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一(三分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者衣物羯磨,與此無異。
唯益一句言:“僧與某甲比丘衣,某甲比丘當還與僧。
白如是。
”) 爾時舍衛國有多知識比丘死,彼有多三衣。
諸比丘不知以何者與瞻病人?諸比丘白佛,佛言:“聽彼亡者常所侍者與。
” 佛聽與瞻病者衣,時有比丘小小瞻病,或一扶起、或一扶卧、或一與楊枝水,便取彼衣缽。
佛言:“不應如是小小瞻病便取彼衣缽。
有五法看病人不應取病人衣物。
何等五?一、不知病者可食不可食,可食而不與、不可食而與。
二、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
三、無有慈愍心,為衣食故。
四、不能為病人經理湯藥乃至差若死。
五、不能為病人說法令病者歡喜,己身于善法損減。
有如是五法,不應取病人衣物。
有五法應與看病人衣物。
何等五?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能與。
二者、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
三者、有慈愍心,不為衣食。
四者、能經理湯藥乃至差若死。
五者、能為病人說法,令病者歡喜,己身于善法增益。
有如是五法,應取病人衣物。
若病人臨欲終時,有如是言:‘我此衆物,與佛與法、若與僧、若與塔、若與人。
若我終後與,若不死還我。
’”佛言:“不應如是與,應現前僧分。
” 彼病比丘作如是念:“我當受不好三衣,恐瞻病者取去。
”佛言:“不應作如是念:‘我受不好三衣,恐瞻病者取去。
’應受好者。
” 時病人捉衣缽送着餘處,恐瞻病人取,後病差無所著。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如是意:‘送衣餘處,恐瞻病者得。
’” 爾時舍衛國有多知識比丘命過,彼比丘多三衣。
諸比丘不知持何等衣與瞻病比丘?比丘白佛,佛言:“應看此瞻病人雲何?若能極上瞻病,應與上三衣;若中,與中三衣;若下,與下三衣。
” 爾時舍衛國有負債比丘命過,諸比丘不知誰當償?白佛,佛言:“聽持長衣償,若無物賣三衣與,有餘與瞻病人。
聽瞻病人問病比丘:‘何者是三衣?何者是長衣?汝負誰?誰負汝?汝應與誰?’若不問,如法治。
” 時有病比丘身患瘡污衣卧具,佛言:“聽畜覆身衣。
”或有衣毛結?着瘡,或時患痛,佛言:“聽取大價好衣覆身着内外着涅槃僧。
若至白衣舍,應語言:‘我患瘡。
’若白衣言:‘無苦但坐。
’應褰涅槃僧坐。
” 爾時比丘患下脫痔病,以粗木作籌草患痛,佛言:“聽以毳、若劫貝、若鳥毛故衣物拭之。
”用竟舉置不浣,諸比丘見便污賤,白佛,佛言:“不應用竟舉置不浣應浣。
”彼浣已不絞去水爛壞蟲生,佛言:“應絞去水曬令幹。
” 時有病比丘身患瘡污衣卧具,白佛,佛言:“聽畜覆瘡衣。
若自無衣,聽僧中取衣作。
”作已,彼比丘不敢移此住處覆瘡衣着餘處,白佛,佛言:“聽移。
”比丘後瘡差,不持還本處,白佛,佛言:“若差應浣染治還本處;若不還,如法治。
” 爾時六群比丘作帳,諸白衣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無有止足不知慚愧,自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猶如國王大臣。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帳。
” 時有比丘,在露處大小便露形。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以草、若樹葉、若樹枝、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若氍氀作覆障。
” 爾時六群比丘作幰,時諸白衣見皆共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止足不知慚愧,自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猶如國王大臣。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幰。
” 時諸比丘道行患熱,白佛,佛言:“聽以草若葉、十種衣中若一一衣作覆障。
” 爾時衆僧得複衣,佛言:“聽畜。
” 時比丘不知持三衣,佛言:“應受持。
若疑,應舍已更受。
若有三衣不受持,突吉羅。
”佛如是語:“應受持三衣。
”彼受小小衣當三衣,若拭身巾、若拭面巾、卧氈。
白佛,佛言:“不應持如是小小衣當三衣。
”佛言:“聽以長四肘、廣二肘衣作安陀會,廣三肘、長五肘作郁多羅僧,僧伽梨亦如是。
” 時諸比丘衣壞,佛言:“聽補治。
”彼不知雲何補治?佛言:“聽着納衣重綖編邊随孔大小方圓補。
” 時諸比丘不着割截衣入聚落,白衣見已皆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止足不知慚愧,自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不着割截衣入聚落,猶如外道。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不着割截衣入聚落。
有五事因緣留僧伽梨:若疑恐怖;若雨;若疑雨;若作僧伽梨未成;若浣、若染、若壞色、若堅舉。
有如是五事因緣,留僧伽梨。
” 爾時比丘反着僧伽梨入聚落,餘比丘見不喜。
白佛,佛言:“不應反着衣入聚落。
”比丘畏慎,不敢聚落外反着衣,風塵日曝、蟲鳥污穢。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聚落外反着衣。
” 爾時比丘得缦衣廣長足,即裁割作衣,少欲作帖葉衣。
白佛,佛言:“聽作。
”爾時比丘,得缦衣廣長足,欲作五納衣,白佛,佛言:“聽作。
” 時諸比丘衣犯舍,白佛,佛言:“聽舍。
若于僧中、若衆多人、若一人,應舍然後淨施,不應不舍。
應舍然後遣,不應不舍而遣。
”彼比丘不舍,便受用作三衣、作波利迦羅衣,故壞故燒用作非衣、若數數着。
“若不舍不應受用作三衣、波利迦羅衣,故壞故燒用作非衣、若數數着。
”諸比丘作如是念:“波利迦羅不現在前,得尼薩耆不?”佛言:“不犯。
”彼不舍衣便着,白佛,佛言:“不應不舍便着。
”彼比丘疑,不敢以舍堕衣與人,用作被衣。
白佛,佛言:“聽與人、聽作被衣。
” 時比丘畏慎燒衣、奪衣、漂衣,不敢着,白佛,佛言:“聽着。
”時比丘不舍衣,便與他貿易。
白佛,佛言:“不應不舍衣,應舍然後貿易。
” 諸比丘如是念:“衆僧衣過十日犯舍堕不?”白佛,佛言:“不犯。
” 時比丘淨施衣不還主,“犯突吉羅。
若遮不與者,突吉羅。
” 時諸比丘不染衣不壞色便寄白衣舍,白衣取着。
白佛,佛言:“不應不染及壞色便寄白衣舍,應染壞色作沙門衣然後寄白衣舍。
” 爾時比丘得上狹下廣衣,受用作僧祇支。
白佛,佛言:“聽作。
” 爾時異住處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六群比丘出界外共分。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出界外分。
” 時有長老比丘多知識人間遊行,大得現前僧應分衣物,難分,彼畏慎佛不聽出界外分衣。
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應如是唱令言:‘來向某甲,某甲處分衣。
’若可分衣應分。
”彼不知何時分?“應作相、若量時、量影、若作煙、若吹貝、若打鼓、若打揵槌、若白時至、若自來、若遣人來,應與分。
” 彼諸比丘轉易卧具,佛言:“不應移易。
”或有房多卧具,或有房少卧具,佛言:“自今已去,聽舊住人、若摩摩帝、若經營人、若次得房者,應問然後
唯益一句言:“僧與某甲比丘衣,某甲比丘當還與僧。
白如是。
”) 爾時舍衛國有多知識比丘死,彼有多三衣。
諸比丘不知以何者與瞻病人?諸比丘白佛,佛言:“聽彼亡者常所侍者與。
” 佛聽與瞻病者衣,時有比丘小小瞻病,或一扶起、或一扶卧、或一與楊枝水,便取彼衣缽。
佛言:“不應如是小小瞻病便取彼衣缽。
有五法看病人不應取病人衣物。
何等五?一、不知病者可食不可食,可食而不與、不可食而與。
二、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
三、無有慈愍心,為衣食故。
四、不能為病人經理湯藥乃至差若死。
五、不能為病人說法令病者歡喜,己身于善法損減。
有如是五法,不應取病人衣物。
有五法應與看病人衣物。
何等五?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能與。
二者、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唾吐。
三者、有慈愍心,不為衣食。
四者、能經理湯藥乃至差若死。
五者、能為病人說法,令病者歡喜,己身于善法增益。
有如是五法,應取病人衣物。
若病人臨欲終時,有如是言:‘我此衆物,與佛與法、若與僧、若與塔、若與人。
若我終後與,若不死還我。
’”佛言:“不應如是與,應現前僧分。
” 彼病比丘作如是念:“我當受不好三衣,恐瞻病者取去。
”佛言:“不應作如是念:‘我受不好三衣,恐瞻病者取去。
’應受好者。
” 時病人捉衣缽送着餘處,恐瞻病人取,後病差無所著。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如是意:‘送衣餘處,恐瞻病者得。
’” 爾時舍衛國有多知識比丘命過,彼比丘多三衣。
諸比丘不知持何等衣與瞻病比丘?比丘白佛,佛言:“應看此瞻病人雲何?若能極上瞻病,應與上三衣;若中,與中三衣;若下,與下三衣。
” 爾時舍衛國有負債比丘命過,諸比丘不知誰當償?白佛,佛言:“聽持長衣償,若無物賣三衣與,有餘與瞻病人。
聽瞻病人問病比丘:‘何者是三衣?何者是長衣?汝負誰?誰負汝?汝應與誰?’若不問,如法治。
” 時有病比丘身患瘡污衣卧具,佛言:“聽畜覆身衣。
”或有衣毛結?着瘡,或時患痛,佛言:“聽取大價好衣覆身着内外着涅槃僧。
若至白衣舍,應語言:‘我患瘡。
’若白衣言:‘無苦但坐。
’應褰涅槃僧坐。
” 爾時比丘患下脫痔病,以粗木作籌草患痛,佛言:“聽以毳、若劫貝、若鳥毛故衣物拭之。
”用竟舉置不浣,諸比丘見便污賤,白佛,佛言:“不應用竟舉置不浣應浣。
”彼浣已不絞去水爛壞蟲生,佛言:“應絞去水曬令幹。
” 時有病比丘身患瘡污衣卧具,白佛,佛言:“聽畜覆瘡衣。
若自無衣,聽僧中取衣作。
”作已,彼比丘不敢移此住處覆瘡衣着餘處,白佛,佛言:“聽移。
”比丘後瘡差,不持還本處,白佛,佛言:“若差應浣染治還本處;若不還,如法治。
” 爾時六群比丘作帳,諸白衣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無有止足不知慚愧,自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猶如國王大臣。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帳。
” 時有比丘,在露處大小便露形。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以草、若樹葉、若樹枝、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若氍氀作覆障。
” 爾時六群比丘作幰,時諸白衣見皆共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止足不知慚愧,自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猶如國王大臣。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幰。
” 時諸比丘道行患熱,白佛,佛言:“聽以草若葉、十種衣中若一一衣作覆障。
” 爾時衆僧得複衣,佛言:“聽畜。
” 時比丘不知持三衣,佛言:“應受持。
若疑,應舍已更受。
若有三衣不受持,突吉羅。
”佛如是語:“應受持三衣。
”彼受小小衣當三衣,若拭身巾、若拭面巾、卧氈。
白佛,佛言:“不應持如是小小衣當三衣。
”佛言:“聽以長四肘、廣二肘衣作安陀會,廣三肘、長五肘作郁多羅僧,僧伽梨亦如是。
” 時諸比丘衣壞,佛言:“聽補治。
”彼不知雲何補治?佛言:“聽着納衣重綖編邊随孔大小方圓補。
” 時諸比丘不着割截衣入聚落,白衣見已皆譏嫌言:“沙門釋子無有止足不知慚愧,自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不着割截衣入聚落,猶如外道。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不着割截衣入聚落。
有五事因緣留僧伽梨:若疑恐怖;若雨;若疑雨;若作僧伽梨未成;若浣、若染、若壞色、若堅舉。
有如是五事因緣,留僧伽梨。
” 爾時比丘反着僧伽梨入聚落,餘比丘見不喜。
白佛,佛言:“不應反着衣入聚落。
”比丘畏慎,不敢聚落外反着衣,風塵日曝、蟲鳥污穢。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聚落外反着衣。
” 爾時比丘得缦衣廣長足,即裁割作衣,少欲作帖葉衣。
白佛,佛言:“聽作。
”爾時比丘,得缦衣廣長足,欲作五納衣,白佛,佛言:“聽作。
” 時諸比丘衣犯舍,白佛,佛言:“聽舍。
若于僧中、若衆多人、若一人,應舍然後淨施,不應不舍。
應舍然後遣,不應不舍而遣。
”彼比丘不舍,便受用作三衣、作波利迦羅衣,故壞故燒用作非衣、若數數着。
“若不舍不應受用作三衣、波利迦羅衣,故壞故燒用作非衣、若數數着。
”諸比丘作如是念:“波利迦羅不現在前,得尼薩耆不?”佛言:“不犯。
”彼不舍衣便着,白佛,佛言:“不應不舍便着。
”彼比丘疑,不敢以舍堕衣與人,用作被衣。
白佛,佛言:“聽與人、聽作被衣。
” 時比丘畏慎燒衣、奪衣、漂衣,不敢着,白佛,佛言:“聽着。
”時比丘不舍衣,便與他貿易。
白佛,佛言:“不應不舍衣,應舍然後貿易。
” 諸比丘如是念:“衆僧衣過十日犯舍堕不?”白佛,佛言:“不犯。
” 時比丘淨施衣不還主,“犯突吉羅。
若遮不與者,突吉羅。
” 時諸比丘不染衣不壞色便寄白衣舍,白衣取着。
白佛,佛言:“不應不染及壞色便寄白衣舍,應染壞色作沙門衣然後寄白衣舍。
” 爾時比丘得上狹下廣衣,受用作僧祇支。
白佛,佛言:“聽作。
” 爾時異住處現前僧大得可分衣物,六群比丘出界外共分。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出界外分。
” 時有長老比丘多知識人間遊行,大得現前僧應分衣物,難分,彼畏慎佛不聽出界外分衣。
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應如是唱令言:‘來向某甲,某甲處分衣。
’若可分衣應分。
”彼不知何時分?“應作相、若量時、量影、若作煙、若吹貝、若打鼓、若打揵槌、若白時至、若自來、若遣人來,應與分。
” 彼諸比丘轉易卧具,佛言:“不應移易。
”或有房多卧具,或有房少卧具,佛言:“自今已去,聽舊住人、若摩摩帝、若經營人、若次得房者,應問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