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一(三分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傍臣答言:“去此七十裡。
”王聞已倍更恐怖言:“我将不為諸釋子所害及我軍衆耶?”時不信樂大臣白王言:“彼諸釋子,皆持五戒為優婆塞,死死終不斷衆生命。
王但前進,勿以為怖。
”即往圍迦維羅衛城。
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佛言:“彼若不與開門,終不能得。
” 時城内人自不和,或言:“當與城。
”者,或言:“莫與。
”即行籌,時天魔波旬,在與城衆中七返取籌,即令與琉璃王城籌多,即為開門與之。
軍人即入,反閉城門,街巷鑿陷悉齊人腰,埋諸釋種男女大小,相參而無有間,令大象蹈上。
時摩诃男釋子,是琉璃王外祖父,語諸釋種言:“汝曹莫但看琉璃王放大象蹈殺人,當觀昔日業報因緣。
諸釋種昔日所造定業報,今當受之。
”時琉璃王聞,語摩诃男釋子言:“欲得何願?”摩诃男言:“諸釋種已死,我今苦惱,何用願為?若欲與我願者,聽我入池水,随入水時節中間,聽諸釋種出莫殺。
”琉璃王念言:“水中不得久。
”“與汝願。
”摩诃男即入池水,以發系樹根,遂于水下命過。
琉璃王即問諸大臣言:“釋子摩诃男入水何乃久耶?”傍人看之,答言:“已死。
”王言:“出之。
”即出示王。
時琉璃王見即生慈心,言:“摩诃男乃為親裡故不惜身命。
”即敕人放諸釋種。
彼即受教放之。
諸釋種被破剝脫,露形來至僧伽藍中。
諸比丘畏慎,不敢與衣:“佛不聽我曹與白衣衣。
”諸比丘白佛,佛言:“借衣,勿令露形來見我。
”即便借衣。
時舍利弗與佛在拘薩羅國遊行,在一處坐息,忘僧伽梨置地而去。
時佛憶念,語阿難言:“取此衣,作親友意取。
”阿難言:“雲何作親友意取?”佛言:“随所取令彼歡喜。
”“雲何随所取令彼歡喜?”答言:“有七法,是親友利益慈愍故。
何等七?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
如是阿難!有此七法,名為親友,利益慈愍,令彼歡喜。
”即說偈言: “難與能與, 難作能作, 難忍能忍, 是親善友; 密事相語, 互相覆藏, 遭苦不舍, 貧賤不輕。
如此七法, 人能行者, 名為親友, 應附近之。
” 佛言:“如此親友應取。
” 彼比丘非親友作親友意取,佛言:“不應非親友作親友意取。
”彼比丘非親友作親友意取波利迦羅衣,佛言:“不應作親友意取此衣,若不足不應取。
” 爾時佛在波婆城,有一摩羅,字樓延,是阿難白衣時親友。
時阿難着衣持缽往其家就座而坐,樓延出行不在。
阿難問其婦言:“樓延在不?”答言:“不在。
”阿難言:“取衣簏來。
”即取置阿難前。
時阿難即取大價衣,持還至僧伽藍中,為諸上座作拭面巾、拭身巾。
時樓延摩羅行還,其婦以此事語夫。
其夫即來到僧伽藍中,至阿難所問言:“汝至我家耶?”答言:“至。
”“汝有所取耶?”答言:“有所取。
”“何故取粗不取好者?”阿難言:“我正須如是衣。
”諸比丘作如是念:“白衣親厚,應取如是衣不?”白佛,佛言:“應取。
何者是親厚應取?如阿難于樓延摩羅應取。
”諸比丘言:“若主不在,應取不?”佛言:“聽親厚者若在、若不在應取。
” 爾時佛在舍衛國,不就請食。
諸佛常法,若不就請,在後按行諸房。
按行諸房時,見有異處有比丘病,無有瞻視供養人,卧大小便中。
見已詣比丘所,知而故問比丘:“汝何故卧大小便中,有瞻視供養人不?”答言:“無。
”世尊複問:“何故無?”答言:“我無病時不看他病,是故今病無人瞻視供養者。
”佛言:“汝不瞻視不供養病人,無利無所得。
汝曹比丘不相看視,誰當應看病者?”時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
洗已複為浣衣曬幹,有故壞卧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更敷新草并敷一衣,還安卧病比丘已,複以一衣覆上舍去。
爾時世尊食已,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向者不就請在後行房所見病比丘自料理事,具告諸比丘已:“汝曹比丘自今已去,應看病比丘,不應不看。
應作瞻病人,不應不作瞻病人。
若有欲供養我者,當供養病人。
聽彼比丘和尚若同和尚、阿阇梨若同阿阇梨、若弟子應瞻視。
若都無有人看,衆僧應與瞻病人。
若不肯者,應次第差。
若次第差不肯,如法治。
若無比丘,比丘尼随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若無比丘尼,式叉摩那随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若無式叉摩那,沙彌應作。
若無沙彌,沙彌尼随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若無沙彌尼,優婆塞應作。
若無優婆塞,優婆私随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病人有五事難看:所不應食而欲食不肯服藥,看病人有至心而不如實語,應行不行、應住不住,身有苦痛不能堪忍,身少有堪能而不作仰他作,病者有如是五事難。
看病人有五法易看:不應食者不食喜服藥,如實語瞻病者,應行便行、不應行不行、應住便住,身有苦痛能忍,身少有能作便作,病人有如是五事易看。
病人複有五法難看,四事如上,第五事不能靜坐止息内心,有此五事難看。
病人有五事易看,四事如上,第五能靜坐止息内心,病人有如是五事易看。
” 爾時有比丘在拘薩羅國道路行,至一小住處,見有病比丘無有瞻視者,卧大小便中。
彼作如是念:“世尊有教:‘應看病人,不應不看。
應作瞻病人,不應不作瞻病人。
應供養病人,不應不供養病人。
其有供養病人,是為供養我。
’”彼即便瞻病人。
病者死,爾時比丘持亡者衣缽,往舍衛國祇桓精舍中,往佛所頭面禮足,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言:“善哉,善哉!比丘!汝乃能瞻視病比丘,正應供養病比丘,作瞻病比丘人。
供養病比丘,是為供養我。
彼持亡比丘衣缽、坐具、針筒來,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持亡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與瞻病者,應作白二羯磨如是與。
時瞻病人,應至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白如是:‘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彼住處命過,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如是第二、第三說。
僧中當差堪能作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誦律、若不誦律,堪能作羯磨者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命過,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看病比丘。
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命過,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看病比丘。
誰諸長老忍與某甲看病比丘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某甲看病比丘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僧中羯磨,差一人令分亡
”王聞已倍更恐怖言:“我将不為諸釋子所害及我軍衆耶?”時不信樂大臣白王言:“彼諸釋子,皆持五戒為優婆塞,死死終不斷衆生命。
王但前進,勿以為怖。
”即往圍迦維羅衛城。
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佛言:“彼若不與開門,終不能得。
” 時城内人自不和,或言:“當與城。
”者,或言:“莫與。
”即行籌,時天魔波旬,在與城衆中七返取籌,即令與琉璃王城籌多,即為開門與之。
軍人即入,反閉城門,街巷鑿陷悉齊人腰,埋諸釋種男女大小,相參而無有間,令大象蹈上。
時摩诃男釋子,是琉璃王外祖父,語諸釋種言:“汝曹莫但看琉璃王放大象蹈殺人,當觀昔日業報因緣。
諸釋種昔日所造定業報,今當受之。
”時琉璃王聞,語摩诃男釋子言:“欲得何願?”摩诃男言:“諸釋種已死,我今苦惱,何用願為?若欲與我願者,聽我入池水,随入水時節中間,聽諸釋種出莫殺。
”琉璃王念言:“水中不得久。
”“與汝願。
”摩诃男即入池水,以發系樹根,遂于水下命過。
琉璃王即問諸大臣言:“釋子摩诃男入水何乃久耶?”傍人看之,答言:“已死。
”王言:“出之。
”即出示王。
時琉璃王見即生慈心,言:“摩诃男乃為親裡故不惜身命。
”即敕人放諸釋種。
彼即受教放之。
諸釋種被破剝脫,露形來至僧伽藍中。
諸比丘畏慎,不敢與衣:“佛不聽我曹與白衣衣。
”諸比丘白佛,佛言:“借衣,勿令露形來見我。
”即便借衣。
時舍利弗與佛在拘薩羅國遊行,在一處坐息,忘僧伽梨置地而去。
時佛憶念,語阿難言:“取此衣,作親友意取。
”阿難言:“雲何作親友意取?”佛言:“随所取令彼歡喜。
”“雲何随所取令彼歡喜?”答言:“有七法,是親友利益慈愍故。
何等七?難與能與、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相發露、遭苦不舍、貧賤不輕。
如是阿難!有此七法,名為親友,利益慈愍,令彼歡喜。
”即說偈言: “難與能與, 難作能作, 難忍能忍, 是親善友; 密事相語, 互相覆藏, 遭苦不舍, 貧賤不輕。
如此七法, 人能行者, 名為親友, 應附近之。
” 佛言:“如此親友應取。
” 彼比丘非親友作親友意取,佛言:“不應非親友作親友意取。
”彼比丘非親友作親友意取波利迦羅衣,佛言:“不應作親友意取此衣,若不足不應取。
” 爾時佛在波婆城,有一摩羅,字樓延,是阿難白衣時親友。
時阿難着衣持缽往其家就座而坐,樓延出行不在。
阿難問其婦言:“樓延在不?”答言:“不在。
”阿難言:“取衣簏來。
”即取置阿難前。
時阿難即取大價衣,持還至僧伽藍中,為諸上座作拭面巾、拭身巾。
時樓延摩羅行還,其婦以此事語夫。
其夫即來到僧伽藍中,至阿難所問言:“汝至我家耶?”答言:“至。
”“汝有所取耶?”答言:“有所取。
”“何故取粗不取好者?”阿難言:“我正須如是衣。
”諸比丘作如是念:“白衣親厚,應取如是衣不?”白佛,佛言:“應取。
何者是親厚應取?如阿難于樓延摩羅應取。
”諸比丘言:“若主不在,應取不?”佛言:“聽親厚者若在、若不在應取。
” 爾時佛在舍衛國,不就請食。
諸佛常法,若不就請,在後按行諸房。
按行諸房時,見有異處有比丘病,無有瞻視供養人,卧大小便中。
見已詣比丘所,知而故問比丘:“汝何故卧大小便中,有瞻視供養人不?”答言:“無。
”世尊複問:“何故無?”答言:“我無病時不看他病,是故今病無人瞻視供養者。
”佛言:“汝不瞻視不供養病人,無利無所得。
汝曹比丘不相看視,誰當應看病者?”時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
洗已複為浣衣曬幹,有故壞卧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更敷新草并敷一衣,還安卧病比丘已,複以一衣覆上舍去。
爾時世尊食已,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向者不就請在後行房所見病比丘自料理事,具告諸比丘已:“汝曹比丘自今已去,應看病比丘,不應不看。
應作瞻病人,不應不作瞻病人。
若有欲供養我者,當供養病人。
聽彼比丘和尚若同和尚、阿阇梨若同阿阇梨、若弟子應瞻視。
若都無有人看,衆僧應與瞻病人。
若不肯者,應次第差。
若次第差不肯,如法治。
若無比丘,比丘尼随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若無比丘尼,式叉摩那随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若無式叉摩那,沙彌應作。
若無沙彌,沙彌尼随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若無沙彌尼,優婆塞應作。
若無優婆塞,優婆私随所可作應作,不應觸比丘。
病人有五事難看:所不應食而欲食不肯服藥,看病人有至心而不如實語,應行不行、應住不住,身有苦痛不能堪忍,身少有堪能而不作仰他作,病者有如是五事難。
看病人有五法易看:不應食者不食喜服藥,如實語瞻病者,應行便行、不應行不行、應住便住,身有苦痛能忍,身少有能作便作,病人有如是五事易看。
病人複有五法難看,四事如上,第五事不能靜坐止息内心,有此五事難看。
病人有五事易看,四事如上,第五能靜坐止息内心,病人有如是五事易看。
” 爾時有比丘在拘薩羅國道路行,至一小住處,見有病比丘無有瞻視者,卧大小便中。
彼作如是念:“世尊有教:‘應看病人,不應不看。
應作瞻病人,不應不作瞻病人。
應供養病人,不應不供養病人。
其有供養病人,是為供養我。
’”彼即便瞻病人。
病者死,爾時比丘持亡者衣缽,往舍衛國祇桓精舍中,往佛所頭面禮足,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言:“善哉,善哉!比丘!汝乃能瞻視病比丘,正應供養病比丘,作瞻病比丘人。
供養病比丘,是為供養我。
彼持亡比丘衣缽、坐具、針筒來,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持亡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與瞻病者,應作白二羯磨如是與。
時瞻病人,應至僧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足,白如是:‘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彼住處命過,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如是第二、第三說。
僧中當差堪能作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誦律、若不誦律,堪能作羯磨者作如是白:‘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命過,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看病比丘。
白如是。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命過,所有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此住處現前僧應分。
僧今與某甲看病比丘。
誰諸長老忍與某甲看病比丘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某甲看病比丘衣缽、坐具、針筒、盛衣貯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僧中羯磨,差一人令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