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三十六(二分之十五)

關燈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說戒揵度下 ◎爾時說戒日,有一比丘住處心自念言:“佛制戒應和合集一處說戒,我今當雲何?”即語諸比丘。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汝等善聽!若說戒日,有一比丘住者,彼比丘應詣說戒堂掃灑令淨,敷座具,具澡水瓶、洗足瓶、然燈火、具舍羅。

    若有客比丘來,若四、若過四,應先白已然後說戒。

    若有三人,各各相向說:‘今僧十五日說戒,我某甲清淨。

    ’如是三說。

    若有二人,亦相向說:‘今僧十五日說戒,我某甲清淨。

    ’如是三說。

    若有一人,應心念口言:‘今日衆僧十五日說戒,我某甲清淨。

    ’如是三說。

    若三人不得受第四人欲清淨白說戒。

    二人不得受第三人欲清淨,應各各三語說。

    若一人不得受第二人欲清淨,應心念三說。

    ” 時六群比丘,非法别衆羯磨說戒,非法和合衆、法别衆羯磨說戒。

    爾時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不得非法别衆羯磨說戒,非法和合衆。

    不得法别衆羯磨說戒,說戒有四種。

    ”時諸比丘,非法别衆、非法和合衆、法别衆、法和合衆羯磨說戒。

    “若彼比丘,非法别衆羯磨說戒者,彼不成說戒。

    若非法和合衆、法别衆羯磨說戒者,不成說戒。

    法和合衆羯磨說戒者,此名為說戒。

    應如是說戒,是我所教法。

    ” 時說戒日,衆僧集有僧事,世尊告諸比丘:“寂靜!今僧有事。

    ”有異比丘白佛言:“大德!有病比丘不來。

    ”佛言:“自今已去聽與欲,受欲人當往受欲來,彼應如是與欲。

    若言:‘與汝欲。

    ’成與欲。

    若言:‘我說欲。

    ’成與欲。

    若言:‘為我說欲。

    ’成與欲。

    若現身相與欲,成與欲。

    若言:‘廣說與欲。

    ’成與欲。

    若不現身相,不口說欲者,不成與欲,當更與欲。

    若受欲比丘,往病比丘所受欲,受欲已便命過、若餘處行、若罷道、若入外道衆、若入别部衆、若至戒場上、若明相出、若自言犯邊罪、若犯比丘尼、若賊心作沙門、若破二道、若黃門、若殺父母、若殺阿羅漢、若鬥亂衆僧、若惡心出佛身血、若非人、若畜生、若二形、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神足在空、若離見聞處,不成與欲,應更與餘者欲。

    若至中道,若至僧中,亦如是。

    若受欲人,若睡、若入定、或忘,若不故作如是,名為成與欲。

    若故不說者,突吉羅。

    若能如是者善,若不能如是者,彼比丘應扶将病比丘,若床、若繩床,上舁來至僧中。

    若慮此病比丘,或能動病、或能死,一切衆僧應往病比丘所,圍繞與作羯磨。

    若病者衆多,能集一處者善。

    若不能者,諸比丘當出界外作羯磨,更無方便得别衆作羯磨。

    ” 爾時說戒日,衆僧集一處欲說戒。

    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寂靜!今欲說戒。

    ”時有異比丘白世尊言:“今有病比丘不來。

    ”佛言:“自今已去聽與清淨,聽比丘往受清淨。

    彼應如是與。

    若說清淨成與清淨,若乃至廣說與清淨,如上與欲法,成與清淨。

    若不動身、不口言清淨,不成與清淨,亦如上與欲法,當更與清淨。

    若受清淨人到病比丘所,受清淨已便命終,若餘道行、若休道、若入外道衆、若入别部衆、或至戒場上、若明相出、若自言犯邊罪、若犯比丘尼、若賊心作沙門、若破二道、若黃門、若殺母、殺父、若殺阿羅漢、若鬥亂衆僧、若惡心出佛身血、若非人、若畜生、若二形、若被舉、若滅擯、若應滅擯、若神足在空、若離見聞處,不成與清淨,當更與餘者。

    如是若至中道、若至衆中,亦如是。

    受清淨人,若眠、若入定、若忘,若不故作如是,成與清淨。

    若故不說者,突吉羅。

    若能如是者善,不能如是者,當扶病人,若床、若繩床、若輿上,舁來至僧中。

    ”時諸比丘作是念:“若舁病比丘來,恐病增動,或不至便命終者,我等當往就與作羯磨說戒。

    ”“若有衆多病者集一處善,若不得集,諸比丘應出界外作羯磨說戒。

    若不出界外,不得别衆作羯磨說戒,更無有方便得别衆作羯磨說戒。

    ” 爾時六群比丘,與欲不與清淨,僧中有事起,不得說戒。

    時持欲來比丘言:“我持欲來,不得清淨。

    ”而稽留羯磨說戒,諸比丘皆疲惓。

    時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與欲時應與清淨。

    ”應如是言:“我與汝欲、清淨。

    ”時六群比丘稱事言:“我以此事與汝欲及清淨”。

    僧中有餘事起,時持欲比丘言:“我持某事欲清淨來,不持餘事欲清淨來。

    ”以此事故有稽留,諸比丘皆疲惓。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稱事與欲清淨,聽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時受欲清淨比丘,或命終、或休道、或入外道衆、或入别部衆、或至戒場上、若明相出,諸比丘念言:“為失與欲清淨不?”佛言:“失。

    ”時受欲清淨比丘,遇道路隔塞、有賊難、有惡獸難、若河水大漲不得至,便從界外來至僧中與欲清淨,諸比丘念言:“為失與欲清淨不?”佛言:“不失!自今已去,聽與欲清淨比丘,若命難、梵行難、若界内不得至僧中,聽從界外來至僧中與欲清淨,如是不失與欲清淨,是我所說。

    ” 時諸比丘,受一人與欲清淨已疑,不受二人欲清淨。

    佛言:“聽受。

    ”彼受二人欲清淨已複疑,不受三人欲清淨,佛言:“聽受。

    ”彼受三人欲清淨疑,不受四人欲清淨,佛言:“聽受。

    ”佛言:“若能盡記識字者,随能憶多少受。

    若不能憶字者,當稱姓。

    不能記識姓者,當稱相貌。

    若不能記相貌,但言衆多比丘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 時說戒日,一處有大衆來集,說戒者聲音小,大衆不悉聞。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當在衆中立說戒。

    猶故不聞,應在衆中敷高座極令高好座上說戒。

    猶故不聞,應作轉輪高座平立手及在上座說戒,誦時若忘誤,次座比丘當授語。

    若故忘者,次第二比丘當代說,即以次說不得重說。

    ” 爾時持欲清淨比丘,有事起,或有僧事、佛事、法事、病比丘事。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轉授欲清淨與餘比丘。

    當作如是言:‘我與衆多比丘受欲清淨,彼及我身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 時六群比丘:“汝和尚阿阇梨及字。

    ”時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得汝和尚阿阇梨稱字。

    ”時諸比丘相問:“汝和尚阿阇梨字何等?”疑不敢稱字。

    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若有問者,聽稱和尚阿阇梨字。

    若比丘,行波利婆沙、本日治、若摩那埵、阿浮呵那時、若羯磨、若立制時、若受戒時、若差人時、若解時,應稱和尚阿阇梨字。

    ”時比丘,有事因緣應稱字,疑不敢稱和尚阿阇梨名字。

    時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事因緣,聽稱和尚阿阇梨字。

    ” 若比丘為事故與欲清淨,與欲已事休,便生疑不敢就說戒處。

    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若事休應往,若不往當如法治。

    ”時六群比丘作如是念:“不往說戒處,恐餘比丘為我作羯磨遮我說戒。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應爾。

    ”彼複作如是念:“我不往說戒處,恐為我親厚知識作羯磨若遮說戒。

    ”佛言:“不應爾。

    ”彼複作如是念:“我往說戒處不坐,恐餘比丘為我作羯磨若遮說戒。

    ”佛言:“不應爾。

    ”若為親厚知識往說戒處不坐亦如是。

     爾時有住處,說戒日衆僧大集,欲說戒時聞有賊來皆恐怖,從座起去不成說戒。

    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聽八難事起、若有餘緣聽略說戒。

    八難者,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病、若人、若非人、若惡蟲。

    餘事緣者,若有大衆集床座少、若衆多病,聽略說戒。

    若有大衆集,座上覆蓋不周或天雨,聽略說戒。

    若布薩多夜已久、或鬥诤事、或論阿毗昙、毗尼、或說法夜已久,自今已去,聽一切衆未起、明相未出應作羯磨說戒,更無方便可得宿受欲清淨羯磨說戒。

    彼比丘作是念:‘今以此難因緣聽略說戒,難來猶遠未至,我等可得廣說戒。

    ’時彼比丘應廣說戒,不廣說者如法治。

    時彼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我曹不得廣說戒,可說至九十事。

    ’彼比丘應說至九十事,若不說者當如法治。

    時諸比丘作是念:‘此難事近,我等不得廣說至九十事,可說至三十事。

    ’應