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七(二分之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安居揵度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六群比丘,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時夏月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不知慚愧,蹈殺生草木。
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夏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斷他命根。
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此諸釋子,而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斷他命根。
至于蟲鳥尚有巢窟止住處。
沙門釋子!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斷他命根。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言:“汝雲何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夏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
諸居士于草木中有命根想,令居士譏嫌故得罪耶?”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佛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淨行、非沙門法、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夏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
居士于草木有命根想,譏嫌故令居士得罪。
”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汝不應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從今已去,聽諸比丘三月夏安居。
白所依人言:‘我于此處夏安居,長老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依某甲聚落,某甲僧伽藍,某甲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
’如是第二、第三說。
後三月夏安居法亦如是。
” 時諸比丘住處,無所依人,不知何所白。
諸比丘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即白世尊,世尊言:“發意為安居故,便得成安居。
從今日聽諸比丘若無所依人心念安居。
” 爾時比丘,于住處欲安居,無所依人無白處,忘不心念安居,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往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時諸比丘,往安居處,欲安居入界内,便明相出,彼有疑,為成安居不?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爾時比丘,往安居處欲安居,入僧園内明相出,彼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爾時比丘,往住處欲安居,一腳入界内、一腳在界外明相出,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時諸比丘,往住處欲安居,一腳入僧園内、一腳在僧園外明相出,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若安居竟,客比丘來,移舊比丘。
佛言:“不應移,亦不應去。
” 時諸比丘,于住處不看房舍卧具便受房,得不好房惡卧具,便瞋舊住比丘言:“汝心不平等,所喜者便與好房好卧具,不喜者便與惡房惡卧具。
不喜我故,與我惡房惡卧具。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于住處欲安居,應先自往看房舍卧具然後受房。
從今已去聽分房分卧具,應差分房分卧具人白二羯磨。
有五法者不應差分房舍卧具:若愛、若瞋、若怖、若癡、若不知可分不可分。
有如是五法,不應差分卧具房舍。
有五法應差分房舍分卧具:若不愛、不瞋、不怖、不癡、知可分不可分。
有如是五法,應差分房舍分卧具。
應如是差堪能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誦律、若不誦律。
堪能作羯磨者,應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差某甲比丘分卧具房舍。
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差某甲比丘分卧具房舍。
誰諸長老忍僧差某甲比丘分房舍卧具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僧差某甲比丘分房舍卧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差分房舍卧具人竟,應數比丘、數房舍、數卧具。
彼應問:幾房有人住?幾房空?幾房有卧具?幾房無卧具。
幾房有被?幾房無被?幾房有利養?幾房無利養?幾房有器物?幾房無器物。
幾房有檀越施衣?幾房無檀越施衣?幾房有福饒?幾房無福饒?誰是經營房主?若有經營者,應問長老欲住何處房?不住何處房?彼盡數房舍卧具竟,至上座前作如是言:‘大德上座!如是房舍卧具随意所樂便取。
’先與上座房竟,次與第二上座。
第二上座竟,次與第三上座。
第三上座竟,次與第四上座。
如是展轉乃至下座。
若有餘房舍卧具座,應從上座更分。
若複有餘房舍,複應更從上座分。
若餘故多,應開客比丘住處。
若有客比丘來應與,若惡比丘來不應與,善比丘來應與。
若有餘應留,若留房不應遮,若遮應如法治。
” 時有比丘,得缺壞房,心念:“我不受是房,恐使我修治。
”諸比丘即白世尊,世尊言:“應受随力當治。
” 時諸比丘分僧集處,若溫室、若夏堂、若經行堂,客比丘來不得房無住處。
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言:“不應分僧都集處,若溫室、若夏堂、若經行堂,若閣下堂是衆集處,閣上應分。
若閣上衆集處,閣下堂應分。
” 時諸比丘遍看房舍,見阿練若窟,彼自念言:“我當于此處安居。
”後更有餘比丘,見阿練若窟,彼如是言:“我當于此處安居。
”初十六日,衆多比丘共集在窟内,住處迮狹多諸疾病。
諸比丘即白世尊,世尊言:“若比丘欲在如是處安居,先往作相,若作手迹、若作輪、若作摩醯陀羅像、若滕像、若作葡萄蔓像、若作華、若作五色、若書作名字某甲欲于此安居。
佛聽先作相者住。
”此比丘若于此住處去,不滅名字便去,餘比丘見先已有占者不敢住。
諸比丘以此白佛,佛言:“不應不滅名便去,應滅名而去。
” 爾時波斯匿王邊國人民反叛,時王自領軍往讨。
諸比丘往邊國,彼間房舍迮狹,不相容受。
諸比丘作如是言:“佛敕我等應分卧具。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齊床分,若不容受,應等繩床分。
若故不容受,應等卧處分。
若故不容受,應共分坐處。
”彼比丘移此定床褥、卧具置餘房中,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移轉。
”或有房多卧具、或有房少卧具。
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佛言:“聽諸比丘語舊住人、若佛圖主、若經營人、若有三月安居得房者,問如是人等,然後得移轉卧具。
”諸比丘不還複卧具着本處便去,後比丘來,謂是此房卧具便用。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不應不還複卧具便去,應還複卧具而去,若不者應如法治。
” 時有房舍缺壞,諸比丘有畏慎,佛不聽移轉卧具從此房至彼房,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
佛言:“若房舍破壞,聽移此房卧具置餘房。
”彼移卧具不用而蟲爛壞
時六群比丘,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時夏月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
時諸居士見皆共譏嫌:“沙門釋子不知慚愧,蹈殺生草木。
外自稱言:‘我知正法。
’如是何有正法?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夏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斷他命根。
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此諸釋子,而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斷他命根。
至于蟲鳥尚有巢窟止住處。
沙門釋子!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斷他命根。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六群比丘言:“汝雲何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夏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
諸居士于草木中有命根想,令居士譏嫌故得罪耶?”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佛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淨行、非沙門法、非随順行,所不應為。
雲何六群比丘!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夏天暴雨水大漲,漂失衣缽、坐具、針筒,蹈殺生草木。
居士于草木有命根想,譏嫌故令居士得罪。
”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汝不應于一切時春、夏、冬人間遊行。
從今已去,聽諸比丘三月夏安居。
白所依人言:‘我于此處夏安居,長老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依某甲聚落,某甲僧伽藍,某甲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
’如是第二、第三說。
後三月夏安居法亦如是。
” 時諸比丘住處,無所依人,不知何所白。
諸比丘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即白世尊,世尊言:“發意為安居故,便得成安居。
從今日聽諸比丘若無所依人心念安居。
” 爾時比丘,于住處欲安居,無所依人無白處,忘不心念安居,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往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時諸比丘,往安居處,欲安居入界内,便明相出,彼有疑,為成安居不?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爾時比丘,往安居處欲安居,入僧園内明相出,彼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爾時比丘,往住處欲安居,一腳入界内、一腳在界外明相出,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時諸比丘,往住處欲安居,一腳入僧園内、一腳在僧園外明相出,有疑,不知成安居不?即白世尊。
世尊言:“若為安居故來,便成安居。
” 若安居竟,客比丘來,移舊比丘。
佛言:“不應移,亦不應去。
” 時諸比丘,于住處不看房舍卧具便受房,得不好房惡卧具,便瞋舊住比丘言:“汝心不平等,所喜者便與好房好卧具,不喜者便與惡房惡卧具。
不喜我故,與我惡房惡卧具。
”時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于住處欲安居,應先自往看房舍卧具然後受房。
從今已去聽分房分卧具,應差分房分卧具人白二羯磨。
有五法者不應差分房舍卧具:若愛、若瞋、若怖、若癡、若不知可分不可分。
有如是五法,不應差分卧具房舍。
有五法應差分房舍分卧具:若不愛、不瞋、不怖、不癡、知可分不可分。
有如是五法,應差分房舍分卧具。
應如是差堪能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誦律、若不誦律。
堪能作羯磨者,應如是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差某甲比丘分卧具房舍。
白如是。
’‘大德僧聽!僧差某甲比丘分卧具房舍。
誰諸長老忍僧差某甲比丘分房舍卧具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僧差某甲比丘分房舍卧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差分房舍卧具人竟,應數比丘、數房舍、數卧具。
彼應問:幾房有人住?幾房空?幾房有卧具?幾房無卧具。
幾房有被?幾房無被?幾房有利養?幾房無利養?幾房有器物?幾房無器物。
幾房有檀越施衣?幾房無檀越施衣?幾房有福饒?幾房無福饒?誰是經營房主?若有經營者,應問長老欲住何處房?不住何處房?彼盡數房舍卧具竟,至上座前作如是言:‘大德上座!如是房舍卧具随意所樂便取。
’先與上座房竟,次與第二上座。
第二上座竟,次與第三上座。
第三上座竟,次與第四上座。
如是展轉乃至下座。
若有餘房舍卧具座,應從上座更分。
若複有餘房舍,複應更從上座分。
若餘故多,應開客比丘住處。
若有客比丘來應與,若惡比丘來不應與,善比丘來應與。
若有餘應留,若留房不應遮,若遮應如法治。
” 時有比丘,得缺壞房,心念:“我不受是房,恐使我修治。
”諸比丘即白世尊,世尊言:“應受随力當治。
” 時諸比丘分僧集處,若溫室、若夏堂、若經行堂,客比丘來不得房無住處。
諸比丘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言:“不應分僧都集處,若溫室、若夏堂、若經行堂,若閣下堂是衆集處,閣上應分。
若閣上衆集處,閣下堂應分。
” 時諸比丘遍看房舍,見阿練若窟,彼自念言:“我當于此處安居。
”後更有餘比丘,見阿練若窟,彼如是言:“我當于此處安居。
”初十六日,衆多比丘共集在窟内,住處迮狹多諸疾病。
諸比丘即白世尊,世尊言:“若比丘欲在如是處安居,先往作相,若作手迹、若作輪、若作摩醯陀羅像、若滕像、若作葡萄蔓像、若作華、若作五色、若書作名字某甲欲于此安居。
佛聽先作相者住。
”此比丘若于此住處去,不滅名字便去,餘比丘見先已有占者不敢住。
諸比丘以此白佛,佛言:“不應不滅名便去,應滅名而去。
” 爾時波斯匿王邊國人民反叛,時王自領軍往讨。
諸比丘往邊國,彼間房舍迮狹,不相容受。
諸比丘作如是言:“佛敕我等應分卧具。
”諸比丘白佛,佛言:“聽齊床分,若不容受,應等繩床分。
若故不容受,應等卧處分。
若故不容受,應共分坐處。
”彼比丘移此定床褥、卧具置餘房中,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移轉。
”或有房多卧具、或有房少卧具。
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佛言:“聽諸比丘語舊住人、若佛圖主、若經營人、若有三月安居得房者,問如是人等,然後得移轉卧具。
”諸比丘不還複卧具着本處便去,後比丘來,謂是此房卧具便用。
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佛,佛言:“不應不還複卧具便去,應還複卧具而去,若不者應如法治。
” 時有房舍缺壞,諸比丘有畏慎,佛不聽移轉卧具從此房至彼房,諸比丘以此因緣白佛。
佛言:“若房舍破壞,聽移此房卧具置餘房。
”彼移卧具不用而蟲爛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