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八(三分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自恣日,異住處有比丘犯偷蘭遮。
諸比丘或言犯偷蘭遮,或言犯波羅夷。
言犯偷蘭遮者,皆是多聞,通《阿含》、《阿毗昙》、持律,多知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若王、若大臣、若種種外道沙門、梵志。
言犯波羅夷比丘,亦是多聞,通《阿含》、《阿毗昙》、持律,亦複多知識比丘、比丘尼,乃至沙門梵志。
諸比丘作如是言:“若今日自恣,衆僧必當有诤事,或能破僧,或生僧塵垢污染衆僧,使僧别異。
我等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自恣日,異住處有比丘犯偷蘭遮。
諸比丘或言犯偷蘭遮,或言犯波羅夷。
言犯偷蘭遮者皆是多聞,通《阿含》、《阿毗昙》、持律,多知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若王若大臣、若種種外道沙門梵志。
言犯波羅夷者比丘,亦是多聞,通《阿含》、《阿毗昙》、持律,亦複多知識比丘比丘尼,乃至沙門梵志。
諸比丘作如是言:‘若今日自恣,衆僧必當有诤事,或能破僧,或生僧塵垢污染衆僧,使僧别異。
’者,若畏破僧,不應即日自恣,應小停自恣。
” 自恣時,六群比丘聞佛聽遮自恣,即遮清淨比丘不令自恣,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遮清淨比丘自恣,若遮猶如不遮。
若遮無根不作者,是謂不遮自恣。
若遮有根有作者,是謂遮自恣。
若遮無根有餘不作者,是謂不遮自恣。
若遮有根有餘作者,是謂遮自恣。
若遮無根無餘不作者,是謂不遮自恣。
若遮有根無餘作者,是謂遮自恣。
未說三語自恣,若遮,是謂不遮自恣。
說三語自恣竟,若遮自恣,是謂不遮自恣。
當三說自恣時,若遮自恣,是謂遮自恣。
一說、再說亦如是。
遮自恣人,若身業不清淨、口業不清淨、意業不清淨、無智不分明、不知問、不能答,餘比丘應語此比丘:‘止!長老!不須起此鬥诤事,莫用此比丘語。
’便應自恣。
若遮自恣人身業清淨,口意業不清淨、無智不分明、不知問、不能答,餘比丘語此比丘:‘止!長老!不須起此鬥诤事,莫用此比丘語。
’便應自恣。
若遮自恣人,身口業清淨,意業不清淨、無智不分明、不知問、不能答,餘比丘語此比丘:‘止!長老!不須起此鬥诤事,莫用此比丘語。
’便應自恣。
若遮自恣人,身口意業清淨,有智分明,能問能答,餘比丘語此比丘言:‘汝以何事故,遮此比丘自恣耶?為以犯戒故遮、破見故遮、破威儀故遮耶?’若答言:‘以犯戒故遮。
’應問:‘犯何等戒?’若言犯波羅夷、若僧殘、偷蘭遮,是謂犯戒。
若言:‘不以破戒故遮,以破見故遮。
’應問:‘雲何破見?’若言:‘六十二見、諸邪見。
’是謂破見。
若言:‘不以破見,以破威儀故遮。
’應問:‘雲何破威儀?’若言:‘犯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惡說。
’是謂破威儀。
複應更問:‘以何事故遮他自恣耶?為以見故聞故疑故耶?’若言:‘見故。
’應問:‘見何事?雲何見?汝何因故見?彼比丘複以何因緣使汝見耶?汝在何處住?彼複在何處住?見何事?為犯波羅夷、為僧殘、為波逸提、為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耶?’若言:‘不見,以聞故。
’應問:‘聞何事?雲何聞?從誰聞?為從比丘聞?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耶?聞犯何事?為波羅夷、為僧殘,乃至惡說耶?’若言:‘不聞,以疑故。
’應問:‘疑何事?雲何疑?從誰聞而生疑?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耶?疑何事?為疑波羅夷、僧殘,乃至惡說耶?’若遮自恣人,不能答有智人,若以波羅夷遮,應與僧殘罪,然後僧自恣。
若以僧殘罪遮,應與波逸提罪,然後僧自恣。
若以波逸提罪遮,應與餘罪,然後僧自恣。
若以餘事遮,應如法治,然後僧自恣。
若遮自恣人,能答有智人,若以波羅夷遮,應滅擯已,然後僧自恣。
若以僧殘遮,應與波利婆沙、若本日治、若摩那埵、若出罪,與已應自恣。
若以波逸提遮,忏悔已應自恣。
若以餘事遮,應如法治,然後自恣。
” 爾時自恣日,有住處病比丘遮病比丘自恣。
彼不知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住處自恣日,病比丘遮病比丘自恣,彼比丘語此比丘言:‘佛如是語:“今日病比丘不應遮。
”須待此病差,長老應如法說。
’彼亦當如法說,如是作已然後自恣。
” 爾時有住處,自恣日病比丘遮無病比丘自恣,彼比丘語此比丘言:“長老!佛如是語:‘須待病差,應如法說。
’”彼亦當如法說,如是作已然後自恣。
爾時有住處,自恣日有無病比丘遮病比丘自恣。
彼比丘語此比丘言:“佛如是語:‘須待病差。
長老應如法說。
’”彼亦當如法說,如是作已然後自恣。
爾時有異住處,衆多比丘結安居,精勤行道得增上果證。
彼作如是念:“我曹若今日自恣者,便當移住餘處,恐不得如是樂。
我曹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住處,衆多比丘結安居,精勤行道得增上果證。
諸比丘作如是念:‘我曹若今日自恣,便當移住餘處,恐不得如是樂。
’彼比丘即應作白增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日不自恣,四月滿當自恣。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四月自恣。
” 爾時有異住處,衆多比丘共住。
自恣日,諸比丘聞彼住處比丘鬥诤不和合,欲來此自恣。
我曹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住處,衆多比丘共住,自恣日聞異住處比丘鬥诤不和合,欲來此自恣。
彼比丘應若二、若三減日自恣。
若十五日自恣,減作十四日。
若十四日自恣,減作十三日。
若聞今日來,便應集僧疾疾自恣。
若聞已至界内,便應出外自恣。
若聞已入寺内,應為具洗浴器、應具浴床、浴瓶、具刮垢刀、水器、泥器、澡豆、藥草、白上座然火,請僧入浴室。
舊比丘應密從浴室一一出至界外自恣。
若客比丘喚自恣,應答言:‘我曹已自恣竟。
’若舊比丘自恣竟,客比丘遮自恣,不得遮;客比丘自恣時,舊比丘遮,得遮。
若能如是方便得作者善。
若不能者,彼比丘應作白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日不自恣,至黑月十五日當自恣。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增上自恣。
若客比丘住至黑月十五日,舊比丘應作白第二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日不自恣,後白月十五日當自恣。
如是白。
’應作如是白第二增上自恣。
若客比丘不去,舊比丘應如法如律強和合自恣。
” 爾時自恣日,有住處自恣時不識罪、不識人,自恣竟識罪、識人。
彼作如是念:“我曹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有住處自恣時不識罪、不識人,自恣竟識罪、識人。
若自恣竟,不應以前聽舉他罪。
”爾時有住處,自恣時不識罪、識人,自恣竟識罪識人。
“若自恣竟,不
諸比丘或言犯偷蘭遮,或言犯波羅夷。
言犯偷蘭遮者,皆是多聞,通《阿含》、《阿毗昙》、持律,多知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若王、若大臣、若種種外道沙門、梵志。
言犯波羅夷比丘,亦是多聞,通《阿含》、《阿毗昙》、持律,亦複多知識比丘、比丘尼,乃至沙門梵志。
諸比丘作如是言:“若今日自恣,衆僧必當有诤事,或能破僧,或生僧塵垢污染衆僧,使僧别異。
我等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自恣日,異住處有比丘犯偷蘭遮。
諸比丘或言犯偷蘭遮,或言犯波羅夷。
言犯偷蘭遮者皆是多聞,通《阿含》、《阿毗昙》、持律,多知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若王若大臣、若種種外道沙門梵志。
言犯波羅夷者比丘,亦是多聞,通《阿含》、《阿毗昙》、持律,亦複多知識比丘比丘尼,乃至沙門梵志。
諸比丘作如是言:‘若今日自恣,衆僧必當有诤事,或能破僧,或生僧塵垢污染衆僧,使僧别異。
’者,若畏破僧,不應即日自恣,應小停自恣。
” 自恣時,六群比丘聞佛聽遮自恣,即遮清淨比丘不令自恣,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遮清淨比丘自恣,若遮猶如不遮。
若遮無根不作者,是謂不遮自恣。
若遮有根有作者,是謂遮自恣。
若遮無根有餘不作者,是謂不遮自恣。
若遮有根有餘作者,是謂遮自恣。
若遮無根無餘不作者,是謂不遮自恣。
若遮有根無餘作者,是謂遮自恣。
未說三語自恣,若遮,是謂不遮自恣。
說三語自恣竟,若遮自恣,是謂不遮自恣。
當三說自恣時,若遮自恣,是謂遮自恣。
一說、再說亦如是。
遮自恣人,若身業不清淨、口業不清淨、意業不清淨、無智不分明、不知問、不能答,餘比丘應語此比丘:‘止!長老!不須起此鬥诤事,莫用此比丘語。
’便應自恣。
若遮自恣人身業清淨,口意業不清淨、無智不分明、不知問、不能答,餘比丘語此比丘:‘止!長老!不須起此鬥诤事,莫用此比丘語。
’便應自恣。
若遮自恣人,身口業清淨,意業不清淨、無智不分明、不知問、不能答,餘比丘語此比丘:‘止!長老!不須起此鬥诤事,莫用此比丘語。
’便應自恣。
若遮自恣人,身口意業清淨,有智分明,能問能答,餘比丘語此比丘言:‘汝以何事故,遮此比丘自恣耶?為以犯戒故遮、破見故遮、破威儀故遮耶?’若答言:‘以犯戒故遮。
’應問:‘犯何等戒?’若言犯波羅夷、若僧殘、偷蘭遮,是謂犯戒。
若言:‘不以破戒故遮,以破見故遮。
’應問:‘雲何破見?’若言:‘六十二見、諸邪見。
’是謂破見。
若言:‘不以破見,以破威儀故遮。
’應問:‘雲何破威儀?’若言:‘犯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惡說。
’是謂破威儀。
複應更問:‘以何事故遮他自恣耶?為以見故聞故疑故耶?’若言:‘見故。
’應問:‘見何事?雲何見?汝何因故見?彼比丘複以何因緣使汝見耶?汝在何處住?彼複在何處住?見何事?為犯波羅夷、為僧殘、為波逸提、為波羅提提舍尼、偷蘭遮、突吉羅、惡說耶?’若言:‘不見,以聞故。
’應問:‘聞何事?雲何聞?從誰聞?為從比丘聞?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耶?聞犯何事?為波羅夷、為僧殘,乃至惡說耶?’若言:‘不聞,以疑故。
’應問:‘疑何事?雲何疑?從誰聞而生疑?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耶?疑何事?為疑波羅夷、僧殘,乃至惡說耶?’若遮自恣人,不能答有智人,若以波羅夷遮,應與僧殘罪,然後僧自恣。
若以僧殘罪遮,應與波逸提罪,然後僧自恣。
若以波逸提罪遮,應與餘罪,然後僧自恣。
若以餘事遮,應如法治,然後僧自恣。
若遮自恣人,能答有智人,若以波羅夷遮,應滅擯已,然後僧自恣。
若以僧殘遮,應與波利婆沙、若本日治、若摩那埵、若出罪,與已應自恣。
若以波逸提遮,忏悔已應自恣。
若以餘事遮,應如法治,然後自恣。
” 爾時自恣日,有住處病比丘遮病比丘自恣。
彼不知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住處自恣日,病比丘遮病比丘自恣,彼比丘語此比丘言:‘佛如是語:“今日病比丘不應遮。
”須待此病差,長老應如法說。
’彼亦當如法說,如是作已然後自恣。
” 爾時有住處,自恣日病比丘遮無病比丘自恣,彼比丘語此比丘言:“長老!佛如是語:‘須待病差,應如法說。
’”彼亦當如法說,如是作已然後自恣。
爾時有住處,自恣日有無病比丘遮病比丘自恣。
彼比丘語此比丘言:“佛如是語:‘須待病差。
長老應如法說。
’”彼亦當如法說,如是作已然後自恣。
爾時有異住處,衆多比丘結安居,精勤行道得增上果證。
彼作如是念:“我曹若今日自恣者,便當移住餘處,恐不得如是樂。
我曹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住處,衆多比丘結安居,精勤行道得增上果證。
諸比丘作如是念:‘我曹若今日自恣,便當移住餘處,恐不得如是樂。
’彼比丘即應作白增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日不自恣,四月滿當自恣。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四月自恣。
” 爾時有異住處,衆多比丘共住。
自恣日,諸比丘聞彼住處比丘鬥诤不和合,欲來此自恣。
我曹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住處,衆多比丘共住,自恣日聞異住處比丘鬥诤不和合,欲來此自恣。
彼比丘應若二、若三減日自恣。
若十五日自恣,減作十四日。
若十四日自恣,減作十三日。
若聞今日來,便應集僧疾疾自恣。
若聞已至界内,便應出外自恣。
若聞已入寺内,應為具洗浴器、應具浴床、浴瓶、具刮垢刀、水器、泥器、澡豆、藥草、白上座然火,請僧入浴室。
舊比丘應密從浴室一一出至界外自恣。
若客比丘喚自恣,應答言:‘我曹已自恣竟。
’若舊比丘自恣竟,客比丘遮自恣,不得遮;客比丘自恣時,舊比丘遮,得遮。
若能如是方便得作者善。
若不能者,彼比丘應作白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日不自恣,至黑月十五日當自恣。
白如是。
’應作如是白增上自恣。
若客比丘住至黑月十五日,舊比丘應作白第二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日不自恣,後白月十五日當自恣。
如是白。
’應作如是白第二增上自恣。
若客比丘不去,舊比丘應如法如律強和合自恣。
” 爾時自恣日,有住處自恣時不識罪、不識人,自恣竟識罪、識人。
彼作如是念:“我曹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有住處自恣時不識罪、不識人,自恣竟識罪、識人。
若自恣竟,不應以前聽舉他罪。
”爾時有住處,自恣時不識罪、識人,自恣竟識罪識人。
“若自恣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