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一(三分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
應相待,亦應囑授後人受夏衣分。
” 時有比丘未分衣便去,漫囑授後人受我衣分。
後諸比丘分衣,問:“誰為某甲比丘取衣分?”時無有為取衣分者。
彼比丘還問:“分衣未?”答言:“已分。
”問:“取我分不?”答言:“不取。
”彼比丘瞋責餘比丘言:“未分衣我出行,囑授後人為我取衣,我在此安居而分衣不為我取分耶?”諸比丘作如是念:“為成分衣不?”往白佛,佛言:“成分。
應待還,亦應的囑授一人。
” 時有比丘未分衣出行,囑授一比丘為我取夏衣。
時比丘分衣,問言:“誰取某甲比丘衣分?”受囑授者忘不取,諸比丘即分衣。
彼比丘還,問言:“分夏衣未?”答言:“已分。
”問言:“取我分不?”答言:“不取。
”彼比丘瞋責餘比丘言:“未分衣我出行,後囑授一比丘取我衣分。
我在此安居而不為我取衣分。
”諸比丘不知成分衣不?往白佛,佛言:“成分,是忘者過。
” 時諸比丘留夏安居食,白佛,佛言:“不應留,應随施受。
” 爾時舍利弗、目連般涅槃,多有可分衣物,現前僧應分。
彼比丘留過安居。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留。
此衣現前僧應分。
” 彼時有一檀越,為欲施塔施僧僧伽藍房舍、施浴池,若為初生兒、若為初剃發、若長發、若入新舍、若為亡人作會,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
諸比丘留至夏安居。
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留,此是非時衣,現前僧應分。
” 爾時有一比丘住處,大得夏安居衣物,彼作如是念:“我當雲何?”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一比丘安居,大得僧夏安居衣物,彼比丘應作心念言:‘此是我物。
’若受若不受,有餘比丘來,不應得分。
” 爾時諸比丘大得可分衣物,僧破為二部。
諸比丘白佛,佛言:“應分為二分。
”若未得可分衣物,僧破為二部。
佛言:“應問檀越當與誰?若彼言:‘與某甲某甲上座。
’即應随彼語上座所在處與。
若彼言:‘不知。
’若言:‘俱與。
’應分作二分。
” 爾時諸比丘,已得衣、未得衣,僧破為二部。
“已得衣者,應分作二分。
未得衣者,應問檀越:‘當與誰?’彼若言:‘與某甲某甲上座。
’即應随彼語上座所在處與。
若彼言:‘不知。
’若言:‘俱與。
’應分為二分。
” 爾時諸比丘得可分衣物,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
“彼不應與分。
”若未得衣物,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
“不應與分。
”若得衣物、未得衣物,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
“不應與衣分。
” 爾時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未至便死。
諸比丘不知其衣缽當與誰?白佛,佛言:“随其所欲往處應與。
” 爾時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至便死。
諸比丘不知其衣缽當與誰?白佛,佛言:“随彼所往部應與。
” 爾時有比丘,被舉已命過。
諸比丘不知其衣缽當與誰?白佛,佛言:“随所共同羯磨舉僧應與。
” 爾時住處僧破為二部,有檀越請此二部僧,一處飯食并布施衣、布施縷。
諸比丘不知誰應得衣?誰應得縷?白佛,佛言:“應問檀越:‘衣與誰?縷與誰?’若言:‘與某甲某甲上座。
’應随彼語所在處上座與。
若言:‘不知。
’若言:‘俱與。
’應分作二分。
” 爾時衆僧得夏安居衣,僧破為二部。
白佛,佛言:“應數人多少分。
”若未得安居衣,僧破為二部。
白佛,佛言:“應數人分。
若得夏衣、若未得夏衣,僧破為二部,應數人分。
” 時有比丘得夏衣往餘部,佛言:“應與。
”若未得夏衣往餘部。
佛言:“應與。
”若未得夏衣、若已得夏衣往餘部,佛言:“應與。
” 爾時有一居士,集比丘住處、諸處僧供養飯食,以衣布施。
諸比丘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有八種施衣:若與比丘僧、若與比丘尼僧、若與二部僧、若與四方僧、若與界内僧、若與同羯磨僧、若稱名字與、若與一人。
”佛言:“若與比丘僧,比丘僧應分。
若與乃至一人,應屬一人。
” 爾時諸比丘冬月患寒,白佛,佛言:“聽着帽。
”露地坐患背痛,佛言:“聽作禅帶。
”爾時比丘身患瘡若污臭,佛言:“聽作拭身巾。
若面污,聽作拭面巾。
若患眼淚,聽作扪淚巾。
” 爾時畢陵伽婆蹉得大貴價疏衣,彼欲作夏衣畜。
白佛,佛言:“聽淨施持。
淨施有二種:一真實淨施,二展轉淨施。
真實淨施者言:‘大德一心念!我有此長衣未淨施,今為淨故,舍與大德,為真實淨故。
’展轉淨施者言:‘大德一心念,此是我長衣未作淨,為淨故施與大德,為展轉淨故。
’彼受淨者,即應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汝有長衣未作淨,為淨故與我,我今受之。
’受已當語言:‘汝施與誰?’彼應言:‘施與某甲。
’受淨者應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汝是長衣未作淨,為淨故施與我,我今受之。
受已,汝今與某甲是衣。
某甲已有,汝為某甲善護持着随因緣作。
’真實淨施者,應問主然後得着。
展轉淨施者,若問、若不問随意着。
” 爾時比丘遣使借與某甲比丘衣,作彼親厚意取衣,應取不?佛言:“不應作親厚意取。
”若至道路,應作親厚意取不?佛言:“不應取。
”若至彼,應作親厚意取不?佛言:“不應取。
”若作遣衣主,親厚意取衣,應取不?佛言:“應取。
”若至道路,應取不?佛言:“應取。
”若至彼,應取不?佛言:“應取。
”所遣借與衣比丘命過,即作彼命過比丘衣受,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至道路,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至彼,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遣人借與比丘衣,衣主命過,彼比丘應即作命過比丘衣受不?佛言:“應受。
”若至道路,應受不?佛言:“應受。
”若至彼,應受不?佛言:“應受。
” 爾時有比丘,遣衣與某甲比丘。
彼使作遣衣主親厚意取衣,應取不?佛言:“不應取。
”若至道路,應取不?佛言:“不應取。
”若至彼,應取不?佛言:“不應取。
”彼比丘若作所遣與衣比丘親厚意取衣,應取不?佛言:“應取。
”若至道路,應取不?佛言:“應取。
”若至彼,應取不?佛言:“應取。
”彼所遣衣主比丘命過,彼比丘即作命過衣受,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至道路,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至彼,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所遣與衣比丘命過,彼比丘即作彼命過衣受,應受不?佛言:“應受。
”若至道路,應受不?佛言:“應受。
”若至彼,應受不?佛言:“應受。
” 爾時有居士持衣來至僧伽藍中言:“與某甲比丘,此衣與大德!”彼比丘言:“我不須。
”即持衣置比丘前而去。
彼比丘有畏慎,不知雲何?諸比丘白佛,佛言:“聽為施主故賞錄,若須時聽受持。
”(衣揵度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四十一
應相待,亦應囑授後人受夏衣分。
” 時有比丘未分衣便去,漫囑授後人受我衣分。
後諸比丘分衣,問:“誰為某甲比丘取衣分?”時無有為取衣分者。
彼比丘還問:“分衣未?”答言:“已分。
”問:“取我分不?”答言:“不取。
”彼比丘瞋責餘比丘言:“未分衣我出行,囑授後人為我取衣,我在此安居而分衣不為我取分耶?”諸比丘作如是念:“為成分衣不?”往白佛,佛言:“成分。
應待還,亦應的囑授一人。
” 時有比丘未分衣出行,囑授一比丘為我取夏衣。
時比丘分衣,問言:“誰取某甲比丘衣分?”受囑授者忘不取,諸比丘即分衣。
彼比丘還,問言:“分夏衣未?”答言:“已分。
”問言:“取我分不?”答言:“不取。
”彼比丘瞋責餘比丘言:“未分衣我出行,後囑授一比丘取我衣分。
我在此安居而不為我取衣分。
”諸比丘不知成分衣不?往白佛,佛言:“成分,是忘者過。
” 時諸比丘留夏安居食,白佛,佛言:“不應留,應随施受。
” 爾時舍利弗、目連般涅槃,多有可分衣物,現前僧應分。
彼比丘留過安居。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留。
此衣現前僧應分。
” 彼時有一檀越,為欲施塔施僧僧伽藍房舍、施浴池,若為初生兒、若為初剃發、若長發、若入新舍、若為亡人作會,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
諸比丘留至夏安居。
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留,此是非時衣,現前僧應分。
” 爾時有一比丘住處,大得夏安居衣物,彼作如是念:“我當雲何?”白諸比丘。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一比丘安居,大得僧夏安居衣物,彼比丘應作心念言:‘此是我物。
’若受若不受,有餘比丘來,不應得分。
” 爾時諸比丘大得可分衣物,僧破為二部。
諸比丘白佛,佛言:“應分為二分。
”若未得可分衣物,僧破為二部。
佛言:“應問檀越當與誰?若彼言:‘與某甲某甲上座。
’即應随彼語上座所在處與。
若彼言:‘不知。
’若言:‘俱與。
’應分作二分。
” 爾時諸比丘,已得衣、未得衣,僧破為二部。
“已得衣者,應分作二分。
未得衣者,應問檀越:‘當與誰?’彼若言:‘與某甲某甲上座。
’即應随彼語上座所在處與。
若彼言:‘不知。
’若言:‘俱與。
’應分為二分。
” 爾時諸比丘得可分衣物,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
“彼不應與分。
”若未得衣物,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
“不應與分。
”若得衣物、未得衣物,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
“不應與衣分。
” 爾時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未至便死。
諸比丘不知其衣缽當與誰?白佛,佛言:“随其所欲往處應與。
” 爾時有比丘從此部往彼部,至便死。
諸比丘不知其衣缽當與誰?白佛,佛言:“随彼所往部應與。
” 爾時有比丘,被舉已命過。
諸比丘不知其衣缽當與誰?白佛,佛言:“随所共同羯磨舉僧應與。
” 爾時住處僧破為二部,有檀越請此二部僧,一處飯食并布施衣、布施縷。
諸比丘不知誰應得衣?誰應得縷?白佛,佛言:“應問檀越:‘衣與誰?縷與誰?’若言:‘與某甲某甲上座。
’應随彼語所在處上座與。
若言:‘不知。
’若言:‘俱與。
’應分作二分。
” 爾時衆僧得夏安居衣,僧破為二部。
白佛,佛言:“應數人多少分。
”若未得安居衣,僧破為二部。
白佛,佛言:“應數人分。
若得夏衣、若未得夏衣,僧破為二部,應數人分。
” 時有比丘得夏衣往餘部,佛言:“應與。
”若未得夏衣往餘部。
佛言:“應與。
”若未得夏衣、若已得夏衣往餘部,佛言:“應與。
” 爾時有一居士,集比丘住處、諸處僧供養飯食,以衣布施。
諸比丘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有八種施衣:若與比丘僧、若與比丘尼僧、若與二部僧、若與四方僧、若與界内僧、若與同羯磨僧、若稱名字與、若與一人。
”佛言:“若與比丘僧,比丘僧應分。
若與乃至一人,應屬一人。
” 爾時諸比丘冬月患寒,白佛,佛言:“聽着帽。
”露地坐患背痛,佛言:“聽作禅帶。
”爾時比丘身患瘡若污臭,佛言:“聽作拭身巾。
若面污,聽作拭面巾。
若患眼淚,聽作扪淚巾。
” 爾時畢陵伽婆蹉得大貴價疏衣,彼欲作夏衣畜。
白佛,佛言:“聽淨施持。
淨施有二種:一真實淨施,二展轉淨施。
真實淨施者言:‘大德一心念!我有此長衣未淨施,今為淨故,舍與大德,為真實淨故。
’展轉淨施者言:‘大德一心念,此是我長衣未作淨,為淨故施與大德,為展轉淨故。
’彼受淨者,即應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汝有長衣未作淨,為淨故與我,我今受之。
’受已當語言:‘汝施與誰?’彼應言:‘施與某甲。
’受淨者應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汝是長衣未作淨,為淨故施與我,我今受之。
受已,汝今與某甲是衣。
某甲已有,汝為某甲善護持着随因緣作。
’真實淨施者,應問主然後得着。
展轉淨施者,若問、若不問随意着。
” 爾時比丘遣使借與某甲比丘衣,作彼親厚意取衣,應取不?佛言:“不應作親厚意取。
”若至道路,應作親厚意取不?佛言:“不應取。
”若至彼,應作親厚意取不?佛言:“不應取。
”若作遣衣主,親厚意取衣,應取不?佛言:“應取。
”若至道路,應取不?佛言:“應取。
”若至彼,應取不?佛言:“應取。
”所遣借與衣比丘命過,即作彼命過比丘衣受,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至道路,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至彼,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遣人借與比丘衣,衣主命過,彼比丘應即作命過比丘衣受不?佛言:“應受。
”若至道路,應受不?佛言:“應受。
”若至彼,應受不?佛言:“應受。
” 爾時有比丘,遣衣與某甲比丘。
彼使作遣衣主親厚意取衣,應取不?佛言:“不應取。
”若至道路,應取不?佛言:“不應取。
”若至彼,應取不?佛言:“不應取。
”彼比丘若作所遣與衣比丘親厚意取衣,應取不?佛言:“應取。
”若至道路,應取不?佛言:“應取。
”若至彼,應取不?佛言:“應取。
”彼所遣衣主比丘命過,彼比丘即作命過衣受,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至道路,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至彼,應受不?佛言:“不應受。
”若所遣與衣比丘命過,彼比丘即作彼命過衣受,應受不?佛言:“應受。
”若至道路,應受不?佛言:“應受。
”若至彼,應受不?佛言:“應受。
” 爾時有居士持衣來至僧伽藍中言:“與某甲比丘,此衣與大德!”彼比丘言:“我不須。
”即持衣置比丘前而去。
彼比丘有畏慎,不知雲何?諸比丘白佛,佛言:“聽為施主故賞錄,若須時聽受持。
”(衣揵度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