦如是。

    乃至第三眠,長摩納如前思惟複拔劍,王即驚覺。

    時長摩納即撮王頭,王言:‘汝欲殺我耶?’答言:‘爾。

    ’‘以何事故?’答言:‘我是長生王子長摩納,王是我父祖怨仇,破我國土,奪我父一切兵衆庫藏寶物都盡,殺我父母,斷拘薩羅王種。

    念此怨仇故,是故欲殺王耳。

    ’王即語言:‘今還汝父祖兵衆國土一切珍寶,莫得殺我。

    ’答言:‘當活王命,王亦莫殺我。

    ’王答言:‘亦赦汝命。

    ’時彼共除父祖時怨,即共和合猶若父子,共同一乘還波羅捺國。

    時王梵施集諸大臣告如是言:‘若見長生王子長摩納者當取雲何?’或有言:‘治令如貝。

    ’或有言:‘以刀殺之。

    ’或有言:‘車掉之。

    ’或有言:‘高懸其頭。

    ’或有言:‘然令如炬。

    ’或有言:‘熱油煎之。

    ’或有言:‘刬其身。

    ’或有言:‘利鈎鈎肉。

    ’或有言:‘以蜜煮之。

    ’或有言:‘纏身放火。

    ’或有言:‘衣裹燒之。

    ’或有言:‘截手、截腳、截耳、截鼻。

    ’或言:‘生貫着尖标頭。

    ’或言:‘截頭。

    ’王即示諸臣言:‘此是長生王子長摩納,自今已去一切衆人不得論說。

    何以故?彼活我命、我活彼命。

    ’時王即還其父時兵衆及一切國土庫藏珍寶,即莊嚴其女與之。

     “汝等諸比丘!彼執刀劍長摩納,有父祖怨仇,還共和合,猶若父子。

    汝等出家為道,同一師同一學,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樂住。

    止!止!諸比丘!莫共鬥诤、共相罵詈诽謗、互求長短,和合莫共诤,同一師學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樂住。

    ”中有異比丘白佛言:“世尊!但自安住,如來是法主,諸比丘鬥诤事自當知。

    ”爾時世尊,第二、第三語拘睒彌比丘:“止!止!莫共鬥诤,罵詈诽謗,互求長短,和合共住同一師學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樂住。

    ”彼比丘如是言:“世尊!但自安住,如來是法主,比丘鬥诤事自當知。

    ” 爾時世尊為拘睒彌比丘說此偈言: “衆惡聲流布, 不求尊上法; 破于衆僧時, 亦不以餘事。

     斷骨害生命, 盜取牛馬财; 國土鬥诤亂, 亦有還和合。

     汝曹可無有, 種種罵詈者; 其有如是者, 彼怨終不除。

     種種惡罵詈, 終不還加報; 其能忍默者, 彼怨自得除。

     以怨除怨仇, 怨仇終不除; 無怨怨自息, 其法勇健樂。

     亦不教他作, 己身亦不為; 能行如是者, 如雨淹衆塵。

     無堅說堅牢, 堅牢不見堅; 彼不解堅牢, 堕邪憶念中。

     堅牢知堅牢, 不堅知不堅; 彼解堅牢法, 入于正念中。

     猶如人執箭, 執緩自傷手; 沙門不善良, 增益于地獄。

     若能善執箭, 執急不傷手; 沙門善自良, 便得生善道。

     雖有袈裟服, 壞抱于結使; 不能除怨害, 彼不應袈裟。

     結使已除滅, 持戒自莊嚴; 調伏于怨仇, 彼則應袈裟。

     處處遍求伴, 無有稱己者; 甯獨堅其心, 不與愚者同。

     若處處求伴, 不得如己者; 甯獨自行善, 不與愚惡伴。

     獨行莫作惡, 如山頂野象; 若審得善伴, 共行住勇健。

     遊處在諸衆, 其心常歡喜; 若不得善伴, 獨行常勇健, 舍于郡國邑, 無事如野象。

    ” 爾時世尊,以拘睒彌比丘鬥诤,共相诽謗罵詈,衆僧惱亂。

    世尊不喜,不語衆僧及供養人,自舉卧具着本處,執持衣缽,以神足力從拘睒彌還舍衛國。

    時拘睒彌諸優婆塞,聞世尊以諸比丘鬥诤,共相诽謗罵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