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一(三分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移轉。
”彼比丘移卧具已,去時不還複本處,餘比丘複用,佛言:“應複卧具着本處而去,若不者當如法治。
” 時房舍崩壞,諸比丘畏慎,不敢移轉卧具:“佛有如是言:‘不應移轉卧具。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房舍崩壞,應移轉卧具。
”彼移轉卧具着餘房,餘房不敢卧,便爛壞。
白佛,佛言:“應用卧時。
”佛聽用卧,諸比丘便不洗腳、不拭腳,用作襯體衣,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不洗腳、不拭腳,用作襯體衣。
”佛既不聽作襯體衣,諸比丘畏慎,不敢手腳近。
諸比丘白佛,佛言:“從腋至膝不應襯體。
”時諸白衣施比丘襯體衣,比丘畏慎不敢受。
白佛,佛言:“應随檀越施衣應受。
” 彼壞房舍已治,不還複卧具,比丘白佛,佛言:“若房舍已治,應還複卧具。
若不複者應如法治。
”彼諸比丘從此住處移定卧具至彼處,白佛,佛言:“不應移此住處定卧具至彼處。
”有國土人民反亂恐怖、住處亦壞,彼畏慎不敢移卧具:“佛不聽移此住處定卧具至彼處。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如是事聽移。
”彼移卧具時,畏襯體不敢藏覆,言:“世尊不聽作襯體衣。
”諸比丘白佛,佛言:“随所方便覆藏應移,若餘人驅起,不應起,亦不應驅他起。
若有餘比丘能愛護者應與,若複國土還複。
”人民還安房舍治竟,不還複卧具,諸比丘白佛,佛言:“若爾,不還複卧具,當如法治。
” 爾時舍利弗得上色碎段衣财,欲作五納衣。
白佛,佛言:“聽作。
” 爾時有住處,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
六群比丘各相推倚,不肯藏舉遂失去。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及有見者應收舉。
” 時客比丘來,移衣物着餘房,不堅牢。
白佛,佛言:“聽别房結作庫藏屋。
白二羯磨唱房名,若溫室、若重屋、若經行屋,是中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結某甲房作庫藏屋。
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結某甲房作庫藏屋。
誰諸長老忍僧結某甲房作庫藏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結某甲房作庫藏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時彼庫藏屋,無人守不堅牢。
“聽差守物人,白二羯磨差。
衆中當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
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
誰諸長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比丘不肯作守物人,應福饒與粥。
若故不肯,一切所受衣食分應與二分。
若故複不肯,當如法治。
” 爾時毗舍佉無夷羅母大作浴衣,遣人送至精舍中。
諸比丘不知當雲何?白佛,佛言:“随上座次分,若不足應識次,更得應續次與。
” 彼時得大貴價衣續次與,佛言:“不應以貴價衣續次與,應從上座與。
若得不等者,應僧中取可分衣物足令等分之。
” 爾時僧得鴦伽那羅衣,比丘白佛,佛言:“聽畜。
” 時比丘着僧覆身衣至溫室食堂中,羹飯污泥煙熏坌塵。
白佛,佛言:“不應着僧覆身衣至溫室食堂中。
” 時諸比丘冬月患寒,白佛,佛言:“聽着。
當愛護勿令污泥。
”時比丘即着至廁上,大小便污泥臭穢。
白佛,佛言:“不應着至廁上。
”時比丘送衣還房,大小便急,諸比丘白佛,佛言:“廁邊若有衣架、若龍牙杙、若有屋、若有樹、若草、若有石,聽持衣着上。
若天雨漬應着無雨處,若雨傍來漬,應着好捉不令觸廁戶上廁,正安腳好蹲令不污衣。
” 彼比丘着衣至經行處,草着蟲着塵坌露漬壞僧衣。
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着僧衣至經行處。
” 爾時有上座病比丘,羸老遠道來有患苦。
“聽着,敷卧氈置上,愛護而卧。
”爾時有比丘在異住處結夏安居已,複于餘住處住。
彼不知當于何住處取安居物?諸比丘白佛,佛言:“聽住日多處應取。
若二處俱等,聽各取半。
”彼比丘分夏安居食,白佛,佛言:“不應分,随施應食。
” 爾時世尊受毗蘭若婆羅門請竟,告阿難言:“汝往語毗蘭若婆羅門,佛受汝三月請夏安居竟,今欲人間遊行。
”阿難受世尊教,即往毗蘭若所語言:“世尊如是語:‘受汝夏三月安居請已竟,今欲人間遊行。
’”時毗蘭若聞阿難語已,方自憶:“我請沙門瞿昙及比丘僧,九十日中竟不供養。
”時毗蘭若即往世尊所,恭敬問訊已,卻坐一面。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為說法令歡喜。
毗蘭若聞佛說法極大歡喜,即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更受我九十日請。
”佛答言:“已受汝九十日請已,今欲人間遊行。
”複白佛言:“願受我明日請食。
”世尊默然受請。
時毗蘭若聞佛受請已,即從坐起,歡喜繞佛而去。
即于其夜辦具種種飲食,明日清旦往白時到。
爾時世尊與五百比丘僧俱,着衣持缽往詣其家就座而坐。
時毗蘭若以種種多美飲食供養佛及比丘僧,食已舍缽,以三衣布施世尊比丘僧,人與兩端疊為夏衣。
比丘不受,言:“佛未聽我曹受夏衣。
”白佛,佛言:“聽受。
” 爾時六群比丘、跋難陀,聞佛聽受夏衣,于春夏冬一切時求索夏衣。
夏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
時跋難陀釋子在一住處安居,聞有異住處大得夏安居衣,即往彼住處問言:“汝曹分夏衣未耶?”答言:“未分。
”語言:“持來與汝分。
”複往餘處問言:“汝分夏衣未?”答言:“未分。
”語言:“持來與汝分。
”時跋難陀在多處分衣,得多衣分,持來入祇桓。
餘比丘見,問言:“世尊制聽畜三衣,此多衣是誰衣耶?”彼言:“我于多住處分衣,故大得此多衣。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知慚愧、樂學戒者,嫌責六群比丘、跋難陀言:“世尊聽比丘受夏衣,汝雲何便于春夏冬一切時求索夏衣?夏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
此處安居受衣分,複于餘處受衣分?”諸比丘往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呵責跋難陀語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跋難陀!我聽比丘畜夏衣。
汝雲何于春夏冬一切時求索夏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于此安居受衣分,複于異處受衣分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跋難陀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不應于一切時春夏冬求索夏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亦不應此處安居受衣分已複于餘處受衣分。
若受者應如法治。
” 爾時有比丘未分夏衣便去,後比丘分夏衣,彼比丘行還,問言:“夏衣分未?”答言:“已分。
”問言:“取我衣分不?”答言:“不取。
”時彼比丘瞋責餘比丘言:“未分衣我出行,後分夏衣我在此安居而不取我衣分。
”諸比丘作如是念:“是成分衣不?”往白佛,佛言:“成分衣
”彼比丘移卧具已,去時不還複本處,餘比丘複用,佛言:“應複卧具着本處而去,若不者當如法治。
” 時房舍崩壞,諸比丘畏慎,不敢移轉卧具:“佛有如是言:‘不應移轉卧具。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房舍崩壞,應移轉卧具。
”彼移轉卧具着餘房,餘房不敢卧,便爛壞。
白佛,佛言:“應用卧時。
”佛聽用卧,諸比丘便不洗腳、不拭腳,用作襯體衣,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不洗腳、不拭腳,用作襯體衣。
”佛既不聽作襯體衣,諸比丘畏慎,不敢手腳近。
諸比丘白佛,佛言:“從腋至膝不應襯體。
”時諸白衣施比丘襯體衣,比丘畏慎不敢受。
白佛,佛言:“應随檀越施衣應受。
” 彼壞房舍已治,不還複卧具,比丘白佛,佛言:“若房舍已治,應還複卧具。
若不複者應如法治。
”彼諸比丘從此住處移定卧具至彼處,白佛,佛言:“不應移此住處定卧具至彼處。
”有國土人民反亂恐怖、住處亦壞,彼畏慎不敢移卧具:“佛不聽移此住處定卧具至彼處。
”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如是事聽移。
”彼移卧具時,畏襯體不敢藏覆,言:“世尊不聽作襯體衣。
”諸比丘白佛,佛言:“随所方便覆藏應移,若餘人驅起,不應起,亦不應驅他起。
若有餘比丘能愛護者應與,若複國土還複。
”人民還安房舍治竟,不還複卧具,諸比丘白佛,佛言:“若爾,不還複卧具,當如法治。
” 爾時舍利弗得上色碎段衣财,欲作五納衣。
白佛,佛言:“聽作。
” 爾時有住處,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
六群比丘各相推倚,不肯藏舉遂失去。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及有見者應收舉。
” 時客比丘來,移衣物着餘房,不堅牢。
白佛,佛言:“聽别房結作庫藏屋。
白二羯磨唱房名,若溫室、若重屋、若經行屋,是中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結某甲房作庫藏屋。
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結某甲房作庫藏屋。
誰諸長老忍僧結某甲房作庫藏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結某甲房作庫藏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時彼庫藏屋,無人守不堅牢。
“聽差守物人,白二羯磨差。
衆中當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
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
誰諸長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作守物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比丘不肯作守物人,應福饒與粥。
若故不肯,一切所受衣食分應與二分。
若故複不肯,當如法治。
” 爾時毗舍佉無夷羅母大作浴衣,遣人送至精舍中。
諸比丘不知當雲何?白佛,佛言:“随上座次分,若不足應識次,更得應續次與。
” 彼時得大貴價衣續次與,佛言:“不應以貴價衣續次與,應從上座與。
若得不等者,應僧中取可分衣物足令等分之。
” 爾時僧得鴦伽那羅衣,比丘白佛,佛言:“聽畜。
” 時比丘着僧覆身衣至溫室食堂中,羹飯污泥煙熏坌塵。
白佛,佛言:“不應着僧覆身衣至溫室食堂中。
” 時諸比丘冬月患寒,白佛,佛言:“聽着。
當愛護勿令污泥。
”時比丘即着至廁上,大小便污泥臭穢。
白佛,佛言:“不應着至廁上。
”時比丘送衣還房,大小便急,諸比丘白佛,佛言:“廁邊若有衣架、若龍牙杙、若有屋、若有樹、若草、若有石,聽持衣着上。
若天雨漬應着無雨處,若雨傍來漬,應着好捉不令觸廁戶上廁,正安腳好蹲令不污衣。
” 彼比丘着衣至經行處,草着蟲着塵坌露漬壞僧衣。
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着僧衣至經行處。
” 爾時有上座病比丘,羸老遠道來有患苦。
“聽着,敷卧氈置上,愛護而卧。
”爾時有比丘在異住處結夏安居已,複于餘住處住。
彼不知當于何住處取安居物?諸比丘白佛,佛言:“聽住日多處應取。
若二處俱等,聽各取半。
”彼比丘分夏安居食,白佛,佛言:“不應分,随施應食。
” 爾時世尊受毗蘭若婆羅門請竟,告阿難言:“汝往語毗蘭若婆羅門,佛受汝三月請夏安居竟,今欲人間遊行。
”阿難受世尊教,即往毗蘭若所語言:“世尊如是語:‘受汝夏三月安居請已竟,今欲人間遊行。
’”時毗蘭若聞阿難語已,方自憶:“我請沙門瞿昙及比丘僧,九十日中竟不供養。
”時毗蘭若即往世尊所,恭敬問訊已,卻坐一面。
時世尊以無數方便為說法令歡喜。
毗蘭若聞佛說法極大歡喜,即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更受我九十日請。
”佛答言:“已受汝九十日請已,今欲人間遊行。
”複白佛言:“願受我明日請食。
”世尊默然受請。
時毗蘭若聞佛受請已,即從坐起,歡喜繞佛而去。
即于其夜辦具種種飲食,明日清旦往白時到。
爾時世尊與五百比丘僧俱,着衣持缽往詣其家就座而坐。
時毗蘭若以種種多美飲食供養佛及比丘僧,食已舍缽,以三衣布施世尊比丘僧,人與兩端疊為夏衣。
比丘不受,言:“佛未聽我曹受夏衣。
”白佛,佛言:“聽受。
” 爾時六群比丘、跋難陀,聞佛聽受夏衣,于春夏冬一切時求索夏衣。
夏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
時跋難陀釋子在一住處安居,聞有異住處大得夏安居衣,即往彼住處問言:“汝曹分夏衣未耶?”答言:“未分。
”語言:“持來與汝分。
”複往餘處問言:“汝分夏衣未?”答言:“未分。
”語言:“持來與汝分。
”時跋難陀在多處分衣,得多衣分,持來入祇桓。
餘比丘見,問言:“世尊制聽畜三衣,此多衣是誰衣耶?”彼言:“我于多住處分衣,故大得此多衣。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知慚愧、樂學戒者,嫌責六群比丘、跋難陀言:“世尊聽比丘受夏衣,汝雲何便于春夏冬一切時求索夏衣?夏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
此處安居受衣分,複于餘處受衣分?”諸比丘往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集比丘僧,無數方便呵責跋難陀語言:“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跋難陀!我聽比丘畜夏衣。
汝雲何于春夏冬一切時求索夏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于此安居受衣分,複于異處受衣分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跋難陀已,告諸比丘:“自今已去不應于一切時春夏冬求索夏衣、安居未竟亦乞衣亦受衣,亦不應此處安居受衣分已複于餘處受衣分。
若受者應如法治。
” 爾時有比丘未分夏衣便去,後比丘分夏衣,彼比丘行還,問言:“夏衣分未?”答言:“已分。
”問言:“取我衣分不?”答言:“不取。
”時彼比丘瞋責餘比丘言:“未分衣我出行,後分夏衣我在此安居而不取我衣分。
”諸比丘作如是念:“是成分衣不?”往白佛,佛言:“成分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