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四十(三分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淨施畜。
” 爾時耆婆童子聞佛聽諸比丘畜檀越施衣,即遣人送王所著短毛氍氀與諸比丘,諸比丘不敢受:“佛未聽我畜短毛氍氀。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畜。
” 爾時王舍城諸優婆塞聞佛聽諸比丘畜檀越施衣,即遣人大送種種好衣與諸比丘,諸比丘不知當雲何?往白佛,佛言:“聽分。
”不知雲何分?佛言:“當數人多少,若十人為十分,若乃至百人為百分,分衣時好惡相參。
”時彼分衣者辄自取分。
佛言:“不應自取分,應使異人分。
”使異人取分,彼自取分,佛言:“不應自取,當擲籌分。
”彼比丘自擲籌,佛言:“不應自擲籌,聽不見者擲籌。
”時有王所著大貴價衣不可分,佛言:“聽截破分。
自今已去,聽以刀截衣。
” 爾時比丘得未浣衣,佛言:“聽自浣、若使人浣。
”時須浣器,佛言:“應畜浣器,若無浣闆聽畜闆,若須剪刀聽畜。
” 爾時世尊出王舍城,南方人間遊行,中道見有田善能作事,畦畔齊整,見已告阿難:“汝見此田不?”答言:“已見。
世尊!”佛問阿難:“汝能為諸比丘作如是衣法不?”答言:“能。
”佛語阿難:“汝往教諸比丘。
”時阿難從彼還王舍城,教諸比丘作如是割截衣,此是長條、此是短條、此是葉、此第一縫、此第二縫、此是中縫、此條葉兩向。
時王舍城多着割截衣。
爾時世尊南方人間遊行已,還王舍城,見諸比丘多着割截衣,告言:“阿難聰明大智慧,我為略說,而能廣解其義。
過去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未來世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
刀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所剝。
從今日已去,聽諸比丘作割截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
”時諸比丘,作割截安陀會襯體着,葉邊速破塵垢入葉内。
“自今已去,聽作不割截安陀會。
”諸比丘着割截郁多羅僧、僧伽梨,葉邊速破塵垢入内露濕,佛言:“自今已去,聽着割截郁多羅僧、僧伽梨,聽葉作鳥足縫、若編葉邊、若作馬齒縫。
”諸比丘不知當作幾條衣?佛言:“應五條,不應六條。
應七條,不應八條。
應九條,不應十條,乃至十九條,不應二十條。
若過是條數不應畜。
” 爾時比丘反褶着涅槃僧,入白衣舍解脫露形。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聽作帶着。
”時六群比丘畜上色帶,佛言:“不應畜。
”諸比丘以錦作,佛言:“不應錦作。
”諸比丘畜白帶,佛言:“不應以白作。
”佛言:“聽畜袈裟色帶。
” 爾時六群比丘作廣長腰帶,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
聽作廣二指繞腰三周,若得已作者,應作二疊、三疊、四疊,若三四疊亂,聽縫合。
若短者,聽作繩續。
若帶細軟,數結速斷,應安紐、若玦。
”諸比丘用寶作,佛言:“不應用寶,若用骨、若用牙、若角、若鐵、若銅、若白镴、若鉛錫、若綖、若木、若胡膠作。
”不知雲何安玦?佛言:“以帛縫、若穿孔着。
”時諸比丘帶斷壞,“聽補治。
”複不知雲何補治?佛言:“若重綖更縫,若邊壞聽線編,若帶頭須壞,聽更以線續若縫。
” 爾時比丘不系僧祇支入聚落行,使衣堕形露,佛言:“不應不系衣入聚落,聽安帶若縫。
” 爾時舍利弗入白衣舍,患風吹割截衣堕肩。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肩頭安鈎紐。
”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間遊行。
爾時比丘多持衣,或頭戴、或肩擔、或帶着腰中。
時有比丘,字伽梵婆提,詣恒水邊佛欲渡處,即以神力斷水。
時佛渡水已,見諸比丘多持衣。
或頭戴、或肩擔、或帶着腰中,見已念言:“此諸比丘多持衣如是,我甯可為諸比丘制衣多少令有齊限,若過不應畜。
”爾時世尊從婆阇國人間遊行詣毗舍離。
爾時庵婆羅婆提,聞佛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間遊行來詣毗舍離,即乘車往世尊所,遙見世尊相好端嚴,恭敬歡喜,即時下車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
爾時世尊,為說法勸化,令得歡喜。
聞佛說法已,踴躍歡喜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我明日請食,并比丘僧,在我園一宿。
”時世尊默然許可。
彼知佛許已,頭面禮足繞佛而去。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在庵婆羅園中。
諸梨奢聞佛與千二百五十弟子人間遊行來詣毗舍離,着種種衣服璎珞,乘種種車,往迎世尊。
諸梨奢,或有着绀色璎珞衣服,乘绀色車馬,绀色侍從,绀色刀鉾幡蓋,绀色珠毛拂,青、黃、赤、白、黑車馬侍從,嚴飾亦複如是。
如是有五百梨奢詣世尊所。
時庵婆羅婆提迎佛還道,遇諸梨奢,亦不避道,車蓋相突。
時梨奢中有耆老者,語庵婆羅婆提言:“汝何故不避道,共相逼斥車蓋相突耶?”婆提答言:“所以爾者,我請佛及僧在我園宿,心在于佛無有餘意也。
”梨奢語言:“我與汝百千兩金,聽佛受我請供養。
”答言:“我已請佛及僧止宿我園,雲何當舍?”梨奢複言:“我與汝二百千兩金,乃至十六百千,聽世尊受我請供養飲食。
”答言:“不能。
”梨奢複言:“以半國财物與汝,聽佛受我請供養飲食。
”答言:“設與我全毗舍離國者我亦不舍。
何以故?我已請佛及僧在園供養。
”爾時五百梨奢,振手瞋恨庵婆羅婆提言:“捐棄我等。
”即乘車詣庵婆羅園。
爾時世尊在彼園中與無數衆圍繞說法,遙見五百諸梨奢來,告諸比丘:“其有比丘,不見忉利諸天出遊時,當觀此諸梨奢。
忉利諸天欲出遊時,與此無異。
”佛告諸比丘:“慎汝心念,攝持威儀,此是我教。
雲何比丘慎汝心念?若比丘觀内身身意止,精勤攝持念不散亂,調伏貪嫉世間憂惱。
觀外身身意止,精勤攝持念不散亂,調伏貪嫉世間憂惱。
觀内外身、觀受心法亦如是。
如是比丘得正心念。
雲何攝持威儀?比丘若出若入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若飲、若食、若服藥、大小便利、若眠若覺、若來若去、若坐若住、若睡若覺、若語若默,常爾一心,是謂比丘攝持威儀。
” 爾時毗舍離五百梨奢,至車所住處便下車,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五百梨奢在佛邊無複威神,唯佛世尊在大衆中光明威德最勝無比,猶若秋天無有雲翳,日行虛空威曜無比。
如是世尊在五百梨奢中,神德名稱顔貌無比。
爾時衆中有婆羅門,字賓耆羊菟,此婆羅門從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佛言:“我欲有所說。
”佛言:“聽汝所說。
”此婆羅門即于佛前說偈贊佛: “摩竭王得善利, 鴦伽王持珠铠; 其有佛出此國, 聲震動如雪山。
如蓮花香潔, 開張香氣勝; 今觀佛光曜, 如日之初出。
如月行虛空, 無有諸雲翳; 如是佛世尊, 光顯于世間。
觀佛之智慧, 如闇然大火; 施衆以明眼, 決了諸疑惑。
” 爾時諸梨奢語婆羅門言:“汝可重說此偈。
”
” 爾時耆婆童子聞佛聽諸比丘畜檀越施衣,即遣人送王所著短毛氍氀與諸比丘,諸比丘不敢受:“佛未聽我畜短毛氍氀。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畜。
” 爾時王舍城諸優婆塞聞佛聽諸比丘畜檀越施衣,即遣人大送種種好衣與諸比丘,諸比丘不知當雲何?往白佛,佛言:“聽分。
”不知雲何分?佛言:“當數人多少,若十人為十分,若乃至百人為百分,分衣時好惡相參。
”時彼分衣者辄自取分。
佛言:“不應自取分,應使異人分。
”使異人取分,彼自取分,佛言:“不應自取,當擲籌分。
”彼比丘自擲籌,佛言:“不應自擲籌,聽不見者擲籌。
”時有王所著大貴價衣不可分,佛言:“聽截破分。
自今已去,聽以刀截衣。
” 爾時比丘得未浣衣,佛言:“聽自浣、若使人浣。
”時須浣器,佛言:“應畜浣器,若無浣闆聽畜闆,若須剪刀聽畜。
” 爾時世尊出王舍城,南方人間遊行,中道見有田善能作事,畦畔齊整,見已告阿難:“汝見此田不?”答言:“已見。
世尊!”佛問阿難:“汝能為諸比丘作如是衣法不?”答言:“能。
”佛語阿難:“汝往教諸比丘。
”時阿難從彼還王舍城,教諸比丘作如是割截衣,此是長條、此是短條、此是葉、此第一縫、此第二縫、此是中縫、此條葉兩向。
時王舍城多着割截衣。
爾時世尊南方人間遊行已,還王舍城,見諸比丘多着割截衣,告言:“阿難聰明大智慧,我為略說,而能廣解其義。
過去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未來世諸如來、無所著、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
刀截成沙門衣,不為怨賊所剝。
從今日已去,聽諸比丘作割截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
”時諸比丘,作割截安陀會襯體着,葉邊速破塵垢入葉内。
“自今已去,聽作不割截安陀會。
”諸比丘着割截郁多羅僧、僧伽梨,葉邊速破塵垢入内露濕,佛言:“自今已去,聽着割截郁多羅僧、僧伽梨,聽葉作鳥足縫、若編葉邊、若作馬齒縫。
”諸比丘不知當作幾條衣?佛言:“應五條,不應六條。
應七條,不應八條。
應九條,不應十條,乃至十九條,不應二十條。
若過是條數不應畜。
” 爾時比丘反褶着涅槃僧,入白衣舍解脫露形。
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爾,聽作帶着。
”時六群比丘畜上色帶,佛言:“不應畜。
”諸比丘以錦作,佛言:“不應錦作。
”諸比丘畜白帶,佛言:“不應以白作。
”佛言:“聽畜袈裟色帶。
” 爾時六群比丘作廣長腰帶,諸比丘白佛,佛言:“不應作。
聽作廣二指繞腰三周,若得已作者,應作二疊、三疊、四疊,若三四疊亂,聽縫合。
若短者,聽作繩續。
若帶細軟,數結速斷,應安紐、若玦。
”諸比丘用寶作,佛言:“不應用寶,若用骨、若用牙、若角、若鐵、若銅、若白镴、若鉛錫、若綖、若木、若胡膠作。
”不知雲何安玦?佛言:“以帛縫、若穿孔着。
”時諸比丘帶斷壞,“聽補治。
”複不知雲何補治?佛言:“若重綖更縫,若邊壞聽線編,若帶頭須壞,聽更以線續若縫。
” 爾時比丘不系僧祇支入聚落行,使衣堕形露,佛言:“不應不系衣入聚落,聽安帶若縫。
” 爾時舍利弗入白衣舍,患風吹割截衣堕肩。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肩頭安鈎紐。
”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間遊行。
爾時比丘多持衣,或頭戴、或肩擔、或帶着腰中。
時有比丘,字伽梵婆提,詣恒水邊佛欲渡處,即以神力斷水。
時佛渡水已,見諸比丘多持衣。
或頭戴、或肩擔、或帶着腰中,見已念言:“此諸比丘多持衣如是,我甯可為諸比丘制衣多少令有齊限,若過不應畜。
”爾時世尊從婆阇國人間遊行詣毗舍離。
爾時庵婆羅婆提,聞佛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間遊行來詣毗舍離,即乘車往世尊所,遙見世尊相好端嚴,恭敬歡喜,即時下車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
爾時世尊,為說法勸化,令得歡喜。
聞佛說法已,踴躍歡喜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我明日請食,并比丘僧,在我園一宿。
”時世尊默然許可。
彼知佛許已,頭面禮足繞佛而去。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在庵婆羅園中。
諸梨奢聞佛與千二百五十弟子人間遊行來詣毗舍離,着種種衣服璎珞,乘種種車,往迎世尊。
諸梨奢,或有着绀色璎珞衣服,乘绀色車馬,绀色侍從,绀色刀鉾幡蓋,绀色珠毛拂,青、黃、赤、白、黑車馬侍從,嚴飾亦複如是。
如是有五百梨奢詣世尊所。
時庵婆羅婆提迎佛還道,遇諸梨奢,亦不避道,車蓋相突。
時梨奢中有耆老者,語庵婆羅婆提言:“汝何故不避道,共相逼斥車蓋相突耶?”婆提答言:“所以爾者,我請佛及僧在我園宿,心在于佛無有餘意也。
”梨奢語言:“我與汝百千兩金,聽佛受我請供養。
”答言:“我已請佛及僧止宿我園,雲何當舍?”梨奢複言:“我與汝二百千兩金,乃至十六百千,聽世尊受我請供養飲食。
”答言:“不能。
”梨奢複言:“以半國财物與汝,聽佛受我請供養飲食。
”答言:“設與我全毗舍離國者我亦不舍。
何以故?我已請佛及僧在園供養。
”爾時五百梨奢,振手瞋恨庵婆羅婆提言:“捐棄我等。
”即乘車詣庵婆羅園。
爾時世尊在彼園中與無數衆圍繞說法,遙見五百諸梨奢來,告諸比丘:“其有比丘,不見忉利諸天出遊時,當觀此諸梨奢。
忉利諸天欲出遊時,與此無異。
”佛告諸比丘:“慎汝心念,攝持威儀,此是我教。
雲何比丘慎汝心念?若比丘觀内身身意止,精勤攝持念不散亂,調伏貪嫉世間憂惱。
觀外身身意止,精勤攝持念不散亂,調伏貪嫉世間憂惱。
觀内外身、觀受心法亦如是。
如是比丘得正心念。
雲何攝持威儀?比丘若出若入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若飲、若食、若服藥、大小便利、若眠若覺、若來若去、若坐若住、若睡若覺、若語若默,常爾一心,是謂比丘攝持威儀。
” 爾時毗舍離五百梨奢,至車所住處便下車,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五百梨奢在佛邊無複威神,唯佛世尊在大衆中光明威德最勝無比,猶若秋天無有雲翳,日行虛空威曜無比。
如是世尊在五百梨奢中,神德名稱顔貌無比。
爾時衆中有婆羅門,字賓耆羊菟,此婆羅門從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佛言:“我欲有所說。
”佛言:“聽汝所說。
”此婆羅門即于佛前說偈贊佛: “摩竭王得善利, 鴦伽王持珠铠; 其有佛出此國, 聲震動如雪山。
如蓮花香潔, 開張香氣勝; 今觀佛光曜, 如日之初出。
如月行虛空, 無有諸雲翳; 如是佛世尊, 光顯于世間。
觀佛之智慧, 如闇然大火; 施衆以明眼, 決了諸疑惑。
” 爾時諸梨奢語婆羅門言:“汝可重說此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