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八(三分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及瞻婆城主,種種方便說法勸化,令大歡喜,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即于座上得法眼淨,見法得法得果證,不複回還,白世尊言:“大德!從今已去,歸依佛法僧,聽為優婆塞。
從今已去,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爾時長者子守籠那在會中坐,作是念言:“我聞佛所說,若我在家與妻子俱,不得修清淨行,我今甯可從佛求除須發舍家為道。
”意欲令衆罷散。
爾時瞻婆城主,聞佛種種方便說法,心大歡喜,即從坐起,作禮繞佛而去。
長者子守籠那,還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即白世尊言:“如我聞佛所說,若我在家與妻子俱,不得修清淨行。
今欲從世尊求除須發舍家為道。
”佛問守籠那:“汝父母聽汝不?”答言:“世尊!父母未聽。
”佛言:“若父母不聽,如來不聽出家。
”答言:“我今當作方便令父母聽。
”佛言:“今正是時。
”時守籠那,還瞻婆城,至父母所白言:“如我聞佛所說,若我在家與妻子俱,不得修清淨行,今欲于佛所求除須發舍家為道,願父母聽。
”父母答言:“出家之法甚難,為沙門亦不易,不如在家樂于愛欲自恣作福,不須出家。
”時守籠那聞父母如是語,猶故不息,乃至第二、第三亦如是。
守籠那如是三白父母,猶故不聽。
時守籠那,即從坐起而坐地,作如是言:“從今已去,止不洗浴,香不塗身,不飲不食,若或當死,若或得出家,一日不食乃至五日。
”時守籠那諸親裡知識,聞守籠那欲從佛求除須發欲出家為道,父母不聽一日不食乃至五日。
時守籠那諸親裡知識,往守籠那所語言:“可起守籠那!洗浴身體,以香塗身,飲食自樂,恣作福德,出家不易沙門亦難,且止不須出家。
”守籠那聞諸親裡知識如是語,猶故不止,第二,第三亦如是;親友亦如是。
爾時守籠那伴等,詣守籠那父母所,作如是言:“可聽守籠那舍家為道,若樂出家有常相見,若不樂出家便當還此。
守籠那若死,當複雲何?”父母即言:“随意出家。
”時守籠那聞父母聽許,心自念言:“我今羸瘦如是,不堪一食,可小自将養。
”時守籠那少多有力,往父母所白言:“我今出家去。
”父母言:“今正是時。
” 時守籠那即往王舍城耆阇崛山,到世尊所頭面作禮在一面住,白言:“父母已聽我出家為道,願佛度我得受大戒。
”佛即聽出家受大戒。
爾時守籠那父母,于兩城中間七處安驿,為守籠那送熱食及時令到。
時守籠那以此食與上座已,自入城乞食。
其父母聞守籠那以所送食與諸比丘自乞食,從今已去,止不複與送食。
爾時守籠那,往溫水河邊屍陀林中住,勤行精進,經行之處血流污地,如屠殺處。
時守籠那在靜處思惟,心自念言:“我今勤行精進,如佛弟子中無有勝我者,我今何故不得無漏解脫?我家中大有财寶,可自娛樂自恣作福。
今甯可舍戒還家,不複為道。
”爾時世尊知其心念,譬如力士屈申臂頃,從耆阇崛山至屍陀林中往經行處,見血污地如屠殺處。
世尊知而故問餘比丘:“此誰經行處?血污地如屠殺處。
”諸比丘白佛言:“是守籠那比丘勤行精進,是其血污地。
”佛言:“喚來!”比丘受教,往守籠那所語言:“世尊喚汝!”守籠那聞佛喚,即往佛所禮佛足卻坐一面。
佛知而故問:“汝于屏處作如是念:‘我勤行精進,如佛弟子中無勝我者,我今何故不得無漏解脫?我家中大有财寶,可自娛樂自恣作福。
今甯可舍戒還家,不複為道。
’耶?”“實爾。
世尊!”世尊言:“我今問汝,随意答我。
汝在家時,能彈琴不?”“如是。
世尊!在家實能彈琴。
”“守籠那!雲何?琴弦若急,音聲好不?”“不也。
世尊!”“守籠那!雲何?琴弦若緩,音聲好不?”“不也。
世尊!”“雲何守籠那!琴弦不緩不急,音聲好不?”“如是。
世尊。
”佛言:“如是守籠那!若大勤精進掉動,若少精進懈怠,應等精進等于諸根。
”爾時守籠那聞佛略說教誡已,獨在靜處勤修精進,心不放逸,初夜、後夜警意修行助道之法,所為出家得果不久,無上淨行現世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複受身。
知守籠那比丘得阿羅漢道。
時守籠那比丘得阿羅漢道已,往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佛言:“若有比丘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樂于六處,樂于出離,樂不瞋恚,樂于寂靜,樂盡愛欲,樂盡受陰,樂于無癡。
若有比丘得羅漢漏盡,樂此六處。
世尊!頗有不依于信得出離不?”“不應作如是意:‘不依于信,得羅漢道,盡于有漏,盡欲無欲、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樂于出離。
’”“世尊!頗有不依持戒故得樂無恚不?”“不應作如是意:‘不依持戒,得羅漢道,盡于有漏,盡愛無愛、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樂于無恚。
’”“世尊!頗有不斷諸利養樂寂靜不?”“不應作如是意:‘不斷利養,得羅漢道,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樂于寂靜。
彼盡欲無欲、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愛盡、受陰盡,樂于無癡。
’如是比丘!心解脫有漏眼見多色,慧解脫、心解脫,二俱不染污,識不與色雜,住第四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世尊!由如大石山全為一假不缺無孔不漏。
若東方有大疾風雨來,此山不移不可傾動;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如是世尊!若比丘得阿羅漢道,心得解脫盡于有漏,眼見多色,慧解脫、心解脫,二俱不染污,識不與色雜,住第四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說是語已,重說偈言: “樂出離者, 樂寂比丘; 樂不瞋恚, 及盡愛者。
樂盡受陰, 心不愚癡; 審知不起, 從是解脫。
以正解脫, 便為息滅; 已得無觀, 更無有作。
譬如大山, 風不能壞; 如是色聲, 香味觸法。
于善惡法, 智者不動; 心住解脫, 見于滅盡。
” 如是守籠那說此偈已,佛即可之,從坐起前禮佛足而去。
去未久,佛告諸比丘言:“應作如是自記得道,但說其義不正言得,不如餘愚癡比丘,歡喜自記後無所得空自疲苦。
” 爾時守籠那,于異時往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
佛告守籠那:“汝生來習樂不串涉苦,聽汝于寺内着一重革屣。
”即白佛言:“我舍五象王出家為道,或緻人笑言:‘守籠那舍五象王出家為道,貪一重革屣。
’若世尊聽諸比丘畜者,我亦當畜。
”佛時默然可之,即以是因緣集比丘僧,為諸比丘随順說法,無數方便稱贊行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告諸比丘:“為護身、護衣、護卧具故,聽在寺内着一重革屣。
” 時諸比丘着一重革屣,不久便穿壞。
“聽以樹皮若皮補之,當以縷縫,若斷壞應以筋若毛、若皮縷縫。
”彼時須錐,比丘白佛,佛言:“聽畜錐。
” 四分律卷第三十八
從今已去,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爾時長者子守籠那在會中坐,作是念言:“我聞佛所說,若我在家與妻子俱,不得修清淨行,我今甯可從佛求除須發舍家為道。
”意欲令衆罷散。
爾時瞻婆城主,聞佛種種方便說法,心大歡喜,即從坐起,作禮繞佛而去。
長者子守籠那,還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即白世尊言:“如我聞佛所說,若我在家與妻子俱,不得修清淨行。
今欲從世尊求除須發舍家為道。
”佛問守籠那:“汝父母聽汝不?”答言:“世尊!父母未聽。
”佛言:“若父母不聽,如來不聽出家。
”答言:“我今當作方便令父母聽。
”佛言:“今正是時。
”時守籠那,還瞻婆城,至父母所白言:“如我聞佛所說,若我在家與妻子俱,不得修清淨行,今欲于佛所求除須發舍家為道,願父母聽。
”父母答言:“出家之法甚難,為沙門亦不易,不如在家樂于愛欲自恣作福,不須出家。
”時守籠那聞父母如是語,猶故不息,乃至第二、第三亦如是。
守籠那如是三白父母,猶故不聽。
時守籠那,即從坐起而坐地,作如是言:“從今已去,止不洗浴,香不塗身,不飲不食,若或當死,若或得出家,一日不食乃至五日。
”時守籠那諸親裡知識,聞守籠那欲從佛求除須發欲出家為道,父母不聽一日不食乃至五日。
時守籠那諸親裡知識,往守籠那所語言:“可起守籠那!洗浴身體,以香塗身,飲食自樂,恣作福德,出家不易沙門亦難,且止不須出家。
”守籠那聞諸親裡知識如是語,猶故不止,第二,第三亦如是;親友亦如是。
爾時守籠那伴等,詣守籠那父母所,作如是言:“可聽守籠那舍家為道,若樂出家有常相見,若不樂出家便當還此。
守籠那若死,當複雲何?”父母即言:“随意出家。
”時守籠那聞父母聽許,心自念言:“我今羸瘦如是,不堪一食,可小自将養。
”時守籠那少多有力,往父母所白言:“我今出家去。
”父母言:“今正是時。
” 時守籠那即往王舍城耆阇崛山,到世尊所頭面作禮在一面住,白言:“父母已聽我出家為道,願佛度我得受大戒。
”佛即聽出家受大戒。
爾時守籠那父母,于兩城中間七處安驿,為守籠那送熱食及時令到。
時守籠那以此食與上座已,自入城乞食。
其父母聞守籠那以所送食與諸比丘自乞食,從今已去,止不複與送食。
爾時守籠那,往溫水河邊屍陀林中住,勤行精進,經行之處血流污地,如屠殺處。
時守籠那在靜處思惟,心自念言:“我今勤行精進,如佛弟子中無有勝我者,我今何故不得無漏解脫?我家中大有财寶,可自娛樂自恣作福。
今甯可舍戒還家,不複為道。
”爾時世尊知其心念,譬如力士屈申臂頃,從耆阇崛山至屍陀林中往經行處,見血污地如屠殺處。
世尊知而故問餘比丘:“此誰經行處?血污地如屠殺處。
”諸比丘白佛言:“是守籠那比丘勤行精進,是其血污地。
”佛言:“喚來!”比丘受教,往守籠那所語言:“世尊喚汝!”守籠那聞佛喚,即往佛所禮佛足卻坐一面。
佛知而故問:“汝于屏處作如是念:‘我勤行精進,如佛弟子中無勝我者,我今何故不得無漏解脫?我家中大有财寶,可自娛樂自恣作福。
今甯可舍戒還家,不複為道。
’耶?”“實爾。
世尊!”世尊言:“我今問汝,随意答我。
汝在家時,能彈琴不?”“如是。
世尊!在家實能彈琴。
”“守籠那!雲何?琴弦若急,音聲好不?”“不也。
世尊!”“守籠那!雲何?琴弦若緩,音聲好不?”“不也。
世尊!”“雲何守籠那!琴弦不緩不急,音聲好不?”“如是。
世尊。
”佛言:“如是守籠那!若大勤精進掉動,若少精進懈怠,應等精進等于諸根。
”爾時守籠那聞佛略說教誡已,獨在靜處勤修精進,心不放逸,初夜、後夜警意修行助道之法,所為出家得果不久,無上淨行現世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複受身。
知守籠那比丘得阿羅漢道。
時守籠那比丘得阿羅漢道已,往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佛言:“若有比丘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樂于六處,樂于出離,樂不瞋恚,樂于寂靜,樂盡愛欲,樂盡受陰,樂于無癡。
若有比丘得羅漢漏盡,樂此六處。
世尊!頗有不依于信得出離不?”“不應作如是意:‘不依于信,得羅漢道,盡于有漏,盡欲無欲、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樂于出離。
’”“世尊!頗有不依持戒故得樂無恚不?”“不應作如是意:‘不依持戒,得羅漢道,盡于有漏,盡愛無愛、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樂于無恚。
’”“世尊!頗有不斷諸利養樂寂靜不?”“不應作如是意:‘不斷利養,得羅漢道,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樂于寂靜。
彼盡欲無欲、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愛盡、受陰盡,樂于無癡。
’如是比丘!心解脫有漏眼見多色,慧解脫、心解脫,二俱不染污,識不與色雜,住第四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世尊!由如大石山全為一假不缺無孔不漏。
若東方有大疾風雨來,此山不移不可傾動;南西北方亦複如是。
如是世尊!若比丘得阿羅漢道,心得解脫盡于有漏,眼見多色,慧解脫、心解脫,二俱不染污,識不與色雜,住第四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說是語已,重說偈言: “樂出離者, 樂寂比丘; 樂不瞋恚, 及盡愛者。
樂盡受陰, 心不愚癡; 審知不起, 從是解脫。
以正解脫, 便為息滅; 已得無觀, 更無有作。
譬如大山, 風不能壞; 如是色聲, 香味觸法。
于善惡法, 智者不動; 心住解脫, 見于滅盡。
” 如是守籠那說此偈已,佛即可之,從坐起前禮佛足而去。
去未久,佛告諸比丘言:“應作如是自記得道,但說其義不正言得,不如餘愚癡比丘,歡喜自記後無所得空自疲苦。
” 爾時守籠那,于異時往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
佛告守籠那:“汝生來習樂不串涉苦,聽汝于寺内着一重革屣。
”即白佛言:“我舍五象王出家為道,或緻人笑言:‘守籠那舍五象王出家為道,貪一重革屣。
’若世尊聽諸比丘畜者,我亦當畜。
”佛時默然可之,即以是因緣集比丘僧,為諸比丘随順說法,無數方便稱贊行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告諸比丘:“為護身、護衣、護卧具故,聽在寺内着一重革屣。
” 時諸比丘着一重革屣,不久便穿壞。
“聽以樹皮若皮補之,當以縷縫,若斷壞應以筋若毛、若皮縷縫。
”彼時須錐,比丘白佛,佛言:“聽畜錐。
” 四分律卷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