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七(二分之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爾時有比丘于住處安居,聞彼有比丘欲方便破僧。
彼自念言:“我若往呵谏責數,必用我言止不破僧。
”複作是念:“若我自往,或不用我語,不能止其破僧事。
我有親友能止彼破僧事,我若語彼必用我言,為我止彼破僧事。
我當雲何?”即語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比丘于住處安居,聞有比丘欲方便破僧,比丘自念:‘我若自往彼呵谏責數,必用我言令其止不破僧。
’複作是念:‘我或不能止彼诤事,我有親友能止彼诤事,我當語彼令止破僧事。
’彼即應以此事去。
” 若比丘住處安居,聞彼有比丘尼勤方便欲破僧,彼比丘自念:“彼若往彼呵谏責數,必用我言止破僧事。
”複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親友能止彼诤。
若我語彼,必能為我止破僧事。
”彼即應以此事去。
若比丘是中安居,聞彼僧破,比丘自念:“我若往彼呵谏責數,必用我言令僧和合。
”複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親友能止彼诤,我若語彼必用我言,和合彼僧。
”比丘即應以此事去。
若比丘是中安居,聞彼比丘尼僧破,“我若往彼呵谏責數,必用我言令僧和合。
”複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親友能止彼诤,若我語彼,必用我言和合彼僧。
”彼即應以此事去。
爾時有比丘受七日出界外,為其母所留,至意欲還,而遂不及七日。
彼自念言:“為失歲?為不失歲?”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失歲,父母、兄弟、姊妹、本二、若本私通者、若夜叉、鬼神難,亦如是。
” 爾時比丘受七日出界外住,水陸道不通、若賊難、虎狼、師子諸難,作如是念:“我為失歲?為不失歲?”即白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失歲。
” 爾時佛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王憂陀延與跋難陀釋子為親友,請跋難陀夏安居。
跋難陀拘睒彌國結安居,聞餘住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即便往彼住處。
小住彼已,複還拘睒彌。
時王憂陀延聞已嫌言:“雲何跋難陀釋子!受我請在此住夏安居,聞彼住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便往至彼。
在彼住已,複還來此?”諸比丘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知慚愧、樂學戒者,呵責跋難陀釋子:“雲何汝在彼夏安居,聞異住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便往彼住。
住既不久而還此?”即往佛所,頭面禮足,各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跋難陀言:“汝無知,非威儀、非淨行、非沙門法、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跋難陀!汝于拘睒彌夏安居,聞彼異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便往彼住,而複還拘睒彌?”呵責已告諸比丘:“若比丘在前安居處,聞彼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即便往彼。
彼比丘不得前歲,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于此受他前安居請,至界外布薩已便往餘處。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在界外布薩已來至請處即日還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界外布薩已來至請處,受房舍卧具無事便去,彼便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界外布薩已來至住處,受七日出界外,意欲來過七日。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在界外布薩已來至住處,受七日出界外及七日還。
彼比丘,成前安居不違本要無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在界外布薩已,來至住處,末後受七日出界外。
彼比丘,若來若不來住處。
彼比丘,成前安居不違本要無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來至界内布薩已到住處即日還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來至界内布薩已到住處,受房舍卧具,無事便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來至界内布薩已到住處,受七日出界外,意欲還不及七日。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來至界内布薩已到住處,受七日出界外及七日還。
彼比丘,不破前安居不違本要無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界内布薩已到住處,末後受七日出界外。
若還若不還住處,不破前安居不違本要無罪。
後安居亦如是。
” 爾時有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在彼見有命難若淨行難。
彼作如是念:“我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比丘在住處,若受前安居、後安居,見有命難若淨行難。
彼比丘,若自往、若遣信使往白檀越求移去。
若聽者善,若不聽便應去。
”(安居揵度竟) 自恣揵度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衆多比丘,在拘薩羅國,于異住處夏安居。
彼作如是念:“我曹當雲何得安樂住,不以飲食為疲苦?”彼作如是語:“我等當共作制結安居,不得共語禮拜問訊。
若先入聚落乞者,先還掃除食處,敷座具、具水器、具洗足器、具盛食器,各自持食來置食處。
若得食多者,先應減留。
若足便食,食訖默然還房。
若次有入聚落乞者,得食便還,持食至食處。
若得食多者,應先減留。
若足便食,若不足者,取先所留食足食,食訖默然還房。
若末後入聚落乞者,得食便還,持食至食處。
若得食多者,先應減留。
若足食便食,若不足者,取先所留者足食之。
有餘殘食,若與乞人若非人,若無與處,應置淨地無草處,若置無蟲水中,洗治食器還複本處,卧具、水器、洗足器,及座具還複本處,掃除食處。
若見水器、洗足器空。
若能勝者,即應持還。
若不能勝,以手招伴,共持器還複本處,默然還房,不應以此因緣有所說,如是我等可得安樂住,不以食飲為苦,作如是制。
”結安居自恣竟,詣舍衛國祇桓中,至佛所,頭面禮足各坐一面。
時世尊慰勞諸比丘:“汝曹安樂不?飲食足不?住止和合不?不以飲食為疲苦耶?”諸比丘白佛言:“住止安樂,飲食不乏,彼此和合,不以飲食為苦。
”佛問諸比丘:“汝等以何方便住止安樂,彼此和合,不以飲食為苦?”諸比丘以向因緣事具白佛。
佛告諸比丘:“汝曹癡人!自以為樂,其實是苦。
汝曹癡人!自以無患,其實是患。
汝曹癡人!共住如似怨家,猶如白羊。
何以故?我無數方便教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語展轉覺悟。
汝曹癡人!同于外道,共受啞法。
不應如是行啞法,若行啞法突吉羅。
” 時六群比丘作如是言:“佛教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語展轉覺悟。
”便舉他清淨比丘罪。
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不應舉他無罪比丘事,若欲舉有事比丘,應先當語令知求聽,然後應舉。
”時六群比丘,聞佛教應先當語令知求聽然後舉,先清淨比丘曾從六群比丘求聽,六群比丘以嫌故覆,複從清淨比丘求聽。
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應先清淨比丘曾從六群比丘求聽,六群比丘不應以嫌故複從清淨比丘求聽。
自今已去,聽具五法得求聽。
何等五?知時不以非時,如實不以虛妄,
彼自念言:“我若往呵谏責數,必用我言止不破僧。
”複作是念:“若我自往,或不用我語,不能止其破僧事。
我有親友能止彼破僧事,我若語彼必用我言,為我止彼破僧事。
我當雲何?”即語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比丘于住處安居,聞有比丘欲方便破僧,比丘自念:‘我若自往彼呵谏責數,必用我言令其止不破僧。
’複作是念:‘我或不能止彼诤事,我有親友能止彼诤事,我當語彼令止破僧事。
’彼即應以此事去。
” 若比丘住處安居,聞彼有比丘尼勤方便欲破僧,彼比丘自念:“彼若往彼呵谏責數,必用我言止破僧事。
”複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親友能止彼诤。
若我語彼,必能為我止破僧事。
”彼即應以此事去。
若比丘是中安居,聞彼僧破,比丘自念:“我若往彼呵谏責數,必用我言令僧和合。
”複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親友能止彼诤,我若語彼必用我言,和合彼僧。
”比丘即應以此事去。
若比丘是中安居,聞彼比丘尼僧破,“我若往彼呵谏責數,必用我言令僧和合。
”複作是念:“我或不能,我有親友能止彼诤,若我語彼,必用我言和合彼僧。
”彼即應以此事去。
爾時有比丘受七日出界外,為其母所留,至意欲還,而遂不及七日。
彼自念言:“為失歲?為不失歲?”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失歲,父母、兄弟、姊妹、本二、若本私通者、若夜叉、鬼神難,亦如是。
” 爾時比丘受七日出界外住,水陸道不通、若賊難、虎狼、師子諸難,作如是念:“我為失歲?為不失歲?”即白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失歲。
” 爾時佛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爾時王憂陀延與跋難陀釋子為親友,請跋難陀夏安居。
跋難陀拘睒彌國結安居,聞餘住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即便往彼住處。
小住彼已,複還拘睒彌。
時王憂陀延聞已嫌言:“雲何跋難陀釋子!受我請在此住夏安居,聞彼住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便往至彼。
在彼住已,複還來此?”諸比丘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知慚愧、樂學戒者,呵責跋難陀釋子:“雲何汝在彼夏安居,聞異住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便往彼住。
住既不久而還此?”即往佛所,頭面禮足,各坐一面,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跋難陀言:“汝無知,非威儀、非淨行、非沙門法、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跋難陀!汝于拘睒彌夏安居,聞彼異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便往彼住,而複還拘睒彌?”呵責已告諸比丘:“若比丘在前安居處,聞彼處大得利養大得衣物,即便往彼。
彼比丘不得前歲,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于此受他前安居請,至界外布薩已便往餘處。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在界外布薩已來至請處即日還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界外布薩已來至請處,受房舍卧具無事便去,彼便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界外布薩已來至住處,受七日出界外,意欲來過七日。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在界外布薩已來至住處,受七日出界外及七日還。
彼比丘,成前安居不違本要無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在界外布薩已,來至住處,末後受七日出界外。
彼比丘,若來若不來住處。
彼比丘,成前安居不違本要無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來至界内布薩已到住處即日還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來至界内布薩已到住處,受房舍卧具,無事便去。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來至界内布薩已到住處,受七日出界外,意欲還不及七日。
彼比丘,破前安居違本要得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來至界内布薩已到住處,受七日出界外及七日還。
彼比丘,不破前安居不違本要無罪。
若比丘,受他前安居請,界内布薩已到住處,末後受七日出界外。
若還若不還住處,不破前安居不違本要無罪。
後安居亦如是。
” 爾時有比丘,受他前安居請,在彼見有命難若淨行難。
彼作如是念:“我當雲何?”即告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比丘在住處,若受前安居、後安居,見有命難若淨行難。
彼比丘,若自往、若遣信使往白檀越求移去。
若聽者善,若不聽便應去。
”(安居揵度竟) 自恣揵度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衆多比丘,在拘薩羅國,于異住處夏安居。
彼作如是念:“我曹當雲何得安樂住,不以飲食為疲苦?”彼作如是語:“我等當共作制結安居,不得共語禮拜問訊。
若先入聚落乞者,先還掃除食處,敷座具、具水器、具洗足器、具盛食器,各自持食來置食處。
若得食多者,先應減留。
若足便食,食訖默然還房。
若次有入聚落乞者,得食便還,持食至食處。
若得食多者,應先減留。
若足便食,若不足者,取先所留食足食,食訖默然還房。
若末後入聚落乞者,得食便還,持食至食處。
若得食多者,先應減留。
若足食便食,若不足者,取先所留者足食之。
有餘殘食,若與乞人若非人,若無與處,應置淨地無草處,若置無蟲水中,洗治食器還複本處,卧具、水器、洗足器,及座具還複本處,掃除食處。
若見水器、洗足器空。
若能勝者,即應持還。
若不能勝,以手招伴,共持器還複本處,默然還房,不應以此因緣有所說,如是我等可得安樂住,不以食飲為苦,作如是制。
”結安居自恣竟,詣舍衛國祇桓中,至佛所,頭面禮足各坐一面。
時世尊慰勞諸比丘:“汝曹安樂不?飲食足不?住止和合不?不以飲食為疲苦耶?”諸比丘白佛言:“住止安樂,飲食不乏,彼此和合,不以飲食為苦。
”佛問諸比丘:“汝等以何方便住止安樂,彼此和合,不以飲食為苦?”諸比丘以向因緣事具白佛。
佛告諸比丘:“汝曹癡人!自以為樂,其實是苦。
汝曹癡人!自以無患,其實是患。
汝曹癡人!共住如似怨家,猶如白羊。
何以故?我無數方便教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語展轉覺悟。
汝曹癡人!同于外道,共受啞法。
不應如是行啞法,若行啞法突吉羅。
” 時六群比丘作如是言:“佛教諸比丘,彼此相教共相受語展轉覺悟。
”便舉他清淨比丘罪。
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不應舉他無罪比丘事,若欲舉有事比丘,應先當語令知求聽,然後應舉。
”時六群比丘,聞佛教應先當語令知求聽然後舉,先清淨比丘曾從六群比丘求聽,六群比丘以嫌故覆,複從清淨比丘求聽。
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應先清淨比丘曾從六群比丘求聽,六群比丘不應以嫌故複從清淨比丘求聽。
自今已去,聽具五法得求聽。
何等五?知時不以非時,如實不以虛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