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一(三分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衣揵度之三
爾時舍衛國有多知識比丘死,有多僧伽藍、多有屬僧伽藍園田果樹,有多别房、多屬别房物,有多銅瓶銅瓫斧鑿燈台,多諸重物,多有繩床、木床、卧褥、坐褥枕,多畜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氍氀,多有守僧伽藍人,多有車輿,多有澡罐錫杖扇,多有鐵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剃發刀、竹作器,多衣缽、尼師壇、針筒。
諸比丘不知雲何?白佛,佛言:“多知識、無知識,一切屬僧。
”諸比丘分僧園田果樹,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别房及屬别房物,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銅瓶、銅瓫、斧鑿及諸種種重物,白佛,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繩床、木床、坐褥、卧褥枕,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氍氀,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自今已去,聽諸比丘氍氀廣三肘、長五肘,毛長三指,現前僧應分。
”彼分車輿守僧伽藍人,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水瓶、澡罐、錫杖、扇,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鐵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竹作器,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自今已去,聽分剃刀、衣缽、坐具、針筒。
”彼分俱夜羅器,“現前僧應分。
” 爾時有異住處二部僧,多得可分衣物。
時比丘僧多、比丘尼僧少,諸比丘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應分作二分。
”時無比丘尼,純式叉摩那,“應分作二分。
”時無比丘尼、無式叉摩那,純沙彌尼,佛言:“應分作二分。
若無沙彌尼,僧應分。
” 時有住處二部僧多得物,比丘少、比丘尼多。
白佛,佛言:“應分作二分。
無比丘有沙彌,應分作二分。
無沙彌,比丘尼應分。
” 時有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到無比丘住處村,到已命過。
諸比丘不知誰應分此衣缽?白佛,佛言:“彼處若有信樂優婆塞、若守園人,彼應賞錄。
若有五衆出家人前來者應與,若無來者,應送與近處僧伽藍。
”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住處,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種種外道、沙門、婆羅門。
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三月靜坐思惟,無使外人入,唯除一供養人。
”時諸比丘自立制限:“世尊如是語:‘三月靜坐思惟,不聽外人入,唯除一供養人。
’若有入者,教令波逸提忏。
” 爾時長老和先跋檀陀子,與波羅國六十比丘俱,盡是阿蘭若、乞食、着糞掃衣、作餘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抟食,冢間坐、露地坐、樹下坐、常坐、随坐、持三衣,詣舍衛國祇桓精舍,問諸比丘:“如來在何處房住?我欲往見。
”諸比丘言:“如來如是言:‘我三月靜坐思惟,無使外人入,唯除一供養人。
’若有入者,作波逸提忏。
”和先問言:“世尊有如是語耶?”比丘答言:“諸比丘自立制言:‘若有入者,波逸提忏。
’”和先言:“我不用諸長老制。
何以故?佛有如是言:‘佛不制,不應制;若已制,不應違。
随所制法應學。
’我等悉是阿蘭若乃至持三衣,得随意問訊世尊。
”爾時長老和先與彼六十比丘俱,徑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
時世尊慰問言:“和先!汝安樂不?飲食不乏耶?住止安靜不?和先!汝從何處來?汝不聞餘比丘語耶?”答言:“住止安樂,不以飲食為苦,亦聞餘比丘語。
大德!我與波羅國六十比丘俱,盡是阿蘭若乃至持三衣,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
至舍衛國,問祇桓諸比丘:‘世尊在何處房住?我等欲見。
’諸比丘如是語:‘世尊三月靜坐思惟,無使外人入,唯除一供養人。
若有入者,教波逸提忏。
’我即問:‘波逸提忏,世尊有如是語耶?’諸比丘言:‘無,我等自立制耳。
’我即語言:‘我不用汝曹制。
何以故?佛有如是語:“佛不制者不應制,若已制不應違,随所制法應學。
”我曹皆是阿蘭若乃至持三衣,得随意問訊世尊。
’”佛言:“善哉,善哉!和先!汝等盡是阿練若持三衣,得随意問訊。
若複有如是者,亦得随意問訊世尊。
” 爾時諸比丘聞世尊聽阿蘭若得随意問訊世尊,或有作阿蘭若者,或有不受請者常乞食,或有舍檀越施衣持糞掃衣,或有舍長衣持三衣。
時諸比丘舍衣成大積聚,諸比丘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應布施衆僧,若施佛、若施塔、若與一人。
”諸比丘聞言與一人,持與白衣。
比丘白佛,佛言:“不應與白衣、若外道。
”時諸比丘畏慎,不敢與比丘尼非衣、缽囊、革屣囊、針筒、禅帶、腰帶、帽、拭腳巾、攝熱巾、裹革屣巾。
佛言:“聽與比丘尼非衣。
” 諸比丘作如是念:“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應與分不?”佛言:“應與。
”諸比丘作如是念:“諸被呵責羯磨,若擯出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舉羯磨,被如是諸羯磨人,當與分不?”佛言:“與,置地與、若使人與。
” 時諸比丘得外道衣,不染便着。
白佛,佛言:“不應便着,應染已着。
”時諸比丘使白衣作,白衣索衣分。
白佛,佛言:“聽計功多少與食、與價。
” 諸比丘自念:“守僧伽藍人、沙彌,應等與衣分不?”白佛,佛言:“若僧和合聽,應與沙彌等分;若不和合,應與半;若半不聽,應三分與一;若不與,不應分。
若守僧伽藍人,四分與一;若不與,不應分。
若分,應如法治。
”諸比丘畏慎疑,不敢持衣與父母,白佛,佛言:“應與。
” 爾時佛在舍衛國。
迦維羅釋子新作堂舍,未有沙門婆羅門及諸人在上坐者。
時毗琉璃太子最初坐上,諸釋種皆共瞋嫌:“我新作堂舍,佛未得坐,下賤婢子先坐中。
”時有不信樂婆羅門侍從語言:“舍夷諸釋子,罵汝作下賤婢子,汝乃能忍耶?”答言:“我今無力,不得自在。
若我父亡,我作王時當語我。
”後王波斯匿失王位,琉璃太子即自作王,不信樂大臣白言:“先諸釋種子罵王,王能忍耶?今可往罰。
”王即集四種兵,出舍衛城往舍夷國。
時世尊慈愍故,即先往琉璃王所行道邊,在惡樹下坐。
時琉璃王至,見佛在惡樹下坐,即下車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世尊言:“多有大好樹無恚樹等而不坐,何故在此惡樹下坐?”佛言:“大王!在親裡蔭下樂。
”彼作如是念:“世尊慈愍舍夷國故耳!”即回軍還舍衛國。
不信樂大臣婆羅門,第二、第三如是語:“諸釋種先罵王作下賤婢子,今可往罰。
”時王即複集四種兵往舍衛國,去迦維羅衛國不遠,作小營自障住。
時迦維羅衛釋種等,皆能遠射,無抂發者,或有射一由旬中的,或有射七十裡中的,或有射六十裡、五十裡、四三十裡中的者。
時有射琉璃王營,有中蓋頂、蓋枓、蓋子,或有中車轅,或有中馬勒、馬鞚、馬缰,或有中指印,或有中耳珠髻珠破珠而已,終不傷肉。
時琉璃王大恐怖問:“諸釋子去此遠近
諸比丘不知雲何?白佛,佛言:“多知識、無知識,一切屬僧。
”諸比丘分僧園田果樹,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别房及屬别房物,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銅瓶、銅瓫、斧鑿及諸種種重物,白佛,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繩床、木床、坐褥、卧褥枕,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氍氀,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自今已去,聽諸比丘氍氀廣三肘、長五肘,毛長三指,現前僧應分。
”彼分車輿守僧伽藍人,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水瓶、澡罐、錫杖、扇,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彼分鐵作器、木作器、陶作器、皮作器、竹作器,佛言:“不應分,屬四方僧。
自今已去,聽分剃刀、衣缽、坐具、針筒。
”彼分俱夜羅器,“現前僧應分。
” 爾時有異住處二部僧,多得可分衣物。
時比丘僧多、比丘尼僧少,諸比丘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應分作二分。
”時無比丘尼,純式叉摩那,“應分作二分。
”時無比丘尼、無式叉摩那,純沙彌尼,佛言:“應分作二分。
若無沙彌尼,僧應分。
” 時有住處二部僧多得物,比丘少、比丘尼多。
白佛,佛言:“應分作二分。
無比丘有沙彌,應分作二分。
無沙彌,比丘尼應分。
” 時有比丘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到無比丘住處村,到已命過。
諸比丘不知誰應分此衣缽?白佛,佛言:“彼處若有信樂優婆塞、若守園人,彼應賞錄。
若有五衆出家人前來者應與,若無來者,應送與近處僧伽藍。
”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住處,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種種外道、沙門、婆羅門。
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三月靜坐思惟,無使外人入,唯除一供養人。
”時諸比丘自立制限:“世尊如是語:‘三月靜坐思惟,不聽外人入,唯除一供養人。
’若有入者,教令波逸提忏。
” 爾時長老和先跋檀陀子,與波羅國六十比丘俱,盡是阿蘭若、乞食、着糞掃衣、作餘食法不食、一坐食、一抟食,冢間坐、露地坐、樹下坐、常坐、随坐、持三衣,詣舍衛國祇桓精舍,問諸比丘:“如來在何處房住?我欲往見。
”諸比丘言:“如來如是言:‘我三月靜坐思惟,無使外人入,唯除一供養人。
’若有入者,作波逸提忏。
”和先問言:“世尊有如是語耶?”比丘答言:“諸比丘自立制言:‘若有入者,波逸提忏。
’”和先言:“我不用諸長老制。
何以故?佛有如是言:‘佛不制,不應制;若已制,不應違。
随所制法應學。
’我等悉是阿蘭若乃至持三衣,得随意問訊世尊。
”爾時長老和先與彼六十比丘俱,徑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
時世尊慰問言:“和先!汝安樂不?飲食不乏耶?住止安靜不?和先!汝從何處來?汝不聞餘比丘語耶?”答言:“住止安樂,不以飲食為苦,亦聞餘比丘語。
大德!我與波羅國六十比丘俱,盡是阿蘭若乃至持三衣,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
至舍衛國,問祇桓諸比丘:‘世尊在何處房住?我等欲見。
’諸比丘如是語:‘世尊三月靜坐思惟,無使外人入,唯除一供養人。
若有入者,教波逸提忏。
’我即問:‘波逸提忏,世尊有如是語耶?’諸比丘言:‘無,我等自立制耳。
’我即語言:‘我不用汝曹制。
何以故?佛有如是語:“佛不制者不應制,若已制不應違,随所制法應學。
”我曹皆是阿蘭若乃至持三衣,得随意問訊世尊。
’”佛言:“善哉,善哉!和先!汝等盡是阿練若持三衣,得随意問訊。
若複有如是者,亦得随意問訊世尊。
” 爾時諸比丘聞世尊聽阿蘭若得随意問訊世尊,或有作阿蘭若者,或有不受請者常乞食,或有舍檀越施衣持糞掃衣,或有舍長衣持三衣。
時諸比丘舍衣成大積聚,諸比丘不知雲何?白佛,佛言:“應布施衆僧,若施佛、若施塔、若與一人。
”諸比丘聞言與一人,持與白衣。
比丘白佛,佛言:“不應與白衣、若外道。
”時諸比丘畏慎,不敢與比丘尼非衣、缽囊、革屣囊、針筒、禅帶、腰帶、帽、拭腳巾、攝熱巾、裹革屣巾。
佛言:“聽與比丘尼非衣。
” 諸比丘作如是念:“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比丘,應與分不?”佛言:“應與。
”諸比丘作如是念:“諸被呵責羯磨,若擯出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舉羯磨,被如是諸羯磨人,當與分不?”佛言:“與,置地與、若使人與。
” 時諸比丘得外道衣,不染便着。
白佛,佛言:“不應便着,應染已着。
”時諸比丘使白衣作,白衣索衣分。
白佛,佛言:“聽計功多少與食、與價。
” 諸比丘自念:“守僧伽藍人、沙彌,應等與衣分不?”白佛,佛言:“若僧和合聽,應與沙彌等分;若不和合,應與半;若半不聽,應三分與一;若不與,不應分。
若守僧伽藍人,四分與一;若不與,不應分。
若分,應如法治。
”諸比丘畏慎疑,不敢持衣與父母,白佛,佛言:“應與。
” 爾時佛在舍衛國。
迦維羅釋子新作堂舍,未有沙門婆羅門及諸人在上坐者。
時毗琉璃太子最初坐上,諸釋種皆共瞋嫌:“我新作堂舍,佛未得坐,下賤婢子先坐中。
”時有不信樂婆羅門侍從語言:“舍夷諸釋子,罵汝作下賤婢子,汝乃能忍耶?”答言:“我今無力,不得自在。
若我父亡,我作王時當語我。
”後王波斯匿失王位,琉璃太子即自作王,不信樂大臣白言:“先諸釋種子罵王,王能忍耶?今可往罰。
”王即集四種兵,出舍衛城往舍夷國。
時世尊慈愍故,即先往琉璃王所行道邊,在惡樹下坐。
時琉璃王至,見佛在惡樹下坐,即下車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世尊言:“多有大好樹無恚樹等而不坐,何故在此惡樹下坐?”佛言:“大王!在親裡蔭下樂。
”彼作如是念:“世尊慈愍舍夷國故耳!”即回軍還舍衛國。
不信樂大臣婆羅門,第二、第三如是語:“諸釋種先罵王作下賤婢子,今可往罰。
”時王即複集四種兵往舍衛國,去迦維羅衛國不遠,作小營自障住。
時迦維羅衛釋種等,皆能遠射,無抂發者,或有射一由旬中的,或有射七十裡中的,或有射六十裡、五十裡、四三十裡中的者。
時有射琉璃王營,有中蓋頂、蓋枓、蓋子,或有中車轅,或有中馬勒、馬鞚、馬缰,或有中指印,或有中耳珠髻珠破珠而已,終不傷肉。
時琉璃王大恐怖問:“諸釋子去此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